人生的意義:只為修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國學 儒家 孔子 佛教 德智的世界 德智的世界 2017-08-26

孔子說:”修己以安人。“修己包括修身和修心。修身,具備高尚的德行,方可獲得尊敬;修心,懂得節度,能夠進退自如,這樣便能”安人“和”安己“

人生的意義:只為修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道吾禪師帶著弟子漸源到一信徒家誦經弔祭超度。

漸源敲著棺木問師父:”棺木裡的人是生?抑或死?“

道吾:”不說生,不說死!“

漸源:”為什麼不說?“

道吾:”不說就是不說。”

回寺途中,漸源道:“師父若不說,我以後就不再去檀家誦經超度了。”

道吾:“不去就不去,我就是不說。”

漸源真的從此就不去為人誦經超度。

後來,道吾禪師圓寂後,漸源到石霜禪師的道場參學,一日,以相同的話問石霜禪師。

石霜:“不說生,不說死.。“

漸源:“為什麼不說?”

石霜:”不說就是不說。“

漸源這是終於在言下大悟。

棺材裡的人,從有為法的體相上說,有生有死,若從無為法的自性說,就無生無死。人的身體可死,精神(佛性)則不死。

道吾的不說生不說死,漸源功行因緣未熟,故不能深入瞭解;石霜的不說聲不說死,雖是同樣的話,但漸源修行進步了,領會自是不同。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能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的思想,生死只是一個生物意義上的結果。因此,人生的意義就只為修出一個更好的自己,呈現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心靈富足,外在自然豐盈;外在富有,心靈未必富足。人生之根本在於先修心,因為相由心生,形乎於內,人生的終極意義就是身心雙修,為後人留下文化。

身心雙修有著這樣一個過程,即“身——習慣——心”。身是指一個人的行為,心是指一個人的意識,行為會慢慢進化出習慣,習慣會慢慢形成一種意識,意識就是人內心的體現,通過修身、學習,能夠破除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習慣。

修身,是注重行為方面,首先在於“養”。所謂“修養”,“修”就是雕琢,“養”就是培養,“修”和“養”是相互對應、相輔相成的。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個人的品行需要打磨和培養,人的品行好比是一塊原始粗糙的玉石,要想使之成為精美的藝術品,需要反覆不斷地雕琢,精益求精。其次在於“戒”,戒是破除壞習慣的唯一法則,必須戒除壞習慣的萌芽,不能一切聽命於本能,“戒”也是佛家修行中的“六度”之一。

人生的意義:只為修出一個更好的自己

修心,就是注重意識方面,就是養氣。孟子曰:“吾養吾浩然正氣。“明朝心學大師王明陽曾提到養氣有三個步驟,即氣、精、神。王明陽在《傳習錄》中解釋:”流行為氣,凝聚為精,妙用為神。”境由心生,外物意象皆來自自己的內心深處,因此明白外物事理,就能做到心靜、心淨、心如止水。

孔子說:“仁者靜。“老子說:”致虛靜,守靜篤。“靜不僅是哲學概念,更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修身養性的方法,一種為人處世之道。”靜“之一字,蘊含奧妙無窮的人生真諦和成功謀略。儒、釋、道三家都強調一個”靜“字。儒家講求修身、立志、治學皆以靜為本;道家講求平和沖淡;釋家講求靜坐以靜心。由此可見靜字功夫的要緊。靜乃是人生最高境界。

可見修身在於修心,而後便可以凌駕於生死之上,精神靈魂得以永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