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

先問你一個問題——多少歲以下是“青年”?

以前,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太在意,那時覺得,無論上限是多少歲,自己肯定算青年。光陰是把殺人的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說不清楚自己還在“青年”隊伍裡,還是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了。

前兩週,猴叔參加了一個名叫“傑出管理青年培訓”的培訓班,班上的同學很多都和我年紀相仿,有的黑頭髮不多了,有的頭髮不多了。講師頭一節課就刺激我們:“你們都不年輕了……”。課間碰到一位老領導,聽說我在上傑出青年培訓,頗為詫異:“你還上啥青年培訓?”

"

先問你一個問題——多少歲以下是“青年”?

以前,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太在意,那時覺得,無論上限是多少歲,自己肯定算青年。光陰是把殺人的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說不清楚自己還在“青年”隊伍裡,還是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了。

前兩週,猴叔參加了一個名叫“傑出管理青年培訓”的培訓班,班上的同學很多都和我年紀相仿,有的黑頭髮不多了,有的頭髮不多了。講師頭一節課就刺激我們:“你們都不年輕了……”。課間碰到一位老領導,聽說我在上傑出青年培訓,頗為詫異:“你還上啥青年培訓?”

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受了刺激的猴叔,不能再無視這個問題了。我一向以“斜槓青年”自詡,但如果“青年”這個落腳點不在了,是不是得改稱“斜槓中年”了呢?於是,我對“青年”的定義作了一番功課。聯合國有個界定,青年指的是14歲-28歲;中央和國務院在2017年出臺了一個《2016-2025青年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對青年的界定是14歲-35歲;世界衛生組織有個定義,“青年”的上限是44歲……

我勉強算是成功地把自己留在了青年的行列中了吧。饒是這樣,剛剛過完四十歲生日的猴叔,也只有4年的“保鮮期”了。生日前後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孔子說“四十不惑”,四十歲對於人生的價值和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應該清晰而穩定了,不應該再有迷惑了。可是為什麼我對於工作和人生,還是有很多想不清楚的事情呢?是因為我想要的太多嗎?是因為我愛好太廣泛,不夠聚焦嗎?還是因為我“不服老”呢?

在我心裡,隨著年齡增長,更大的危機感不是“惑與不惑”,而是“四十不獲”。到了這個年紀,人生就像深秋的道旁樹,未來的不確定性如同渾身細小的枝條,被園林工人們一根根地剪斷扔了一地。讓我們像年輕人一樣996地打拼,很難做到了;讓我們去社會上投簡歷,沒什麼公司願意接盤了;讓我們換個行業從頭開始,追不上90後的孩子們了;讓我們自己創業,投資人已經看不上這幫過了盛年還是小白的創業者了……一言以蔽之,人生實現“屌絲逆襲”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但老老實實地隨波逐流等退休,似乎我們又心有不甘。

早就離開了人生的“保育箱”,還遠遠沒有進入人生的“保險箱”,貌似處在舒適區,實則在溫水煮蛙的地方坐井觀天,這就是我們這幫“四十不獲”者的尷尬境遇。

"

先問你一個問題——多少歲以下是“青年”?

以前,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太在意,那時覺得,無論上限是多少歲,自己肯定算青年。光陰是把殺人的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說不清楚自己還在“青年”隊伍裡,還是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了。

前兩週,猴叔參加了一個名叫“傑出管理青年培訓”的培訓班,班上的同學很多都和我年紀相仿,有的黑頭髮不多了,有的頭髮不多了。講師頭一節課就刺激我們:“你們都不年輕了……”。課間碰到一位老領導,聽說我在上傑出青年培訓,頗為詫異:“你還上啥青年培訓?”

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受了刺激的猴叔,不能再無視這個問題了。我一向以“斜槓青年”自詡,但如果“青年”這個落腳點不在了,是不是得改稱“斜槓中年”了呢?於是,我對“青年”的定義作了一番功課。聯合國有個界定,青年指的是14歲-28歲;中央和國務院在2017年出臺了一個《2016-2025青年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對青年的界定是14歲-35歲;世界衛生組織有個定義,“青年”的上限是44歲……

我勉強算是成功地把自己留在了青年的行列中了吧。饒是這樣,剛剛過完四十歲生日的猴叔,也只有4年的“保鮮期”了。生日前後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孔子說“四十不惑”,四十歲對於人生的價值和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應該清晰而穩定了,不應該再有迷惑了。可是為什麼我對於工作和人生,還是有很多想不清楚的事情呢?是因為我想要的太多嗎?是因為我愛好太廣泛,不夠聚焦嗎?還是因為我“不服老”呢?

在我心裡,隨著年齡增長,更大的危機感不是“惑與不惑”,而是“四十不獲”。到了這個年紀,人生就像深秋的道旁樹,未來的不確定性如同渾身細小的枝條,被園林工人們一根根地剪斷扔了一地。讓我們像年輕人一樣996地打拼,很難做到了;讓我們去社會上投簡歷,沒什麼公司願意接盤了;讓我們換個行業從頭開始,追不上90後的孩子們了;讓我們自己創業,投資人已經看不上這幫過了盛年還是小白的創業者了……一言以蔽之,人生實現“屌絲逆襲”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但老老實實地隨波逐流等退休,似乎我們又心有不甘。

早就離開了人生的“保育箱”,還遠遠沒有進入人生的“保險箱”,貌似處在舒適區,實則在溫水煮蛙的地方坐井觀天,這就是我們這幫“四十不獲”者的尷尬境遇。

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四十就不讓禍禍了!”大概的意思是,到了這個年紀,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麼活著就怎麼活著了。到了這個年紀,我們手裡的牌已經不多了,我們需要在面臨的機會中精心選擇,認真考慮風險與收益,控制試錯的成本。但是,我們不是沒有機會去實現不一樣的人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

年輕時,我們覺得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很多,有的人身價幾個億、幾十個億;有的人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有的人在熒幕上光鮮亮麗;有的人位高權重,堂上一呼,階下百喏;有的人靠生產內容圈粉無數,成為KOL;有的人靠顏值和才藝吸引流量,粉絲們刷跑車遊艇,趨之如騖……漸漸地,我們知道,別人的千般光彩、萬種輝煌,絕大多數是與我們自己今生無緣的。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來尋找人生的意義:1.我熱愛的事情;2.我擅長的事情;3.我能掙錢的事情;4.世界需要的事情。如果有某個事業,是我們發自內心熱愛的,我們又做得很好,能因此獲得相當的收入,同時還能造福世界和身邊的人們,那麼恭喜你,你找到了專屬與你的“人生的意義”。

但是,能集齊四個“寶珠”,召喚神龍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找到四項全符合的事業,那麼在“四十不惑”的這個人生階段,我們就要有所取捨——是否可以在其中一個方面降低標準,做一些妥協?比如有件事我很熱愛,也很擅長,世界也很需要,就是沒有那麼高的物質回報,是不是也可以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呢?

前兩天,有位老大哥,給我講了一個他熟悉的四十歲女人轉型的故事。這位姐姐還是我的校友,學法律出身,從事律師的工作,可以說收入不薄。但她在40歲之後,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時,卻放棄了律師的工作,轉而投身於公益事業,參與了一個非營利性的NGO,為貧困地區的孩子送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幫助。每月的收入不過三、四千元,但熱情滿滿,樂此不疲。

"

先問你一個問題——多少歲以下是“青年”?

以前,我們對這個問題不太在意,那時覺得,無論上限是多少歲,自己肯定算青年。光陰是把殺人的刀,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說不清楚自己還在“青年”隊伍裡,還是已經步入“中老年”行列了。

前兩週,猴叔參加了一個名叫“傑出管理青年培訓”的培訓班,班上的同學很多都和我年紀相仿,有的黑頭髮不多了,有的頭髮不多了。講師頭一節課就刺激我們:“你們都不年輕了……”。課間碰到一位老領導,聽說我在上傑出青年培訓,頗為詫異:“你還上啥青年培訓?”

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受了刺激的猴叔,不能再無視這個問題了。我一向以“斜槓青年”自詡,但如果“青年”這個落腳點不在了,是不是得改稱“斜槓中年”了呢?於是,我對“青年”的定義作了一番功課。聯合國有個界定,青年指的是14歲-28歲;中央和國務院在2017年出臺了一個《2016-2025青年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對青年的界定是14歲-35歲;世界衛生組織有個定義,“青年”的上限是44歲……

我勉強算是成功地把自己留在了青年的行列中了吧。饒是這樣,剛剛過完四十歲生日的猴叔,也只有4年的“保鮮期”了。生日前後這些天,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孔子說“四十不惑”,四十歲對於人生的價值和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應該清晰而穩定了,不應該再有迷惑了。可是為什麼我對於工作和人生,還是有很多想不清楚的事情呢?是因為我想要的太多嗎?是因為我愛好太廣泛,不夠聚焦嗎?還是因為我“不服老”呢?

在我心裡,隨著年齡增長,更大的危機感不是“惑與不惑”,而是“四十不獲”。到了這個年紀,人生就像深秋的道旁樹,未來的不確定性如同渾身細小的枝條,被園林工人們一根根地剪斷扔了一地。讓我們像年輕人一樣996地打拼,很難做到了;讓我們去社會上投簡歷,沒什麼公司願意接盤了;讓我們換個行業從頭開始,追不上90後的孩子們了;讓我們自己創業,投資人已經看不上這幫過了盛年還是小白的創業者了……一言以蔽之,人生實現“屌絲逆襲”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了。但老老實實地隨波逐流等退休,似乎我們又心有不甘。

早就離開了人生的“保育箱”,還遠遠沒有進入人生的“保險箱”,貌似處在舒適區,實則在溫水煮蛙的地方坐井觀天,這就是我們這幫“四十不獲”者的尷尬境遇。

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四十就不讓禍禍了!”大概的意思是,到了這個年紀,就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想怎麼活著就怎麼活著了。到了這個年紀,我們手裡的牌已經不多了,我們需要在面臨的機會中精心選擇,認真考慮風險與收益,控制試錯的成本。但是,我們不是沒有機會去實現不一樣的人生,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

年輕時,我們覺得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很多,有的人身價幾個億、幾十個億;有的人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有的人在熒幕上光鮮亮麗;有的人位高權重,堂上一呼,階下百喏;有的人靠生產內容圈粉無數,成為KOL;有的人靠顏值和才藝吸引流量,粉絲們刷跑車遊艇,趨之如騖……漸漸地,我們知道,別人的千般光彩、萬種輝煌,絕大多數是與我們自己今生無緣的。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可以從四個角度來尋找人生的意義:1.我熱愛的事情;2.我擅長的事情;3.我能掙錢的事情;4.世界需要的事情。如果有某個事業,是我們發自內心熱愛的,我們又做得很好,能因此獲得相當的收入,同時還能造福世界和身邊的人們,那麼恭喜你,你找到了專屬與你的“人生的意義”。

但是,能集齊四個“寶珠”,召喚神龍的,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找到四項全符合的事業,那麼在“四十不惑”的這個人生階段,我們就要有所取捨——是否可以在其中一個方面降低標準,做一些妥協?比如有件事我很熱愛,也很擅長,世界也很需要,就是沒有那麼高的物質回報,是不是也可以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呢?

前兩天,有位老大哥,給我講了一個他熟悉的四十歲女人轉型的故事。這位姐姐還是我的校友,學法律出身,從事律師的工作,可以說收入不薄。但她在40歲之後,並沒有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時,卻放棄了律師的工作,轉而投身於公益事業,參與了一個非營利性的NGO,為貧困地區的孩子送去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幫助。每月的收入不過三、四千元,但熱情滿滿,樂此不疲。

我們需要尋找,專屬於自己的“人生的意義”

四十歲,雖然我們人生的佈局會逐漸收縮,但只要我們身上的知識和技能對社會有價值,能夠給身邊的人帶來幫助,我們的生命,還有很多可以釋放的能量,我們還有很多夢想可以追逐,我們還可以快樂地投入一段又一段的奮鬥旅程,在其中收穫很多的快樂和意義!

比起“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我更喜歡孔子的另一句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四十不惑?四十,還小呢,我還沒玩兒夠呢!哈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