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之謂道

國學 孔子 儒家 易經 沈迪 沈迪 2017-08-27

與時偕行讀《周易》之23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摘自《周易·繫辭》)

孔子講的這段話,大意一目瞭然。一陰一陽,是天地之氣,陰陽氣運不息,其理就是“道”。動靜循環,陰陽迭運。陽是“善”,陰是“惡”;善是“性”,惡是“情”。繼其善,不繼其惡;成其性,不成其情,故“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性具五常,有仁、義、禮、智、信之分。未到完全見性之時,則“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歸結為一句話,這段話就是“太極圖”的文字版,二而三,三而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的陰陽原理啟示我們:這個世界上,有看得見的部分(陽),就必定有看不見的部分(陰)。有朋友問:“鬼神”是看不見的,那麼,《周易》裡有講“鬼神”的內容嗎?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因此,如果《周易》沒有講“鬼神”的內容,那就不是《周易》了。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摘自《周易•繫辭》)

【譯文】《周易》以天地為模擬的基準,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觀天文的變化,俯察地理的改變,因此知道明明暗暗中的緣故。推究本始,反究終末,所以知道死與生的道理。精氣凝聚就是物,精氣分離出來成為遊魂就是變,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狀。

天下萬物不過是氣的物化狀態,元氣聚則成形,散則為氣。相對而言,陽為“氣”,陰為“精”;陽為“精”,陰為“血”;陽為“魂”,陰為“魄”。“魂”,指的是“靈魂”,無需依附而可以獨立存在。有誰敢說自己沒有“靈魂”呢?如果有誰敢在眾人面前大喊三聲:我是一個沒有“靈魂”的人!那一定令人佩服的五體投地。試問,沒有“靈魂”的人,和行屍走肉有何差別?中央電視臺曾經有一部收視率非常高的電視劇叫《亮劍》,其中談及解放軍的“軍魂”——亮劍精神。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軍80萬精銳部隊,清一色美式裝備,武裝到“牙齒”;而解放軍只有區區60萬,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人員數量均處於劣勢。解放軍為什麼能贏得淮海戰役的勝利?靠的是什麼?結論是解放軍有“軍魂”,而國民黨軍則沒有。抗美援朝結束後,美國人感嘆:不怕中國軍隊“現代化”,就怕中國軍隊“毛澤東化”。儘管毛主席他老人家不在了,但“毛澤東思想”尚在,他老人家的“魂”還在。故《周易》裡的“魂”指的是一種精神!孔子永遠不會“死”,因為孔子的“魂”還在,所以永遠活在我們中國人的心裡。“魄”是陰,必須有所依附,無法獨立存在。對於人來說,一旦丟了“魂”就成了神經病,丟了“魄”即成了植物人,魂魄都丟了就成了死人。一個人魂魄都丟了,並不是不存在了,而是一種轉化,又回到陰陽的氣化狀態中去了。回到天陽的“魂”就是“神”,歸到地陰的“魄”就是“鬼”。人死後從肉體中游離出來的“鬼神”,只不過不是我們俗傳的那種穿著衣服、甚至戴著帽子,已經人格化的“鬼神”罷了。

五經之一的《禮記》,有一段記載孔子答弟子宰我問,專論鬼神。

宰我曰:“吾聞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謂?”

【譯文】宰我問:“我常聽人們說起鬼神,但並不知道鬼神是什麼?”

子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合鬼與神,教之至也。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於下,陰為野土,其之發揚於上,為昭明。莙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製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

【譯文】孔子說:“人身上的氣就是旺盛的‘神’,人身上的魄就是旺盛的‘鬼’。人活著的時候,氣與魄合在一起,鬼神都旺;人死了鬼神就分開了。前人把鬼與神合在一起祭祀,是為了設立教化而將它們聚合起來。人生肯定會死,死後定會歸於大地,這就是魄化成鬼。屍骨埋在地下,依蔭在土壤裡,它的氣蒸發出來,升到天上成為清明的精氣。百物的氣味蒸發出來,被人們感受到而產生悽愴之情,這是百物的精氣,最為顯著的神。聖人依據物的精氣,極度尊敬它,制定出鬼神的名稱,作為百姓祭祀的法則,使眾人有所畏懼,萬民有所信服。”

孔子在《易傳》和《禮記》裡,把“鬼神”講的很究竟,可是《論語》一書給人的感覺:孔子是不談論“鬼神”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論語》也談鬼神的,只不過談的較少而已。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摘自《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說:“不該你祭祀的鬼而去祭祀,是你存心諂媚。遇見該做的事不做,就是沒有勇氣。”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摘自《論語·八佾》)

【譯文】祭祀祖宗如同祖宗真在那裡,祭祀神如同神真在那裡。孔子說:“我如果不參加祭祀,由別人代為祭祀那就如同沒祭祀一樣。”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摘自《論語·雍也》)

【譯文】樊遲問如何才算有智慧。孔子答:“盡力服務百姓,敬畏鬼神但遠離它們,就算有智慧了。”

據上所述,孔子所倡導的是:敬重鬼神,要象尊重活著的人一樣。強調參加祭祀的人,要對逝者有誠摯的情感。這樣看來,孔子主張的祭祀活動,主要是道德層面的,而不是宗教層面的。在孔子的心目中,一個人的永生是不用通過宗教的。只要這個人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他就永遠活在人民的心裡,他就可以永生,如雷鋒同志。

坦率地說,《論語》對鬼神的論述,相比《易傳》要遜色的多。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摘自《論語·雍也》)孔子把人分為三類:中人、中人以上、中人以下。所以,孔子的學生子貢就很感慨:“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摘自《論語·公冶長》)儒家的第二代傳人曾子,是孔子周遊列國回到魯國以後才收的一個弟子。曾子憑什麼成為第二代傳人?憑什麼他可以著《大學》和《孝經》兩部經典?為什麼其他弟子做不到呢?因為曾子是“中人以上”。所以,《論語》是給“中人”讀的,如果我們想成為“中人以上”,那麼,僅讀《論語》是不夠的。

同樣是對鬼神的論述,《易傳》的高度無與倫比。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摘自《周易·乾·文言》)

“……陰陽不測之謂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摘自《周易·繫辭》)

眾所周知,孔子晚年研究《周易》,韋編三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周易》是中華文化之根、諸子百家之源、讀懂中國文化第一書!

孔門弟子3000,賢人72,成才率很高哦!那麼,孔子教學生,所用的教材是“四書”嗎?(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不可能的,因為那時還沒有“四書”一說。其一,孔子沒讀過“四書”,也不可能讀過。其二,《論語》是儒家對社會實踐的總結,是孔子去世後,孔門弟子聽課筆記的彙編。“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摘自《三字經》)其三,能代表儒家最高學術水平的是孔子解讀《易經》的《易傳》(又稱《十翼》)。

孔子教學生所用的教材有哪些呢?小六藝(陽)和大六藝(陰)。小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大六藝:《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記》、《春秋》。

有人好奇地問:“所有的孔子像上,都佩戴一把寶劍,難道孔子會武功嗎?”我反問:“小六藝的‘射’指的是射箭,假如孔子不會射箭,他如何教弟子呢?假如孔子不會用‘劍’,身上怎麼會佩戴劍呢?”必須要說明的是,孔門弟子都是“文武(陰陽)兼修”。尤其是72賢人,那個個都是“上馬治軍,下馬治民”之能臣。孔子率領弟子周遊列國十幾年,正處於大動盪、大紛爭的時代,他們的安全誰來保障?只能靠他們自己,尤其是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武功蓋世。哪裡象後來的那些所謂讀書人,除了會解經、訓詁之外,手無縛雞之力。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對“鬼神”應持有的態度:敬“鬼神”而遠之。我們不是相信科學嗎?當今的高科技似乎無所不能,但請問:哪位科學家能做個實驗來證明“鬼神”的存在呢?又有誰能證明“鬼神”不存在呢?所以,當一個人相信“鬼神”的存在,我們必須尊重他,因為我們無法證明鬼神不存在。難道看不見的東西就不存在嗎?空氣中的無線電波,我們看得見嗎?無處不在吧?假如你不相信有無線電波,那請問:你的手機憑什麼能接、打電話?相反,當一個人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這樣的人我們同樣要尊重他,因為科學實驗無法證明有“鬼神”的存在。

“一陰一陽之謂道”,我們要求同存異,允許有不同的觀點存在。也只有這樣,社會才會和諧,世界才會和諧;也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達成孔子的理想——世界大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