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國學 道德經 老子 文化 夢露居士讀國學 2018-12-06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

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和“”。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這個“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說道無形無相,沒有具體的屬性。《道德經》中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也就是是,道這種東西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沒有形狀,好像是沒有東西一樣。

道沒有形狀,因為有形狀的東西都是在特定時空中的具體之物,有生滅變化。而道是恆常存在的,不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都是無限的,所以沒有形狀。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道是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本原與本體,一切事物都是從道中創生的,所以道不能有任何具體的性質。因為具體的性質總是相對的,冷暖、明暗、大小、長短……如果道有具體的屬性,就不能生成與之相反的屬性了。如果道是冷的,就生不出暖,道是明的,就生不出暗……因此道沒有具體的形狀與性質,被老子稱為“無”

萬物以道為本,也就是以無為本。以無為本的意思是:萬物的生長、發育沒有特定的目的,也不憑藉外在的力量,而是順應著各自的本性,自然而然。而人也要順應萬物的自然屬性去做事,不妄為,不強求,這就是“無為”。可見老子說的“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

《道德經》說:“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很多人望文生義,以為老子是個陰謀家,要人表面上無為,背地裡無所不為,其實並非如此。這句話的真意是:不妄為,順應自然規律去做事,所有的事情都會自然成就。“無為”是因,“無不為”是果。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老子哲學還特別重視“”。世界上每一種性質都有其對立面,如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這些性質相互對立,卻都是從道中產生的,因此它們相互成就,不可分離,如果離開其中一方,就不會有另一方了。

比如我們說某物高,是因為有矮的東西和它相對,所以沒有矮就沒有高。因此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二章)同時每一種性質又會向其對立面轉化,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禍與福相互對立又相互轉化。

所以《道德經》特別重視對立面的作用,認為如果能從反面考慮問題,產生的作用會勝過僅僅從正面考慮問題。

具體而言,世上每個人都爭強好勝,想向上爬,所謂“人往高處走”,這就是隻看到正面。老子認為,具有最高道德的人會像水一樣,因為“水往低處流”。世人爭強好勝,學道的人就要柔弱不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上期回顧: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下期預告:《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