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星|熊逸《道可道》:秒殺樊登力薦的《道德經說什麼》'

"

《老子》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著作,它重點關心的並不是宇宙生成論或者本體論之類的問題,而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為政之道)的問題,它的進言對象也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國家統治者,也就是《老子》常常提到的“聖人”。

"

《老子》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著作,它重點關心的並不是宇宙生成論或者本體論之類的問題,而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為政之道)的問題,它的進言對象也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國家統治者,也就是《老子》常常提到的“聖人”。

5星|熊逸《道可道》:秒殺樊登力薦的《道德經說什麼》

道可道

作者: 熊逸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副標題: 《老子》的要義與詰難 的新描述

出版年: 2018-5-1

頁數: 296

定價: 56.00

裝幀: 精裝

ISBN: 9787559615121


01

從古今中外哲學與政治的思想體系大框架中,看後世大家如何評價《道德經》,看《道德經》思想跟其他學派、其他宗教思想的異同與演變碰撞歷史。

作者對《道德經》是研究的態度而不是崇拜的態度。

對《道德經》不是81章逐個講解,而是按作者的思路整理,涉及到許多中外古代哲學思想,提到歷史上多位大家對《道德經》的講解,提到好幾個《道德經》自相矛盾的地方。最有趣的一點是1993年出土的郭店竹簡中的《道德經》,是一個司馬遷都沒見過的古老版本。另外唐代就有史學家劉知幾指出當時通行的河上公版《道德經》有問題。

當代學者的相關著作中,書中提到最多的是李零的《人往低處走》,作者對李零的觀點有一些反駁,看起來至少邏輯自洽,有理有據。

書中重要或有趣的觀點:

1:《道德經》的進言對象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國家統治者,也就是書中提到的“聖人”;

2:“無為”是對統治者的進言;是讓他們不要違背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來做事;

3:道家是方法導向型的,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目標,強調的只是方法。所謂“因循”,是基於對這樣一個道理的尊重,即“形勢比人強”;

4:黃老之學還有一個要領,叫作“君臣異道”,用法家的話說就是“君無為而臣有為”,要的是老闆閒死,員工累死,做員工的絕對不能“無為”;

5:“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把複雜化、煩瑣化的政治慢慢減損下來,從最繁文縟節的禮的時代先退回到義的時代,再逐漸退回到仁和德的時代,最後回到道的時代,上古合於道的政治於是就可以再現人間了;

6:許多《老子》的讀者認為“道可道,非常道”意味著“道”不可說,一說便錯,而同樣的難題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本身是不是錯的?

7:不過,也確有一脈道術只法天而不法地,只法陽而不法陰,這便是道教全真派;

8:窮人的柔弱謙下和富豪的柔弱謙下畢竟是兩回事,《道德經》這些話,是說給“聖人”聽的,是說給統治者聽的,不是讓老百姓拿來做安慰劑的;

9:《道德經》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不是要把老百姓“當成”傻子,而是要把他們“變成”傻子;

講《道德經》的書極多,最近剛看了《道德經說什麼》,以前看過一點《人往低處走》。我對這幾本書的評價是:

《道可道》(也就是本書)5星;

《人往低處走》4星,專家學者型作品;

《道德經說什麼》3星,講師級別的講解。

作者不公開他的學術背景,非常影響我對本書水平的判斷。我讀後的感覺作者對中國古代哲學史非常熟悉,對西方古代哲學史瞭解也比較多,對西方的英文作品也有涉獵,對理工科知識、經濟學知識瞭解不多。跟《人往低處走》比起來,不像是專業的學者。

總體評價5星,不錯。


02

以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號後面是《熊逸作品集》kindle電子版中的頁碼,【】中是我根據上下文補充的信息:

1:用世俗的眼光來看,《老子》的內容並沒有深奧到言語無法表達、邏輯無法梳理的程度,它之所以難懂,只在於年代久遠、材料匱乏。所以,不只是一部《老子》難懂,《論語》也難懂,《詩經》也難懂,《尚書》更難懂。#22395

2:《老子》並不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哲學著作,它重點關心的並不是宇宙生成論或者本體論之類的問題,而是政治哲學(或者說是為政之道)的問題,它的進言對象也不是官僚或者百姓,而是國家統治者,也就是《老子》常常提到的“聖人”。#22447

3:於是我們只要參照《老子》的郭店楚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和通行本,就會發現,《老子》並非成於一人一時,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裡,經過不同的手,被不斷積累、不斷修訂、不斷完善,其中既有道家後學的發揮,也有註釋羼入正文,更有才疏學淺的後人因為看不懂文義而妄加修改……#22498

4: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情卻常常為人熟視無睹,那就是從《老子》的文本本身看“道”與“德”的關係,其實看不出這是一組成對的概念——反例譬如通行本第三十八章所謂“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從發展順序講,“德”後於“道”,先於“仁”;從好壞的角度講,“德”比“道”壞,比“仁”好。#22805

5:追溯《道德經》這個稱謂的來歷,馬王堆帛書乙本確實把全文分為上下篇,但並沒有篇名,只是在兩篇的末尾分別記著“德三千卌一”和“道二千四百廿六”,這是字數統計。大約就是從此以後,“德”和“道”兩個字就被分別用作上下篇的篇名了。#22809

6:多虧楚簡本的出土,我們不必再靠這種圓謊式的詮釋法來彌合文義了。“絕聖棄智”和“絕仁棄義”,在楚簡本里卻是“絕智棄辯”“絕偽棄慮”,“民復孝慈”則是“民復季子”,不知道是後來的哪位道家同學與時俱進,才給改成現在這樣的。#22832

7:如果要了解《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意義,肯定要以通行本為主,雜以歷代的研究,畢竟楚簡本連司馬遷都沒看過,更別說唐宋元明清的人了。#22848

8:《老子》在版本問題上也有過近似的遭遇。唐代推尊《老子》,坊間流行的是傳為漢文帝時代的河上公注本,這個注本的真實性受到了富有考辨精神的著名史學家劉知幾的質疑。#22932

9:也就是說,其他學派提出什麼政治主張,都是目標導向型的,設定了一個具體的政治目標,比如資本主義藍圖或者社會主義藍圖,而道家則是方法導向型的,並沒有什麼具體的目標,強調的只是方法。於是所謂“因循”,並不是因循守舊,不是對既有政策的一成不變,而是首先基於對這樣一個道理的尊重,即“形勢比人強”。#23147

10:道家確實在修身上有著非常理想主義的一面,在《莊子》中表現得最明顯,而在治國方略上卻有著非常現實主義的一面,也就是前文講到的那三個特點:動靜小,成本低,見效快。之所以如此,關鍵就在“因循”兩個字上。#23165

11:黃老之學還有一個要領,叫作“君臣異道”,用法家的話說就是“君無為而臣有為”,要的是老闆閒死,員工累死,做員工的絕對不能“無為”。#23211

12:這就要回到方才作為考據問題而提出的楚簡本《老子》的那句“絕智棄辯,民利百倍”,《老子》恰恰是宣揚反智主義的。為什麼要反智呢?因為治國要合於“道”,然而“道可道,非常道”。#23422

13:把情慾減損到最低限度,只是“少私寡慾”(通行本第十九章),卻不是無為。如果這也叫無為,那麼深山裡的老和尚應該最符合《老子》之道了,但老和尚可做不到“無為而無不為”,更不可能“取天下”。#23469

14:那麼,怎麼才能回去呢?——“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把複雜化、煩瑣化的政治慢慢減損下來,從最繁文縟節的禮的時代先退回到義的時代,再逐漸退回到仁和德的時代,最後回到道的時代,上古合於道的政治於是就可以再現人間了。#23495

15:如果從《老子》的角度分析【夏侯玄】這次改革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正始名士們只盯在“無為”“無事”這些道理上,卻疏忽了《老子》的“無為”“無事”的背後還藏有一個重要的道理:因循。#23621

16:錢鍾書先生對《老子》更刻薄,說《老子》明明說了“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卻又說“外其身而身存”“名與身孰親”“毋遺身殃”,這不是自相矛盾嗎?#23748

17:商代的人有著虔誠的信仰,周人作為革命者,敵人支持的,我們就要反對,所以對天命、鬼神縱然不高聲反對,至少也很有幾分懷疑。周代是一個偏於理性的時代,狂熱的信仰傳統要到秦漢以後才被恢復。我們看諸子百家,真正抱持有神論信仰的只有一個墨家,#23889

18:1971年,有暴力美學電影宗師之稱的導演薩姆·佩金帕(Sam Peckinpah),拍了一部名叫Straw Dogs的經典禁片,但是很多觀眾不理解“稻草狗”(StrawDog)和電影內容到底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個“稻草狗”就是取自《老子》的“芻狗”。#23921

19:所謂芻狗,如Straw Dogs這個英譯,是一種草扎的狗。《莊子·天運》裡,師金評價孔子,就用芻狗來做比喻,說在獻祭之前,芻狗被人恭恭敬敬地盛在竹筐裡,蓋著精美的繡巾,巫師要齋戒之後才能前來迎送,可等到獻祭之後,芻狗便被丟棄不顧了,過路人踩壞了它,樵夫把它撿回去生火。#23937

20:第二種意思在《老子》這一章最能貫通上下文,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就是說天地是麻木的、沒感覺的,任憑萬物自成自長、自生自滅;聖人也和天地一樣,任憑百姓自成自長、自生自滅。#23958

21:子桑的這番話,解答了道家人要面對的一大難題:既然天地無私(天地不仁),為什麼人的貧富窮達會懸殊這麼大呢?總得有一個承擔責任的東西才行,既然天地承擔不了這個責任,那就怨命好了。#23980

22:也就是說,在《老子》的天道觀裡,雖然沒有人格神高踞蒼穹之上俯瞰眾生,懲惡揚善,但好人常常能得到好報。這是因為他的行為符合天地自然之道,受到了自然規律的回報。#24063

23:那麼,天命既然存在,為什麼侍奉上天和鬼神最勤的殷商卻滅亡了呢?周朝開國的先賢們編出了一種嶄新的天命理論:上天是照顧你還是懲罰你,並不看你祭祀搞得是否隆重,而是看你的德行。#24090

24:於是,能把天意與命運問題解答“圓滿”的,莫過於那種最通俗、但早已背離原典的佛教理論:好人之所以沒好報,是因為他前生作了孽;但他一定會有好報,只不過是在來生。這套先進理論後來也被道教吸收了去,而且有了新發展#24127

25:《聖經》也面對過這個問題,最有代表性的章節就是《舊約·約伯記》。約伯是義人的楷模,但撒旦認為,約伯之所以如此虔敬上帝,不過是因為他現在的好生活完全來自於上帝的賜福。#24134

26:許多《老子》的讀者認為“道可道,非常道”意味著“道”不可說,一說便錯,而同樣的難題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本身是不是錯的?#24219

27:如果把髒水和小孩子視為一組對立的概念,那麼道家的解決方案應該是:把髒水和小孩子一起倒掉。《莊子·大宗師》有一段極著名的話:“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24298

28:所以,《老子》的很多話如果拿到現在作為邏輯題來出,我們都可以判斷為類比不當。天道確實超越善惡,但人道不是。其他諸如個人修行要退回嬰兒狀態,社會治理要退回原始狀態……#24331

29:由此而推測,《老子》原本對仁義、孝慈之類的概念反而持有肯定的態度,希望大道永存而仁義在,六親和睦而孝慈在,邦家清明而正臣在。值得辨析的是,即便是道家後學提出反對的口號,反對的也應該是對仁義、孝慈等正面概念的“標榜”,而不是反對這些概念本身。#24392

30:生動鮮活的個案歷史信息不但影響著我們的判斷,也影響著《老子》作者的判斷。要舉出反例是輕而易舉的:我們既有“水滴石穿”這個成語,同樣也有“以卵擊石”這個成語;誰都知道水滴石穿,誰也一樣都知道雞蛋不能碰石頭。#24570

31:不過,也確有一脈道術只法天而不法地,只法陽而不法陰,這便是道教全真派。全真派修煉內丹的理論正是如此,認為天屬陽,地屬陰,人居天地之間,負陰抱陽,人若能固精守神,滌除全部的陰而達致全部的陽,便可以與天為徒。#24595

32:那麼,《老子》的這種句式可不可以用其他內容來替換一下呢,比如:最胖的胖子好似沒有肥肉;超級富豪好似窮光蛋;最強的颱風好似沒有颳風……這樣的例子還可以無限地列舉下去。而類比越多,出現的問題也就越多。#24756

33:這個問題,從邏輯上說就是違反了同一律,偷換概念了,把形體上的柔弱替換成了生命意志的柔弱。小草的形體是柔軟的,但生命力很頑強,這已經是我們生物學的常識了。#24908

34:儘管自欺欺人是我們最廉價的獲得快樂的方式,然而,窮人的柔弱謙下和富豪的柔弱謙下畢竟是兩回事,同途而殊歸。《老子》這些話,是說給“聖人”聽的,是說給統治者聽的,不是讓老百姓拿來做安慰劑的。#24938

35:從世卿世祿制到聘任制,尤其意味著各國中央政府的集權程度大大加強了,也就意味著國君們越來越“有為”了,這時候尤其需要卡里斯瑪型的領袖。《老子》所謂的無為之治,應該就是針對這樣一種社會轉型而提出來的應對方案,#25140

36:此情此境,南榮趎只想求一個明哲保身之道,而老子給出的指點大略是這樣的:“要像嬰兒一樣,自由自在地行動,沒有什麼明確的意識,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如果能達到這個境界,福也不會來,禍也不會來。”南榮趎曾經想過裝傻,可看來老子給他出的主意是讓他真傻。#25217

37:這一章很能說明老子的屁股到底坐在哪兒。用老派的話來說,這完全是站在統治階級的反動立場上,不是要把老百姓“當成”傻子,而是要把他們“變成”傻子。所以說《老子》的政治主張是看人下菜碟的,對統治者和老百姓分別採取不同的標準。#25328

38:然而康德和孟子的意見都不會得到老子的贊同。老子認為在最好的社會裡根本就不該有現金、信用卡或是其他什麼值得去偷的東西。在等而下之的社會裡,你之所以會把錢包歸還失主,僅僅是因為你根本就沒動過佔有它的念頭。#25353

39:這樣看來,無論是《老子》主張的迴歸嬰兒,還是《荀子》講的禮制,要解決的都是同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正是現代經濟學一切理論的大前提:資源的稀缺性。#25469

40:如果評判一下可行性的話,《老子》的方案在現實社會中確實有過成功的案例,不考慮這是否人道的問題,它的可行性一定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即統治者對社會有著極強的控制力,但是,這必然又與“無為之治”的原則相矛盾,所以《老子》的方案雖然可行,卻不自洽;#25478



全文完

相關鏈接:

名家說《道德經》之一:樊登老師韓鵬傑

5星|李碩《孔子大歷史》:詳盡還原孔子一生和當時的大小環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