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隱藏的修煉境界和法術神通

國學 老子 文化 六垣山人 2017-05-11

道德經隱藏的修煉境界和法術神通

老子他將自己的修煉體會寫了出來,成了《道德經》的第十六章

古人修煉法術,但修煉法術的最高境界,其實是以術入道,即把術數的練習,當成認識這世間規律的一種途徑,而不是把追求修煉境界和法術神通當成主要的目的。

其中,道家有一上古修煉法術,在《道德經》中,老子形容其過程為”至虛極,守靜篤“。在《學經》第二章中,將修煉原理、過程和要義其實都描述了出來,原句為”氣靈生萬物,復於靜處作,此靜如癸水,清靜可顯影。篤靜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體,我無化元靈。”

其中,古人修煉,靠的是心法要義,上述法術的心法要義,也在《學經》第二章中,即那句“篤靜歸心神守虛”。

可惜,這幫孩子看書太快,傻傻而過。不知道《學經》第二章裡到底藏了多少上古的好東西。

不要問我這個法術該怎麼練,有什麼好處,具體練法和要義,都在《學經》第二章中。

這個貼子發出去後,當有更多孩子傻傻的問《學經》第二章是什麼內容。我直接附在這個貼子後面。

但老子是位好同學,他看書認真,也練得認真。他將自己修煉的所感所見,記錄了下來。便成了《道德經》的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虛

本義: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通述:

當修煉到“至虛極,守靜篤“的狀態後,你看到的將不在是事間的表象,而是會感受到周圍事物的生髮運行,會感受到萬物循環往復的狀態。

那萬物,雖然看上去紛雜繁多,卻又不離其根本,歸根猶如四季之中的冬,又靜如癸水,故曰歸根曰靜,這時,萬物並不曾生髮,而是迴歸到了它本來的狀態,因此,靜曰覆命,我們將事物這種回覆到本來狀態的情況稱為常。萬物都有它的本性,我們將能夠認識事物本性規律的情況稱為明。

如若不瞭解事物的本性規律,卻輕舉妄動,只會帶來不吉。

如若我們瞭解世間萬物的本性規律,將變得更加善於容納萬物。而這種容納之心,將會消除我們自己的偏私之心,因此說,容便是公,是一種讓萬物變得更平衡的途徑,只有這樣,萬物才能並存,這才是至高無上的境界,也就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道,自然之道意味著長久,也不會危害自身。

釋義:

至虛極,守靜篤;道家的修煉法術之一,其要義為”篤靜歸心神守虛“當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狀態後,便可感受到周圍事物的生髮運行,會感受到萬物的循環往復的狀態。

作:生長、發展、活動。

復:循環往復。

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覆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事物回覆到它本來狀態的情形

明:這裡指能夠認識事物本性規律的情況

容:容納

全:這裡指萬物共存

天:在這裡指至高無上的境界

圖引: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在這一章中,作者由自身的一種修煉體會講起,告訴世人,自己在修煉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時,所感受到的大道運行,然後引出自己的感受,即,我們的世界,一個萬物生生不息,不斷循環往復的狀態。

緊跟著,作者繼續分享自身的感受,即,當你瞭解萬物,哪怕是一隻羊或狼的本性規律後,你不會對任何一方有偏私之念,不會恨狼吃了羊,也不會認為羊就應該被狼吃,而是會認為,這世間,應容納萬物共生共存。這時,作者繼續分享自身的認知,那就是,萬物共存,生生不息,才是最重要的天道,並告訴世人,只有認識到這點,才會消解災難。

本章主講作者對大自然規律的認知,並下一章講解人應當怎樣做,即“實“,做好了鋪墊。

附:《學經》第二章

第二講 餘自然而作,舉步不疾行

《 學》 本義:

餘自然而作,舉步不疾行,聞聲無驚恐,何以故?

氣靈生萬物,復於靜處作,此靜如癸水,清靜可顯影。篤靜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體,我無化元靈。

能如嬰兒乎?雙肩垂自如。能如幼兒乎?雙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雙眼觀自在,雙耳不聞爭,專心顧自忙,人意皆兩忘。

行時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時吸氣落時呼,緩步自在不求過,神安心靜自得果。

坐時觀諸物,其體同且一,雙肩輕垂眉自舒,當念抱一不相離,篤靜歸心神守虛。

臥時守其根,其意聚且歸,兩手歸腹形自曲,專氣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寧自得養。

餘啟世人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體,信持行守方得歸來,可感可知三年五載。

道德經隱藏的修煉境界和法術神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