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冬|不被自己的邏輯概念綁架,超越這一切,才是道的本質

國學 莊子 睡眠 孔子 自在睡覺 自在睡覺 2017-09-09

樑冬|不被自己的邏輯概念綁架,超越這一切,才是道的本質

一切事物都同時擁有矛盾與是非

中國文學有一個特點,就是怎麼說都可以有道理。

如果你平行地去讀《莊子》《孟子》《墨子》,你會發現他們每人都講得對,也會被每一個矛盾的觀點搞到瘋掉。

當你看過小樑寫的關於《莊子》的幾本書後,你會赫然發現,小樑在這一段講要這樣,在另一段講要那樣;今天講要堅持,明天講要放棄;後天講要圓融,大後天又講不妥協……

就事論事,這是矛盾的。站在矛盾之上來看的話,你會理解道理只是用來講講而已。如果跟著道理去生活,你一定會被相互矛盾的道理推向一地雞毛的生活。

我們讀書,一定要讀到故事之外更高的境界。這個故事講的不是放棄小勝利來獲取大勝利,而是小勝利和大勝利,都只是在概念上可以被揉搓摁扁的東西。

所以我們讀到“以小不勝為大勝”的時候,或許內心要生出一種抽離感,看到這段文字背後道理的侷限性。

事情總是藉由一些微妙的累積來幻化出巨大變化。“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是指你看不見的小縫隙和小失敗,在這個地方放棄一點兒,在那個地方放棄一點兒,最後整個大廈崩盤。

我們可以從每個單獨的比喻和比喻引發出的聯想中抽離出來。看到一切道理都有道理,一切道理的反面也都有道理,一切沒有道理的背後也都有道理,一切道理其實也沒有什麼道理。

而做到不被自己的邏輯概念綁架,超越這一切,才是道的本質。

樑冬|不被自己的邏輯概念綁架,超越這一切,才是道的本質

偶爾放棄一下自己所堅信不疑的東西

我曾經觀察過一位企業家,他說絕對不做B2C,只做C2C,後來他做了B2C;他說絕對不去做遊戲,後來做了遊戲;他說絕對不做娛樂,後來做了娛樂。研究過很多歷史人物之後,我發現這樣的情況挺普遍。比如佛陀曾經講過“苦集滅道”,後來又說“無苦集滅道”。

我慢慢理解,佛陀之所以先講“苦集滅道”,後講“無苦集滅道”,是因為講的時候有那個時候的機緣,是在那個狀況下可以講的東西。

但是如果你講完之後,還沉在裡面久久不願出來,你就會成為這句話的奴隸,就可能一直活在自己設定的語言囚籠當中。

莊子似乎從來都不受這樣的影響。在通讀《莊子》全篇後,你能看到他一會兒表揚孔子,一會兒又把孔子設定成可以襯托他人智慧的人設。

慢慢地我們有了一種感覺——每件事情之所以被表述成這樣,只是當時的狀態需要這樣去表達。

語言是曖昧、不確定和可修正的。理論是灰色、有彈性的。把我們的視野放在更大的歷史週期來看,就越來越無法對一件事情做出篤定地判斷。

比如,到底五四時期所提倡的白話文運動是對還是錯;中醫是保持傳統性還是開放性;女人是不是一輩子只能成為你想象中女人應該有的樣子……這完全取決於你將其放在歷史上的什麼時間點以及對誰而言。

一直以來我們被許多有意無意,甚至沒有意識到的概念束縛著。這些概念就像《人類簡史》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所說,它們僅僅是概念。

堅信的東西,是你認為不言而喻的東西。而今天我們要做的一個功課就是,你能不能夠偶爾放棄一下你所堅信的東西。

莊子認為:正確事情的對立面也是正確的。當你理解這點以後,你就會選擇一種非常有意思的生存之道——不再進行深入的辯解,也不再進行深入的辨別。

樑冬|不被自己的邏輯概念綁架,超越這一切,才是道的本質

恐懼失眠造成的傷害,遠比失眠本身更大

如果你認為睡不著覺真的很糟糕,那我們就來瓦解這個恐懼。

我的一個朋友失眠多年。有一天他觀察到,他恐懼失眠造成的傷害,遠比沒睡著覺本身的危害更大。於是有天晚上他就決定不睡了,也不去試著努力睡著。過一會兒,他就真地睡著了。

這個故事不是告訴你,你努力撐著是可以睡著的。而是當你放棄對“睡不著”的對立和衝突時,這件事情對你的影響就變得很小了。

也許他就這樣睜著眼睛過了一晚,但起碼他沒有被自己沒睡好覺所產生的恐懼傷害到。

這才是小樑讀到的《莊子》。

樑冬|不被自己的邏輯概念綁架,超越這一切,才是道的本質

你有堅信不移的東西嗎?

是什麼呢?

歡迎在評論中分享出來。

然後問問自己,

你可以偶爾放棄一下它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