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品種之鱖魚(桂花魚)病害防治'

"
"
水產養殖品種之鱖魚(桂花魚)病害防治

鱖魚俗稱桂花魚,為底層生活魚類,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魚類。終身以活魚、活蝦為食,對餌料魚的種類與規格有較嚴格的選擇,其攝食具有明顯的節律性,凌晨和黃昏是其攝食高峰期。自然條件下,喜歡生活在靜水或微流水的清新水體中,對生活水層的溶氧要求較高。現總結防治桂花魚疾病的要點如下。

一、把握生物學特點,正確使用漁藥

1、正確選擇適宜的藥物桂花魚相比常規養殖魚類,對常用的漁藥十分敏感,如桂花魚對敵百蟲、硫酸銅、氯製劑等都非常敏感,故在選擇藥物防治時要特別謹慎,必須慎用重金屬鹽類、農藥類及含氯類化學消毒殺菌劑等常規藥物,宜選擇對桂花魚安全濃度大的藥物如碘製劑(碘力克、超能寶碘、泡騰聚維酮碘片)、過硫酸鹽複合物(底清淨)、芽孢桿菌複合製劑(水淨爽、漁丹1號)等。建議桂花魚養殖過程中終身只用一次硫酸銅,因為桂花魚的鰓較其它魚類更為嬌嫩,頻繁或超量使用硫酸銅使其更易被破壞,從而引發疾病。

2、藥物使用易避開吃食高峰為避免影響桂花魚的攝食,並維持養殖池塘良好水質,全池潑灑外用藥物時宜選擇在上午9:00-11:00時或下午15:00-17:00時。

二、疾病防治技術要點

1、培育良好水質,保持池塘適當肥度。雖然桂花魚在自然條件下喜生活在靜水或微流水的清新江河、湖泊與水庫中,但在高密度池塘養殖時絕不能清水養殖,保持池塘的適當肥度是桂花魚疾病防治的關鍵點。一方面,溶氧是水產養殖動物生活的先決條件。桂花魚相比其它養殖魚類對溶氧要求更高,池塘藻類是水體中溶氧的主要來源,因此塘水呈綠色、褐綠色或暗綠色等水色,透明度在25-30釐米內,才能滿足高密度養殖條件下桂花魚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高密度養殖使得桂花魚的代謝產物在池塘中不斷的增多,清水養殖塘水體自淨能力差,底泥中的有機物質如糞便、動植物屍體等不斷的積累,導致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及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超標,桂花魚容易產生嚴重的應激反應,而使其抗病力下降,容易被水體中的致病微生物感染。

培育良好水質要注意以下事項:(1)清塘灌水後,桂花魚苗種下塘前應施用複合綠藻種,將池水培育成嫩綠色。同時可適量施用氨基酸育藻精華或超濃光合細菌以快速培肥水質。

(2)養殖中後期為保持池塘的肥度,可定期補充EM菌種(水產用)、乳酸菌種、芽孢菌種分解水體中有機物為藻類生長提供營養成分。

2、適時改良水質與底質桂花魚池塘因飼養了餌料魚,養殖密度相對其它魚類高,水質也更易變壞,必須時時關注水質變化,以防出現“轉水倒藻”的現象,一般觀察的物理化學指標有溶氧4mg/L以上、pH值7-8.5、氨氮0.4以內、亞硝態氮0.05以內及有機質等。

(1)關注氨氮、亞硝酸鹽的日變化。氨氮、亞硝酸鹽是水體中氮循環的中間產物,也是培養水體初級生產力必須的營養要素,水體中不能沒有它們的存在,否則水體中的物質循環就會受阻。檢查氨氮、亞硝酸鹽含量首先關注其是否在桂花魚耐受範圍內,如氨氮、亞硝酸鹽在其耐受範圍內,含量沒有日變化,就使用水體安改良水質。如氨氮、亞硝酸鹽超過其耐受範圍,則首先使用水體安解毒,然後再使用EM菌種(水產用)、乳酸菌種、芽孢菌種改良水質。

(2)維持水體弱鹼性,pH值在7.0-8.5之間,且日變化不超過0.5。日pH值變化過大,表明水體中酸鹼平衡系統已經被破壞,水體極易發生鉅變。pH值過低時可全池潑灑生石灰;若pH值過高,可全池潑灑EM菌(水產用)、乳酸菌種。

(3)保持池水溶氧在4mg/L以上。桂花魚高密度精養池必須配備足夠的增氧設備,並適時開動增氧機。一般情況下,晴天下午15:00-17:00開機2-3小時,消除池塘氧債;陰雨天、低氣壓的悶熱天氣應及時開動增氧機,並注意通宵開機,以免發生缺氧浮頭死魚的現象。缺氧急救時應使用高能粒粒氧幹撒。

3、以防為主桂花魚的細菌性、病毒性疾病的發生大多與寄生蟲病感染有關。研究表明,桂花魚的病毒性出血病與錨首吸蟲的寄生有關,久治不愈的爛鰓病與車輪蟲、斜管蟲、錨首吸蟲的寄生有關。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應根據寄生蟲的發病規律做到提前預防,防止引發病毒病及細菌性疾病暴發。防治車輪蟲、斜管蟲病時可全池潑灑硫酸鋅粉劑,防治錨首吸蟲病時可全池潑灑甲苯咪唑或伊維菌素。防治爛鰓病時首先必須確診是否有寄生蟲感染,如有則須先殺蟲。特別需注意的是,如確診桂花魚已患病毒性出血病時則不得使用任何殺蟲藥及剌激性過大的消毒殺菌劑,以防用藥刺激使死亡量加劇。

4、餌料魚嚴格消毒餌料魚消毒是做好桂花魚疾病預防的重要工作。進池前對餌料魚進行浸泡消毒,可選用碘力克等,進池後使用全池潑灑消毒才能真正起到對餌料魚的消毒作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