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6月29日,恆大新能源宣佈首款量產車型——國能93正式下線。從去年6月試圖收購賈躍亭的FF開始進入汽車業,到今年首款車型下線,恆大僅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與之相比,目前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頭部企業——蔚來、威馬和小鵬,都是2014年開始造車,到量產車下線時已經是2018年了。而恆大通過強大的資金實力,迅速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贏得了開局。

但是,不管恆大在汽車領域下多大的棋,真正支撐其汽車夢的還是具體的車型,接下來還要面對汽車行業慘烈的“肉搏戰”,由神人許家印帶領的恆大汽車能走多遠?

一款電動車背後的野心

在收購賈躍亭的FF最終擱淺之後,為了繼續圓汽車夢,恆大於今年初又斥資60多億元收購NEVS國能汽車51%的股權,並獲得多數董事席位。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據瞭解,國能汽車總部位於瑞典,是一家全球性電動車公司。但實際上,NEVS擁有國資背景。當年通用出售沒玩兒明白的薩博汽車,北汽買走了核心平臺和技術,剩下的資產被NEVS國能打包買走,而國能的資產來源之一是天津國資委的12億元注資。

按照李斌的“造車200億起步”的理論,NEVS國能汽車嚴重缺錢,而恆大的進入就是雪中送炭。其實,早在恆大控股之前,國能93就一直在研發之中,並且已經在去年10月開啟預售,去年底已經有500臺新車面向政府採購和網約車公司交付。這也說明,恆大能迅速完成從0到1的突破,其實是通過資本運作走了捷徑。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按照恆大在新能源汽車上的規劃,到2030年之前新能源汽車的產量要達到500萬臺,為此恆大開始斥巨資建生產基地。除了NEVS國能在天津的基地,恆大還在剛剛結束的6月分別與廣州和瀋陽兩市簽約,建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意向投資分別達到1600億和1200億。顯然,恆大要在新能源汽車上玩把大的,這個架式是要在中國打造類似於大眾和豐田這個級別的汽車巨頭,而NEVS國能93就是夢想的開始。

恆大的體系競爭力

事實上,國能93就是源自薩博93,屬於典型的油改電的“換芯”車。長寬高分別為4684/1778/1514mm,軸距為2677mm。採用由一臺永磁同步電機和一臺單速變速箱組成的純電驅動系統,其中電動機最大功率為130kW,峰值扭矩280N•m,搭配由寧德時代提供的三元鋰電池,容量為45kWh,工信部綜合續航里程為355km。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坦率地說,國能93這款車平淡無奇,並沒有像競爭對手那樣在外觀設計上下重手,幾乎和老舊的薩博93一樣。與市面的競爭品相比,該車比小鵬G3要大一號,比威馬EX5要小一號,但續航里程卻比這兩款車都要低。

所以,不僅沒有體現出爆款的潛質,甚至沒什麼核心賣點。要知道,薩博在北汽手上的紳寶也沒成功,那款曾經以“貼地飛行”著稱的瑞典神車,現在已經沒什麼情懷可賣了。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其實,從恆大切入新能源汽車的一系列操作來看,國能93雖然是恆大的第一款車,卻不是由恆大主導開發的,更像是一個順勢而為的探路產品。從去年與賈躍亭分手,恆大又連續出手,開啟了“買買買”模式,很快形成了在汽車產業鏈上的閉環佈局。

  • 2018年9月,恆大144.9億元入股廣彙集團,獲得近41%的股權,成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 1月24日,以10.6億元入主動力電池企業上海卡耐新能源,擁有了電池;
  • 1月29日,以約11.4億元入股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兩家將組建合資公司;
  • 3月15日,斥資5億元收購泰特機電70%股權,擁有了輪轂電機。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如果說收購NEVS獲得了整車生產平臺和資質,而上述一系列收購使恆大掌握了關鍵零部件,賣車渠道,以及高端車的品牌背書,而這一體系建設是一般的創業型造車新勢力不可能具備的。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當然,更重要的是恆大有錢,別人造車首先要融資,而恆大自己就是資本大鱷。2018年,恆大淨利潤722.1億元,同比大增106.4%,總資產達18800億,淨資產3086億,現金餘額2042億元。這對於融資200億都是高手的新能源創業公司,絕對是夢幻般的存在。

建房與造車的不同邏輯

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長達28年的高速增長,跨界造車一直是熱門話題,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達到巔峰,但成功的卻鳳毛麟角。提到恆大造車,很容易讓人想到另一個殺入汽車行業的房企——寶能。

同樣擁有傳奇掌門人姚振華的寶能,2017年底通過收購觀致開始在汽車行業發力。目前正準備繼續增資,準備將股比提升至75.5%,將擁有對觀致汽車的完全決策權。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雖然寶能造車的決心依然很大,但這一年半的時間裡卻並沒有救活觀致。今年1-5月,觀致銷量僅4312輛,同比降81.8%,其中5月銷量最多為3458輛,但同比也下降了50.8%。

眾所周知,寶能是一家體系龐大的集團,體系內公車採購量也非常大,而2018年通過集團內部採購支撐觀致銷量,今年5月份的銷量也是依靠內購,真正面向市場賣出的已經很少。

今年,寶能又挖來了前日產-雷諾聯盟全球新能源總監矢島和男做CEO,並且組建了一個日系團隊,大力發力新能源,並且在杭州、昆明、廣州、西安、崑山、常熟、貴陽等地不斷圈地,規劃產能已經達到了300萬臺,已經被輿論批評“有炒地皮的嫌疑”。可以說,觀致的燃油車業務前途渺茫,而寶能也開始發力新能源,但目前我們只看到了純電概念車MILE,進展並不大。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相比較之下,恆大進入汽車行業比寶能晚,但是效率更高。寶能在一年半的時間裡,做得最多的是“圈地”,在造車方面從一開始就深度涉及經營層面。而恆大更多的是在資本層面,做得最多的不是“圈地”而是“圈資源”,迅速完成了汽車產業鏈主要環節的佈局。

造房子的核心是土地,而造車的核心是技術,從兩個企業的發力點可以看出,造車的邏輯完全不同,恆大無論是前期準備收購FF,還是後期的一系列佈局,都是瞄準了汽車的核心技術,方向對了效率自然就高。

從1-10恆大還需闖四關

當然,在資本運作的角度,恆大前期的運作非常成功,可以說是走在正確的路上。但完成了0到1的突破,接下來就是從1-10的階段,恆大能從1做到幾呢?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恆大在房地產上的成功,主要是把握準了政策方向,其次就是資金效率高。而在造車上,恆大也有類似的優勢,一是新能源汽車早就成為國家戰略,另一方面恆大有資金優勢,可以通過資本運作完成佈局,並迅速推出新車。事實上,國內數十家造車新勢力,絕大多數產品都還停留在PPT上,恆大現在能推出產品,就已經殺進了第一陣營。

當然,接下來的挑戰也剛剛開始。除了新能源補貼下滑、整體市場放緩和國際巨頭競爭等客觀不利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在產品和運營方面。恆大要想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站穩腳跟,光靠下線的這款國能93是不夠的,以這款車的產品力,僅僅是可以站個位而己。一款車能否賣得好,要比設計、比性能、比渠道、比品牌、比服務、比性價比等等,而相對於蔚來、威馬和小鵬等企業,“門外漢”恆大明顯儲備不足,經驗也不足。

一年突破0到1,恆大造車贏得開局,但還需闖四關

目前恆大面臨的問題是:

1. 下一步如何推出更驚豔的產品,柯尼賽格的技術能否做到像沃爾沃支持吉利那樣支持恆大?

2. 如何發揮渠道的力量,廣匯將如何更好的支持恆大?

3. 新生產基地的建設,能否打造出品控足夠優秀的一流工廠?

4. 收購的電池和電機公司技術能否達到一流水準?

……

如果滿分是10分,恆大造車目前才得1分,還處於幼兒園階段。根據以往的經驗,任何收購都只是開始,真正的考驗是如何整合資源,關鍵看上述“四關”恆大能否成功闖過去。

闖過去,中國豐田;沒過去,恆大冰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