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口氣:老是胸悶氣短,身體或許出了這些問題

40歲的方女士因為最近幾日經常會突然感覺到胸悶、呼吸困難,因為擔心可能是心臟出了問題便著急忙慌地去醫院檢查,但在做了心臟彩超、心電圖等一系列檢查後卻發現並無異狀。方女士反而更加焦慮不安,難道是問題大得檢查不出來嗎?醫生仔細詢問除了胸悶氣短以外的相關情況後表示,胸悶氣短其實並不只是相關心臟病才有的症狀,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或者是心臟神經官能症都會導致胸悶氣短。

 人活一口氣:老是胸悶氣短,身體或許出了這些問題

我們通常所說的胸悶氣短是一種比較主觀的症狀描述,一般表現為會感覺胸口悶悶的,呼氣吐氣費力且不太順暢,嚴重時會感覺胸口被用力擠壓,感覺氣體交換困難。導致出現這種症狀的原因有很多,除了一些大部分人比較擔心的心血管等疾病以外,一些心理、精神、情緒等的不穩定或是環境都會導致胸悶氣短的症狀。因此,當出現這種症狀時,不要過於恐慌,先排除是否存在某些疾病,如果檢查正常的話,可以嘗試從非疾病因素找找原因,再進行改善調節。

一、病理性因素

1、心臟類疾病

比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炎等。由於心血管系統的異常導致胸腔心臟供血不足,因而會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疾病除了胸悶氣短以外,往往還會伴隨著其他的明顯不適感。比如冠心病患者除了胸悶氣短還會出現心律失常、心慌、心絞痛等症狀,而心肌炎疾病還會出現運動後氣喘較大等。要排除這類疾病需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心臟彩超、靜態或動態心電圖、心臟磁共振等檢查,一旦確診要積極配合治療,這類疾病往往需要藥物控制,同時避免劇烈運動,容易因為氣體交換阻塞而休克。

2、心臟神經官能症

心臟神經官能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也叫功能性心臟不適。它之所以比較特殊是因為胸悶氣短是這個疾病的最明顯表現。但因為它也屬於神經官能症的一種特殊類型,所以除了胸悶氣短以外,患者也會出現類似心悸的感覺,並且容易激動暈眩,嚴重時還會影響睡眠,雖然該病症暫時沒有表現出過於嚴重的病症,但是由於它也存在心血管功能的異常,因此還是要引起重視並及時控制治療。治療方式主要以自我調節為主,保持心胸舒暢、規律運動,促進壓力釋放,同時也要避免飲食刺激。

3、呼吸系統疾病

比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由於呼吸道的某種病變會導致呼吸困難,氣流堵塞等,因此也會表現出胸悶氣短,但此外一般還會伴隨著喘氣、咳嗽、有痰或是咳嗽時有鳴音、氣音等其他症狀。要排除此類病因一般比較容易,因為病症比較明顯,若仍然無法確定也可進行相關肺功能檢查、胸部CT或痰液檢查等,一般通過多運動調節氣息、飲食控制並遠離汙染性環境基本能夠恢復。

 人活一口氣:老是胸悶氣短,身體或許出了這些問題

4、胸悶變異性哮喘

該疾病也屬於上面的呼吸性疾病,但其比較特殊的是它的主要甚至唯一明顯的症狀就是胸悶。而不會伴隨著喘氣、咳嗽等其他病症,所以經常會被人忽略從而延誤治療。這類患者往往會在夜間反覆發作。雖然容易被患者忽略,但可以通過一些氣道激發測試診斷,並且治療方式也並不困難,基本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或輔助哮喘類藥物治療。

5、胃食管反流

該疾病也會導致胸悶氣短,但往往也會伴隨著反酸、體內氣體過多、胃部灼熱、胃脹氣等較為明顯的消化道疾病表症。這種疾病因為會表現出多種腸胃不適症狀,因此除了生活方式的調節以外,還要及時去醫院診治,否則也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二、其他非病理性因素

1、已婚婦女會出現胸悶氣短的症狀

已婚婦女體內會分泌較為旺盛的雌激素,而性激素分泌水平和胸悶氣短有著密切的關係。此外,女性脂肪層一般較厚,也會因為供氧不足而出現胸悶氣短症狀。

2、心理性因素

常見於青少年、成年男性、更年期女性等。由於工作、學習或家庭等壓力過大、容易生氣、情緒焦慮、精神緊張等,也會導致胸悶症狀,這種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因此這類人群需要適當發洩壓力、保持心情舒暢,心態好了以後也就不會再出現胸悶氣短。

 人活一口氣:老是胸悶氣短,身體或許出了這些問題

3、肥胖

如果過於肥胖會導致心肺負荷較大,也會出現動輒胸悶氣短的症狀。這類人群往往需要多運動,減輕體重、減輕身體負擔,注意運動時保持氣息順暢避免休克。

4、氣候環境因素

大多數人都會在夏天過於悶熱或是陰雨沉悶等天氣及高原地區等感到胸悶難受、呼吸不暢,這是由於不同的環境氣壓所致,當環境改善後胸悶氣短症狀一般就會消失。

5、其他因素

胸悶氣短畢竟是一個主觀型感受,除了較為常見的影響因素以外,不同的狀況甚至不同的個體也可能會在不同的情景裡出現胸悶氣短的感覺。其他可能影響因素還包括鼻炎、扁桃體腺樣增生等,甚至大量抽菸後都可能會有類似症狀。

綜上看來,當你察覺到胸悶氣短或出現類似症狀時,既不能過度擔心也不能忽略不在意,這事兒畢竟可大可小。症狀初期可以先自己仔細記錄是否還伴隨著其他不適症狀,並注重生活飲食習慣的改善調節,如果一段時間後還無改善,可去醫院做更為仔細的診察治療。

參考文獻:

1、王顯:《哪些症狀說明心臟不好》,2018年,《江蘇衛生保健》。

2、劉靜蘋:《心理暗示療法在心臟神經官能症治療中的應用》,2019年,《心理月刊》。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