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冠心病 中醫 心肌梗死 備急千金要方 中醫心腦血管付亞龍 2019-07-31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七情內飲食不節、年老體衰等引起。開始先因胸中陽氣不足,繼則氣滯、痰濁、血瘀乘之,導致經脈阻滯,血瘀不通,不通則痛,就會出現一系列冠心病的證候。其內因是心、脾、肝、腎等臟腑虧損,再加之外因,如情緒波動、疲勞、受寒刺激等誘發。臟腑虧損為本虛;血瘀、痰濁、氣滯為標實,故本病為虛實錯雜之證。

此外有些文獻報道,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為實證以及由實證所致的虛性表現;在冠心病的影響因素上強調脾胃和鬱的作用。如周次清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氣滯、痰濁、寒凝、血瘀的實證,以及由實致虛的氣陽虛或陰虛。程為正認為脾胃虛弱或功能失調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起重要的作用。

1.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中醫學將之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情志活動。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七情致病因素是引起冠心病胸痺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ロ問》曰:“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太平聖惠方》曰:“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七情過激造成氣血逆耗,心脈失調,痺而致痛。臨床上往往見到,在情緒激動時容易誘發心絞痛,即是這種病因之故。

情志內傷引起冠心病有兩種情況,一是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損傷人體內臟,使氣機逆亂而發病;二是劇烈的情志活動誘發或加重冠心病。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七情內飲食不節、年老體衰等引起。開始先因胸中陽氣不足,繼則氣滯、痰濁、血瘀乘之,導致經脈阻滯,血瘀不通,不通則痛,就會出現一系列冠心病的證候。其內因是心、脾、肝、腎等臟腑虧損,再加之外因,如情緒波動、疲勞、受寒刺激等誘發。臟腑虧損為本虛;血瘀、痰濁、氣滯為標實,故本病為虛實錯雜之證。

此外有些文獻報道,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為實證以及由實證所致的虛性表現;在冠心病的影響因素上強調脾胃和鬱的作用。如周次清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氣滯、痰濁、寒凝、血瘀的實證,以及由實致虛的氣陽虛或陰虛。程為正認為脾胃虛弱或功能失調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起重要的作用。

1.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中醫學將之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情志活動。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七情致病因素是引起冠心病胸痺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ロ問》曰:“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太平聖惠方》曰:“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七情過激造成氣血逆耗,心脈失調,痺而致痛。臨床上往往見到,在情緒激動時容易誘發心絞痛,即是這種病因之故。

情志內傷引起冠心病有兩種情況,一是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損傷人體內臟,使氣機逆亂而發病;二是劇烈的情志活動誘發或加重冠心病。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2.飲食不節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資,但若飲食不節,常可損傷脾胃,聚溼生痰而釀生它病。在冠心病的發病中,飲食不節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包括飲食失調用(無規律、暴飲、暴食)、嗜酒和經常飽食過度或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就會化痰生溼,日久可致痰溼上犯,阻遏血脈,引起胸陽不振。如《濟生方》所言:“夫心痛之病,皆因外感六淫,內沮七情,或食生冷果食之類。”酒性辛散,少飲則活血通脈,多飲則傷脾胃,產生它病。冠心病因飲酒而發病者也不在少數,如《壽世保元》曰:“酒性大熱有毒,大能助火,一飲下嚥,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上,肺受賊邪,不生腎水,水不能制心火,諸病生焉或心脾痛……。”因飲食因素而致冠心病者大多數屬於經常飽食,喜食肥甘厚味者,因而體胖血脂高,此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靈樞・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說明飲食經牌胃作用後,其濃厚滋膩部分歸養於心脈,它既可以助陽化氣而有利,也可以生陰化濁而有害。過食膏粱厚味者體胖而多系痰溼之體,於是痰濁內生,心脈瘀塞,發生冠心病。此處所生之痰濁,頗似西醫之血脂升高,冠狀動脈硬化之理。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七情內飲食不節、年老體衰等引起。開始先因胸中陽氣不足,繼則氣滯、痰濁、血瘀乘之,導致經脈阻滯,血瘀不通,不通則痛,就會出現一系列冠心病的證候。其內因是心、脾、肝、腎等臟腑虧損,再加之外因,如情緒波動、疲勞、受寒刺激等誘發。臟腑虧損為本虛;血瘀、痰濁、氣滯為標實,故本病為虛實錯雜之證。

此外有些文獻報道,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為實證以及由實證所致的虛性表現;在冠心病的影響因素上強調脾胃和鬱的作用。如周次清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氣滯、痰濁、寒凝、血瘀的實證,以及由實致虛的氣陽虛或陰虛。程為正認為脾胃虛弱或功能失調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起重要的作用。

1.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中醫學將之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情志活動。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七情致病因素是引起冠心病胸痺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ロ問》曰:“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太平聖惠方》曰:“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七情過激造成氣血逆耗,心脈失調,痺而致痛。臨床上往往見到,在情緒激動時容易誘發心絞痛,即是這種病因之故。

情志內傷引起冠心病有兩種情況,一是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損傷人體內臟,使氣機逆亂而發病;二是劇烈的情志活動誘發或加重冠心病。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2.飲食不節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資,但若飲食不節,常可損傷脾胃,聚溼生痰而釀生它病。在冠心病的發病中,飲食不節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包括飲食失調用(無規律、暴飲、暴食)、嗜酒和經常飽食過度或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就會化痰生溼,日久可致痰溼上犯,阻遏血脈,引起胸陽不振。如《濟生方》所言:“夫心痛之病,皆因外感六淫,內沮七情,或食生冷果食之類。”酒性辛散,少飲則活血通脈,多飲則傷脾胃,產生它病。冠心病因飲酒而發病者也不在少數,如《壽世保元》曰:“酒性大熱有毒,大能助火,一飲下嚥,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上,肺受賊邪,不生腎水,水不能制心火,諸病生焉或心脾痛……。”因飲食因素而致冠心病者大多數屬於經常飽食,喜食肥甘厚味者,因而體胖血脂高,此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靈樞・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說明飲食經牌胃作用後,其濃厚滋膩部分歸養於心脈,它既可以助陽化氣而有利,也可以生陰化濁而有害。過食膏粱厚味者體胖而多系痰溼之體,於是痰濁內生,心脈瘀塞,發生冠心病。此處所生之痰濁,頗似西醫之血脂升高,冠狀動脈硬化之理。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3.寒邪外襲

寒屬於六氣之一,是自然界的一種氣候變化,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致病。當寒涼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反寒)時,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弱的情況下,寒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了。冠心病胸痺心痛的外因中,以寒邪最為常見。

寒性凝結阻滯,又能收引,因而寒邪侵犯人體即可傷及陽氣使氣血阻滯不通,又能收引血脈,因而影響了血脈的正常運行,血脈痺阻而發生胸痺心痛。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指出:“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諸病源候論》認為:“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千金方》:“寒氣卒客於五髒六腑,則卒發心痛胸痺。”進一步闡述了心痛胸痺病的寒邪致病作用。同時,也有醫家論述了因正虛而感寒發生冠心病胸痺心痛的發病理論。如《濟生方》曰:“體虛之人,寒氣客之,氣結在胸,鬱而不散,故為胸痺。"《聖濟總錄》曰:“卒心痛者,本於臟腑虛弱,寒氣卒然客之。”這些都說明了寒涼可導致血管痙攣,從而誘發冠心病。這個事實也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實驗研究表明,寒涼刺激可使甲皺微循環中毛細血管管徑變窄,血流減慢,表現出血瘀的徵候。另外,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我國華北氣候寒冷地區心肌梗死病例的收治率較華南氣候相對溫暖地區約高3~4倍;從季節而言,本病發病率有冬春兩季為高的特點。這些均證實,寒冷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誘因。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七情內飲食不節、年老體衰等引起。開始先因胸中陽氣不足,繼則氣滯、痰濁、血瘀乘之,導致經脈阻滯,血瘀不通,不通則痛,就會出現一系列冠心病的證候。其內因是心、脾、肝、腎等臟腑虧損,再加之外因,如情緒波動、疲勞、受寒刺激等誘發。臟腑虧損為本虛;血瘀、痰濁、氣滯為標實,故本病為虛實錯雜之證。

此外有些文獻報道,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為實證以及由實證所致的虛性表現;在冠心病的影響因素上強調脾胃和鬱的作用。如周次清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氣滯、痰濁、寒凝、血瘀的實證,以及由實致虛的氣陽虛或陰虛。程為正認為脾胃虛弱或功能失調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起重要的作用。

1.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中醫學將之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情志活動。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七情致病因素是引起冠心病胸痺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ロ問》曰:“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太平聖惠方》曰:“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七情過激造成氣血逆耗,心脈失調,痺而致痛。臨床上往往見到,在情緒激動時容易誘發心絞痛,即是這種病因之故。

情志內傷引起冠心病有兩種情況,一是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損傷人體內臟,使氣機逆亂而發病;二是劇烈的情志活動誘發或加重冠心病。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2.飲食不節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資,但若飲食不節,常可損傷脾胃,聚溼生痰而釀生它病。在冠心病的發病中,飲食不節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包括飲食失調用(無規律、暴飲、暴食)、嗜酒和經常飽食過度或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就會化痰生溼,日久可致痰溼上犯,阻遏血脈,引起胸陽不振。如《濟生方》所言:“夫心痛之病,皆因外感六淫,內沮七情,或食生冷果食之類。”酒性辛散,少飲則活血通脈,多飲則傷脾胃,產生它病。冠心病因飲酒而發病者也不在少數,如《壽世保元》曰:“酒性大熱有毒,大能助火,一飲下嚥,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上,肺受賊邪,不生腎水,水不能制心火,諸病生焉或心脾痛……。”因飲食因素而致冠心病者大多數屬於經常飽食,喜食肥甘厚味者,因而體胖血脂高,此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靈樞・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說明飲食經牌胃作用後,其濃厚滋膩部分歸養於心脈,它既可以助陽化氣而有利,也可以生陰化濁而有害。過食膏粱厚味者體胖而多系痰溼之體,於是痰濁內生,心脈瘀塞,發生冠心病。此處所生之痰濁,頗似西醫之血脂升高,冠狀動脈硬化之理。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3.寒邪外襲

寒屬於六氣之一,是自然界的一種氣候變化,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致病。當寒涼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反寒)時,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弱的情況下,寒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了。冠心病胸痺心痛的外因中,以寒邪最為常見。

寒性凝結阻滯,又能收引,因而寒邪侵犯人體即可傷及陽氣使氣血阻滯不通,又能收引血脈,因而影響了血脈的正常運行,血脈痺阻而發生胸痺心痛。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指出:“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諸病源候論》認為:“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千金方》:“寒氣卒客於五髒六腑,則卒發心痛胸痺。”進一步闡述了心痛胸痺病的寒邪致病作用。同時,也有醫家論述了因正虛而感寒發生冠心病胸痺心痛的發病理論。如《濟生方》曰:“體虛之人,寒氣客之,氣結在胸,鬱而不散,故為胸痺。"《聖濟總錄》曰:“卒心痛者,本於臟腑虛弱,寒氣卒然客之。”這些都說明了寒涼可導致血管痙攣,從而誘發冠心病。這個事實也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實驗研究表明,寒涼刺激可使甲皺微循環中毛細血管管徑變窄,血流減慢,表現出血瘀的徵候。另外,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我國華北氣候寒冷地區心肌梗死病例的收治率較華南氣候相對溫暖地區約高3~4倍;從季節而言,本病發病率有冬春兩季為高的特點。這些均證實,寒冷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誘因。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4.年老體衰,臟腑虛損。

年老體衰或心陰心陽不足,久而及腎。腎陽衰可以影響脾陽而致運化失調,不能生血化精,而致心陰不足或心陽不振。腎陰不足,常導致肝陰不足,肝陽因而亢勝,不能上滋心陽,心陰亦常受傷。陰虛血液粘稠,故可產生心脈瘀阻。陽虛則鼓動無力,血運不暢,亦可產生血脈瘀阻。因此,腎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年老體衰主要的表現是腎中精氣不足,這在(素問・上古天真論》裡有詳盡的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談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說明年老體衰往往是40歲後,先有腎陽不足,繼則心陽衰減,氣血循行功能平衡失調,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累及心而產生胸痺心痛,如古醫籍中常見的“脾心痛”、“肝心痛”、“胃心痛”等記載即是。另外,年雖未老而腎氣已虧(房勞過度),則不能鼓動其他內臟之陽,如脾胃因缺乏腎陽蒸騰之力而運化無能,以致營血虛少,脈道不充,血液流行不暢。腎陰虛則不能滋養其他內臟之陰,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也可上犯心,使心胞瘀阻。

"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七情內飲食不節、年老體衰等引起。開始先因胸中陽氣不足,繼則氣滯、痰濁、血瘀乘之,導致經脈阻滯,血瘀不通,不通則痛,就會出現一系列冠心病的證候。其內因是心、脾、肝、腎等臟腑虧損,再加之外因,如情緒波動、疲勞、受寒刺激等誘發。臟腑虧損為本虛;血瘀、痰濁、氣滯為標實,故本病為虛實錯雜之證。

此外有些文獻報道,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為實證以及由實證所致的虛性表現;在冠心病的影響因素上強調脾胃和鬱的作用。如周次清認為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主要表現為氣滯、痰濁、寒凝、血瘀的實證,以及由實致虛的氣陽虛或陰虛。程為正認為脾胃虛弱或功能失調對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後起重要的作用。

1.七情內傷

七情是指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中醫學將之歸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7種情志活動。七情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認為七情致病因素是引起冠心病胸痺心痛的主要原因之一。《靈樞・ロ問》曰:“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雜病源流犀燭・心病源流》曰:“總之七情之由作心痛。”《太平聖惠方》曰:“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七情過激造成氣血逆耗,心脈失調,痺而致痛。臨床上往往見到,在情緒激動時容易誘發心絞痛,即是這種病因之故。

情志內傷引起冠心病有兩種情況,一是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損傷人體內臟,使氣機逆亂而發病;二是劇烈的情志活動誘發或加重冠心病。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2.飲食不節

飲食是攝取營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不可缺少的物資,但若飲食不節,常可損傷脾胃,聚溼生痰而釀生它病。在冠心病的發病中,飲食不節同樣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包括飲食失調用(無規律、暴飲、暴食)、嗜酒和經常飽食過度或過食肥甘厚味。飲食不節,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不能運化水谷精微,就會化痰生溼,日久可致痰溼上犯,阻遏血脈,引起胸陽不振。如《濟生方》所言:“夫心痛之病,皆因外感六淫,內沮七情,或食生冷果食之類。”酒性辛散,少飲則活血通脈,多飲則傷脾胃,產生它病。冠心病因飲酒而發病者也不在少數,如《壽世保元》曰:“酒性大熱有毒,大能助火,一飲下嚥,肺先受之……酒性喜升,氣必隨之,痰鬱於上,溺澀於上,肺受賊邪,不生腎水,水不能制心火,諸病生焉或心脾痛……。”因飲食因素而致冠心病者大多數屬於經常飽食,喜食肥甘厚味者,因而體胖血脂高,此為冠心病發病的主要原因。《靈樞・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說明飲食經牌胃作用後,其濃厚滋膩部分歸養於心脈,它既可以助陽化氣而有利,也可以生陰化濁而有害。過食膏粱厚味者體胖而多系痰溼之體,於是痰濁內生,心脈瘀塞,發生冠心病。此處所生之痰濁,頗似西醫之血脂升高,冠狀動脈硬化之理。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3.寒邪外襲

寒屬於六氣之一,是自然界的一種氣候變化,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致病。當寒涼太過,或非其時而有其氣(如春天應溫反寒)時,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弱的情況下,寒就成為一種致病因素了。冠心病胸痺心痛的外因中,以寒邪最為常見。

寒性凝結阻滯,又能收引,因而寒邪侵犯人體即可傷及陽氣使氣血阻滯不通,又能收引血脈,因而影響了血脈的正常運行,血脈痺阻而發生胸痺心痛。如《素問·舉痛論》所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指出:“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諸病源候論》認為:“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千金方》:“寒氣卒客於五髒六腑,則卒發心痛胸痺。”進一步闡述了心痛胸痺病的寒邪致病作用。同時,也有醫家論述了因正虛而感寒發生冠心病胸痺心痛的發病理論。如《濟生方》曰:“體虛之人,寒氣客之,氣結在胸,鬱而不散,故為胸痺。"《聖濟總錄》曰:“卒心痛者,本於臟腑虛弱,寒氣卒然客之。”這些都說明了寒涼可導致血管痙攣,從而誘發冠心病。這個事實也被現代科學所證實。實驗研究表明,寒涼刺激可使甲皺微循環中毛細血管管徑變窄,血流減慢,表現出血瘀的徵候。另外,流行病學調查也發現,我國華北氣候寒冷地區心肌梗死病例的收治率較華南氣候相對溫暖地區約高3~4倍;從季節而言,本病發病率有冬春兩季為高的特點。這些均證實,寒冷是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誘因。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4.年老體衰,臟腑虛損。

年老體衰或心陰心陽不足,久而及腎。腎陽衰可以影響脾陽而致運化失調,不能生血化精,而致心陰不足或心陽不振。腎陰不足,常導致肝陰不足,肝陽因而亢勝,不能上滋心陽,心陰亦常受傷。陰虛血液粘稠,故可產生心脈瘀阻。陽虛則鼓動無力,血運不暢,亦可產生血脈瘀阻。因此,腎在五臟六腑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年老體衰主要的表現是腎中精氣不足,這在(素問・上古天真論》裡有詳盡的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談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說明年老體衰往往是40歲後,先有腎陽不足,繼則心陽衰減,氣血循行功能平衡失調,在一定條件下也可累及心而產生胸痺心痛,如古醫籍中常見的“脾心痛”、“肝心痛”、“胃心痛”等記載即是。另外,年雖未老而腎氣已虧(房勞過度),則不能鼓動其他內臟之陽,如脾胃因缺乏腎陽蒸騰之力而運化無能,以致營血虛少,脈道不充,血液流行不暢。腎陰虛則不能滋養其他內臟之陰,熱灼津液為痰,痰火也可上犯心,使心胞瘀阻。

付亞龍精品叢書《冠心病》|冠心病的病因

臨床調査也發現冠心病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40歲以後發病率明顯升高。遼寧地區曾對從事正常生產勞動的424名機械工人進行了調査,調査顯示,年齡在30~39歲,冠心病發病率為3.8%,40~49歲為5.5%,50~59歲為6.2%,6069歲則為14.3%。對6718名普通工人的調査結果顯示,30~39歲冠心病發病率為1.7%,40~49歲為3.4%,50~59歲為5.0%,60~69歲為8.0%。根據全國胸痺心痛協作組統計材料看,在540例患者中,40~60歲佔57.1%,到80歲則達85.3%。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