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警惕身體“呼救”信號'

"


"


“心梗”?警惕身體“呼救”信號

【核心閱讀】

當“突發”“心肌梗塞”“死亡”幾個詞聯繫在一起時,不免讓人心跳加速。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種表現,是在冠心病的基礎上發生的冠狀動脈急性的梗阻現象。在醫生看來,比心肌梗塞突發更可怕的是它的隱蔽性。那麼,哪些人容易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發生前,有哪些前兆需引起注意?心肌梗塞發生後,如何及時挽救生命?

哪些人容易患心肌梗塞?

如果把心臟比作一片“土壤”,冠狀動脈就是灌溉土壤的“河道”,冠心病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即“河道”被堵,土壤得不到灌溉。

市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盧仁榮介紹,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狀動脈發生嚴重粥樣硬化或痙攣時,冠狀動脈的管腔嚴重狹窄或閉塞導致血流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出現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最終導致心肌的缺血性壞死。

一般情況下,冠心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49歲以後患病風險更高。年輕的男性患者比年輕的女性患者多,但絕經後的女性以及60歲以上的婦女,風險幾乎與男性相等,甚至大於男性。

但心肌梗塞並不是只發生於老年人。盧仁榮曾經接診過一位24歲的心肌梗塞患者。這位女性有這樣幾個特點:飲食高油高脂,且成天久坐著打麻將。

因此,除了老年群體,還有以下六類人是患心肌梗塞的高危人群:血脂高者,他們常吃較高熱量的食物、較多的動物脂肪、膽固醇;高血壓或糖尿病病人,患此類病的患者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肥胖或超重,尤其是向心性肥胖更是引發冠心病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家族史者;吸菸者,每天吸菸20支以上可使冠心病風險增加2至3倍;精神壓力大者,腦力勞動者大於體力勞動者,經常有緊迫感的工作較易患病。

警惕身體發出的信號

不少人認為心肌梗塞總是突然發生,其實不然。盧仁榮介紹,雖然冠心病被確診前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已經患有冠心病,50%至80%的患者心肌梗塞發病前數日都有徵兆。

例如,勞累或精神緊張時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持續3至5分鐘;體力活動時出現胸悶、心悸、氣短,休息時自行緩解;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胸痛、心悸;出現與運動有關的牙痛等;夜晚睡眠枕頭低感到胸悶憋氣,需高枕臥位方感舒適;熟睡或平臥時突然胸痛、呼吸困難,需立即坐起;反覆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等。特別提醒,前面提到的心肌梗塞高危人群如果出現以上情況,要儘早就醫及時處理,可使部分患者避免發生急性心肌梗塞。

盧仁榮介紹,心肌梗塞的主要症狀是胸痛。因病變部位不同,疼痛敏感度不同,疼痛可以發生在胸部中央或左側胸部,然後向上臂、頜部、背部或者肩部放射。然而,心肌梗塞並不僅僅只有“痛”一種表現,有部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會出現消化道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氣、呃逆、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常被認為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少數患者無疼痛,一 開始即表現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把握兩個急救“黃金時間”

突發性心肌梗塞時,患者常常有胸骨後或心前區劇烈疼痛,大汗淋漓,伴瀕死感,嚴重者可能心臟驟停、停止呼吸,因此,對於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心肌”,特別是在早期,時間是大片心肌。

如果身邊有人患突發性心肌梗塞,應趕快撥打120急救電話。一旦發現患者心臟驟停,要立刻做心肺復甦急救措施。

搶救突發性心肌梗塞患者有兩個“黃金時間”,第一個是“黃金4分鐘”。在心臟驟停4分鐘之內開始做心肺復甦存活率明顯提高,4分鐘內使用就近預先準備的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對心臟驟停患者實施電擊除顫,可使院前急救生存率明顯提高(49%),錯過最佳搶救時間即使有幸生還,腦細胞也會有不可逆性受損。

心肺復甦的步驟是:找到雙乳連線的中點和胸骨交界的中點(或胸骨中下段),雙手疊扣,腕肘關節伸直,垂直用力,以每分鐘100至120次的頻率,按壓30次。接著檢查口鼻有無異物及呼吸,抬下顎,捏住鼻子,嘴包嘴吹氣兩次。即,每30次按壓接兩次人工呼吸,循環進行,直至搶救成功。

第二個“黃金時間”則是起病12小時內。盧仁榮介紹,起病12小時內開通堵塞血管,往往心肌壞死少,心臟功能被較好保護,能最大限度挽救生命。對發病3小時內的患者,溶栓治療的即刻療效與直接介入治療基本相似。發病3至12小時內做急診介入手術療效要優於溶栓治療,但當發病時間超過12小時,急診介入手術獲益不大,也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因此,要爭分奪秒,越早開通血管獲益越多,從臨床上看,患者沒有及時做介入手術,隨著心肌壞死的進展,出現併發症後,住院死亡率會明顯提高,而經過急診介入手術開通血管後,住院死亡率會下降到5%以下。

出院了,就可以高枕無憂嗎?

冠心病就是發生在心臟的“交通堵塞”,且是一個不斷進展的過程,現在暢通的血管有再次堵塞的可能。而且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病變,治療了心臟一處血管,並不意味著全身其他血管不會出問題。

據統計,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再次發生心梗、中風的風險會比沒有發生過心梗的人高3至5倍。

盧仁榮介紹,冠心病治療出院後仍存在長期高復發風險,長期隨訪發現,急性冠脈綜合徵患者有2/3以上死於出院後,所以一定不能疏忽大意!

急性期有效的藥物或支架手術治療相當於修好了路,但能否繼續保持“暢通”,關鍵還在於“養護”。

日常“養護”要注意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遠離危險因素,如吸菸、肥胖等。要更好地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為預防復發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堅持長期規律服藥,堅持定期複查。

飲食方面,總體原則是“四低二高”,即低鹽、低糖、低脂、低熱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控制每餐不要吃太飽,以少吃多餐為宜。

在開始運動方案前,最好諮詢醫生。一般推薦以散步、游泳、慢跑、太極拳等為主,每週3至5次或隔日一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運動過程5分鐘熱身→20分鐘運動→5分鐘恢復整理,運動最好選擇下午時段,需要強調的是運動量要以自己可以接受的度為宜,不要強迫進行。

不良情緒可誘發心肌梗塞,因此,冠心病患者更要注重心理健康,不要過度緊張、急躁,要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平時可拓展些養花、養魚等興趣愛好,應多與親友、病友、醫護人員等進行溝通。

出院後,冠心病患者當出現胸悶、胸痛、氣短等心絞痛症狀時,應立即坐下或平躺休息,含服硝酸甘油(要隨身攜帶),一般3至5分鐘可緩解,如不緩解,可反覆服用2至3次。如服藥效果不佳,胸痛症狀持續,最好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並立即送往附近醫院救治。

( 三明日報記者 林芳芳 通訊員 詹秀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