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在廣州海珠區永興街,有一棟8層居民樓,被連接洲頭咀隧道和廣州內環高架路的立交橋“圈”在中間。該樓絕大多數居民已搬走,僅有少數住戶和商戶還在使用。幾年來成了廣州網紅“釘子樓”,也被一些市民自嘲為廣州的“地標”建築。


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立交橋已通車4年多,這座“圈中樓”為什麼還不拆除?其中的居民生存情況如何?當地是否有拆除或相關規劃建設方案?

由來

連接隧道和高架路的無奈之舉

為便利珠江兩岸的車輛通行,當地需要在厚德路建設一條下穿珠江的隧道,並同位於海珠區一側的廣州內環高架路連接互通。

不過,新建隧道出口與內環高架路距離較近,如果採用直線引橋方案,會因引橋長度不足形成較大的坡度,對行車安全造成隱患。據瞭解,當時的建設部門借鑑了上海南浦大橋的經驗,採用繞圈式引橋的方案加以解決。如此一來,繞圈法使引橋環形匝道坡度減小,無論由隧道上內環,還是由內環下到隧道,車輛均可以緩慢上升或下降,安全通過。

但是,繞圈式方案也面臨一個問題,就是立交橋匝道會把永興街28號整棟居民樓圈在其中,形成一座“孤島”,需要居民配合搬遷。當地居民表示,當時搬遷工作整體來說比較順利,立交橋建成通車的2015年就已經差不多完成,但也有兩三戶人家因為沒有達成協議,不願離開,整棟樓的拆除工作就一直擱置下來,形成了如今的廣州網紅“圈中樓”。


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從航拍圖片可見,這棟樓被圈在立交橋中間,視覺效果鮮明。夜幕降臨,整棟樓不見亮光,而立交橋形成了一條環形燈帶,不遠處即是珠江和燈火通明的高檔寫字樓,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有廣州本地網友調侃:“每次開車經過這裡都鳴笛一聲,以表敬意!”“真是360度無死角橋景大宅!”

現場

並非與外部隔絕形成“孤島”

出了廣州地鐵8號線鳳凰新村站,沿內環路輔路走幾百米就來到了網紅“圈中樓”所在的地方。津雲新聞記者經過實地觀察發現,這座樓雖然非常破舊,但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一座與外界隔絕的“孤島”。原有的永興路仍然保留,與外面的街區相連通,樓前往來的車輛和行人並不算少。

“圈中樓”臨近內環路的一側是面積不小的綠化區,綠樹成蔭。立交橋從此處開始螺旋上升,但坡度並不大,站在地面上並不覺得有壓抑感。而在噪聲方面,同不遠處廣州內環高架路和兩側近距離高層建築形成“轟隆隆”的巨大聲效相比,“圈中樓”附近範圍反而顯得有幾分幽靜。在住宅樓旁邊還有一棟較矮小的樓,為洲頭咀隧道控制中心,不時有辦公人員和車輛出入。


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橋樑匝道近樓一側並無隔音板


為了保障住戶和商戶的正常使用,樓內的水電目前仍在正常供應。有網友表示,當地為了減少橋上車輛對樓內居民的噪聲影響,給匝道加裝了隔音板。但津雲新聞記者經過現場查看,臨近“網紅樓”的內圈立交橋似乎並沒有隔音設施。

探訪

仍有居民正常居住

小朋友“喜歡”這裡

這棟8層樓臨永興街的是一排底商,共有大約十六七處門面,其中絕大多數已經大門緊閉。津雲新聞記者到訪時,仍有三家在正常“開門”。

最東端的一家門面是個小型打包作坊,四五名工人在快速地給各式小商品打包。居中的一家門面被當成了廢品收購站,屋內外堆滿了成捆的紙箱、塑料和金屬廢品。二十多歲的河南籍小夥兒小袁在打理這個廢品收購站。


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小袁表示,他厭倦了在辦公室裡上班那種循規蹈矩的日子,太不自由,老闆讓加班就得加班。雖然現在的工作在一般人看起來不太能理解,但自己體驗到了一份難得的自在,“送貨的,往外運的,稱好重,記好賬,就沒啥事了,自由。”這個廢品收購站剛開張一個多月,店面是租的,每平方米月租金為100元。在小袁看來,樓房被立交橋包圍著,似乎並沒什麼不好,“沒覺得有什麼不一樣。”

廣州本地人何永(化名)是另一個門面的主人,他已經把這裡當成了一間個人工作室,閒暇時就過來做做木器,擺弄擺弄高達,和朋友煮點茶、煲點粥、聊聊天。談起網紅“圈中樓”,何永說,“這可能是城市發展避免不了的,重慶不還有一個被輕軌完全從中間穿過的樓嗎?”

比起這幾間門面使用者的機動靈活,郭先生一家就不同了,他家一直住在這棟“圈中樓”的一樓,緊鄰綠化區域。據當地媒體報道,由於其房屋屬性不同於其他樓層,不能享受一樣的搬遷政策,於是就一直留了下來。


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津雲新聞記者到訪時,郭先生上五年級的兒子正在家寫作業,他告訴記者,自己一直和父母、奶奶住在這裡。雖然也在網上看到過自家“網紅樓”的報道,但他很喜歡這裡,不想搬走。只是對於為什麼別人家都搬走了而自己家沒走,小傢伙還不太懂。

何去何從

居民支持進一步搬遷

何永告訴津雲新聞記者,修橋之前,門前這條街很繁華,“最早很多是做木材生意的,後來這條街也叫女人街,賣女士用品比如服裝、飾品的較多。”但後來隨著建設和改造的步伐,有幾年把這一塊圍了起來,慢慢地人氣就淡了。

“作為年輕人,能理解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一條街不可能永遠保持原樣,總會有變化。”何永表示,原來這裡雖然熱鬧,但也很破敗荒蕪,現在綠化不錯,“怎麼說呢,這棟樓有40年多年曆史了,很多家是第三代持有了,所以一些老人有感情,不願意搬走。”


探訪廣州網紅“圈中樓”:仍有居民一家三代居住


不遠處就是珠江


據瞭解,當年立交橋落成後,當地曾表示如果樓內住戶最終改變主意願意搬遷,可以隨時聯繫相關單位,會獲得和其他戶一樣的待遇。何永也表示,如果當地有進一步的處理辦法,自己還是主張搬走的。“畢竟根據老人們講,從‘迷信’的角度,這樣的樓被吊在中間,也是不太好的。”

當地對“圈中樓”有什麼樣的處置措施?要一直留在原地當“網紅”和“地標”嗎?就這些問題,津雲新聞記者致電海珠區規劃和國土部門,對方表示無法在電話中予以解答,並請記者關注當地的政務網。隨後,記者又致電廣州市民服務熱線12345,對方表示會將問題轉交給相關職能部門辦理。截至發稿前,仍未收到回覆……

(津雲新聞記者 陳慶璞 發自廣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