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至:一家教書匠 三代育人情'

"

今年43歲的熊永紅是樂至縣回瀾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已經在講臺上度過了24個春夏秋冬。熊永紅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都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情。近日,記者走進這個家庭,聆聽他們的故事。

一家出了六名教師

"

今年43歲的熊永紅是樂至縣回瀾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已經在講臺上度過了24個春夏秋冬。熊永紅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都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情。近日,記者走進這個家庭,聆聽他們的故事。

一家出了六名教師

樂至:一家教書匠 三代育人情


“來,喝點水。”9月6日,在熊永紅家中,他熱情地招呼道。熊永紅告訴記者,在祖輩的耳濡目染下,家裡三代人,有6人是中小學教師,祖父熊興隆、父親熊宗宇已經退休,妹妹熊永華、妹夫蔣海峰在土橋九義校分別教語文和數學,妻子劉春豔在吳元鑫小學教語文。

一家6人是人民教師,今年已經92歲高齡的熊興隆甚是欣慰和自豪。1957年,熊興隆在爆花村民辦村小擔任教師,學校共三個班,他負責教三個班的所有科目。“那時候農村教學條件非常落後。”回憶過去的經歷,熊興隆仍清晰地記得當時任教的情景,一個班30多名學生,租私人的房屋當教室,學生的桌椅板凳都是去借來的。

熊興隆說,雖然教學條件艱苦,但自己依舊充滿工作熱情,“教書就要認真負責,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到知識,還有自己受到大家的尊重時,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三尺講臺默默耕耘

1981年,熊興隆退休後第二年,兒子熊宗宇接過他手中的教鞭,先後在爆花村、海慧寺村村小擔任教師。“學生比以前多了些,但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熊宗宇回憶道,海慧寺村村小由寺廟改建,一共有5個班,開學遇到學生桌椅板凳不夠時,老師還得找來舊桌椅板凳修好後供學生使用。

熊宗宇作為學校5名教師中唯一的一名公辦教師,一週六天都得守在學校。“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了些,不過當老師就得一切為學生考慮。”熊宗宇說,當時教書最擔心的就是下雨,道路泥濘難走,孩子們上課不容易。班裡有一個叫向鵬的男生,每天都得走7、8公里路來上學,遇到下雨天,身上全是泥。細心的熊宗宇會備好衣褲為孩子更換,多做點飯菜和孩子們一起吃。

熊宗宇說,那時候教師緊缺,一個人包教數學、語文、音樂、畫畫等所有科目。雖然工資一個月只有40多元,僅夠維持家用,但能和孩子在一起就覺得很滿足和快樂。

續寫教書育人新篇章

父母對子女成長軌跡的影響不言而喻。1995年,熊永紅從內江師範學校畢業後,如願成為一名教師。“小時候,看著父親在講臺上的樣子,就想著自己以後也要成為一名教師。”談起教師情結,熊永紅坦言跟父親的薰陶不無關係,那時村裡有事都會找父親幫忙,教師是一份讓人羨慕和尊重的職業。

“與父親相比,我這一代可能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有較大的變化。”熊永紅說,他會摸清學生的性情,主動交流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電腦、多媒體、PPT等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工具,學生獲得的是全新的體會和感悟,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灌輸填鴨”。

現在,學校的辦學條件、校園環境越來越好,教師的待遇也明顯改善。“剛參加工作時每個月200多元,現在已經有4000多元,老師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熊永紅覺得,教師已成為人們真正向往和尊重的職業。

"

今年43歲的熊永紅是樂至縣回瀾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已經在講臺上度過了24個春夏秋冬。熊永紅出生在一個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都為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情。近日,記者走進這個家庭,聆聽他們的故事。

一家出了六名教師

樂至:一家教書匠 三代育人情


“來,喝點水。”9月6日,在熊永紅家中,他熱情地招呼道。熊永紅告訴記者,在祖輩的耳濡目染下,家裡三代人,有6人是中小學教師,祖父熊興隆、父親熊宗宇已經退休,妹妹熊永華、妹夫蔣海峰在土橋九義校分別教語文和數學,妻子劉春豔在吳元鑫小學教語文。

一家6人是人民教師,今年已經92歲高齡的熊興隆甚是欣慰和自豪。1957年,熊興隆在爆花村民辦村小擔任教師,學校共三個班,他負責教三個班的所有科目。“那時候農村教學條件非常落後。”回憶過去的經歷,熊興隆仍清晰地記得當時任教的情景,一個班30多名學生,租私人的房屋當教室,學生的桌椅板凳都是去借來的。

熊興隆說,雖然教學條件艱苦,但自己依舊充滿工作熱情,“教書就要認真負責,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讓更多的孩子學習到知識,還有自己受到大家的尊重時,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三尺講臺默默耕耘

1981年,熊興隆退休後第二年,兒子熊宗宇接過他手中的教鞭,先後在爆花村、海慧寺村村小擔任教師。“學生比以前多了些,但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熊宗宇回憶道,海慧寺村村小由寺廟改建,一共有5個班,開學遇到學生桌椅板凳不夠時,老師還得找來舊桌椅板凳修好後供學生使用。

熊宗宇作為學校5名教師中唯一的一名公辦教師,一週六天都得守在學校。“陪伴家人的時間少了些,不過當老師就得一切為學生考慮。”熊宗宇說,當時教書最擔心的就是下雨,道路泥濘難走,孩子們上課不容易。班裡有一個叫向鵬的男生,每天都得走7、8公里路來上學,遇到下雨天,身上全是泥。細心的熊宗宇會備好衣褲為孩子更換,多做點飯菜和孩子們一起吃。

熊宗宇說,那時候教師緊缺,一個人包教數學、語文、音樂、畫畫等所有科目。雖然工資一個月只有40多元,僅夠維持家用,但能和孩子在一起就覺得很滿足和快樂。

續寫教書育人新篇章

父母對子女成長軌跡的影響不言而喻。1995年,熊永紅從內江師範學校畢業後,如願成為一名教師。“小時候,看著父親在講臺上的樣子,就想著自己以後也要成為一名教師。”談起教師情結,熊永紅坦言跟父親的薰陶不無關係,那時村裡有事都會找父親幫忙,教師是一份讓人羨慕和尊重的職業。

“與父親相比,我這一代可能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上有較大的變化。”熊永紅說,他會摸清學生的性情,主動交流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電腦、多媒體、PPT等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重要工具,學生獲得的是全新的體會和感悟,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再是“灌輸填鴨”。

現在,學校的辦學條件、校園環境越來越好,教師的待遇也明顯改善。“剛參加工作時每個月200多元,現在已經有4000多元,老師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高。”熊永紅覺得,教師已成為人們真正向往和尊重的職業。

樂至:一家教書匠 三代育人情


在工作中,熊永紅在個人專業成長方面有了豐碩的成果,樂至縣2007優秀學科教師獎、資陽市2009年度德育工作先進個人、資陽市2010年學生資助工作先進個人……一路行走,一路收穫,也更堅定他對教育的熱愛。

來源:資陽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