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河北故城縣人)開始,到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河北肅寧縣人)止,在這1283年間,科考的榜數為745榜,共產生了592名狀元(一說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權選考的狀元以及各代的武狀元,中國歷史上總計可考的文武狀元為777人。

而廣東史上總共出了9位狀元:

1、莫宣卿,封開人,唐朝大中五年辛未科狀元。2、簡文會,南海人,南漢乾享二年戊寅科狀元。3、張鎮孫,南海人,宋朝鹹淳七年辛未科狀元。4、倫文敘,南海人,明朝弘冶十二年巳未科狀元。5、林大欽,潮州人,明朝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狀元。6、黃士俊,順德人,明朝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7、莊有恭,番禺人,清朝乾隆四年巳未科狀元。8、林召棠,吳川人,清朝道光三年癸末科狀元。9、樑耀樞,順德人,清朝同治十年辛未科狀元。

1、莫宣卿(834-868),字仲節,號片玉,諡孝肅,嶺南第一狀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農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縣文德鄉長樂裡(今廣東封開縣河兒口鎮西村)。有一首《及第自詠》雲:"羽翼高飛到碧霄,鵬程萬里豈知遙。才吞王母千年藥,便奪龍頭第一標。腳下雲霞隨地起,眼前塵土霎時銷。萬金書寄南歸雁,三級天門已一跳。"

成就:1、廣東歷史上第一個狀元。2、我國科舉制度史上最年輕的狀元,高中狀元時只有17歲。

厲害吧,學霸就是學霸,你17歲的時候可能還只是會在KTV裡唱《十七歲》吧。騷年,好好讀書吧!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莫宣卿

2、簡文會,南海(今佛山禪城)人。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南漢乾亨四年(920)狀元。簡文會幼年聰慧出眾,秉性耿直。南漢劉龑帝戊寅進士科點簡文會為狀元。登第後以才學見用。累官至尚書右丞。乾和年間,南漢劉晟帝暴戾而殘酷。簡文會疏諫,觸怒中宗,被貶謫為禎州刺史。任上盡心盡職,頗有政聲,為民所道。 以清廉務實著稱。終死於禎州任上。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簡文會

3、張鎮孫,南宋時期廣南東路南海縣熹湧(今廣東省順德倫教熹湧)人,字鼎卿,號粵溪。生年不詳,卒於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宋度宗鹹淳七年(1271)辛未科狀元。

張鎮孫少年時,學習刻苦,博聞強記,小有名氣。中狀元后,授祕書省正字,進祕書省校書郎。不久,出為婺州通判。鹹淳十年(1274),度宗駕崩,太子即位,僅四歲,是為恭帝。德祐元年(1275)冬,元軍逼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張鎮孫因牽念雙親,棄官回南海奉養父母,遭彈劾被罷官免職。恭帝君臣降元后,宋臣擁立端宗趙昰即位,張鎮孫為龍圖閣待制、廣東制置使兼經略按撫。奉詔與都統凌震招兵買馬,誓圖恢復。景炎二年(1277),張鎮孫率軍收復廣州,軍心,民心為之大振。但不久,元軍又復佔廣州,張鎮孫兵敗被俘,英勇就義。文天祥聞訊,極為悲憤,揮淚賦詩悼念良久。張鎮孫為人正直,對奸相賈似道收買,不屑一顧。張鎮孫擅於詩文,殿試時,洋洋七千言,一揮而就。著有《見面亭集》十六卷。

1277年,元軍派大將呂師夔、索多猛撲廣州,張鎮孫率2000餘艘戰船迎擊元兵,激戰於靠珠江北岸的江面上,但終因敵我力量懸殊,宋軍大敗,退守五羊城內,與元兵展開巷戰,結果因孤軍無援,廣州城再度陷落,張鎮孫為了不使城內的人民遭受侵害,假意投降,作了元軍的戰俘,在押往京師的途中,張鎮孫英勇就義,自殺於大庾嶺紅梅花叢中,終年44歲。文天祥獲悉張鎮孫寧死不屈,為國死節的噩耗,特題詩悼念。

兩宋三十二年間,共開科考試119次,遂產生狀元118個,在這118個狀元中,籍貫嶺南者,僅張鎮孫一人而已。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張鎮孫

4、倫文敘(1467年-1513年),字伯疇,號迂岡。明朝南海縣黎湧(今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石灣鎮街道黎湧村)人。生於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或成化二年(1466年),卒於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享年47歲。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連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考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著有《迂岡集》《白沙集》。

1489年(弘治二年),以儒士赴省應試,為巡按御史賞識,選入太學肄業。

1499年(弘治十二年),參與會試和殿試均獲第一,成為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1506年(正德元年),明武宗繼位,命赴安南充正使,途中因父喪折回丁憂沒有上任。

1510年(正德五年),起復翰林院原職,任經筵講官,每進講,必闡發理奧,啟迪君心。不久,升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侍講,讀到“舜有臣而天下治”一節,語多規諷。

1513年(正德八年)春,纂修皇室族譜,記載精竅,文辭豐蔚豪宕。

1513年(正德八年)秋,出任應天試主考官,歸途中得病,卒於京,年47。

這裡有個小故事:倫文敘孩童時由於家貧,經常因賣菜吃不上午飯,一粥店老闆憐其年幼,惜其才,就天天買倫文敘一擔菜,並要他送到粥鋪。在倫文敘把菜送到粥鋪時,老闆就會把用剩的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然後再放些姜蔥等免費請他吃。後來,倫文敘不負眾望得中狀元,衣錦還鄉之時特地到粥鋪感謝老闆,並請老闆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種粥。由於此粥無名,倫氏為此粥取名為"狀元及第粥",並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而"狀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區及港澳地區流傳開了。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倫文敘

5、林大欽(1511年~1545年),明嘉靖壬辰科狀元。字敬夫,號東莆。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仙都村)。幼家貧,聰穎嗜學。1532年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以母老乞歸,結講堂於桑浦華巖山,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1540年母逝,哀傷過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

林大欽是潮汕本土培養出來的唯一一位科舉文狀元,其學術思想主要是當時盛行的王陽明學說。後人集其生前作品結集《東莆先生文集》,潮學學者黃挺補充整理為《林大欽集》。

1540年(明嘉靖十九年),林大欽母親亡。林萬念俱灰,在辦理喪事過程中數度咯血。此後更無心世事,徹底歸隱山林。1545年9月17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八月十二日),林大欽逝。

林大欽在翰林院當了約三年修撰,即以“母病”為由,疏請歸養,回到家鄉潮州府的華巖山宗山書院(今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 )講學,回潮後,朝廷多次召喚,林大欽卻“屢趣不起”,“屢促不就”,始終“視富貴如浮雲,溫飽非平生之志;以名教為樂地,庭闈實精魄之依”。一直至34歲逝。

林大欽與翁萬達、陳北科並稱潮汕三傑。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林大欽

6、黃士俊(1570年—1654年),字亮坦,一字象甫,號玉嵛,廣東順德甘竹右灘人,福建莆田黃岸三十世裔孫。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1607年),殿試第一、狀元及第,任修撰。歷官宮諭少詹,升禮部侍郎,晉禮部尚書。崇禎九年(1636年)為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行相事)。歷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十一年(1638年)罷相。後相永曆帝,年過八十,不能決事,辭職歸鄉。1654年卒於家,諡文裕。被後人戲稱為“鴨蛋狀元”。

黃士俊三次辭官可列入聰明人之列:第一次是天啟三年(1623年),他已升禮部右待郎,因不願與魏忠賢之流同流合汙,憤然辭官歸裡,較正直的同僚楊璉、左光斗等在餞行時贊他“能知先機”;第二次是崇禎三年(1630年),已是禮部尚書的他,因父老多病再辭官回家;第三次是崇禎十一年(1638年),他本已入閣參預機務,由於國事日非,其主張與當進臺閣首鋪有分歧,難以有所作為,便慨然辭官告歸。三次辭官,第二次是確因父親年老(百歲),其餘兩次可算“聰明”之舉。因鄉的第五年(1644年)正月,他已是75歲的老翁了,崇禎帝又一次召他回京任宰相,還來不及整裝起行,三月,李自成的大軍已佔北京,崇禎帝自縊在煤山了。

明朝覆滅後,抗清鬥爭並未停息,由五位明朝藩王先後建立的南明政權還在苦苦掙扎,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紹興的魯王監國、廣州的紹武,都像泡沫般快生快滅,只有肇慶的永曆生存時間較長。黃士俊與蘇觀生等在廣州擁立朱聿為帝(紹武帝),但不到三個月便被降將李成棟攻滅,紹武帝、蘇觀生等死難,而黃士俊則剃髮易服,變節降清。次年(1648年)李成棟反正,歸附永曆,黃士俊出入閣為相。這個小朝延,大敵當前,卻忙於派系爭鬥,永曆四年(1650年),清軍再破廣州,永曆帝遠走廣西、雲貴,八十老翁只好回鄉隱居,死時85歲。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黃士俊

7、莊有恭(1713~1767),字容可,號滋圃,東鳳(今屬汕頭市龍湖區東鳳村)人。祖籍福建晉江,其父莊奕仁時才定居番禺(今廣州)。有恭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二。史載有恭“生而穎異,十三通五經,旋補諸生以選貢考,授宗人府教習”。乾隆四年(1739)莊有恭被欽點為狀元,開始其近30年的政治生涯。

莊有恭早期的政治道路可謂一帆風順。他初次面見乾隆時,就給皇帝留下良好的印象。“殿試日,公對策有云:不為立仗之馬,而為朝陽之鳳”,深得皇上喜愛,“此二語當時頗傳誦之”。乾隆見其“風度端凝,天顏喜甚,賜及第,授修撰。次日,即命入直尚書房”。乾隆五年(1740),充日講起居注官,累遷侍講學士。1744年遷光祿寺卿,尋丁父憂。1746年特擢內閣學士,入都遷兵部右侍郎。1748年任提督江蘇學政。1750年正月,授戶部侍郎,尋充江南鄉試正考官。1751年仍任提督江蘇學政,並授江蘇巡撫,成為地方大員。

莊有恭勤政愛民,“誓以清勤自勵”。自1752年出任江蘇巡撫起,“桂事六載,晝見僚屬,夜治文書,或至漏盡不少休”。1753年夏秋之交,淮陽諸郡水災,他親往察勘撫卹,後“得旨截漕百二十萬石,發帑銀五百萬兩,以備賑濟,民乃得蘇”。1756年夏季,轄區內民多病疫,莊氏帶頭捐助,以期百姓渡過難關,史載他“首捐俸,令有司察民病者,予藥。死者,予櫘”。莊氏一生較為清正,其晚年在福建巡撫任上,預先告誡晉江族人不要來找他。當有族人找他的時候,他就派手下的人加以阻攔謝絕:“我為封疆大臣,嫌疑當避,且候去此之日,再相見,今則不敢也。”莊氏的做法,最終贏得了族人的理解,“及公之薨,晉江宗人始來會哭,鹹稱公之公正為不可及”。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莊有恭

8、林召棠(1786~1872年) ,清朝道光年間癸未(1823年)科狀元,字愛封,號芾南,諡文恭,吳陽(廣東吳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東安縣教諭。其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詩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筆記》等手抄本。

召棠少年隨父教館攻讀。清嘉慶八年(1803年),17歲為秀才,學使姚文田稱讚為“海濱俊才”嘉慶十七年,學使程國仁評閱其考卷,認為極有前途,選拔為貢生,並讓其與自己兒子一起研讀。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狀元及第。皇帝閱其卷未批:“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筆誤偏旁,非關學問。”授職翰林院修撰。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喪返家丁憂。道光八年返京供職。道光十一年,任陝甘正主考官,此次選擇舉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張芾(曾任廣東巡撫)、牛樹梅等11名,後皆中進士,頗有成就。次年,他深感官場汙濁,以終生奉母為名告假還鄉。

林召棠晚年,或吟詠於高雷山川濱海,或揮毫落筆於書齋。其書法,歐底趙面,自成一家。其詩詞頗多佳作,清麗可頌,膾炙人口。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詩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筆記》等手抄本,而刊行於世的則散載於《萬花谷》(專載清代翰林班詩作)、《高州府志》、《吳川縣誌》。

林召棠為粵西籍唯一的狀元。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林召棠

9、樑耀樞(1832年—1888年)是廣東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字冠祺,號斗南,順德杏壇光華村人。

清同治十年(一八七一)狀元,授翰林編修。官至侍讀學士、參事府詹事。樑耀樞中狀元后先後在北方多個地方做過主考官,後被晉升為翰林院侍講,接著又改任侍讀。樑耀樞不僅文才好,而且長得眉清目秀,氣度非凡,很得兩宮太后的關注。欽孝皇太后曾說:“樑耀樞是一位‘金玉君子’也!”這話在朝中一傳開,樑耀樞被百姓稱為“金玉狀元”。

厲害了我的林氏,廣東史上9大狀元,林家佔兩位


樑耀樞

您認為誰的成就最大啊,你最喜歡哪一位?一起聊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