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它曾是清代贛州城最繁華的街道

陽明路位於贛州中心城區北部,東至標準鍾,與解放路、和平路相會,西與建國路垂直相接,南側通金魚池、東北路、至聖路,北側通罈子巷,長約400米、寬約20米。

這條街在歷史上有過多個名字,如瓦市街、府學前、牌樓街等。1933年,因路側有王文成公祠,為紀念明代理學家王陽明而定名陽明路。1966年與和平路合併,稱為人民路。1979年,兩路分開,恢復陽明路路名至今。


你知道嗎?它曾是清代贛州城最繁華的街道

陽明路沿街保留著連片的騎樓。

01

因巷子窄小被稱為針子巷

家住章貢路的75歲老人趙合一研究贛州老地名多年了,據他介紹,根據一些零散的史料記載,陽明路始建於宋代,具體年份不詳。但可以看出,在宋至明這段時間內,它只是城中默默無聞的一條街道。直到明末才慢慢開始成為贛州城中的商業地段,在清末民初最為繁華。

歷朝歷代對陽明路的稱呼都不相同,並且街道從前是由不同巷道融合而成的。清同治版《贛縣誌》中記載:明時陽明路曾被稱為瓦市街。清代稱其為府學前、牌樓街(又稱牌頭街)。這在1933年的《贛州市政公報》中可以得以佐證:清末民初分別稱為針子巷、府學前、牌樓街。

02

  明時街道文風盛行

雖然對於明代的陽明路並沒有完整的記載,但從一些史料中可以窺見其當年的樣子。據趙合一介紹,大約在明嘉靖年間,這條街道上開始新修了許多文化牌樓,牌樓上都鐫刻了歷史和當代文化名人的詩賦和題字。

“這與當時贛州城內文風極盛有一定的關係。據說當時許多國內的知名學者、詩人、名人紛沓而來,為贛州城的名勝古蹟題跋賦詩,贛州的府學也漸漸多了起來。當時的陽明路上正好坐落著一所著名的贛州府學(即今章貢公安分局),帶動了整條街的文化氣息。”趙合一說。

人們推測,文化氣息頗盛是明代陽明路被稱作瓦市街的主要原因,就如同南昌的瓦子角,這類處在市中心地段的瓦市瓦角,均是文人的風雅去處。

瓦市本來就有“勾欄瓦市”的意思,指的是梨園場所。加之坐落著高等學府,陽明路在明代應該是條唱戲說書的文藝街。史料上也記載著,該街道雲集了書局書硯用品店、印刷坊和不少戲院以及許許多多風味小吃館。

03

  清末成贛州最繁華街道

清末民初是陽明路最為繁華的時期,街道上集文化、綢布、百貨、五金、成衣、中藥等多行業店鋪於一體,這一繁榮延續了百餘年,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據趙合一回憶,在他小的時候,街上有很多副食品店鋪和許多大藥房。“這條街在清末民初時聚集了許多老字號店鋪,如畢壽嵩喉科診所、大新鋼筆行、新新照相館、江西裕民銀行等,涉獵的行業範圍非常廣泛。”

這其中,有三家老字號是不得不提的,也是當年贛州城家喻戶曉的。第一家就是裕源福百貨商店,初時在街道西段(今鐘錶店),賣些百貨、布匹,兼生產洋襪,後成為百貨商店。第二家是南新綢布商場,開設於街道中段,商品種類豐富,價格公正合理,服務熱情周到,日營業額高達500元大洋。

最後一家則是金茂伯商店,依靠其祖傳的鍛造鐵針、錐子手藝,主要銷售自產的小五金商品,鼎盛時期,店門口出現過裡三層、外三層的壯景。擠不進店內的顧客,只好用稻草串上銅錢掛在傘把上,遞給櫃檯內的店員求購,店員解下銅錢,按款數將等值的鐵針或錐子綁在傘把上遞迴給顧客。

04

  沿街保留連片騎樓

90年代的陽明路,中東段屬商業區,有日用百貨、五金交電、瓷器、文化用品、服裝等商店;西段為行政區,有贛州市公安局、章貢區人民法院等單位,原贛州市人民政府駐北側。雖然在戰爭時期經受過炮火的轟炸,但沿街仍然保留著連片的騎樓建築,十分罕見。

你知道嗎?它曾是清代贛州城最繁華的街道

30年代的騎樓。

這些騎樓是當年廣東部隊駐紮贛州時建造的,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了。建築整體呈嶺南風格,多為磚木混合結構,即以磚柱為豎向承重,以木樑為橫向連接,以竹蔑抹灰作隔斷牆體,屋面多為木瓦結構的坡頂。

據贛州市公房管理處鍾華洪介紹,這些騎樓都是用於商鋪。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築騎跨人行道;一樓臨街的步行走廊,可擋避風雨侵襲和烈日照射,為商業活動提供了涼爽舒適的環境。

這些騎樓的保存十分不易,1942年曾經受過日軍飛機的轟炸,當時的陽明路、解放路、華興街一帶全被夷為一片焦土瓦礫。幸運的是,大火剛好燒至南新綢布商店就止住了,其西側的店鋪全部倖免於難。

你知道嗎?它曾是清代贛州城最繁華的街道

被日寇炸燬的陽明路騎樓。


你知道嗎?它曾是清代贛州城最繁華的街道


現在的陽明路騎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