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作家李書緯/圖文(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知道,大清國閉關鎖國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大清入關後,順治帝搞了一段閉關政策是為了打擊東南沿海的反清活動,到了康熙爺收復臺灣後,這一威脅不復存在,這老爺子開放了口岸貿易。但是,到了乾隆皇帝時代,這個風流皇帝雖然口口聲聲說開創了盛世,但是,自從乾隆皇帝晚年,大清的國運日下,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是很低的。這樣就加劇了人民的反抗運動。

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的廣州珠江《倫敦新聞畫報》

再者,當時西方工業化的的日新月異,乾隆皇帝不可能一無所知。來自於西方的近代化發展對中國傳統小農意識的衝擊,他也應該是有所察覺的。但是,他不是去積極地學習和吸收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而是以閉關鎖國為手段,來躲避這種威脅。當然,乾隆皇帝這樣做,也有另外一種原因。比如說,西方要求對華貿易吧。我們知道,自明朝以來,西方要求與中國貿易通商大多是採取強逼性質的。大清朝當時還有一種擔心,擔心國內的反清情緒得到西方勢力的支持。這些因素都決定著減少對外貿易,隔絕中外之間的交往,把貿易限定在一定區域,成為乾隆朝勢在必行的政策。

乾隆皇帝要閉關鎖國,當然他也不是直通通地就採取閉關政策。他先是採用經濟手段希望達到不與外夷接觸的目的。他命令浙江口岸增稅一倍,希望英國人知難而退。但是,這一招並不靈,英國人也提高了商品交易價格。商船往來仍然不斷。

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載著大量鴉片的東印度公司的貨車

乾隆皇帝急了。經濟手段的不能湊效,他又使用了政治手段。他嚴令“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準在赴浙省” [5]。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實際上,他這一閉關之舉,有三重考慮。其一,廣東地窄人綢,沿海百姓大多靠洋船為生;其二,虎門、黃埔在此設有官兵,同浙江等口岸相比,容易防守;其三,擔心傳統的貿易口岸發生變動,外人大量往來,會對中國“民風土俗”產生影響。

廣州一口通商政策的實施,標誌著王朝與外界隔絕閉關政策的再度開始。大清王朝要閉關自守而西洋人又迫切希望打開中國市場,這樣,中西方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發生矛盾和衝突就不可避免。

西方希望獲取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而乾隆皇帝又擔心頻繁地商貿往來會影響中國的“民風土俗”,甚至擔心洋人在中國久留不去,會支持東南沿海仍然存在的反清情緒。因而,在決定開放廣州一口的同時,他感覺這樣做還不夠有力的防範洋人,必須加強對他們的管理。

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東印度公司的錢幣

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向乾隆皇帝上了一個《防範外夷規條》的奏章,這個規條主要有五條,都是什麼呢?主要是外國商人不能在廣州過冬;外商到廣東經商貿易必須居住在指定的行商會館裡,由行商負責管理;中國人不得為外商做工,更不得借款給外國人,更不得幫助外商打探商業行情;外商船停泊處,派兵巡視、稽查等等。

這個規條,外國洋商看了,氣得頭大一個直觀的感覺,這哪是到中國經商啊,簡直是接受監禁改造去了。甚至有英國商人說,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乾隆皇帝看了卻很高興,認為這個規條很給力,切中了他希望管理、限制洋人的想法,因而要李侍堯頒佈施行。

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乾隆皇帝熱衷於巡遊

既然要閉關防範外商,乾隆皇帝還讓地方官公佈了相關的公行制度和防範章程。所謂“公行”也就是“行商”。“行商”代表朝廷管理對外邦交和貿易實務。這是具有官方背景的“國有企業”。西方人也稱其為“皇商”。

是商人都是講究商業利益的,即便是有官方背景的官商也不能免俗。當時的行商很希望壟斷對外貿易,而朝廷又很希望防範西洋商人。於是,當時的廣東行商抓住了這個機遇。1760年,在李侍堯頒佈《防範外夷規條》後不久,廣州潘振成等九家行商聯名上書廣州當局,呈請在管理海路邦交和外貿實務的基礎上,設立“公行”,“專辦夷船”,壟斷對外貿易,外國商人不得與“公行”之外的其他中國商人商貿交易。潘振成等人的呈請,李侍堯還真批准了。當然,於他來說,既有巨大的利益,又能夠體現政績,何樂而不為呢?據說,成立“公行”,他曾經接受了廣州商人不少的賄賂。

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海禁政策帶來的後果是鴉片戰爭

英國人希望加大與中國的商貿往來,而乾隆皇帝的閉關政策卻與英國人的願望大相徑庭,這使他們感到很掃興。失望之餘,並不甘心,決意尋找機會,為叩開中國大門,擴展中國市場再做努力。這樣的情況下,英國人更加劇了向中國走私鴉片的步伐,幻想通過鴉片走私,麻木中國人的身心,從而從精神和肉體上控制中國人。

英國商人:中國“貿易規條”太苛刻了,到中國從事貿易像坐牢!

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

在大清國閉關與英國人渴望叩關的矛盾和利益糾葛中,“公行”制度直接損害了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利益,因而東印度公司迫不及待地扮演了敲開中國大門的“敲門者”角色。,先是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並最終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

——————

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詳細內容請參看《晚清外交七十年》

[1]沈渭濱:《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頁。

[2]《通典》,卷188,《海南序略》,中華書局1984年版。

[3]宋濂等:《元史》卷10,中華書局1976版。

[4]夏燮:《中西紀事》卷一,《通番之始》影印本,第16 ,文海出版社印行。

[5]沈渭濱:《道光十九年:從禁菸到戰爭》,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81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