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應該還是水,讓雙杭凸顯出它獨特的商業地理優勢:三捷河東、西、南向均與閩江相通,那蜿蜒曲折的航道上,運載各類貨物的駁船、木帆船和民間龍舟、糞船暢行無阻,且與數十條小巷衚衕連接,由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橋道、聖君殿道、馬祖道等用方塊石砌成臺階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滌,又供船舶靠岸、裝卸貨物的道頭。“龍船扒出後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這曾是一幅多麼繁華忙碌的商業市井圖畫啊!

應該與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相連:紙業供祀蔡倫,酒業供祀杜康,茶業供祀陸羽。這早年的手工行業信仰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圈的不斷擴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媽祖信仰、立誠信的關帝信仰,以及“聚財吉兆”的商神張真君信仰,讓雙杭的商業文明徒增無數色彩。

當然還與“五口通商”有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商業迎來畸形繁榮,至民國時期形成高潮:金融、進出口、土產、茶葉、藥材、海紙、綢布、京果、糖、顏料、百貨、海運、汽車運輸等行業私營商業企業數百家聚集在這裡,由此帶動糧食、麵粉、食品、菸草加工業和紡織、染布、釀酒、鞋帽、棕麻、刺繡、刻印等手工業上百家,使雙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東南亞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應該還是水,讓雙杭凸顯出它獨特的商業地理優勢:三捷河東、西、南向均與閩江相通,那蜿蜒曲折的航道上,運載各類貨物的駁船、木帆船和民間龍舟、糞船暢行無阻,且與數十條小巷衚衕連接,由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橋道、聖君殿道、馬祖道等用方塊石砌成臺階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滌,又供船舶靠岸、裝卸貨物的道頭。“龍船扒出後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這曾是一幅多麼繁華忙碌的商業市井圖畫啊!

應該與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相連:紙業供祀蔡倫,酒業供祀杜康,茶業供祀陸羽。這早年的手工行業信仰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圈的不斷擴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媽祖信仰、立誠信的關帝信仰,以及“聚財吉兆”的商神張真君信仰,讓雙杭的商業文明徒增無數色彩。

當然還與“五口通商”有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商業迎來畸形繁榮,至民國時期形成高潮:金融、進出口、土產、茶葉、藥材、海紙、綢布、京果、糖、顏料、百貨、海運、汽車運輸等行業私營商業企業數百家聚集在這裡,由此帶動糧食、麵粉、食品、菸草加工業和紡織、染布、釀酒、鞋帽、棕麻、刺繡、刻印等手工業上百家,使雙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東南亞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商業的繁榮必然與人口的流動緊密相連;流動的人口定然需要一定的場所為之提供必要的庇護,於是,一幢幢會館在雙杭地區拔地而起:浦城會館、江西南城會館、南郡會館、興安會館、延郡會館、建寧會館、壽寧會館、綏安會館、昭武會館、建郡會館、周寧會館、泰寧會館、尤溪會館、福鼎會館,這十四家會館無例外建成於清,矗立在上下杭,何其壯觀!它們代表著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個地域概念,還是這些地方財富與實力的總較量:廳堂、戲臺、酒樓、亭臺樓閣,無不雕樑畫棟、漆金塗丹,飾以紛呈牌匾、薈萃楹聯,堂皇精美,更有一些兼具書齋、花園,花木扶疏,清幽淡境,甚是雅靜。

興安會館當是其間最大最氣派的一家會館了,坐北朝南,一氣將上下兩杭街道貫穿了起來。我無法想象興安會館門前高大威武的青石雌雄獅曾經迎來送往過多少來自興化在這兒開店、擺攤、挑擔叫賣,繼而發跡成為資金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幫”商人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見證了由於商幫的超強實力,這條原本名為“下杭”的街道為此又有了另一個別稱“興化街”。我也無法歷數殿內供祀的天后媽祖曾經注視過多少來自興化的舉子晝夜苦讀的身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后媽祖的慈眉善目,一定深深記下了聚源發紙行、何元記糖棧、蘇開勳義美南北貨行和蔡大生鞭炮行這世稱“四大金剛”商幫的領頭人叱吒風雲、來去匆匆的身影。興化幫經營商品的範圍極大,幾乎囊括了京果業、食糖業、百貨業、代理業、煙業、進岀口業、棉布業、鞭炮業、錢莊業、僑匯業、汽車運輸業、食品加工業、醬魚奇業等所有行業。由於不同一般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他們當之無愧穩坐各大商幫的幫首之席。除建造興安會館,並每年春秋兩次在這兒舉行慶贊“酬神”活動、整理幫規、推舉會首之外,他們還積極舉辦慈善事業,置產“壽生堂”為旅榕莆仙貧苦鄉親臨時居住,併購置“興化山”一片,作為同鄉死後埋骨之所。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應該還是水,讓雙杭凸顯出它獨特的商業地理優勢:三捷河東、西、南向均與閩江相通,那蜿蜒曲折的航道上,運載各類貨物的駁船、木帆船和民間龍舟、糞船暢行無阻,且與數十條小巷衚衕連接,由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橋道、聖君殿道、馬祖道等用方塊石砌成臺階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滌,又供船舶靠岸、裝卸貨物的道頭。“龍船扒出後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這曾是一幅多麼繁華忙碌的商業市井圖畫啊!

應該與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相連:紙業供祀蔡倫,酒業供祀杜康,茶業供祀陸羽。這早年的手工行業信仰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圈的不斷擴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媽祖信仰、立誠信的關帝信仰,以及“聚財吉兆”的商神張真君信仰,讓雙杭的商業文明徒增無數色彩。

當然還與“五口通商”有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商業迎來畸形繁榮,至民國時期形成高潮:金融、進出口、土產、茶葉、藥材、海紙、綢布、京果、糖、顏料、百貨、海運、汽車運輸等行業私營商業企業數百家聚集在這裡,由此帶動糧食、麵粉、食品、菸草加工業和紡織、染布、釀酒、鞋帽、棕麻、刺繡、刻印等手工業上百家,使雙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東南亞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商業的繁榮必然與人口的流動緊密相連;流動的人口定然需要一定的場所為之提供必要的庇護,於是,一幢幢會館在雙杭地區拔地而起:浦城會館、江西南城會館、南郡會館、興安會館、延郡會館、建寧會館、壽寧會館、綏安會館、昭武會館、建郡會館、周寧會館、泰寧會館、尤溪會館、福鼎會館,這十四家會館無例外建成於清,矗立在上下杭,何其壯觀!它們代表著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個地域概念,還是這些地方財富與實力的總較量:廳堂、戲臺、酒樓、亭臺樓閣,無不雕樑畫棟、漆金塗丹,飾以紛呈牌匾、薈萃楹聯,堂皇精美,更有一些兼具書齋、花園,花木扶疏,清幽淡境,甚是雅靜。

興安會館當是其間最大最氣派的一家會館了,坐北朝南,一氣將上下兩杭街道貫穿了起來。我無法想象興安會館門前高大威武的青石雌雄獅曾經迎來送往過多少來自興化在這兒開店、擺攤、挑擔叫賣,繼而發跡成為資金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幫”商人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見證了由於商幫的超強實力,這條原本名為“下杭”的街道為此又有了另一個別稱“興化街”。我也無法歷數殿內供祀的天后媽祖曾經注視過多少來自興化的舉子晝夜苦讀的身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后媽祖的慈眉善目,一定深深記下了聚源發紙行、何元記糖棧、蘇開勳義美南北貨行和蔡大生鞭炮行這世稱“四大金剛”商幫的領頭人叱吒風雲、來去匆匆的身影。興化幫經營商品的範圍極大,幾乎囊括了京果業、食糖業、百貨業、代理業、煙業、進岀口業、棉布業、鞭炮業、錢莊業、僑匯業、汽車運輸業、食品加工業、醬魚奇業等所有行業。由於不同一般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他們當之無愧穩坐各大商幫的幫首之席。除建造興安會館,並每年春秋兩次在這兒舉行慶贊“酬神”活動、整理幫規、推舉會首之外,他們還積極舉辦慈善事業,置產“壽生堂”為旅榕莆仙貧苦鄉親臨時居住,併購置“興化山”一片,作為同鄉死後埋骨之所。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江西南城會館又當是十四家會館中最小的一座了。那時的江西幫和溫州幫,是雙杭地區最具實力的兩個外省商幫。江西幫以經營土產與藥材生意為最,於是南城會館那“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的不大的空間裡,因存儲堆放貨物之故,便自然而然瀰漫著一些大山的味道了……

從白馬南路往南走,有一座紅牆建築格外醒目,孤零零矗立在現代高樓的圍困中,一如隔世的紅梅,傲骨而冷豔,它就是臺江區現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座會館——“古田會館”了。館內戲臺左側之牆,陳章漢先生所書《閩都賦》,作為“古田會館”內所展示的關於臺江商業文化和會館文化的“序言”,高度概括而凝練的文字在館內精緻的木構件、石柱、石欄,以及藻井雕飾的映襯下,如一條綿綿的河,顯示出臺江那曾經如繁花盛開的一段景;只是眼前掠過的一張張老照片——三縣洲、臺江碼頭、連家船、萬壽橋,以及那一串串曾經風雲商界的大名胡文虎、曾文乾、黃瞻螯、黃瞻鴻、歐陽康、李鬱齋……這些黑白圖片所展示的歷史記憶的模糊和與文字表述的史蹟那清晰如昨的真,竟讓人一時恍惚不知所處:地名尚在,人名尚存,而彼時的景、彼時的人卻早已如煙消失在歷史的盡頭,唯絲絲殘跡偶或有興趣滴漏一下那陳舊蒼老的故事罷了。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應該還是水,讓雙杭凸顯出它獨特的商業地理優勢:三捷河東、西、南向均與閩江相通,那蜿蜒曲折的航道上,運載各類貨物的駁船、木帆船和民間龍舟、糞船暢行無阻,且與數十條小巷衚衕連接,由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橋道、聖君殿道、馬祖道等用方塊石砌成臺階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滌,又供船舶靠岸、裝卸貨物的道頭。“龍船扒出後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這曾是一幅多麼繁華忙碌的商業市井圖畫啊!

應該與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相連:紙業供祀蔡倫,酒業供祀杜康,茶業供祀陸羽。這早年的手工行業信仰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圈的不斷擴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媽祖信仰、立誠信的關帝信仰,以及“聚財吉兆”的商神張真君信仰,讓雙杭的商業文明徒增無數色彩。

當然還與“五口通商”有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商業迎來畸形繁榮,至民國時期形成高潮:金融、進出口、土產、茶葉、藥材、海紙、綢布、京果、糖、顏料、百貨、海運、汽車運輸等行業私營商業企業數百家聚集在這裡,由此帶動糧食、麵粉、食品、菸草加工業和紡織、染布、釀酒、鞋帽、棕麻、刺繡、刻印等手工業上百家,使雙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東南亞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商業的繁榮必然與人口的流動緊密相連;流動的人口定然需要一定的場所為之提供必要的庇護,於是,一幢幢會館在雙杭地區拔地而起:浦城會館、江西南城會館、南郡會館、興安會館、延郡會館、建寧會館、壽寧會館、綏安會館、昭武會館、建郡會館、周寧會館、泰寧會館、尤溪會館、福鼎會館,這十四家會館無例外建成於清,矗立在上下杭,何其壯觀!它們代表著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個地域概念,還是這些地方財富與實力的總較量:廳堂、戲臺、酒樓、亭臺樓閣,無不雕樑畫棟、漆金塗丹,飾以紛呈牌匾、薈萃楹聯,堂皇精美,更有一些兼具書齋、花園,花木扶疏,清幽淡境,甚是雅靜。

興安會館當是其間最大最氣派的一家會館了,坐北朝南,一氣將上下兩杭街道貫穿了起來。我無法想象興安會館門前高大威武的青石雌雄獅曾經迎來送往過多少來自興化在這兒開店、擺攤、挑擔叫賣,繼而發跡成為資金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幫”商人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見證了由於商幫的超強實力,這條原本名為“下杭”的街道為此又有了另一個別稱“興化街”。我也無法歷數殿內供祀的天后媽祖曾經注視過多少來自興化的舉子晝夜苦讀的身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后媽祖的慈眉善目,一定深深記下了聚源發紙行、何元記糖棧、蘇開勳義美南北貨行和蔡大生鞭炮行這世稱“四大金剛”商幫的領頭人叱吒風雲、來去匆匆的身影。興化幫經營商品的範圍極大,幾乎囊括了京果業、食糖業、百貨業、代理業、煙業、進岀口業、棉布業、鞭炮業、錢莊業、僑匯業、汽車運輸業、食品加工業、醬魚奇業等所有行業。由於不同一般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他們當之無愧穩坐各大商幫的幫首之席。除建造興安會館,並每年春秋兩次在這兒舉行慶贊“酬神”活動、整理幫規、推舉會首之外,他們還積極舉辦慈善事業,置產“壽生堂”為旅榕莆仙貧苦鄉親臨時居住,併購置“興化山”一片,作為同鄉死後埋骨之所。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江西南城會館又當是十四家會館中最小的一座了。那時的江西幫和溫州幫,是雙杭地區最具實力的兩個外省商幫。江西幫以經營土產與藥材生意為最,於是南城會館那“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的不大的空間裡,因存儲堆放貨物之故,便自然而然瀰漫著一些大山的味道了……

從白馬南路往南走,有一座紅牆建築格外醒目,孤零零矗立在現代高樓的圍困中,一如隔世的紅梅,傲骨而冷豔,它就是臺江區現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座會館——“古田會館”了。館內戲臺左側之牆,陳章漢先生所書《閩都賦》,作為“古田會館”內所展示的關於臺江商業文化和會館文化的“序言”,高度概括而凝練的文字在館內精緻的木構件、石柱、石欄,以及藻井雕飾的映襯下,如一條綿綿的河,顯示出臺江那曾經如繁花盛開的一段景;只是眼前掠過的一張張老照片——三縣洲、臺江碼頭、連家船、萬壽橋,以及那一串串曾經風雲商界的大名胡文虎、曾文乾、黃瞻螯、黃瞻鴻、歐陽康、李鬱齋……這些黑白圖片所展示的歷史記憶的模糊和與文字表述的史蹟那清晰如昨的真,竟讓人一時恍惚不知所處:地名尚在,人名尚存,而彼時的景、彼時的人卻早已如煙消失在歷史的盡頭,唯絲絲殘跡偶或有興趣滴漏一下那陳舊蒼老的故事罷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這恰如一街之隔的上杭路、下杭路,漫步其中,是無論如何無法將“史”與“實”這一切的一切重合的,它們曾經的繁華與今日的沒落,最最多的,是落實在史志字裡行間那艱難的“難覓舊日影”四個字眼裡——

說福州城區有六十多家會館,其中一半以上在臺江,而上下杭地區最集中,堪稱“會館一條街”。然浦城、南城,基本保存;南郡、建寧、壽寧、建郡、周寧,部分保存;興安、延郡、綏安、昭武、泰寧、尤溪、福鼎,已拆。這寫在史志中的字,如何不令人感而嘆之!而我這一天仍固執地要來雙杭,尋一眼清時雙杭會館那一世的美。然而雙杭滿街的零亂、憂傷和失落,從西式門窗木構雕版、美人靠、小洋樓上,是可以感覺出來的,它們剝落如殘,在僻靜的灰爐巷、湯房巷、四太子弄、總管邊、婆奶弄……時不時撞眼而來,如頹廢的老人,生機了無。這是一種如靈魂出入軀體的狀態呵!許是仍舊陌生之故,許是先入為主的心境的影響,下杭路92號的“南郡會館”成為此行見得最真切的一個會館,這是因為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大門上方青石橫匾上刻著的“南郡會館”四個大字,以及兩邊拱形儀門上方的“河清”“海晏”青石額刻。然紅磚清水牆、戲臺、天井、大殿、廂房魚池,和志書中的“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構架,雕木貼金,富麗堂皇”之景,如今概已全都湮沒在幼稚園那一牆紅的粉的卡通世界裡了。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應該還是水,讓雙杭凸顯出它獨特的商業地理優勢:三捷河東、西、南向均與閩江相通,那蜿蜒曲折的航道上,運載各類貨物的駁船、木帆船和民間龍舟、糞船暢行無阻,且與數十條小巷衚衕連接,由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橋道、聖君殿道、馬祖道等用方塊石砌成臺階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滌,又供船舶靠岸、裝卸貨物的道頭。“龍船扒出後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這曾是一幅多麼繁華忙碌的商業市井圖畫啊!

應該與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相連:紙業供祀蔡倫,酒業供祀杜康,茶業供祀陸羽。這早年的手工行業信仰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圈的不斷擴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媽祖信仰、立誠信的關帝信仰,以及“聚財吉兆”的商神張真君信仰,讓雙杭的商業文明徒增無數色彩。

當然還與“五口通商”有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商業迎來畸形繁榮,至民國時期形成高潮:金融、進出口、土產、茶葉、藥材、海紙、綢布、京果、糖、顏料、百貨、海運、汽車運輸等行業私營商業企業數百家聚集在這裡,由此帶動糧食、麵粉、食品、菸草加工業和紡織、染布、釀酒、鞋帽、棕麻、刺繡、刻印等手工業上百家,使雙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東南亞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商業的繁榮必然與人口的流動緊密相連;流動的人口定然需要一定的場所為之提供必要的庇護,於是,一幢幢會館在雙杭地區拔地而起:浦城會館、江西南城會館、南郡會館、興安會館、延郡會館、建寧會館、壽寧會館、綏安會館、昭武會館、建郡會館、周寧會館、泰寧會館、尤溪會館、福鼎會館,這十四家會館無例外建成於清,矗立在上下杭,何其壯觀!它們代表著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個地域概念,還是這些地方財富與實力的總較量:廳堂、戲臺、酒樓、亭臺樓閣,無不雕樑畫棟、漆金塗丹,飾以紛呈牌匾、薈萃楹聯,堂皇精美,更有一些兼具書齋、花園,花木扶疏,清幽淡境,甚是雅靜。

興安會館當是其間最大最氣派的一家會館了,坐北朝南,一氣將上下兩杭街道貫穿了起來。我無法想象興安會館門前高大威武的青石雌雄獅曾經迎來送往過多少來自興化在這兒開店、擺攤、挑擔叫賣,繼而發跡成為資金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幫”商人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見證了由於商幫的超強實力,這條原本名為“下杭”的街道為此又有了另一個別稱“興化街”。我也無法歷數殿內供祀的天后媽祖曾經注視過多少來自興化的舉子晝夜苦讀的身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后媽祖的慈眉善目,一定深深記下了聚源發紙行、何元記糖棧、蘇開勳義美南北貨行和蔡大生鞭炮行這世稱“四大金剛”商幫的領頭人叱吒風雲、來去匆匆的身影。興化幫經營商品的範圍極大,幾乎囊括了京果業、食糖業、百貨業、代理業、煙業、進岀口業、棉布業、鞭炮業、錢莊業、僑匯業、汽車運輸業、食品加工業、醬魚奇業等所有行業。由於不同一般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他們當之無愧穩坐各大商幫的幫首之席。除建造興安會館,並每年春秋兩次在這兒舉行慶贊“酬神”活動、整理幫規、推舉會首之外,他們還積極舉辦慈善事業,置產“壽生堂”為旅榕莆仙貧苦鄉親臨時居住,併購置“興化山”一片,作為同鄉死後埋骨之所。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江西南城會館又當是十四家會館中最小的一座了。那時的江西幫和溫州幫,是雙杭地區最具實力的兩個外省商幫。江西幫以經營土產與藥材生意為最,於是南城會館那“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的不大的空間裡,因存儲堆放貨物之故,便自然而然瀰漫著一些大山的味道了……

從白馬南路往南走,有一座紅牆建築格外醒目,孤零零矗立在現代高樓的圍困中,一如隔世的紅梅,傲骨而冷豔,它就是臺江區現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座會館——“古田會館”了。館內戲臺左側之牆,陳章漢先生所書《閩都賦》,作為“古田會館”內所展示的關於臺江商業文化和會館文化的“序言”,高度概括而凝練的文字在館內精緻的木構件、石柱、石欄,以及藻井雕飾的映襯下,如一條綿綿的河,顯示出臺江那曾經如繁花盛開的一段景;只是眼前掠過的一張張老照片——三縣洲、臺江碼頭、連家船、萬壽橋,以及那一串串曾經風雲商界的大名胡文虎、曾文乾、黃瞻螯、黃瞻鴻、歐陽康、李鬱齋……這些黑白圖片所展示的歷史記憶的模糊和與文字表述的史蹟那清晰如昨的真,竟讓人一時恍惚不知所處:地名尚在,人名尚存,而彼時的景、彼時的人卻早已如煙消失在歷史的盡頭,唯絲絲殘跡偶或有興趣滴漏一下那陳舊蒼老的故事罷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這恰如一街之隔的上杭路、下杭路,漫步其中,是無論如何無法將“史”與“實”這一切的一切重合的,它們曾經的繁華與今日的沒落,最最多的,是落實在史志字裡行間那艱難的“難覓舊日影”四個字眼裡——

說福州城區有六十多家會館,其中一半以上在臺江,而上下杭地區最集中,堪稱“會館一條街”。然浦城、南城,基本保存;南郡、建寧、壽寧、建郡、周寧,部分保存;興安、延郡、綏安、昭武、泰寧、尤溪、福鼎,已拆。這寫在史志中的字,如何不令人感而嘆之!而我這一天仍固執地要來雙杭,尋一眼清時雙杭會館那一世的美。然而雙杭滿街的零亂、憂傷和失落,從西式門窗木構雕版、美人靠、小洋樓上,是可以感覺出來的,它們剝落如殘,在僻靜的灰爐巷、湯房巷、四太子弄、總管邊、婆奶弄……時不時撞眼而來,如頹廢的老人,生機了無。這是一種如靈魂出入軀體的狀態呵!許是仍舊陌生之故,許是先入為主的心境的影響,下杭路92號的“南郡會館”成為此行見得最真切的一個會館,這是因為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大門上方青石橫匾上刻著的“南郡會館”四個大字,以及兩邊拱形儀門上方的“河清”“海晏”青石額刻。然紅磚清水牆、戲臺、天井、大殿、廂房魚池,和志書中的“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構架,雕木貼金,富麗堂皇”之景,如今概已全都湮沒在幼稚園那一牆紅的粉的卡通世界裡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有一位老太太坐在巷口默默地看著街上人來車往的身影,她看上去眉清目秀,仍可見當年的風韻;還有一位老爺子優哉遊哉躺在藤椅上晒太陽,身旁滿是粉紅粉紅的叢叢月季。

另有一位老人,站在上杭路古老的青石條板上,為我講述著他童年時親歷的雙杭的景:那大概是抗日戰爭前後吧,雙杭的茶葉、木材業、土產業、糖商業、京果業、油商業、海產乾貨業、糧食製品業、綢布業、醬魚奇業、棉苧業、文教用品業、百貨業、國藥業、西藥業、煙業、顏料業、進出口業、海運業、屠宰業、肉燕業呀,那真叫個繁盛。他指著左前方福州商會舊址說,那時福州、興化、福寧、建寧、延平、邵武、汀州等地的富商們,常常是坐著黃包車從這條青石大道前往商會議事的,而平民百姓則拉一輛平板車,咕嚕咕嚕前往各商行運貨販貨。印象深刻的還有日本人和特務頭子,他們坐的黃包車呀,那叫神氣,除了一人拉兩人推,另有兩個在側護著外。他們的車輪是充氣輪胎,而不像咱們的木頭軲轆。最有趣的是有個曾姓人家,以經營茶葉、土布、筍而成為首屈一指的大戶。他呀,有十二個老婆,每個老婆以1至12月份的花名取名,於是他家的“花兒”從桃花直叫到梅花。

講著故事的老人眼前似乎又看到一個夥計往路頭的中浮藥材棧飛奔而去,那城裡的店面還等著他回去彙報今日各藥材的行情呢。他也似乎看到了青石路面的那頭,一個人正鉤著一條大魚,一步一步拖著走近……

老人看上去有些蒼老。

他的故事也如雙杭,繁華盡處是蒼涼。

"

文/鍾英紅

算起來至少也可推溯到三千年前吧。那時的臺江是還沒有“雙杭”的,“茫茫一片水域”大概是它留給世間最初最神祕的影。

後來有了一座山叫惠澤山,火山岩和花崗岩將它疊壘,在水際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視天下之狀,於是便有了一段漢高祖在這裡冊封無諸為閩越王的歷史傳奇,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後,它的名字又因閩王王審知在這裡受封而再次奪目輝煌——當然這已經是千年之後的五代後梁時期。

可以想象滔滔閩江是如何在這裡分分秒秒逶迤盤旋的,也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晝夜不停地將這座大山一次次沖刷撞擊著。不知經過了多少年,這時已改名叫大廟山的山麓早已有了一片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內河淙淙,竟甚為宜居。

於是便有人開始在這裡活動,於是便有了大大小小、高低錯落的房舍。不知從何時起,也不知是否因水陌相通之故,這兒的兩條街有了自己的名字,稱上航路、下航路,而漸漸地人們卻習慣了叫它們為“上下杭”,或“雙杭”。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我不知道宋時的人、宋時的屋、宋時的景在這裡是如何一幕幕更迭上映的。只知道這裡的房舍因水岸的原因多用木構而成,這裡的空氣因臨江面海之故,夾雜了隱隱約約的魚腥味,這裡往返忙碌的人除穿梭於巷弄之外,還常常搖著櫓漿盪漾在江與海之間遙遙而來,悠悠而去。

只是這樣的情、這樣的景在漫漫時空的浸潤下悄然發生改變著,誰曾想,一個商業王國的崛起竟然就在這樣的地方轟轟烈烈地發生著,從清朝末年一直上演至民國年間……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應該還是水,讓雙杭凸顯出它獨特的商業地理優勢:三捷河東、西、南向均與閩江相通,那蜿蜒曲折的航道上,運載各類貨物的駁船、木帆船和民間龍舟、糞船暢行無阻,且與數十條小巷衚衕連接,由是自然有了水巷道、三通橋道、聖君殿道、馬祖道等用方塊石砌成臺階式的既供沿岸居民挑水、洗滌,又供船舶靠岸、裝卸貨物的道頭。“龍船扒出後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這曾是一幅多麼繁華忙碌的商業市井圖畫啊!

應該與深厚的民間傳統文化習俗相連:紙業供祀蔡倫,酒業供祀杜康,茶業供祀陸羽。這早年的手工行業信仰呀,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商業圈的不斷擴大,又增加了保平安行船的媽祖信仰、立誠信的關帝信仰,以及“聚財吉兆”的商神張真君信仰,讓雙杭的商業文明徒增無數色彩。

當然還與“五口通商”有關。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福州作為“五口通商”口岸開埠,商業迎來畸形繁榮,至民國時期形成高潮:金融、進出口、土產、茶葉、藥材、海紙、綢布、京果、糖、顏料、百貨、海運、汽車運輸等行業私營商業企業數百家聚集在這裡,由此帶動糧食、麵粉、食品、菸草加工業和紡織、染布、釀酒、鞋帽、棕麻、刺繡、刻印等手工業上百家,使雙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省外及東南亞地區的商品集散地。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商業的繁榮必然與人口的流動緊密相連;流動的人口定然需要一定的場所為之提供必要的庇護,於是,一幢幢會館在雙杭地區拔地而起:浦城會館、江西南城會館、南郡會館、興安會館、延郡會館、建寧會館、壽寧會館、綏安會館、昭武會館、建郡會館、周寧會館、泰寧會館、尤溪會館、福鼎會館,這十四家會館無例外建成於清,矗立在上下杭,何其壯觀!它們代表著的已不僅僅是一個個地域概念,還是這些地方財富與實力的總較量:廳堂、戲臺、酒樓、亭臺樓閣,無不雕樑畫棟、漆金塗丹,飾以紛呈牌匾、薈萃楹聯,堂皇精美,更有一些兼具書齋、花園,花木扶疏,清幽淡境,甚是雅靜。

興安會館當是其間最大最氣派的一家會館了,坐北朝南,一氣將上下兩杭街道貫穿了起來。我無法想象興安會館門前高大威武的青石雌雄獅曾經迎來送往過多少來自興化在這兒開店、擺攤、挑擔叫賣,繼而發跡成為資金雄厚、最負盛名的“興化幫”商人們,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見證了由於商幫的超強實力,這條原本名為“下杭”的街道為此又有了另一個別稱“興化街”。我也無法歷數殿內供祀的天后媽祖曾經注視過多少來自興化的舉子晝夜苦讀的身影,但可以肯定的是,天后媽祖的慈眉善目,一定深深記下了聚源發紙行、何元記糖棧、蘇開勳義美南北貨行和蔡大生鞭炮行這世稱“四大金剛”商幫的領頭人叱吒風雲、來去匆匆的身影。興化幫經營商品的範圍極大,幾乎囊括了京果業、食糖業、百貨業、代理業、煙業、進岀口業、棉布業、鞭炮業、錢莊業、僑匯業、汽車運輸業、食品加工業、醬魚奇業等所有行業。由於不同一般的經濟實力和地位,他們當之無愧穩坐各大商幫的幫首之席。除建造興安會館,並每年春秋兩次在這兒舉行慶贊“酬神”活動、整理幫規、推舉會首之外,他們還積極舉辦慈善事業,置產“壽生堂”為旅榕莆仙貧苦鄉親臨時居住,併購置“興化山”一片,作為同鄉死後埋骨之所。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江西南城會館又當是十四家會館中最小的一座了。那時的江西幫和溫州幫,是雙杭地區最具實力的兩個外省商幫。江西幫以經營土產與藥材生意為最,於是南城會館那“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的不大的空間裡,因存儲堆放貨物之故,便自然而然瀰漫著一些大山的味道了……

從白馬南路往南走,有一座紅牆建築格外醒目,孤零零矗立在現代高樓的圍困中,一如隔世的紅梅,傲骨而冷豔,它就是臺江區現存最好最完整的一座會館——“古田會館”了。館內戲臺左側之牆,陳章漢先生所書《閩都賦》,作為“古田會館”內所展示的關於臺江商業文化和會館文化的“序言”,高度概括而凝練的文字在館內精緻的木構件、石柱、石欄,以及藻井雕飾的映襯下,如一條綿綿的河,顯示出臺江那曾經如繁花盛開的一段景;只是眼前掠過的一張張老照片——三縣洲、臺江碼頭、連家船、萬壽橋,以及那一串串曾經風雲商界的大名胡文虎、曾文乾、黃瞻螯、黃瞻鴻、歐陽康、李鬱齋……這些黑白圖片所展示的歷史記憶的模糊和與文字表述的史蹟那清晰如昨的真,竟讓人一時恍惚不知所處:地名尚在,人名尚存,而彼時的景、彼時的人卻早已如煙消失在歷史的盡頭,唯絲絲殘跡偶或有興趣滴漏一下那陳舊蒼老的故事罷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這恰如一街之隔的上杭路、下杭路,漫步其中,是無論如何無法將“史”與“實”這一切的一切重合的,它們曾經的繁華與今日的沒落,最最多的,是落實在史志字裡行間那艱難的“難覓舊日影”四個字眼裡——

說福州城區有六十多家會館,其中一半以上在臺江,而上下杭地區最集中,堪稱“會館一條街”。然浦城、南城,基本保存;南郡、建寧、壽寧、建郡、周寧,部分保存;興安、延郡、綏安、昭武、泰寧、尤溪、福鼎,已拆。這寫在史志中的字,如何不令人感而嘆之!而我這一天仍固執地要來雙杭,尋一眼清時雙杭會館那一世的美。然而雙杭滿街的零亂、憂傷和失落,從西式門窗木構雕版、美人靠、小洋樓上,是可以感覺出來的,它們剝落如殘,在僻靜的灰爐巷、湯房巷、四太子弄、總管邊、婆奶弄……時不時撞眼而來,如頹廢的老人,生機了無。這是一種如靈魂出入軀體的狀態呵!許是仍舊陌生之故,許是先入為主的心境的影響,下杭路92號的“南郡會館”成為此行見得最真切的一個會館,這是因為我實實在在地看到了大門上方青石橫匾上刻著的“南郡會館”四個大字,以及兩邊拱形儀門上方的“河清”“海晏”青石額刻。然紅磚清水牆、戲臺、天井、大殿、廂房魚池,和志書中的“重簷歇山頂,穿鬥式木構架,雕木貼金,富麗堂皇”之景,如今概已全都湮沒在幼稚園那一牆紅的粉的卡通世界裡了。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有一位老太太坐在巷口默默地看著街上人來車往的身影,她看上去眉清目秀,仍可見當年的風韻;還有一位老爺子優哉遊哉躺在藤椅上晒太陽,身旁滿是粉紅粉紅的叢叢月季。

另有一位老人,站在上杭路古老的青石條板上,為我講述著他童年時親歷的雙杭的景:那大概是抗日戰爭前後吧,雙杭的茶葉、木材業、土產業、糖商業、京果業、油商業、海產乾貨業、糧食製品業、綢布業、醬魚奇業、棉苧業、文教用品業、百貨業、國藥業、西藥業、煙業、顏料業、進出口業、海運業、屠宰業、肉燕業呀,那真叫個繁盛。他指著左前方福州商會舊址說,那時福州、興化、福寧、建寧、延平、邵武、汀州等地的富商們,常常是坐著黃包車從這條青石大道前往商會議事的,而平民百姓則拉一輛平板車,咕嚕咕嚕前往各商行運貨販貨。印象深刻的還有日本人和特務頭子,他們坐的黃包車呀,那叫神氣,除了一人拉兩人推,另有兩個在側護著外。他們的車輪是充氣輪胎,而不像咱們的木頭軲轆。最有趣的是有個曾姓人家,以經營茶葉、土布、筍而成為首屈一指的大戶。他呀,有十二個老婆,每個老婆以1至12月份的花名取名,於是他家的“花兒”從桃花直叫到梅花。

講著故事的老人眼前似乎又看到一個夥計往路頭的中浮藥材棧飛奔而去,那城裡的店面還等著他回去彙報今日各藥材的行情呢。他也似乎看到了青石路面的那頭,一個人正鉤著一條大魚,一步一步拖著走近……

老人看上去有些蒼老。

他的故事也如雙杭,繁華盡處是蒼涼。

福州上下杭:財源不盡隨潮來

(本文轉載自八閩古城古鎮古村叢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