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依法」

佛教 源義經 文化 慈明精舍 2017-06-19

四依法

概述: 本課介紹四依法: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四、依智不依識。詳細解釋了它們的意義和作用。四依法的四個標準告訴我們,在眾多佛經中,可以相信什麼、依靠什麼,如何辨別佛經的終極思想和暫時的方便說法。「四依法」

作者:慈誠羅珠堪布 分類:慧燈之光七

一、總述

(一)四依法的內容

很多佛經中提到過“四依法”,所謂“依”,即可靠、相信的意思。它告訴我們,在眾多佛經中,我們可以相信什麼、依靠什麼。

對每個修行人來說,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修行方面,四依法的四個標準,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時常會發現,佛陀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與第三轉法輪的佛經內容有所不同,甚至有表面上看似矛盾、衝突的地方。該怎樣去理解,如何辨別佛經的終極思想和暫時的方便說法,如何取捨了義和不了義佛經,這就是四依法所要詮釋的內容。

(二)四依法的順序

不同佛經講“四依法”時,順序有點不一樣,有些先講“依法不依人”,有些先講“依義不依語”,但實質內容都是一樣的。

按照《大涅槃經》的順序,“四依法”具體包括:第一,依法不依人。第二,依義不依語。不論經典還是論典,只能依靠意義,而不能依靠語言。第三,依智不依識。只有佛所證悟的智慧,才是可以依靠、相信、依止的。除了佛的境界以外,凡夫與登地菩薩的“識”(八識、六識等)都不可靠,都不能相信。因為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它們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全都是錯誤的;第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四依法」

(三)四依法與聞思修的關係

四依法與聞思修有著密切的關係:聽聞佛法的時候,要“依法不依人”;思維佛法的時候,要 “依義不依語”和“依了義經典,不依不了義經典”;修行的時候,則應當“依智不依識”。也即是說,修行的時候,不能修分別念,而應當修智慧。按理說,在沒有證悟的時候,一切都是我們的分別念,都沒有超出八識的範圍,全都是有漏的世俗諦,其中沒有證悟空性等真理。雖然就世俗諦而言,可以修出離心與世俗菩提心,但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沒有什麼可以修的東西,光明空性必須在證悟之後才可以修,這就是“依智不依識”。

這四個標準所涉及、延伸的內容非常豐富。比如依法不依人中的“法”,就包含了八萬四千法門,而其中的“人”,又含攝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整個《俱舍論》的內容,但因為篇幅有限,所以此處只是簡單地予以講解。

「四依法」

感謝關注閱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