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傳說唐朝的時候,圪壋村西北方向起了一道崗,風水仙兒說這裡將來要出朝廷。這事很快傳到了西安朝廷的耳朵裡,這還了得,朝廷便派尉遲敬德前來監工,說把崗脊的脖子挖斷就沒事了。

尉遲敬德下令,啥時見洪水,啥時停工。誰知挖著崗長著,咋挖挖不斷。後來,有人出主意,在崗旁邊建了72口磚瓦窯,邊挖邊燒,這才把龍脈挖斷。後來,朝廷在河邊修了黑龍廟,算是徹底把它鎮住。

許昌有名的沙壩口鴨蛋,就產自俺圪壋村小泥河。

下圖:小泥河邊的養鴨場。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傳說唐朝的時候,圪壋村西北方向起了一道崗,風水仙兒說這裡將來要出朝廷。這事很快傳到了西安朝廷的耳朵裡,這還了得,朝廷便派尉遲敬德前來監工,說把崗脊的脖子挖斷就沒事了。

尉遲敬德下令,啥時見洪水,啥時停工。誰知挖著崗長著,咋挖挖不斷。後來,有人出主意,在崗旁邊建了72口磚瓦窯,邊挖邊燒,這才把龍脈挖斷。後來,朝廷在河邊修了黑龍廟,算是徹底把它鎮住。

許昌有名的沙壩口鴨蛋,就產自俺圪壋村小泥河。

下圖:小泥河邊的養鴨場。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聽說沙門寺老佛爺屁股底下有口井,從前有人丟進去一隻扁嘴(鴨子),兩天後,竟然從北河(小泥河)沙壩口遊了出來。

李自成進北京前,打打殺殺一路打到圪壋村,問手下打到哪兒了,手下說打到沙壩了。李自成誤聽成“殺罷”了,命令手下不再殺人。

另外,我們這兒還流傳著“打開龍門口,抽乾汝南江”的傳說,說我們村子漢朝時是座島,曾發現過河婆和船杆,西面則是個古河道,八幾年塌陷出可多窟窿,用電燈照不到底。即使是現在,冬末初春時節,西北東南方向,一股霧氣時常出現於此,巨龍一樣,快晌午才會散去。

圪壋村另外還出個一個人物,叫啥想不起來了。不過,張家老墳裡有他的石碑,想看可以帶你去看看。我想掌握一手資料,就爽快地同意了。

由張河長、張根昌兩位老人帶路,過了寨河,走沒多遠,就是張家老墳墳地。墳地位於寨子裡的西南角,約二十畝地,從柵欄缺口進去,只見墳挨墳,雜樹以及澀拉秧統治了這裡,令人寸步難行。兩位老人前面開路,我緊隨其後,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向深處前進。

下圖:小泥河上的老橋。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傳說唐朝的時候,圪壋村西北方向起了一道崗,風水仙兒說這裡將來要出朝廷。這事很快傳到了西安朝廷的耳朵裡,這還了得,朝廷便派尉遲敬德前來監工,說把崗脊的脖子挖斷就沒事了。

尉遲敬德下令,啥時見洪水,啥時停工。誰知挖著崗長著,咋挖挖不斷。後來,有人出主意,在崗旁邊建了72口磚瓦窯,邊挖邊燒,這才把龍脈挖斷。後來,朝廷在河邊修了黑龍廟,算是徹底把它鎮住。

許昌有名的沙壩口鴨蛋,就產自俺圪壋村小泥河。

下圖:小泥河邊的養鴨場。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聽說沙門寺老佛爺屁股底下有口井,從前有人丟進去一隻扁嘴(鴨子),兩天後,竟然從北河(小泥河)沙壩口遊了出來。

李自成進北京前,打打殺殺一路打到圪壋村,問手下打到哪兒了,手下說打到沙壩了。李自成誤聽成“殺罷”了,命令手下不再殺人。

另外,我們這兒還流傳著“打開龍門口,抽乾汝南江”的傳說,說我們村子漢朝時是座島,曾發現過河婆和船杆,西面則是個古河道,八幾年塌陷出可多窟窿,用電燈照不到底。即使是現在,冬末初春時節,西北東南方向,一股霧氣時常出現於此,巨龍一樣,快晌午才會散去。

圪壋村另外還出個一個人物,叫啥想不起來了。不過,張家老墳裡有他的石碑,想看可以帶你去看看。我想掌握一手資料,就爽快地同意了。

由張河長、張根昌兩位老人帶路,過了寨河,走沒多遠,就是張家老墳墳地。墳地位於寨子裡的西南角,約二十畝地,從柵欄缺口進去,只見墳挨墳,雜樹以及澀拉秧統治了這裡,令人寸步難行。兩位老人前面開路,我緊隨其後,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向深處前進。

下圖:小泥河上的老橋。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被領到一通石碑前,依稀辨認出墓主叫張春森,字震乙,下面是“至友湖南常德法院首席檢察官”、“秉性聰穎,摯情孝友”等字樣,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冬小陽之月上浣”。看到這區區內容,我很是失落。

面對黑蚊的瘋狂叮咬,我們不敢逗留太久,趕緊撤離。撤離途中,張河長老人說東北角還有通碑,上面的字跡似乎更清楚些。我說既然來了,那就過去看看吧。

到了地方,老者彎腰折斷樹枝,一被人剛剛拓過的石碑赫然呈現於眼前。碑文內容是:

張公庭馥,字蓂(ming,古代一種祥瑞的草)階,清拔貢,生於一八八五年,自幼聰穎,承訓發憤讀書,宏才遠志。十五歲進學為秀才,宣統元年拔貢,次年考取法官,在山東旋署煙臺地方廳首席檢察官及檢察長。民國四年應知事試驗,歷任即墨、堂邑等縣審判官及縣知事。民國五年,回許主篡《許昌縣誌》,歷時六載,於民國十二(此處時間可能有誤)年成書出版。後任河南洛陽及湖南常德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為官期間,以德理案,清正廉潔。荒年饑饉,籌資從南方運回大米,賑濟鄉里,人皆頌之。公一九四二年病故於湖南慈利聾子頭杜家大屋。

德配孔氏,與公同庚,性賢淑,一生助夫理家,教育子女成材,一九六〇年病故。太平盛世,緬懷祖德,刻石紀念。

下圖:石碑碑文。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傳說唐朝的時候,圪壋村西北方向起了一道崗,風水仙兒說這裡將來要出朝廷。這事很快傳到了西安朝廷的耳朵裡,這還了得,朝廷便派尉遲敬德前來監工,說把崗脊的脖子挖斷就沒事了。

尉遲敬德下令,啥時見洪水,啥時停工。誰知挖著崗長著,咋挖挖不斷。後來,有人出主意,在崗旁邊建了72口磚瓦窯,邊挖邊燒,這才把龍脈挖斷。後來,朝廷在河邊修了黑龍廟,算是徹底把它鎮住。

許昌有名的沙壩口鴨蛋,就產自俺圪壋村小泥河。

下圖:小泥河邊的養鴨場。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聽說沙門寺老佛爺屁股底下有口井,從前有人丟進去一隻扁嘴(鴨子),兩天後,竟然從北河(小泥河)沙壩口遊了出來。

李自成進北京前,打打殺殺一路打到圪壋村,問手下打到哪兒了,手下說打到沙壩了。李自成誤聽成“殺罷”了,命令手下不再殺人。

另外,我們這兒還流傳著“打開龍門口,抽乾汝南江”的傳說,說我們村子漢朝時是座島,曾發現過河婆和船杆,西面則是個古河道,八幾年塌陷出可多窟窿,用電燈照不到底。即使是現在,冬末初春時節,西北東南方向,一股霧氣時常出現於此,巨龍一樣,快晌午才會散去。

圪壋村另外還出個一個人物,叫啥想不起來了。不過,張家老墳裡有他的石碑,想看可以帶你去看看。我想掌握一手資料,就爽快地同意了。

由張河長、張根昌兩位老人帶路,過了寨河,走沒多遠,就是張家老墳墳地。墳地位於寨子裡的西南角,約二十畝地,從柵欄缺口進去,只見墳挨墳,雜樹以及澀拉秧統治了這裡,令人寸步難行。兩位老人前面開路,我緊隨其後,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向深處前進。

下圖:小泥河上的老橋。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被領到一通石碑前,依稀辨認出墓主叫張春森,字震乙,下面是“至友湖南常德法院首席檢察官”、“秉性聰穎,摯情孝友”等字樣,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冬小陽之月上浣”。看到這區區內容,我很是失落。

面對黑蚊的瘋狂叮咬,我們不敢逗留太久,趕緊撤離。撤離途中,張河長老人說東北角還有通碑,上面的字跡似乎更清楚些。我說既然來了,那就過去看看吧。

到了地方,老者彎腰折斷樹枝,一被人剛剛拓過的石碑赫然呈現於眼前。碑文內容是:

張公庭馥,字蓂(ming,古代一種祥瑞的草)階,清拔貢,生於一八八五年,自幼聰穎,承訓發憤讀書,宏才遠志。十五歲進學為秀才,宣統元年拔貢,次年考取法官,在山東旋署煙臺地方廳首席檢察官及檢察長。民國四年應知事試驗,歷任即墨、堂邑等縣審判官及縣知事。民國五年,回許主篡《許昌縣誌》,歷時六載,於民國十二(此處時間可能有誤)年成書出版。後任河南洛陽及湖南常德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為官期間,以德理案,清正廉潔。荒年饑饉,籌資從南方運回大米,賑濟鄉里,人皆頌之。公一九四二年病故於湖南慈利聾子頭杜家大屋。

德配孔氏,與公同庚,性賢淑,一生助夫理家,教育子女成材,一九六〇年病故。太平盛世,緬懷祖德,刻石紀念。

下圖:石碑碑文。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墳地出來,張根昌老人陪我圍著寨河轉了一圈,順道還拜訪了老支書,參觀了村容村貌。

下圖:老支書家的小院。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傳說唐朝的時候,圪壋村西北方向起了一道崗,風水仙兒說這裡將來要出朝廷。這事很快傳到了西安朝廷的耳朵裡,這還了得,朝廷便派尉遲敬德前來監工,說把崗脊的脖子挖斷就沒事了。

尉遲敬德下令,啥時見洪水,啥時停工。誰知挖著崗長著,咋挖挖不斷。後來,有人出主意,在崗旁邊建了72口磚瓦窯,邊挖邊燒,這才把龍脈挖斷。後來,朝廷在河邊修了黑龍廟,算是徹底把它鎮住。

許昌有名的沙壩口鴨蛋,就產自俺圪壋村小泥河。

下圖:小泥河邊的養鴨場。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聽說沙門寺老佛爺屁股底下有口井,從前有人丟進去一隻扁嘴(鴨子),兩天後,竟然從北河(小泥河)沙壩口遊了出來。

李自成進北京前,打打殺殺一路打到圪壋村,問手下打到哪兒了,手下說打到沙壩了。李自成誤聽成“殺罷”了,命令手下不再殺人。

另外,我們這兒還流傳著“打開龍門口,抽乾汝南江”的傳說,說我們村子漢朝時是座島,曾發現過河婆和船杆,西面則是個古河道,八幾年塌陷出可多窟窿,用電燈照不到底。即使是現在,冬末初春時節,西北東南方向,一股霧氣時常出現於此,巨龍一樣,快晌午才會散去。

圪壋村另外還出個一個人物,叫啥想不起來了。不過,張家老墳裡有他的石碑,想看可以帶你去看看。我想掌握一手資料,就爽快地同意了。

由張河長、張根昌兩位老人帶路,過了寨河,走沒多遠,就是張家老墳墳地。墳地位於寨子裡的西南角,約二十畝地,從柵欄缺口進去,只見墳挨墳,雜樹以及澀拉秧統治了這裡,令人寸步難行。兩位老人前面開路,我緊隨其後,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向深處前進。

下圖:小泥河上的老橋。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被領到一通石碑前,依稀辨認出墓主叫張春森,字震乙,下面是“至友湖南常德法院首席檢察官”、“秉性聰穎,摯情孝友”等字樣,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冬小陽之月上浣”。看到這區區內容,我很是失落。

面對黑蚊的瘋狂叮咬,我們不敢逗留太久,趕緊撤離。撤離途中,張河長老人說東北角還有通碑,上面的字跡似乎更清楚些。我說既然來了,那就過去看看吧。

到了地方,老者彎腰折斷樹枝,一被人剛剛拓過的石碑赫然呈現於眼前。碑文內容是:

張公庭馥,字蓂(ming,古代一種祥瑞的草)階,清拔貢,生於一八八五年,自幼聰穎,承訓發憤讀書,宏才遠志。十五歲進學為秀才,宣統元年拔貢,次年考取法官,在山東旋署煙臺地方廳首席檢察官及檢察長。民國四年應知事試驗,歷任即墨、堂邑等縣審判官及縣知事。民國五年,回許主篡《許昌縣誌》,歷時六載,於民國十二(此處時間可能有誤)年成書出版。後任河南洛陽及湖南常德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為官期間,以德理案,清正廉潔。荒年饑饉,籌資從南方運回大米,賑濟鄉里,人皆頌之。公一九四二年病故於湖南慈利聾子頭杜家大屋。

德配孔氏,與公同庚,性賢淑,一生助夫理家,教育子女成材,一九六〇年病故。太平盛世,緬懷祖德,刻石紀念。

下圖:石碑碑文。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墳地出來,張根昌老人陪我圍著寨河轉了一圈,順道還拜訪了老支書,參觀了村容村貌。

下圖:老支書家的小院。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離開時,我衷心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衷心祝願圪壋村在打造美麗鄉村過程中越來越美麗。

下圖:圪壋寨老十字街。

"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週末,跟著老樑逛許昌】

第116站:圪壋寨(圪壋村)

許昌此村雲霧繞:傳奇舉人老,漢朝是座島!‖老家許昌

文·圖‖樑耀國


“舉人老”參加武舉人考試時,京官蔡大人對他印象不賴,私下對他說,今後若需幫忙,儘管進京找我,我會鼎力相助的。考上武舉人後,他在家左等右等不見朝廷的任命,等個月兒四十還行,一年半載還沒準信兒,人就有些坐不住了。那時去趟北京,全靠兩條腿一步步丈量。

走到河北邢臺,“舉人老”碰到一位同道者,倆人一搭話,同病相憐,都沒有接到朝廷的委任狀。一路顛簸,他們結伴風塵僕僕到北京後,先找了個客棧住下。次日,“舉人老”到蔡大人府上拜見。看門的一通報,說有個姓張的晉見,來自河南許昌,蔡大人聽罷立即下令大閃中門,親自出來迎接。

咱“舉人老”實誠,向蔡大人先說了邢臺那位的情況。才說了個開頭,蔡大人馬上打斷他,說這人品行不中,還是說說你自己的想法吧。“舉人老”把情況一五一十擺了以後,蔡大人說這樣吧,小王正好我教著,明天你去國子監找我,到時咱們見機行事。想不到,蔡大人竟然是小王的老師。

到了第二天,“舉人老”早早來到國子監,聽從蔡大人的安排,藏在門後。小王一進教室,見門後藏了個高個子,立刻明白了老師的意思,但又不知道“舉人老”的底細,就開門見山地說,既然是老師引薦的,就先封他個某某縣的捕頭吧。

“舉人老”一聽,嫌官小,忙跪地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為了給足老師面子,小王略一思忖,改口道,要不你去某地當縣丞,幹出政績再提拔。

“舉人老”還嫌小,繼續謝道,“俺家有八十老孃需要伺候,無心當官。”

小王一聽生氣了,接過“舉人老”的話把兒說,你有如此孝心,連朝廷都用不動你,那你乾脆回家侍奉你老孃吧。

小王這麼一說,蔡大人和“舉人老”你瞅瞅我,我瞅瞅你,頓時傻了眼。臨走,“舉人老”求小王給他寫幅字,小王順手寫下“一片波心”。憑著這幅字,回許昌的路上,無論走到哪兒,各地官府都是好吃好喝地盛情款待。就這樣,“舉人老”滿懷希望而去,滿懷失望而歸。

——關於“舉人老”還有啥精彩故事?咱稍後再說。

長村張之行,讓我知道了圪壋村原來與它同根同祖。

下圖:圪壋村的標誌性建築。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出長村張,過南環路,順著一條水泥鄉道,騎行約五六裡地,過了整修一新的小泥河水閘橋,就是四面環水、頗具江南水鄉景色的圪壋村。

下圖:寨河邊的景色。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以前,幾乎每隔個把月都要騎車打圪壋村村邊經過一回,要麼到潁河河堤上野騎,要麼去繁城喝羊肉湯,要麼去北徐剜薺薺菜。走的回數多了,自然知道村子東南角有座小遊園,它是借古寨河斜慢灣而建,園裡有棧橋、有長廊,有廣場,非常適合歇腳。基於這點,我將這裡作為自己第一站的首選。

農舍與鄉道間狹長的空地上,或是種了一株柿樹,柿子壓彎了纖細的枝;或是種了一蓬指甲草,大紅的花朵如雲似霞;或是種了一畦韭菜,水汪汪的肥嫩。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詩裡的這些場景,何嘗不是我將來退休後既豔羨又期望的生活圖景?

我把車子直接停在了圪壋寨碑樓下。圪壋寨碑樓仿川西羌族碉樓風格,四邊四稜,下粗上細,外貼石板,古韻十足。西側牆面上鑲掛的是“傳承千年古寨文化,留住昔日曆史鄉愁”,其它三面均為“圪壋寨”,以提醒南來北往的過客,你已踏入圪壋村的地盤。

下圖:遊園廣場一角。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小巧精緻的拱橋護欄上掛的宣傳畫小卻精緻,有題有畫有詩,我選取了其中的兩幅為例。一幅題目《清風》(兩袖清風),背景為荷花,詩為“蒼煙漠漠,漠視奢靡,創自律之風;綠草青青,青睞簡素,興廉潔之道”。另一幅題目《戒偽》(修養身心),背景為農民畫,詩為“臺前娓娓說廉政,幕後依然戀色錢。換代歷朝留史實,告知君子要誠賢。”

遊園南邊是“L”型的紅色文化長廊,據裡面宣傳畫上的村史記載:1935年前後,黨的地下組織派人來宣傳發動群眾,祕密成立農會。為防止土匪和國民黨的追捕,農會在村莊一座看護莊稼的小茅屋裡祕密召開,併成立了第一屆圪壋村黨支部,先後發展六名黨員。解放初期,掛牌成立第九區人民政府。

下圖:紅色文化長廊。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長廊下的凳子上,坐著一位納涼的耄耋老者,我本想問他些情況,他一再擺手表示耳聾聽不到,我只好作罷。

下圖:長廊下納涼的老者。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信步來到被棧道環繞的寨河邊,但見堤岸上,有石人般紋絲不動的垂釣者,有在石階上攪起一河漣漪的洗衣人,還有一對上了年紀的夫婦彎腰執鋤,凝神聚氣地鋤著莊稼。

沿著岸邊小徑往西南走,意外發現一排海棠樹,紅通通的海棠果密稠,誘使我頓時滿口生津。有心想摘個嚐嚐,又怕酸倒牙,心裡小鬥爭了一番,末了還是忍住了。

下圖:寨河美景如畫。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隨後,我來到南寨河的石橋上,一邊拍照,一邊等人。功夫不大,一老者騎著一輛彎樑賽車,打東面翩然而來。我伸手將其攔下,向他打聽他記憶中圪壋村的舊人舊事舊聞。

老者叫張根昌,剛從地裡看莊稼回來。據他說,解放前四周的寨牆就塌得差不多了,依稀記得東寨門只剩下了門臺。寨河全長五里多,其中包括小泥河當做北寨河的那段。他記事的時候,臨街老門樓、老院子還有二三十處,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人們手裡有了閒錢,說扒扒完了,先是改成矮趴趴的平房,這兩年富裕戶又接成了兩棚樓。

下圖:右邊為張根昌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至於圪壋村歷史上有名望的人,聽老輩人講清朝出過一個武舉人,後輩人都喊他“舉人老”,就是老祖先的意思。“舉人老”究竟叫啥名字,他也說不上來。

突然,老者說他想起一個人,此事應該根秧都知道。說完,領我進了路南一處大院。 要找的人叫張河長,從前是大隊幹部。

找到他時,他正在杏樹底下炸茄盒。炸好的茄盒呈金黃色,盛了滿滿一盆。

我們落座後,張河長繪聲繪色地講起他名字的由來,以及“舉人老”的逸聞趣事。

據張河長老人講,他出生時,因命裡缺水,家裡老人給他起名“河長”。入戶口時,“河”“合”諧音,估計家人沒說清楚,派出所沒問清楚,戶口本上的“河”於是誤寫成了人一口的“合”,結果名字變成了“張合長”。九幾年第一次辦身份證,派出所再次把“合”誤看成了開會的“會”。等身份證發下來,才發現“張合長”轉眼變成了“張會長”,無奈將錯就錯一直沿用至今。因為這,外人叫他“張會長”,門上叫他“張河長”,開始還不習慣,時間一長逐漸適應了。其實名字就是個代號,叫這叫那無所謂。

這是閒話。咱下面接著文章開頭的傳說,繼續說“舉人老”吧。

一次,“舉人老”去南邊的沙門寺戲樓看戲,往東一看,東面的崗脊上雲霧繚繞,認為是塊風水寶地,連忙過去看。一連幾天,他硬是趟出一條小路,最終確定這裡為自己百年之後的塋地。後來,南蠻子唱了一臺大戲,破了風水,圪壋村再沒出過大官。

“舉人老”老孃去世,行孝的三年中,他不出屋門,潛心研讀醫書。他本身就聰明,再加上勤奮,醫術得以突飛猛進,懸壺濟世、妙手回春的名號慢慢在周圍村莊傳開,找他看病的也越來越多。有回,親戚得了產後風奄奄一息,把“舉人老”請去,抓了一副藥,吃吃就好了。

還有一回,“舉人老”推糧食去上蔡,見城門口貼了張告示,大意是城裡有個大戶人家,老孃有病治不好,廣請天下名醫前往府上救治,若治好老孃的病,定當重謝。他一看是這,伸手將告示揭了,家丁看見不讓他走,把他領給了掌櫃。

“舉人老”給老太太一號脈,一瞅舌苔,馬上判定她是吃著了,唰唰唰,開了個打藥(即瀉藥)的方子。

當地先生開的全是補藥,一看“舉人老”開的打藥,紛紛給掌櫃說,老太太這麼大歲數了,還敢吃打藥?千萬別聽這位野仙兒的。

掌櫃的嘴上沒說心裡說,你們一個一個輪番上,一連治了幾個月都沒治好,甚至越治越重,姑且我就信人家一回吧。遵照“舉人老”的交待,分開包回來三服藥。喝了頭服,肚子不脹,知道了餓。等三進藥吃下去,病果真好了。

為答謝行好的“舉人老”,掌櫃的挑了個好日子,打算請來戲班子唱臺大戲,擺上酒席,一來慶賀老孃轉危為安,二來款待遠道而來的救命恩人。看人家盛情不過,“舉人老”說你看我破衣爛衫的,坐到貴賓席上也不好看,要不這樣吧,我回家把衣裳換換,保證不耽誤那天辦事。

掌櫃一聽這話在理,就同意了。回去時,“舉人老”騎著高頭大馬,氣派著呢。

“好兒”那天,掌櫃家鑼鼓喧天,賓朋滿座。“舉人老”說進屋換衣服,遲遲不見出來,掌櫃的帶著眾先生進去請。一開門,看見他身著武舉人服,威風凜然地坐在太師椅上,撲通通,嚇得掌櫃連同眾醫生全都跪下了。

“舉人老”百年後,棺槨用的皁角木,他說比黃檀金貴。他的墓在今孫臺南地埋。

下圖:博學的張河長老人。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傳說唐朝的時候,圪壋村西北方向起了一道崗,風水仙兒說這裡將來要出朝廷。這事很快傳到了西安朝廷的耳朵裡,這還了得,朝廷便派尉遲敬德前來監工,說把崗脊的脖子挖斷就沒事了。

尉遲敬德下令,啥時見洪水,啥時停工。誰知挖著崗長著,咋挖挖不斷。後來,有人出主意,在崗旁邊建了72口磚瓦窯,邊挖邊燒,這才把龍脈挖斷。後來,朝廷在河邊修了黑龍廟,算是徹底把它鎮住。

許昌有名的沙壩口鴨蛋,就產自俺圪壋村小泥河。

下圖:小泥河邊的養鴨場。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聽說沙門寺老佛爺屁股底下有口井,從前有人丟進去一隻扁嘴(鴨子),兩天後,竟然從北河(小泥河)沙壩口遊了出來。

李自成進北京前,打打殺殺一路打到圪壋村,問手下打到哪兒了,手下說打到沙壩了。李自成誤聽成“殺罷”了,命令手下不再殺人。

另外,我們這兒還流傳著“打開龍門口,抽乾汝南江”的傳說,說我們村子漢朝時是座島,曾發現過河婆和船杆,西面則是個古河道,八幾年塌陷出可多窟窿,用電燈照不到底。即使是現在,冬末初春時節,西北東南方向,一股霧氣時常出現於此,巨龍一樣,快晌午才會散去。

圪壋村另外還出個一個人物,叫啥想不起來了。不過,張家老墳裡有他的石碑,想看可以帶你去看看。我想掌握一手資料,就爽快地同意了。

由張河長、張根昌兩位老人帶路,過了寨河,走沒多遠,就是張家老墳墳地。墳地位於寨子裡的西南角,約二十畝地,從柵欄缺口進去,只見墳挨墳,雜樹以及澀拉秧統治了這裡,令人寸步難行。兩位老人前面開路,我緊隨其後,深一腳淺一腳,艱難向深處前進。

下圖:小泥河上的老橋。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我被領到一通石碑前,依稀辨認出墓主叫張春森,字震乙,下面是“至友湖南常德法院首席檢察官”、“秉性聰穎,摯情孝友”等字樣,落款為“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孟冬小陽之月上浣”。看到這區區內容,我很是失落。

面對黑蚊的瘋狂叮咬,我們不敢逗留太久,趕緊撤離。撤離途中,張河長老人說東北角還有通碑,上面的字跡似乎更清楚些。我說既然來了,那就過去看看吧。

到了地方,老者彎腰折斷樹枝,一被人剛剛拓過的石碑赫然呈現於眼前。碑文內容是:

張公庭馥,字蓂(ming,古代一種祥瑞的草)階,清拔貢,生於一八八五年,自幼聰穎,承訓發憤讀書,宏才遠志。十五歲進學為秀才,宣統元年拔貢,次年考取法官,在山東旋署煙臺地方廳首席檢察官及檢察長。民國四年應知事試驗,歷任即墨、堂邑等縣審判官及縣知事。民國五年,回許主篡《許昌縣誌》,歷時六載,於民國十二(此處時間可能有誤)年成書出版。後任河南洛陽及湖南常德地方法院首席檢察官。為官期間,以德理案,清正廉潔。荒年饑饉,籌資從南方運回大米,賑濟鄉里,人皆頌之。公一九四二年病故於湖南慈利聾子頭杜家大屋。

德配孔氏,與公同庚,性賢淑,一生助夫理家,教育子女成材,一九六〇年病故。太平盛世,緬懷祖德,刻石紀念。

下圖:石碑碑文。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墳地出來,張根昌老人陪我圍著寨河轉了一圈,順道還拜訪了老支書,參觀了村容村貌。

下圖:老支書家的小院。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離開時,我衷心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衷心祝願圪壋村在打造美麗鄉村過程中越來越美麗。

下圖:圪壋寨老十字街。

四面環水,仿若江南的許昌此村,傳奇故事飄紛紛

【作者簡介】樑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