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3 科學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劍橋是引領世界的科學中心,走出了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級大師和眾多諾獎得主,催生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大學生以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我們深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佈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3 科學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劍橋是引領世界的科學中心,走出了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級大師和眾多諾獎得主,催生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大學生以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我們深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佈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生態科技島科創中心。生態科技島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04 創新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願景

唯有創新、才有未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都是如此。在託普校長的帶領下,劍橋大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逐創新、持續創新。

近年來,南京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作為目標願景,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創新生態優良、走在全國前列。在此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面向全球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創新,今年6月成功舉辦的首屆“南京創新周”,吸引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名中外院士參加。

正是創新的有力驅動,南京GDP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成為中國東部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3 科學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劍橋是引領世界的科學中心,走出了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級大師和眾多諾獎得主,催生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大學生以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我們深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佈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生態科技島科創中心。生態科技島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04 創新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願景

唯有創新、才有未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都是如此。在託普校長的帶領下,劍橋大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逐創新、持續創新。

近年來,南京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作為目標願景,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創新生態優良、走在全國前列。在此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面向全球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創新,今年6月成功舉辦的首屆“南京創新周”,吸引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名中外院士參加。

正是創新的有力驅動,南京GDP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成為中國東部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崔曉 攝

02

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great!”這是9月9日上午,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一行在南京江北新區參觀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中國在創新方面的發展令人矚目,尤其是在智能製造方面,這也是劍橋特別想和中國、想和南京合作的原因。”斯蒂芬·託普說,我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醫療健康產業方面的決心,劍橋也把解決食品安全、控制流行疾病等問題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我們選擇和南京攜手共建,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3 科學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劍橋是引領世界的科學中心,走出了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級大師和眾多諾獎得主,催生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大學生以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我們深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佈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生態科技島科創中心。生態科技島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04 創新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願景

唯有創新、才有未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都是如此。在託普校長的帶領下,劍橋大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逐創新、持續創新。

近年來,南京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作為目標願景,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創新生態優良、走在全國前列。在此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面向全球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創新,今年6月成功舉辦的首屆“南京創新周”,吸引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名中外院士參加。

正是創新的有力驅動,南京GDP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成為中國東部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崔曉 攝

02

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great!”這是9月9日上午,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一行在南京江北新區參觀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中國在創新方面的發展令人矚目,尤其是在智能製造方面,這也是劍橋特別想和中國、想和南京合作的原因。”斯蒂芬·託普說,我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醫療健康產業方面的決心,劍橋也把解決食品安全、控制流行疾病等問題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我們選擇和南京攜手共建,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馮芃 攝

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說:劍橋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執著於從最基礎的研發來謀求更好的合作,從研發再到商業應用,我們稱作劍橋生態系統。南京和江北新區的創新大環境無疑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機會。同時,江北新區還擁有良好的居住、學校、醫療等各方面設施,綜合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能真正吸引國際人才來到這裡。

劍橋大學與南京的緣分始於2017年初。當時,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帶隊赴英國尋求高端合作,拜訪了劍橋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最終,這次出訪帶回了三個項目: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醫學研究院、南丁格爾護理學院。

2018年3月,劍橋大學與江北新區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項目正式落地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作為未來劍橋大學在中國進行全面合作的樞紐,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將依託雙方的資源投入和良好的合作基礎,開展國際化高端的創新合作研發、成果轉化、國際學術交流等,推動全球最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成果在中國落地,在南京打造中國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3 科學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劍橋是引領世界的科學中心,走出了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級大師和眾多諾獎得主,催生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大學生以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我們深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佈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生態科技島科創中心。生態科技島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04 創新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願景

唯有創新、才有未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都是如此。在託普校長的帶領下,劍橋大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逐創新、持續創新。

近年來,南京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作為目標願景,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創新生態優良、走在全國前列。在此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面向全球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創新,今年6月成功舉辦的首屆“南京創新周”,吸引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名中外院士參加。

正是創新的有力驅動,南京GDP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成為中國東部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崔曉 攝

02

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great!”這是9月9日上午,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一行在南京江北新區參觀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中國在創新方面的發展令人矚目,尤其是在智能製造方面,這也是劍橋特別想和中國、想和南京合作的原因。”斯蒂芬·託普說,我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醫療健康產業方面的決心,劍橋也把解決食品安全、控制流行疾病等問題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我們選擇和南京攜手共建,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馮芃 攝

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說:劍橋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執著於從最基礎的研發來謀求更好的合作,從研發再到商業應用,我們稱作劍橋生態系統。南京和江北新區的創新大環境無疑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機會。同時,江北新區還擁有良好的居住、學校、醫療等各方面設施,綜合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能真正吸引國際人才來到這裡。

劍橋大學與南京的緣分始於2017年初。當時,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帶隊赴英國尋求高端合作,拜訪了劍橋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最終,這次出訪帶回了三個項目: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醫學研究院、南丁格爾護理學院。

2018年3月,劍橋大學與江北新區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項目正式落地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作為未來劍橋大學在中國進行全面合作的樞紐,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將依託雙方的資源投入和良好的合作基礎,開展國際化高端的創新合作研發、成果轉化、國際學術交流等,推動全球最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成果在中國落地,在南京打造中國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從最初有合作意向到項目奠基,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汪冬寧的郵箱裡保留了700封雙方的往來郵件。“劍橋大學對此項目高度重視,作為大學的全球合作典範和戰略重點來打造,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汪冬寧說,我們組建了專門的團隊與劍橋方溝通協商,不僅郵件往來是全英文,談判也是全英文,專業高效的團隊也得到了劍橋的高度認可。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帶來的不僅僅是項目合作,更重要的是國際先進的理念、機制和運營方式。

羅群介紹,有別於國內常見的研發項目投資方式,中心採用劍橋大學常用的模式,促進劍橋大學的科研力量源源不斷參與中心的發展。中心將通過建立市場導向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未來要逐步形成一個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系統,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助推江北新區加快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高端科研創新及轉化集聚區,成為全省未來創新的策源地、引領區和重要增長極。

03

建好“三座橋”

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

"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徐志摩一首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可能是大多數人對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最初印象。

今天上午,這所孕育了牛頓、達爾文、霍金等科學巨匠的世界著名大學跨越萬里,來到中國與“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南京牽手。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專程來寧,與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張敬華一起為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9月10日,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奠基儀式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這是劍橋大學首次在英國境外設立合作研究機構,也是迄今劍橋大學在中國唯一冠名的科技創新中心。中心的成立和建設,是劍橋大學實質性走進新時代中國的第一步,也是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的重要標誌。

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南京吸引力的祕鑰是什麼?在奠基儀式上,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劍橋與南京牽手的必然:共同的特質、共同的標識、共同的追求、共同的願景。

01

為什麼是南京?

“四個共同”闡釋答案

近年來,南京致力於創新名城建設,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堅持與世界科技創新同行。在目標方向上,明確提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包括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兩大中心,通過創新引領加快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戰略視野上,瞄準世界最高水平、全球科技前沿,通過市場化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加強與最頂級創新機構、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落地,正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和生動實踐。劍橋大學為什麼選擇南京,和南京攜手合作?張敬華用“四個共同”闡釋了答案。

01 古老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特質

劍橋大學有800多年的建校史,是全球最古老的高等學府之一,古樸典雅的校園風貌彰顯著劍橋的厚重歷史。

南京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以及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牆,都記載著這座城市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從中華門外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2 美麗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標識

劍橋的美,聞名遐邇。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把劍橋的美景寫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南京的美,鍾靈毓秀。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既有山的巍峨、也有水的秀美,既有都市繁華、也有鄉村靜謐,梧桐樹是南京一張獨特的綠色名片。當前,南京正在加快建設“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美麗古都。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山水城林的南京城。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攝

03 科學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追求

科學沒有國界。劍橋是引領世界的科學中心,走出了牛頓、達爾文、培根、霍金等世界級大師和眾多諾獎得主,催生了許多重大科學成果,持續拓展著人類的認知邊界。

南京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如今作為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大學生以及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我們深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對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正在發揮優勢聚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並重點在網絡通信與安全、生命科學等領域加緊佈局、孕育突破,致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生態科技島科創中心。生態科技島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04 創新是劍橋與南京共同的願景

唯有創新、才有未來,一個國家、一座城市、一所大學都是如此。在託普校長的帶領下,劍橋大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追逐創新、持續創新。

近年來,南京堅持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把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作為目標願景,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政策舉措,創新生態優良、走在全國前列。在此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面向全球開展高水平開放合作創新,今年6月成功舉辦的首屆“南京創新周”,吸引了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名中外院士參加。

正是創新的有力驅動,南京GDP增速連續9個季度保持在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速保持在10%以上,成為中國東部經濟增長最快的特大城市和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的中心城市。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南京創新周紫金山創新大會在南京國際博覽會議中心舉行。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崔曉 攝

02

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great!”這是9月9日上午,劍橋大學校長斯蒂芬·託普 一行在南京江北新區參觀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中國在創新方面的發展令人矚目,尤其是在智能製造方面,這也是劍橋特別想和中國、想和南京合作的原因。”斯蒂芬·託普說,我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醫療健康產業方面的決心,劍橋也把解決食品安全、控制流行疾病等問題看作是對社會的貢獻最核心的部分。所以我們選擇和南京攜手共建,期待合作能帶來偉大成果。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南京日報記者 姚強 馮芃 攝

劍橋大學副校長艾莉斯·費倫說:劍橋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執著於從最基礎的研發來謀求更好的合作,從研發再到商業應用,我們稱作劍橋生態系統。南京和江北新區的創新大環境無疑讓我們看到了更好的機會。同時,江北新區還擁有良好的居住、學校、醫療等各方面設施,綜合形成一個有機的體系,能真正吸引國際人才來到這裡。

劍橋大學與南京的緣分始於2017年初。當時,市委常委、江北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帶隊赴英國尋求高端合作,拜訪了劍橋大學和倫敦國王學院。最終,這次出訪帶回了三個項目: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大學—倫敦國王學院聯合醫學研究院、南丁格爾護理學院。

2018年3月,劍橋大學與江北新區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項目正式落地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作為未來劍橋大學在中國進行全面合作的樞紐,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將依託雙方的資源投入和良好的合作基礎,開展國際化高端的創新合作研發、成果轉化、國際學術交流等,推動全球最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成果在中國落地,在南京打造中國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南京日報記者 崔曉 攝

從最初有合作意向到項目奠基,江北新區中央商務區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汪冬寧的郵箱裡保留了700封雙方的往來郵件。“劍橋大學對此項目高度重視,作為大學的全球合作典範和戰略重點來打造,每一個細節都力求完美。”汪冬寧說,我們組建了專門的團隊與劍橋方溝通協商,不僅郵件往來是全英文,談判也是全英文,專業高效的團隊也得到了劍橋的高度認可。

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帶來的不僅僅是項目合作,更重要的是國際先進的理念、機制和運營方式。

羅群介紹,有別於國內常見的研發項目投資方式,中心採用劍橋大學常用的模式,促進劍橋大學的科研力量源源不斷參與中心的發展。中心將通過建立市場導向的成果轉移轉化機制,未來要逐步形成一個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系統,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助推江北新區加快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高端科研創新及轉化集聚區,成為全省未來創新的策源地、引領區和重要增長極。

03

建好“三座橋”

南京與世界科技創新攜手同行

劍橋緣何攜手南京?市委書記闡釋“四個共同”

多橋飛架南北,長江天塹變坦途。南京日報記者 馮芃 董家訓 攝

劍橋以“橋”得名,劍河上千姿百態、各具特色的橋,構成了劍橋大學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南京作為一座依江而建、跨江佈局的城市,也是因為“橋”變得潛力無限、生機無限。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長期基地,為劍橋與中國、劍橋與南京搭建了攜手發展、共贏未來的合作之橋。

張敬華表示

>>要共同建好這座科學探索之橋,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發揮雙方優勢,加強協同攻關,努力在科技研發、學術研究等方面形成一批務實合作成果。

>>要共同建好這座成果轉化之橋,聚焦醫學、環境科學等重點領域,通過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等方式,構建市場運作、開放合作的動力機制,搭建轉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業的多元渠道,打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中心。

>>要共同建好這座交流鏈接之橋,以劍橋大學南京中心為載體深化交流交往,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創新資源,使之成為劍橋聯繫中國、南京鏈接世界的重要戰略支點。

目前,中心已批准首期2個項目,分別是《多模態和混合3-D超聲/光聲成像系統》項目和《肥胖相關的代謝併發症:致病機制,診斷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點—中國的代謝健康肥胖(MHO)悖論》項目。前者由劍橋大學工程系Richard Prager 教授及Dr Nghia Nguyen 博士牽頭,將為下一代醫學超聲成像系統設計和開發新的重建方法。後者則由劍橋大學 Antonio Vidal-Puig 教授牽頭,旨在確定脂肪組織可塑性和功能的控制機制,保證肥胖相關代謝併發症的預防策略的實施以及研究肥胖對引起脂肪肝的肝臟脂質網絡的影響。

下一步

>>中心將加強項目研究及轉化落地。

擬新開項目將聚焦更廣闊領域,關注水環保處理、基建土質建模、激光加工等,增加對南京市和江北新區重點關注領域的契合,通過如聯合研發集群和人工智能項目的研究等來推動提高國際影響力和主導產業發展。

>>積極推廣研究交流,支持大學在中國的全面合作。

中心將組織舉辦發展研討會,研討劍橋大學的中國發展策略及中心的戰略意義及方向,同時組織各種專題學術研討,保障推動項目研究成果的順利轉化和後續項目的市場化創新模式,舉辦和支持學術交流活動和專業會議,逐步擴大學術研究與合作範圍。

中心將積極支持大學在中國的全面合作,努力提供運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協助和支持,成為大學在中國的支撐點。

>>拓展重要領域前期研究。

前期科研是創新研發的源頭,也是劍橋大學學術世界領先的特點和精華所在,計劃將在中心開展一部分前期科研項目,突顯劍橋大學的優勢和價值。

(紫金山觀察:南京日報社打造的南京第一時政公號)

文:紫金山觀察記者 朱曉露 夏思宇

編輯:紫金山觀察編輯 楊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