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對孩子來說的“好閱讀”與“壞閱讀”

讀書 尹建莉 文學 小說 金庸 天鵝閱讀 2018-11-26

應該讓兒童感覺到閱讀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這種“沒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讓孩子喜愛這項活動。

尹建莉:對孩子來說的“好閱讀”與“壞閱讀”

兒童的語言中,事情總是充滿“好”“壞”之分。我現在就借用他們的話語模式,談一下兒童課外閱讀中哪些做法是好的,值得提倡;哪些做法不好,要注意避免。請允許我以孩子的口吻,簡單地把前一種稱為“好閱讀”,後一種稱為“壞閱讀”。

好閱讀儘量用書面語,壞閱讀拋開書面文字大量使用口語。

這一點是針對在孩子還不識字,由大人給孩子講故事階段的閱讀而言的。

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擔心孩子聽不懂,就儘量用通俗的口語來講。這樣做不太好。正確的方法是,從一開始,就應該儘量使用標準的、詞彙豐富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儘早讓孩子接觸有情節有文字的圖書,從你給他買了有文字說明的圖書起,就要給孩子“讀”故事,不要“講”故事。

好閱讀要求快快讀,壞閱讀要求慢慢讀。

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面:理解、記憶、速度。這三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速度是閱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字一字讀的人閱讀能力最低,一行一行的較好,能達到“一目十行”的最好。“一目十行”是個比喻,指人的閱讀已達到一種非常熟練、自如的程度,閱讀的視角寬,注意範圍大,一次掃視可以從一行擴展到幾行。

閱讀必須達到一種半自動化的程度,閱讀的內容才能被整體把握和吸收,才有利於理解和記憶。一字一字地讀會阻礙這種半自動化狀態的形成,所感知的閱讀材料是零散和不完整的。

人的閱讀速度既不是天生,也不是主觀上想快就能快起來,且不可能用某種訓練方法輕易獲得。速度取決於閱讀量,是在“量”的基礎上自然生成的。兒童在這方面進步驚人,一個酷愛讀書的小學生,他的閱讀速度很快就會形成,且由於他們在閱讀中想法單純,急於知道後面的故事情節,所以速度常常超過那些同樣酷愛讀書的成年人。閱讀量不相上下的孩子,他們的閱讀速度大體相同。所以在提高閱讀速度上,也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只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閱讀量就可以。

我女兒小學時就讀完了金庸全部武俠小說,她開始讀得慢,很快就越讀越快,在天天上學的情況下,兩三天就讀完一本;到了假期,則每天讀一本。我估算了一下,這個八歲的小孩子,她當時讀一本二十萬字的小說,累計閱讀時間只需要四五個小時。她的這個速度並不神奇,別的孩子讀了那麼多書,速度自然也會這麼快。

在提高孩子閱讀速度上,有一些細節要注意。

第一,不要讓孩子低低地讀出聲來。

學校裡會經常要求孩子們低聲讀課文,那只是讀課文,不屬於我們這裡說的課外閱讀範疇。課外閱讀不應該出聲。出聲讀,既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也不能增加速度,是一種不好的閱讀方式。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孩子在初期閱讀時,生字肯定不少,不停地查字典是對閱讀的不斷打擾,會破壞他的興趣。孩子剛開始讀篇幅較長的作品,原本就對自己的識字量底氣不足,擔心是否能讀懂。家長倒是應鼓勵孩子,有不認識的字沒關係,只要能看懂就行。如果有些生字影響了理解,或者在作品中是關鍵字,可以問家長。這樣讓孩子覺得很便捷,閱讀起來有輕鬆感。我見過有的家長明明認識那個字,卻偏偏不告訴孩子,讓孩子自己去查字典,可能是認為查字典可以讓孩子記得更牢。這種做法沒有意義,事實是大部分孩子在閱讀過程中都不喜歡被什麼事情打斷。有些孩子喜歡查字典,當然也不要阻攔,重要的是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讓他能愉快順利地閱讀。

第三,可能的話,儘量租書看或借書看

租書或借書可以促進孩子儘快把一本書看完。我的女兒看全套的金庸武俠小說基本上都是租著看的,她為了省租金,就有意識地抓緊時間看,每本書最多借三天,到了假期一天一本。多借幾天雖然多花不了幾個錢,但一元錢左右就能讀一本書這種感覺很讓她興奮,這無意中也促進了她快速閱讀的願望。

好閱讀在乎讀了多少,壞閱讀計較記住多少。

當兒童面對一本書時,如果有人向他提出了識記的要求,他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識記上,而把閱讀的興趣放到次要的地位。一旦孩子意識到讀完一本書後有那麼多任務等著他,他就不會想再去讀書。

破壞興趣,就是在扼殺閱讀。

兒童階段的閱讀大多是童話和小說,孩子只要喜歡讀,說明他已被書中的故事吸引,他和書中人物一起經歷過種種事件,並最後一起迎來一個結局,這本書就在孩子的生命中留下了痕跡。具體內容根本不需要孩子專門去記憶,即使他把三個月前讀的一本小說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記了,也不能說他白讀了。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中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差不多都屬於“外行”階段,孩子能看“熱鬧”就已很好。家長和教師最好不要急於讓孩子讀了一本書就看到這個意義,體會出那個感想,記住多少東西。

閱讀的功能在於“薰陶”而不是“搬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麼,但只要他讀得足夠多,豐厚的底蘊遲早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

事實是,家長越少對兒童提出不適當的記憶與背通要求,兒童通過閱讀掌握的知識越多。蘇霍姆林斯基對此有深入研究,他發現,“人所掌握的知識的數量也取決於腦力勞動的情感色彩:如果跟書籍的精神交往對人是一種樂趣,並不以識記為目的、那麼大量事物、真理和規律性就很容易進入他的意識”。

好閱讀讀字,壞閱讀讀圖。

有位家長說他的孩子整天都在讀書,他給孩子的錢,孩子大多用來買書了,一套兒十本,沒幾天就讀完了,可他的孩子作文水平卻很差,不知是怎麼回事。

我問他孩子都讀些什麼書,他說基本上都是漫畫書。

當下社會正處於一個“讀圖”時代。所謂“讀圖”就是看漫畫、電視成電腦等,是以圖像為主的接受信息方式。讀圖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閱讀形成衝擊。一個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信息匱乏的環境中,到上了中學後偶然遇到一本書,他會如獲至寶地去閱讀,他閱讀的興趣可能就此建立;但一個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信息刺激包圍,如果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電視前度過,他對圖像會更感興趣,圖像佔據了他的輸入渠道,建立閱讀文字興趣的最好時光錯過了,他以後很難對閱讀產生興趣。

一些家長雖然也希望孩子長大後是個愛讀書的人,但並不在意兒童的早期閱讀,把孩子的早期閱讀看得可有可無。有的認為電視裡也有知識,讓小孩子多看電視也能長知識;有的認為孩子沒識多少字之前,先看電視,等識字多了再讀書;還有的認為孩子就應該活得自由自在的,只要寫完了作業,他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他們不知道這是在錯失良機,這種想法讓孩子與一個好習慣失之交臂。這種損失多半會影響一生。

“讀圖”取代不了“讀字”的作用。“讀字”之所以優於“讀圖”,在於以下原因。

文字是一種抽象的語言符號,可以刺激兒童語言中樞的發展,並且這種符號與兒童將來學習中使用的符號是一回事,他們在閱讀中接觸得多了到課程學習中對這種符號的使用就熟練而自如,這就是“讀字”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聰明的簡單陳述。

而漫畫、電視和電腦都是以圖像來吸引人,尤其電視,這種刺激信號不需要任何轉換和互動,孩子只需要坐在電視前被動接受即可。看電視當然也可以讓孩子多知道一些事,但它的“讀圖”方式和被動接受性相對於閱讀來說,在智力啟蒙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學齡前兒童如果把許多時間都消磨在電視前,他的智力啟蒙就受到損害。從進入小學開始,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低於那些經常讀書的孩子。

而且,習慣“讀圖”的孩子,已習慣被動接受,不習慣主動吸收,他在學習上也往往表現出缺乏意志力。臺灣著名文化學者李數用他一貫激烈的口氣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

孩子“讀字”的時間開始得越早越好。讀書和識字量沒有必然關係,和年齡更沒關係,隨時都可以開始。兒童最早的閱讀就是聽家長講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慢慢過渡到孩子自己看,從看簡單的連環畫慢慢過渡到看文字作品,從內容淺顯的童話慢慢過渡到名著等等。只要去做,這些過渡都會非常自然地到來。

兒童的天性都喜歡閱讀,凡那些表現出不喜歡閱讀的孩子,都是因為家長沒有在合適的時機給他們提供合適的閱讀環境。要麼是家中很少買書;要麼是買了書懶得給孩子講;要麼是整天用電視機哄孩子,總之,孩子從小與閱讀是隔離的。

其實“讀字”並不完全反對“讀圖”,這兩種閱讀完全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共存。我的女兒圓圓也非常喜歡各種“讀圖”活動,她從小到大一直喜歡看動畫片,上大學了還經常看,書架裡有很多漫畫書,但這些不影響她的“讀字”活動。她對“讀字”的興趣早就穩定地形成,她知道如何按輕重緩急,按自己的需求分配閱讀時間和閱讀內容。

那些從小到大,把大部分業餘時間用來“讀圖”而不是“讀字”的孩子,他的閱讀其實仍停留在初期階段,閱讀所帶來的一系列智力成長也不可能實現。這種損失源於他早年生活中“讀字”活動沒有及時出現——這是個很大的遺憾。這樣一個遺憾,難道不該歸咎於家長和教師,乃至全社會對兒童閱讀的輕視嗎?

每個人都喜歡“好東西”,不喜歡“壞東西”,孩子更是把好與壞區分得勢不兩立,他們純如一張白紙的生命底片上會留下怎樣的痕跡,與他們成長中千萬個細節的好壞有必然的聯繫。教育全在細節中,每個看似微小的“好”“壞”細節,對孩子的影響都可能是巨大的。閱讀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家長和教師要儘量給孩子提供“好閱讀”,避免“壞閱讀”,這也是你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責任編輯:吳丹)

本文選編自尹建莉作品《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