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方法論高低

學校教育與社會影響,我們很多人都認為精讀才是最好的讀書方法,讀就要讀通,把書吃透了。

我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隨著閱讀的增加,越來越喜歡的讀書方法就是精讀。精讀讓我能夠在一本書中最大化的汲取,把知識與已有知識進行聯結,每次都能夠擁有巨大的收穫。但是卻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

拿過一本書就想著去精讀,效率非常低。看書的速度,越來越慢。經常一本書幾周時間的沒有讀完。

尤其是我買了KINDLE電子書,想看的書籍非常多,再用我那低級的讀書方法,導致根本看不過來。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精讀讓我在一些很有價值的書籍中,無法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別人能夠讀得津津有味的時候,我卻因為閱讀的慢,而只能一點點啃書。每次精神疲累,逼迫自己去閱讀,效果很差。

這裡就牽扯到了讀書方法的問題,因為錯誤的讀書方法,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多。

需要改善讀書的正確的認知,並對讀書方法進行升級。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考慮讀書這件事情。


真正的人才讀書都是觀其大略


歷史名人的讀書方法

先看看歷史名人是怎麼讀書的吧,從中找到好的方法來指導我們。

曾國藩讀書方法就是,精熟,吃透。一本書,翻來覆去的念。

我們都對曾國藩有一個他很笨的印象。就是因為他一本書翻來覆去地背,但是怎麼也記不住。其實曾國藩是在精讀,能夠獲得更全面的理解,儘可能的壓榨一本書的知識。

古人的書籍非常少,能夠得到一本書都已是非常不容易了。而現在我們的書籍非常多,在電子書出版的大數據時代,可讀書物浩如煙海,人們閱讀的時間也越來越少。因此,讀書方式和閱讀方法就必須做出些改變,找到更好的讀書方法。

相較於精讀,還有另一種讀書方法,為我們所稱頌。就是“不求甚解”、“觀其大略”。

晉朝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喜歡讀書,但讀書時不求甚解?但這種方法不是走馬觀花,因為每次對書中的內容感到理解了,就開心的忘記了吃飯。

他說大量廣泛的涉獵,著重理解書籍的中心思想。

《魏略》記載:“亮(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在《魏略》的記載中,其他幾人的閱讀方法都是務求精熟,格外認真的讀書。而諸葛亮的方法不同,獨觀其大略。

諸葛亮說 “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你們三人之才能夠官至刺史郡守。而諸葛亮之才,卻是無量,諸葛亮官至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更勝一籌。

唐代李白對這種讀書方法極為讚賞,他在《送孟贊府兄還都序》中說:“孔明披書,每觀於大意”,他自己也用此法“覽於載百家之書”,旨在勤奮讀書中廣泛涉獵,以“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


真正的人才讀書都是觀其大略


高層次的閱讀方法

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刻畫成智近於“神”的人物,如草船借籬、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等。但這些全都是胡扯,草船借箭是孫權策劃的,空城計是魏國大將文聘策劃的,三氣周瑜也是虛構的,因正史並無此記載。

但諸葛亮真正嚇死人的智慧,是隆中對!

足不出戶的書生,資訊不發達、交通不便利的環境中,靜坐斗室,竟然把天下大勢分析得明明白白。最可怕的是,他竟然能把曹操、孫權、劉表、劉璋這些他從未見過的人的性格弱點看得透透的。

可見他的讀書方法“觀其大略”,並不是對書籍的泛泛瀏覽,而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在思維層面做出更高強度的閱讀方法。


真正的人才讀書都是觀其大略


讀書方法的層次

閱讀方法分幾個層次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經典的閱讀方法書籍,受到國內外讀書人的追捧,在讀書方面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書中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層層遞進亦層層包含。

基礎閱讀是普通的看書,對文字內容的理解;檢視閱讀是大體粗略的看,略讀;分析閱讀是精讀,務求精熟;而主題閱讀是根據一個主題,圍繞一個想要解決的問題,達到的目標,閱讀相關方面的書籍。

最好的方法是對四種閱讀方法進行融合運用。看書的時候,靈活運用這四種方法進行閱讀。

“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是四種讀書層次的綜合運用。


真正的人才讀書都是觀其大略


觀其大略讀書法

觀其大略的讀書法,並不只是粗略的讀書,它包含了更多的內容、技巧、思維。

1.第一層是《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檢視閱讀,找到重點地方,進行精讀。

讀書時,先大體翻一翻,瀏覽一下序言、目錄,書籍裡面的標題,大體的內容,對書籍有一個整體的印象。

確定知道哪裡是重點,哪裡是一些不太重要的地方。

合理分配精力,書是好好讀還是粗略讀。確定哪個地方進行精讀,哪個地方只是粗略地看看。

2.第二層,是思維方式,概括出書籍的大義,主要講得是什麼,與我們有什麼幫助嗎?

快速閱讀書本的大意,對所讀材料進行總結和概括,進一步強化閱讀興趣。

我讀書時候,就是太專注於精讀,每本書的每個字句都認真看完。讀書特別慢,導致很久都沒有明白講得什麼,興趣很容易丟掉。

尤其看小說時,閱讀的速度超慢,看不到劇情的進步,體會不到快樂,而導致讀不下去。

達到第二層次的大義閱讀後,我們就可以廣泛閱讀各種資料、各種書籍。

畢竟很多書籍,讀懂大義,概括一下就好了。

3.第三層,是足夠的思維高度來讀書,找到書的核心實質。

我們平時的閱讀,都注重於精度,例如這幾年大行其道的拆書,就是精讀的一種。

但是精讀有個大的缺陷,可能讓我們沉溺於片面知識點的掌握上。太片面,失去了整體的把握。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對一兩個知識點的深度理解,但是對書籍講述的內容,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很難對核心本質有個很好的把握。於是精讀反而成為阻礙你獲得更高水平的思維障礙——影響你本質思考。

有一家賣奶昔的小店,它們為了增加奶昔的銷售,僱傭了高級的廚藝大師,想方設法提高奶昔的口感,味道。但是經過了很多努力後,奶昔的銷量並沒有增加。

店長很奇怪,就找來經濟學家實地觀察調研,才發現問題的實質。原來買奶昔的客戶很多都是司機。他們買奶昔只是給枯燥的旅途增加樂趣。單單在口感與味道上下功夫,並不影響他們更多的購買。

如果只是停留在增加口感上,再怎麼增加努力的力度,效果都不太好。這就是對問題沒有一個全面認知,導致都是片面的努力上。

我們學習知識、讀書也是如此。一個更高的思維、整體上把握書籍講得是什麼,甚至很多書籍講得什麼。這與我們思維認知有什麼相似之處,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這樣看書的時候,能跳出書籍,不會死鑽進書堆裡,死記硬背。而是泛讀書籍大概,擷取精華,領悟實質,領悟核心要義。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著重學以致用。

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 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

表面上泛泛而讀,實則是思維層次與認知層次與行為層次上面的高度努力,這樣比精讀更難。


真正的人才讀書都是觀其大略


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

最後,很多人問讀書的目地是什麼?

如果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那可能隨便讀很多的消遣性書籍當作學習,沒有好的學習方法,閱讀的效率極其低下。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打開視野,提高見識、認知,改變自己,獲得更多的生命體驗。所以讀書的時候,以獲得更多高的認知與豐富的體驗。

而觀其大略,恰恰能夠讓我們以更輕鬆的姿態,更高的思維來駕馭書籍,在茫茫書海中,博覽群書,遨遊書海。為自己的人生增加更多的風采。


真正的人才讀書都是觀其大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