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不說無情話,常讀有用書'

讀書 文章 論語 楊絳 國學智慧生活 2019-07-30
"
"
古訓:不說無情話,常讀有用書

人生一世,多聽,多看,少說。

人有雙目,只有一舌,因此要多看少說。

,少說。閒言莫論,無情話不說。

,多讀。好書在握,聖賢書常讀。

01

不說無情話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言語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但語言帶給人心靈的傷害比肉體上的傷痛更難消退。

  • 惡語傷人心。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如意或情緒激動的時候。

人一受刺激,情緒不受控制,就容易口不擇言,什麼無情的話都能說的出。

佛說“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惡語傷人,有如矛刺心”。

雖說者無意,但覆水難收,不經意間吐露的惡語會給別人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

人們之間的感情就像一件透明的玻璃瓶,無情的話像一把錘子,一段關係的破裂總是從說無情話開始的。

古人早已瞭解惡語對人的傷害,為避免“禍從口出”要求人要“慎言”。

《論語》中對君子的要求即“訥於言而敏於行”。

  • 說話前三思。


我們常說做人要“積口德”,話出口前想一想,寧願不說話也不可以口出惡言。

說話前想一想,對方是否真如你所說的那樣不堪。

夫妻相處,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朋友之間相處,日子久了,難免有磕磕絆絆的時候,當發生小矛盾小摩擦時,不要用惡語去對付。

想一想你的親人、朋友,是否真如你所說的那般不堪,他們對你是否沒有一點貢獻。

不要總盯著別人的短處,懷一顆感恩的心,看到別人閃光的優點。

說話前想一想,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不論是面對至親家人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不要口出惡語,說無情話。

說話之前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換位思考一下。

有人性格直爽,有人生性靦腆委婉,跟不同的人說話要注意方式方法。

某些在你看來無傷大雅或者是玩笑的話,在別人看來就是無情的惡語,所以說話要留餘地。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情緒的宣洩口,世上沒有人是必須為你服務的。

當你對別人說無情話,傷害了別人,又怎麼能期待別人好好對你呢?

口出無情惡語,不僅傷人,而且害己。

  • 說話前想一想,話能不能說。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大大咧咧”的人,這些人說話往往不過腦,只圖嘴上痛快。

其實這也是“情商低”的一種表現。

這種人往往說了傷害別人的話而不自知,不知道是自己說話出了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說話之前想一想,把話在心中轉一轉,看看適不適合在這個場合說,適不適合對別人說。

"
古訓:不說無情話,常讀有用書

人生一世,多聽,多看,少說。

人有雙目,只有一舌,因此要多看少說。

,少說。閒言莫論,無情話不說。

,多讀。好書在握,聖賢書常讀。

01

不說無情話

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言語對人的影響是無形的,但語言帶給人心靈的傷害比肉體上的傷痛更難消退。

  • 惡語傷人心。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如意或情緒激動的時候。

人一受刺激,情緒不受控制,就容易口不擇言,什麼無情的話都能說的出。

佛說“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惡語傷人,有如矛刺心”。

雖說者無意,但覆水難收,不經意間吐露的惡語會給別人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

人們之間的感情就像一件透明的玻璃瓶,無情的話像一把錘子,一段關係的破裂總是從說無情話開始的。

古人早已瞭解惡語對人的傷害,為避免“禍從口出”要求人要“慎言”。

《論語》中對君子的要求即“訥於言而敏於行”。

  • 說話前三思。


我們常說做人要“積口德”,話出口前想一想,寧願不說話也不可以口出惡言。

說話前想一想,對方是否真如你所說的那樣不堪。

夫妻相處,父母與子女之間相處,朋友之間相處,日子久了,難免有磕磕絆絆的時候,當發生小矛盾小摩擦時,不要用惡語去對付。

想一想你的親人、朋友,是否真如你所說的那般不堪,他們對你是否沒有一點貢獻。

不要總盯著別人的短處,懷一顆感恩的心,看到別人閃光的優點。

說話前想一想,是否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不論是面對至親家人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都不要口出惡語,說無情話。

說話之前把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換位思考一下。

有人性格直爽,有人生性靦腆委婉,跟不同的人說話要注意方式方法。

某些在你看來無傷大雅或者是玩笑的話,在別人看來就是無情的惡語,所以說話要留餘地。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的時候,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情緒的宣洩口,世上沒有人是必須為你服務的。

當你對別人說無情話,傷害了別人,又怎麼能期待別人好好對你呢?

口出無情惡語,不僅傷人,而且害己。

  • 說話前想一想,話能不能說。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大大咧咧”的人,這些人說話往往不過腦,只圖嘴上痛快。

其實這也是“情商低”的一種表現。

這種人往往說了傷害別人的話而不自知,不知道是自己說話出了問題。

這就要求我們,說話之前想一想,把話在心中轉一轉,看看適不適合在這個場合說,適不適合對別人說。

古訓:不說無情話,常讀有用書


02

常讀有用書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詩書可傳家”。古人也說:“三日不讀,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開卷有益,讀書是人進步、修養身心的重要途徑。

  • 讀書有益。


讀書的好處,似乎無需言明。

人們從書中獲取知識、增長見識,它能夠讓你有屬於自己的本領。

通過讀書瞭解世界、充實自己,在閱讀中修養身心,樹立正確的三觀。

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讀書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放鬆心情的途徑。

在網絡發達的今天,我們的注意力被大大分散了,讀書能夠幫我們集中注意力。

有研究表明:保持精神亢奮可以緩解老年痴呆症,讀書能夠刺激大腦認知能力,對中老年人來說讀書不僅有助於放鬆心情緩解壓力,還有益身體健康。

  • 讀書有選擇。


讀書如交友,要有所選擇,多讀好書、聖賢書、有用的書。

有人說:“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自己有益的書進行閱讀。

朱光潛先生曾有一篇文章說讀書要選得精。

倘若不加選擇,盲目閱讀會讓讀書這一好習慣變成壞習慣。

  • 讀書要思考。


在讀書過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不加思考地濫讀或無休止地讀書,所讀過的東西無法刻骨銘心,其大部分終將消失殆盡。

我們常說一個人“讀書讀傻了”“書呆子”,其實這就是隻讀書不思考的結果。

一個人只追求閱讀的數量,而不重質量,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這種“死讀書”也使人失去了讀書真正的樂趣與意義。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將讀與思結合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楊絳先生曾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人生一世,多聽,多看,少說。平日不說無情話,閒時多讀有用書。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