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這一趟的旅遊當中對都江堰的安瀾索橋印象深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串價格不菲的蜜蠟手鐲不小心隨著索橋的搖擺而掉入岷江之中,可惜啊!駱大哥夫妻陪著我們看完抗震救災時進軍汶川的起始地­——紫平鋪大壩後把我們送到都江堰的後山。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來的這一天剛好是二王廟修復完畢對外開放的第一天。

有人把都江堰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個偉大工程。單說規模與影響,相比古長城與古運河,都江堰的名氣可沒他們大。不過長城沒有秦皇廟,運河也無隋煬帝廟,而二王廟的一磚一瓦告訴我,真正辦點實事的,老百姓永遠記住。這廟就是為了紀念修建此工程的李冰父子,前臨岷江,後依翠嶺,建築密度挺高,一個殿挨著一個殿,而且落差大,拍張相片都得有高山仰止的姿態。如今人們都在歌頌李冰父子造福四川人民,把他們當作神來供,看了《探索發現》才知道,都江堰修建的最初目的還是軍事上的需要,但客觀上造福成都平原的百姓。如今這裡修葺一新,地震的創傷慢慢撫平,但空氣中瀰漫的油漆味還在提醒著遊人,這裡曾經遭受了毀滅性的災難。廟內匾額、對聯、詩文、石碑甚多。“深掏攤,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三字經、六字訣,毫無保留地公開宣示治水經驗,隸書匾額乃是馮玉祥將軍的筆跡。

我們是從二王廟的後門往下走,出二王廟,小廣場上擺設著當年裝石頭的竹籠,而要看都江堰主體部分必須穿過廣場邊的索橋,名叫安瀾橋,也就是安全度過波瀾的意思。曾經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的說法,說出了安瀾橋的險要,開文所說,咱在這裡也遇險,丟失寶物,想想冥冥中寶物落江也可能是遇難呈祥的一種表現吧,說不定就幫我擺脫某種危險,想想也就坦然。李冰是先秦時期的蜀郡守,相當於現在四川省省長,由於他走的是“群眾路線”,渴飲山泉水,飢餐農家粥,雲橫山無路,下馬問樵夫,終於制訂出周密的治水方案,之後又與民眾一道在工地上揮汗經年,平民作風比較強烈。如果按現在的一些官員的做法,一般任命一個總指揮,開工時去剪個彩,有空到工地轉轉,體現領導高度重視,工程弄好了,自己的政績本上就有濃墨重彩的一頁,工程出了問題,讓總指揮“引咎辭職”,自己也能擺脫干係。所以說他還是盡職盡責的。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簡明闡述: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先由魚嘴將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河床較深,外江河道較寬。當洪水來時由於外江河道較寬,大部分的水經由外江排出,少部分流入內江,這樣既防止了洪災又可保證生活用水,形成四六分水的格局----內江四成、外江六成;而當枯水期時,由於內江的河床較深,因此進水量就比外江大,依然是四六分水,只是這次是外江四成、內江六成;這樣就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和生活用水。隨後水流經過蜿蜒的飛沙堰,通過彎曲的河道時水流旋轉產生離心力將泥沙捲起,將上游帶來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達千斤的巨石,從這裡拋入外江,確保內江通暢,確有鬼斧神工之妙。這也是所謂的“深淘灘,低作堰”。最後經過寶瓶口,離堆再次將水分流,控制進水量。如此循環往復,造福萬代。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花重錦官之古堰懷古

來到魚嘴,乍一眼感覺像是潛水艇剛剛浮出水面,或者像是一隻巨大的鯨魚,當年這裡就是李冰父子帶領群眾用竹籠裝上石頭填起來的。整個小島也叫金剛堤,往後走十來分鐘便是飛沙堰,按照專業術語叫做“彎道環迴旋流”理論,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迴歸岷江正流。而寶瓶口的作用就是把清澈的河水輸送到成都平原,河水浸潤,也就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都江堰水利工程之於抗震救災時看到的一所所崩塌的學校,一個是飽經風霜的歷史建築;一個是弱不禁風的現代建築。古人用最普通的建築材料建造了一個千古不倒的工程;現代人用的是高級的建築材料造就出一個個豆腐工程,一種環境下的兩種結局,有天災,更有人禍。我們往往一味地強調自然災害的力量,而抹煞人為因素的存在,可以說,地震對所有建築都是公平的瞬間搖撼,但最後的結局呢,體現出一種是對生命的珍視,一種是對生命的漠視。和災區的人交談,他們最難忘懷的是地震幾天後仍聽到孩子們的哭聲而無能為力。

一座伏龍觀建在顯要位置,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什麼精在作怪,興風作浪禍害百姓,總要搞個建築來鎮一下。福建沿海為了抗擊颱風而修建的這類建築比比皆是,福州的鎮海樓,莆田的媽祖,泉州的“人頭馬”,鼓浪嶼上的鄭成功,而寧德在經歷“桑美”颱風的巨大損失以後也迫不及待地修建了一座高塔來祈求平安,似乎還真有效,這幾年的颱風都往這將登陸去了。伏龍觀三面靠江,十分壯觀,一尊李冰的石像擺在中央,是後來在清理江底時發現的。站在觀瀾亭上往下看,“寶瓶口”三個字下面的江水洶湧,流速極快,據說這裡當初使用火燒水澆的辦法挖鑿出來。

走出這成都平原的生命之源,不得不歎服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都江堰一如既往地流淌在這裡,巧奪天工也好,鬼斧神工也罷,都不足於讚美都江堰工程的奇偉和巧妙,而“水旱從人,澤惠千載”這些平常的語言倒是對都江堰工程千秋功偉業的客觀評價。這裡還新修建有對保護都江堰有功的官員的青銅塑像,從諸葛亮到丁保幀,配上青銅顏色,更使人感覺他們保護都江堰的堅毅和歷史的凝重。

不知是哪位哲人說過:歷史是過濾器,應當流走的流走了;應當留下的留下了;應當緬懷追思的,那便是閃光的金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