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散落滿地的建築殘件和碑片,這些都是研究龍山書院及大雲禪寺的重要史料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散落滿地的建築殘件和碑片,這些都是研究龍山書院及大雲禪寺的重要史料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散落滿地的建築殘件和碑片,這些都是研究龍山書院及大雲禪寺的重要史料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所立的《重修三佛閣碑記》,應該是土改運動初次損毀前的最後一次重修,可見雖然龍山書院已經遷至州城,但大雲禪寺仍然延續著香火,直到在後來的文革中成為廢墟。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散落滿地的建築殘件和碑片,這些都是研究龍山書院及大雲禪寺的重要史料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所立的《重修三佛閣碑記》,應該是土改運動初次損毀前的最後一次重修,可見雖然龍山書院已經遷至州城,但大雲禪寺仍然延續著香火,直到在後來的文革中成為廢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又是一塊殘碑,自古東平勝境龍山禪院大雲.............

"

龍山在東平縣城的東南,汶水經過戴村壩的緩衝在龍山南麓自東向西穿行而過,最終注入東平湖。龍山山勢俊秀,松柏茂盛,蜿蜒如龍蟠狀,主峰236.6米。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建築群遺址就位於龍山之陽。大雲禪寺前有聖井,“龍山勝(聖)井”為東平古八景之一。

龍山書院始建於元代,具體年代不詳,與大雲禪寺相鄰,歷經元、明、清三代,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龍山南麓,紅牆內是龍山公墓。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一隻金翅雀站在枝頭吟唱

東平龍山書院建於元代,曾進行兩次移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龍山書院遭火災,遂在州城內北門裡路西重建龍山書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州城遭水災,書院受損,全州紳民捐資,將書院移建於小東門裡(現東平一中校址)。新建書院,規模宏敞,有講堂、齋室、伙房、宿舍、辦公房、藏書閣等房舍百餘間。光緒二年(1876年),又在書院東側新建試院(亦稱考棚)、堂室、號舍五十餘間,為童試(考秀才)場所。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科舉興學堂,將龍山書院改為東平第一高等小學堂。後幾經更改,於1958年發展成為東平第一所完全高中,1962年正式定名為東平一中。東平龍山書院歷經元、明、清三代,計600餘年,對東平文化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原為封建時代名儒學者召集青年講學的地方,以研究四書五經等儒家典籍為主,有時也兼論時政,對學術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至明清時,多數書院淪為準備科舉的場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通過建築工事遺蹟可以推斷書院當年之興盛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碑上標註:

尚氏族譜二序示:餘家世萊陽遷居東原,自大元始,創修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

----尚氏後裔謹立

尚氏家族與龍山書院淵源

龍山書院和大院禪寺的始建年代均沒有史料記載,郭雲策先生有幸看到了光緒九年(1883)修訂的《尚氏族譜》,以下是郭雲策先生關於尚氏家族和龍山淵源的研究:

在《尚氏族譜》卷一,其七世祖條下作了如下記述:“七世祖尚春,字堯舉,由尚家園遷居尚流澤。創龍山寺一座,並建義方書院一區,鑿聖井一元,為東平州第一景。”這是目前發現的關於龍山書院何時創建的唯一歷史記載。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尚氏族譜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書院遺址的不遠處有一碑帽,部分損毀,上書:重修龍山碑記。碑身已無處可尋了。

龍山書院走出的東原名人

元代“世稱三王”的文學家王構、王旭和曾任東平學正的王磐,都擔任過龍山書院的主講;元代農學家、東平人王楨謝職旌德縣尹歸裡後,於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年至1320年),曾在龍山書院主講其農業科學名著《農書》。據傳,元代戲曲家、時人稱為“小漢卿”的東平人高文秀,青年時代亦曾在龍山書院讀書、習曲。

明、清兩代,書院亦人才輩出。明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東平人王憲及其子王汝孝都曾在龍山書院讀過書。關於王憲的相關資料,請參考筆者撰寫的鄉土東原之東王林(王憲墓)。王汝孝,嘉靖五年進士,官至禮部郎中改翰林修撰。他遵父囑,在龍山書院修碑撰文,感謝母校培育。碑文曰:“清河泱泱,龍山蒼蒼。桃李天下,母校永光。”僅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東平就考中了王聖來等3名進士,李樹樸等12名舉人,孟衍觀等31名貢生。

大名鼎鼎的歷史學家傅斯年的父親傅旭安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山東東平縣龍山書院山長。傅旭安極為疼愛刻苦讀書的年輕人,在自己生活困難的境況下,仍竭力幫助侯延爽完成學業。光緒三十年(1904年),時年36歲的傅旭安卒於東平龍山書院。

侯延爽(1871—1942) ,字雪舫。東平縣大羊鄉大羊村人。曾隨恩師傅旭安在龍山書院求學。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進士。後任清廷刑部主事。民國初,歷任臨時參議院議員、第一屆眾議院議員、哈爾濱中國銀行行長兼海關總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傅斯年與胡適

龍山勝(聖)井

聖井的水滋潤孕育了龍山書院和大雲禪寺數百年的興盛,原本書院和寺廟內外生長著許多參天古樹,據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被伐去建設化肥廠了。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植被茂盛的龍山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聖井也乾涸了。近些年的植樹造林又使龍山變得鬱鬱蔥蔥。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涸的龍山勝(聖)井

大雲禪寺

大雲禪寺舊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同龍山書院一樣,最終在“文革”中變為令人扼腕嘆息的殘垣斷壁,僅存留碑刻數方,部分字跡清晰可辯。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遺址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大雲寺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碑身在文革浩蕩中身首異處了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重修龍山三佛閣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乾隆六十年所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交地碑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三佛閣已無處可尋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二佛閣的四根立柱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由二佛閣北上,就是天主殿,只有牆體殘存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回望二佛閣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和羅成廟一樣,這裡供奉了財神爺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建築工事遺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石窟造像

由天主殿繼續向東,有一石窟,石窟內有造像一尊。縣文管所楊浩先生在《龍山摩崖造像》一文中說該造像:呈站立狀。肉髻,寬圓臉,眼部呈凸起狀,未刻眼線,厚脣,頸飾蠶節紋。胸部略鼓,左手下垂,五指伸開貼於體側,右手屈時上舉,掌中託一園珠。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線較粗。身體豐滿健壯,具有唐代造像的風格特點,應為唐代造像。因此距今已有1200餘年了。但也有人考證為雕刻於明嘉靖年間,形象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叔叔,由於缺乏史料記載,造像年代存有爭議。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摩崖石刻


從造像往東有兩方摩崖石刻,歷經風雨,下部字跡均已模糊不清。

右側一方落款是“萬曆五年二月,東平州同知……”,左側一方落款是“隆慶六年秋九月抄留題”。我查證了一下落款時間,隆慶六年應是1572年,距今已447年,隆慶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萬曆五年應是1577年,距今442年,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的年號,明朝使用此年號共48年(1572-1620年),為明朝所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斷碑殘片

整個遊覽過程中最觸目驚心,也最令人嘆惋的就是滿地的斷碑殘片以及建築殘件。書院和禪寺歷經元明清三代數次重修,保存完好,卻在和平年代的一個荒蠻時期被砸的面目全非。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散落滿地的建築殘件和碑片,這些都是研究龍山書院及大雲禪寺的重要史料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所立的《重修三佛閣碑記》,應該是土改運動初次損毀前的最後一次重修,可見雖然龍山書院已經遷至州城,但大雲禪寺仍然延續著香火,直到在後來的文革中成為廢墟。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又是一塊殘碑,自古東平勝境龍山禪院大雲.............

山東東平的這座千年書院,至今仍延續著文脈的香火



說在最後

拍攝完龍山,太陽也漸漸升起,陽光穿透樹葉灑落在地上,我開始下山。幽靜的山林讓我的腳步聲顯得格外清晰,彷彿數百年前那朗朗的讀書聲。

東平一中現已停止招生,但位於龍山以南的龍山中學正在建設中。龍山中學將延續東平一中的文脈火種,回到龍山書院的最初的發源地,繼續為東平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做為地球上最高等級的動物,人類卻沒有記憶遺傳機制,所有知識、文明的延續要依靠言傳身教。但人類在每段特定歷史進程中總要經歷一個愚昧、荒蠻的時期,足以摧毀一切文明之火,可也總有散落的火星曆經隱忍、痛苦,形成燎原之光,再次照亮人們覺醒的道路,也點綴著整個中華文明延續、綻放的進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