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的幸福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來自荔浦縣過來的蠻賊洗劫,全村幾乎慘遭滅門。當時,陶英第25世孫,進士出身,曾任四川樂山井研縣令、著名良吏陶瑄告老還鄉在家,遭遇蠻賊突襲,陶瑄等寧死不屈,率眾退往水樓抵禦,最後蠻賊縱火燒燬水樓,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火災中,其兒媳李氏為保存陶氏血脈,將7歲的陶銀裹包於褲子中,並置重金於其內,從樓上擲之於水樓,李氏也跟著墜下。蠻賊忙於搶奪錢財,李氏抱子趁機逃離,遷居石面山村後巖洞,躲過一劫。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的幸福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來自荔浦縣過來的蠻賊洗劫,全村幾乎慘遭滅門。當時,陶英第25世孫,進士出身,曾任四川樂山井研縣令、著名良吏陶瑄告老還鄉在家,遭遇蠻賊突襲,陶瑄等寧死不屈,率眾退往水樓抵禦,最後蠻賊縱火燒燬水樓,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火災中,其兒媳李氏為保存陶氏血脈,將7歲的陶銀裹包於褲子中,並置重金於其內,從樓上擲之於水樓,李氏也跟著墜下。蠻賊忙於搶奪錢財,李氏抱子趁機逃離,遷居石面山村後巖洞,躲過一劫。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民居

之後 ,陶銀生了4 個兒子,連續四世均榮登進士,其子孫中數十名獲取秀才功名,家族從此更加枝繁葉茂。從陶銀一枝獨苗開始,僅500多年時間,就發展至5000多人口,僅留居陶村的人口就有2700人。

對陶瑄和兒媳李氏的事蹟,光緒《平樂縣誌》在《鄉賢》和《烈女》篇均有記載:“陶瑄,明成化十年甲午科進士,官至四川井研令,有惠政,捐俸造下關橋,民賴之。歸休,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荔浦瑤難作,瑄與子舜相樂、相俱被執,舜子銀方七歲,其妻李氏以計免於難,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瑄良吏之報。李氏節義遺也……”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的幸福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來自荔浦縣過來的蠻賊洗劫,全村幾乎慘遭滅門。當時,陶英第25世孫,進士出身,曾任四川樂山井研縣令、著名良吏陶瑄告老還鄉在家,遭遇蠻賊突襲,陶瑄等寧死不屈,率眾退往水樓抵禦,最後蠻賊縱火燒燬水樓,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火災中,其兒媳李氏為保存陶氏血脈,將7歲的陶銀裹包於褲子中,並置重金於其內,從樓上擲之於水樓,李氏也跟著墜下。蠻賊忙於搶奪錢財,李氏抱子趁機逃離,遷居石面山村後巖洞,躲過一劫。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民居

之後 ,陶銀生了4 個兒子,連續四世均榮登進士,其子孫中數十名獲取秀才功名,家族從此更加枝繁葉茂。從陶銀一枝獨苗開始,僅500多年時間,就發展至5000多人口,僅留居陶村的人口就有2700人。

對陶瑄和兒媳李氏的事蹟,光緒《平樂縣誌》在《鄉賢》和《烈女》篇均有記載:“陶瑄,明成化十年甲午科進士,官至四川井研令,有惠政,捐俸造下關橋,民賴之。歸休,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荔浦瑤難作,瑄與子舜相樂、相俱被執,舜子銀方七歲,其妻李氏以計免於難,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瑄良吏之報。李氏節義遺也……”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門樓

李氏,陶舜相妻,父陶瑄官至四川井研令,及歸休。與子舜相、樂相與荔浦瑤之難。李氏計全宗祀,以棉被裹七歲銀,置重賄於其內,擲下水樓,李氏亦從墜下,賊利財物釋之。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李氏節義之所遺雲……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的幸福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來自荔浦縣過來的蠻賊洗劫,全村幾乎慘遭滅門。當時,陶英第25世孫,進士出身,曾任四川樂山井研縣令、著名良吏陶瑄告老還鄉在家,遭遇蠻賊突襲,陶瑄等寧死不屈,率眾退往水樓抵禦,最後蠻賊縱火燒燬水樓,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火災中,其兒媳李氏為保存陶氏血脈,將7歲的陶銀裹包於褲子中,並置重金於其內,從樓上擲之於水樓,李氏也跟著墜下。蠻賊忙於搶奪錢財,李氏抱子趁機逃離,遷居石面山村後巖洞,躲過一劫。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民居

之後 ,陶銀生了4 個兒子,連續四世均榮登進士,其子孫中數十名獲取秀才功名,家族從此更加枝繁葉茂。從陶銀一枝獨苗開始,僅500多年時間,就發展至5000多人口,僅留居陶村的人口就有2700人。

對陶瑄和兒媳李氏的事蹟,光緒《平樂縣誌》在《鄉賢》和《烈女》篇均有記載:“陶瑄,明成化十年甲午科進士,官至四川井研令,有惠政,捐俸造下關橋,民賴之。歸休,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荔浦瑤難作,瑄與子舜相樂、相俱被執,舜子銀方七歲,其妻李氏以計免於難,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瑄良吏之報。李氏節義遺也……”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門樓

李氏,陶舜相妻,父陶瑄官至四川井研令,及歸休。與子舜相、樂相與荔浦瑤之難。李氏計全宗祀,以棉被裹七歲銀,置重賄於其內,擲下水樓,李氏亦從墜下,賊利財物釋之。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李氏節義之所遺雲……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村貌

抗戰期間,陶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用土槍土炮抗擊日寇,為平樂縣樹起“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了榜樣。

1944年11月,日軍約一個班,竄至陶村擄掠,並向守護在村口圍牆內民兵射擊。80多名武裝村民,在村小學校長、民兵隊長陶樹枝的率領下,立即進行還擊。雙方激戰了一個多小時。擊斃日軍1名,擊傷2名,還繳獲了一支日軍三八式六五步槍。

次日拂曉,日寇出動100多人包圍陶村,並動用了迫擊炮、輕重機槍,炮擊、掃射村莊,雙方進行了激戰。由於寡不敵眾,陶村的群眾突圍撤至山後的榮家自然村。日寇追到榮家坳時,發現那裡地形複雜,不敢冒進,便轉回村裡燒殺搶掠。當天,日寇共燒燬去了民房4間、小學教室7間。刺殺、燒死老弱病殘的村民6人,擄走2人(後來一趁機逃回)。日寇對陶村的燒殺擄掠,令人慘不忍睹。

然而,陶村人並沒有被日寇的凶殘所嚇倒。不久,日軍40多人進犯鄰鄉的張家鎮上呂村,陶村、郡塘、山腳源屯等各村武裝村民及時趕赴參戰,與上呂村民一道擊潰日軍。此次戰鬥,共斃傷日寇16人,使日寇從此再不敢進入平樂縣南部地區。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的幸福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來自荔浦縣過來的蠻賊洗劫,全村幾乎慘遭滅門。當時,陶英第25世孫,進士出身,曾任四川樂山井研縣令、著名良吏陶瑄告老還鄉在家,遭遇蠻賊突襲,陶瑄等寧死不屈,率眾退往水樓抵禦,最後蠻賊縱火燒燬水樓,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火災中,其兒媳李氏為保存陶氏血脈,將7歲的陶銀裹包於褲子中,並置重金於其內,從樓上擲之於水樓,李氏也跟著墜下。蠻賊忙於搶奪錢財,李氏抱子趁機逃離,遷居石面山村後巖洞,躲過一劫。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民居

之後 ,陶銀生了4 個兒子,連續四世均榮登進士,其子孫中數十名獲取秀才功名,家族從此更加枝繁葉茂。從陶銀一枝獨苗開始,僅500多年時間,就發展至5000多人口,僅留居陶村的人口就有2700人。

對陶瑄和兒媳李氏的事蹟,光緒《平樂縣誌》在《鄉賢》和《烈女》篇均有記載:“陶瑄,明成化十年甲午科進士,官至四川井研令,有惠政,捐俸造下關橋,民賴之。歸休,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荔浦瑤難作,瑄與子舜相樂、相俱被執,舜子銀方七歲,其妻李氏以計免於難,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瑄良吏之報。李氏節義遺也……”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門樓

李氏,陶舜相妻,父陶瑄官至四川井研令,及歸休。與子舜相、樂相與荔浦瑤之難。李氏計全宗祀,以棉被裹七歲銀,置重賄於其內,擲下水樓,李氏亦從墜下,賊利財物釋之。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李氏節義之所遺雲……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村貌

抗戰期間,陶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用土槍土炮抗擊日寇,為平樂縣樹起“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了榜樣。

1944年11月,日軍約一個班,竄至陶村擄掠,並向守護在村口圍牆內民兵射擊。80多名武裝村民,在村小學校長、民兵隊長陶樹枝的率領下,立即進行還擊。雙方激戰了一個多小時。擊斃日軍1名,擊傷2名,還繳獲了一支日軍三八式六五步槍。

次日拂曉,日寇出動100多人包圍陶村,並動用了迫擊炮、輕重機槍,炮擊、掃射村莊,雙方進行了激戰。由於寡不敵眾,陶村的群眾突圍撤至山後的榮家自然村。日寇追到榮家坳時,發現那裡地形複雜,不敢冒進,便轉回村裡燒殺搶掠。當天,日寇共燒燬去了民房4間、小學教室7間。刺殺、燒死老弱病殘的村民6人,擄走2人(後來一趁機逃回)。日寇對陶村的燒殺擄掠,令人慘不忍睹。

然而,陶村人並沒有被日寇的凶殘所嚇倒。不久,日軍40多人進犯鄰鄉的張家鎮上呂村,陶村、郡塘、山腳源屯等各村武裝村民及時趕赴參戰,與上呂村民一道擊潰日軍。此次戰鬥,共斃傷日寇16人,使日寇從此再不敢進入平樂縣南部地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俗話說:“北龍南獅”。南方地區居民一般熱衷於舞獅,而來自中原的陶英後裔酷愛舞龍

陶村人為保衛自己的家園,在平樂縣的土地上,對日寇打響了第一槍,殺死了日本鬼子,繳獲了日本槍,極大地鼓舞了當地群眾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鬥志,在平樂縣抗日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陶村人敢做敢為敢碰硬的“忠勇彪悍”之風一直傳承至今,為當地人所稱道。

"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距平樂縣城約45公里的平樂縣陽安鄉的陶村,古稱“蓮塘村”,是一個唐朝古村,系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陶英卜居之地。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陶英從中原遠征昭州,平定南蠻後在此定居,至今已有1100餘年,其後裔已46代。由於村民純一色的為陶姓人家,後來當地人俗稱為“陶村”,並沿用至今。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全貌

走進古村,只見看到的是一排排小洋樓,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古門樓、古民居夾雜其間。現代化寬闊道路水泥路,與青色光亮的古石板街縱橫交織,構成了一幅現代與古老兼容,城市與鄉村融合,文化層次分明的現代鄉村發展圖。

在古村古巷中轉悠瀏覽,在古老的鄉音和村民們娓娓道來陳年往事中,感受陶村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和獨特的人文風範……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遺風古門樓

蓮塘門,是古村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之一。門樓由青磚砌成,圓拱門,扇形牆體,大青石門檻。呈“八”字敞開,兩旁有長條青石護欄。下有九級青石臺階,中間六級,頂部三級,從上到下的臺階取“三、六、九”吉祥之數。大拱門2米多高,1.5米寬,門樓上由青瓦覆蓋,門樓正上面有楷書“蓮塘門”三個大字,大字兩邊有龍鳳圖案浮雕;最上端為方形牆脊,亦為青瓦覆蓋,兩角分別塑有飛翹尾巴的龍,中間有豎寫楷書“陶氏世居”四個大字。門樓高7餘米,呈三層梯級門頭,兩邊連接磚牆瓦舍,整座門樓雄偉又莊嚴……門樓前面,一小水塘水清魚躍,蓮葉碧綠,給古村增添一片清純靈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氏世居”古門樓

沿著村道往北邊走,路邊有一座4米餘高的紅磚拱門。拱門上面寫著“榮秀門”,頂端寫有“五柳通衢”字樣。“五柳通衢”中的“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淵明。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五柳通衢”榮秀門

據考證,平樂陶氏始祖陶英,祖籍江西人九江人,其遠祖便是陶淵明。因此,村裡家家戶戶廳堂香火臺上都寫著“五柳堂”或“潯陽郡”,有一幅對聯:百梅望重書香遠,五柳名高世澤長。據說,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村裡接連出了18位秀才,有的還中舉人點進士進朝為官,村裡人以此為榮,建了這座“榮秀門”,一是為紀念遠祖陶淵明,二是以弘揚陶氏子弟勤勉好學之風。自此,全村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薪火相傳,陶氏子弟也才俊輩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人才輩出的陶村小學

據瞭解,從2014年開始,陶村人自發組織建立了獎學助學基金會,大家踴躍捐資,每年籌得2—3萬元,對本村小學、中學優秀學生、大學新生以及本村小學優秀教師,分別給予進行500—2000元獎勵,這在當地傳為美談。良好的村風學風,使陶村每年考進大學的莘莘學子層出不窮,人才輩出。據統計,自恢復高考以來,陶村共考取大、中專學生達 200多人。其中,重點大學 15人,研究生 5人。許多人已經成為祖國建設各戰線的棟樑之才。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護國雄風陶英廟

陶英廟位於古村入口處陶村小學旁邊,四周古樹參天。原名“太廟”,始建於宋朝初年(約公元960—963年)。歷經千餘年,曾幾次遷徒,幾次修繕。陶英廟佔地面積1180平米,是一座傳統的三進式建築,分前廳、天井和後殿。

廟前有四根紅漆大圓柱,大圓柱的橫樑上是用紅、黃、藍、綠等顏色繪製的圖案,橫樑隔板中間的黃邊紅底的橫匾上寫著“陶英廟”三個正楷黃色大字。前廳和後殿的屋頂上各有雙龍戲珠。外牆是白線青磚條紋。遠遠望去,整座廟都由紅、黃、蘭、綠、灰等幾種顏色繪製而成,具有濃重的中國傳統元素,非常雄偉壯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清明時節,各地的陶英後裔紛紛到陶英廟拜謁

踏上五級臺階,跨過一道門檻,便走進了陶英廟。廟堂前廳內為柱子橫樑的斗拱結構結構,橫樑隔板上,或山水畫,或花草圖,或飛禽走獸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兩根紅漆大圓柱上有副長聯: 鎮定昭州將軍功勳千秋頌,屯墾南荒太尉恩德萬代傳。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俯瞰陶英廟

廟宇中間是天井,天井兩旁是迴廊,從大門進來,左邊迴廊為陶氏文化展示。天井中間是2米多高巨大的黃銅香燭臺和化寶爐。從大廳走過天井的迴廊,再上九級臺階,就到了太尉寶殿,太尉寶殿上有陶英及其六子即:陶道、陶通、陶遵、陶迪、陶近、陶還的塑像,威武而莊嚴,右左兩旁分別擺放著黃銅大鐘、紅漆大鼓。後殿前面兩根紅漆大柱上寫有一副長聯: 太尉登堂駐殿四時魁武雄風展,裔孫追寄溯祖萬代輝煌偉業興。每個柱子的兩邊都有龍鳳或是祥雲圖案。整個廟宇雄偉壯觀、富麗堂皇、流光溢彩。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英廟裡的陶英雕像

據《平樂陶氏族譜》記載,陶英,字世明,號俊傑,晚唐敕封太尉、徵南大將軍,生於唐宣宗己巳年(849年)。祖籍江州,出身進士,唐昭宗時立戰功,任青州知府。後由於多有善政,擢升兵部右侍郎,榮封太尉。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昭州動亂。朝庭封陶英為徵南大將軍,率8萬大軍南征。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建立後梁。從而,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動亂時期。

遠在昭州的青州大軍報國無門,有家難回,只能望北興嘆。陶、李、莫、翟等將士不願為樑臣,遂辭官解甲,屯居於昭州楠木峒(史載:榕津以上,昭平縣走馬鄉桃溪嶺以下)。陶英以誕山腳下的蓮塘村為家,其將校分別在外圍各處擇地而居。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蓮塘古村一角

陶英等將校平時為民,戰時為兵,並聯合各地義軍,輔佐李存勖開始“滅樑復唐”戰爭。十六年後,後唐推翻後梁。朝庭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其隨徵六子也因軍功榮封五至三品官員。長子陶道,封左丞相知平章事,居龍平鄉高村(現居鐘山縣公安鎮);二子陶通,封都御史,居今荔浦縣;三子陶遵,封都司馬拜龍虎將軍,居今平樂縣;四子陶迪,封奉直大夫拜封驃騎大將軍,居修仁縣茶山洞村(現大部分後裔居住金秀縣);五子陶近,封都察院掌堂居今永安縣(今永福縣);六子陶還,封光祿大夫,居今恭城縣,時稱“六望”族。

這一史實在光緒平樂縣誌《流寓篇》也有記載:“陶英,字世民,江州人,知青州,累官太尉。天祐二年,上書講言事,指斥時政,忤朱全忠,以太尉拜徵南將軍,領兵八萬,出鎮昭州,蓋遠之也。明年,全忠篡位,英乃佐李存勖滅樑。英解兵權柄,隱於誕山之仁壽坊蓮塘村家焉。在昭州二十四年,後唐長興間卒。同時有李太尉者未祥何籍,所居里為陶李洞,仕籍蟬聯,二姓為郡望族……”

陶英在昭州二十四年,於後唐明宗長興二年辛卯歲(公元931年)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陶、李、莫、翟等將校不作樑臣,忠勇護國,匡扶正義,底定昭州,開墾南荒,興教院,課弟子,把昭州的農耕文化推向鼎盛,也使中原農耕文化在這南國一隅得到傳承和發展,受到後世中原朝廷的肯定。從後唐以及宋朝,朝廷對陶英等將校的功勳給予表彰,被追諡為“文忠”。陶英去世後,葬於今平樂縣張家鎮樂加村南拱山麓,稱“將軍墓”,自宋代修建後,於清雍正五年重修,並進行修整銘石立碑記志。目前,該墓保護完好,已列入平樂縣重點保護文物名單。

滄海桑田,歲月如斯。一千多年來,陶英後裔生生不息,枝繁葉茂,至今已傳到四十餘代,分居兩廣、湖南、香港、臺灣乃至歐美,總人口達12萬餘人。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彪悍村風傳千年

1100多年的悠久歷史,陶村經受了歷史的風雨吹打,陶氏家風也在磨難中得到鍛造,也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為官善政的良吏、保家衛國的名將和敢為人先、開拓進取的英才,形成了將軍後裔忠勇彪悍的鮮明村風。

據村人介紹,陶村曾經歷多次兵災匪難,而在每次的災難中又絕處逢生,生生不息。宋朝建炎丁未(公元1127年),金大舉進犯中原,宋徽宗、宋欽宗二帝均被俘。國家危難之際,陶氏子弟兵自高奮勇,北上勤王。結果,家族遭到從從前線敗退下來宋朝叛將曹成(注:與金兵作戰敗後,曾流竄於江西以及湖廣地區,姦淫擄掠,打家劫舍。在賀州被岳飛擊潰,在江西被韓世忠收降。《說岳全傳》中的猛將楊再興曾為其部將,在岳飛桂嶺之戰中,歸降岳飛。)部散兵逃將的洗劫,全村毀於兵火,連族譜宗枝譜圖也難於倖免。平樂《陶氏族譜》記載:“惟建炎丁未先皇帝牝狩,舉族戮力以從王事,本郡遂為曹賊乘間而至,宗枝譜圖遂以毀弛……”之後,陶氏子孫重拾殘垣,在廢墟重新建設家園,頑強生息……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的幸福生活

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陶村遭受來自荔浦縣過來的蠻賊洗劫,全村幾乎慘遭滅門。當時,陶英第25世孫,進士出身,曾任四川樂山井研縣令、著名良吏陶瑄告老還鄉在家,遭遇蠻賊突襲,陶瑄等寧死不屈,率眾退往水樓抵禦,最後蠻賊縱火燒燬水樓,全村72家口在此次事件中罹難。火災中,其兒媳李氏為保存陶氏血脈,將7歲的陶銀裹包於褲子中,並置重金於其內,從樓上擲之於水樓,李氏也跟著墜下。蠻賊忙於搶奪錢財,李氏抱子趁機逃離,遷居石面山村後巖洞,躲過一劫。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民居

之後 ,陶銀生了4 個兒子,連續四世均榮登進士,其子孫中數十名獲取秀才功名,家族從此更加枝繁葉茂。從陶銀一枝獨苗開始,僅500多年時間,就發展至5000多人口,僅留居陶村的人口就有2700人。

對陶瑄和兒媳李氏的事蹟,光緒《平樂縣誌》在《鄉賢》和《烈女》篇均有記載:“陶瑄,明成化十年甲午科進士,官至四川井研令,有惠政,捐俸造下關橋,民賴之。歸休,正德戊寅(公元1518年)荔浦瑤難作,瑄與子舜相樂、相俱被執,舜子銀方七歲,其妻李氏以計免於難,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瑄良吏之報。李氏節義遺也……”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古門樓

李氏,陶舜相妻,父陶瑄官至四川井研令,及歸休。與子舜相、樂相與荔浦瑤之難。李氏計全宗祀,以棉被裹七歲銀,置重賄於其內,擲下水樓,李氏亦從墜下,賊利財物釋之。徙石面山巖口居焉。後銀生四子,四世為明經,逮今,子孫在庠食餼數十人,謂李氏節義之所遺雲……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陶村村貌

抗戰期間,陶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用土槍土炮抗擊日寇,為平樂縣樹起“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了榜樣。

1944年11月,日軍約一個班,竄至陶村擄掠,並向守護在村口圍牆內民兵射擊。80多名武裝村民,在村小學校長、民兵隊長陶樹枝的率領下,立即進行還擊。雙方激戰了一個多小時。擊斃日軍1名,擊傷2名,還繳獲了一支日軍三八式六五步槍。

次日拂曉,日寇出動100多人包圍陶村,並動用了迫擊炮、輕重機槍,炮擊、掃射村莊,雙方進行了激戰。由於寡不敵眾,陶村的群眾突圍撤至山後的榮家自然村。日寇追到榮家坳時,發現那裡地形複雜,不敢冒進,便轉回村裡燒殺搶掠。當天,日寇共燒燬去了民房4間、小學教室7間。刺殺、燒死老弱病殘的村民6人,擄走2人(後來一趁機逃回)。日寇對陶村的燒殺擄掠,令人慘不忍睹。

然而,陶村人並沒有被日寇的凶殘所嚇倒。不久,日軍40多人進犯鄰鄉的張家鎮上呂村,陶村、郡塘、山腳源屯等各村武裝村民及時趕赴參戰,與上呂村民一道擊潰日軍。此次戰鬥,共斃傷日寇16人,使日寇從此再不敢進入平樂縣南部地區。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俗話說:“北龍南獅”。南方地區居民一般熱衷於舞獅,而來自中原的陶英後裔酷愛舞龍

陶村人為保衛自己的家園,在平樂縣的土地上,對日寇打響了第一槍,殺死了日本鬼子,繳獲了日本槍,極大地鼓舞了當地群眾抗擊日寇,保衛家園的鬥志,在平樂縣抗日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陶村人敢做敢為敢碰硬的“忠勇彪悍”之風一直傳承至今,為當地人所稱道。

桂林平樂|平樂這個千年唐朝古村,古巷深藏傳奇歷史,書香滋養一方鄉民



來源:陶彩忠 莫培銀 文/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