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去超市購物一次?或者說你有多久沒有去沃爾瑪了?

長久以來,“沃爾瑪”三個字在普通人的認知裡,幾乎就是大賣場的代名詞,不過這個代名詞也只能放在之前;由於受到地域文化限制、電商衝擊以及國內外資搶奪中國零售市場激烈的競爭,據稱,沃爾瑪自從2016年起,撤出了中國的許多城市,關店潮就沒有停過;2016年關閉13家,2017年達到24家,2018年為21家;另悉,2018年關閉的門店除了一家社區店之外,其餘全是大賣場。

同樣在20年代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撞上運氣的家樂福,在開始喜滋滋數錢的時候,騰空而出的永輝超市,以“生鮮食品超市”這種全新零售業態,打開了新的成長空間;在家樂福、沃爾瑪等大鱷處於巔峰的2009年,張軒鬆把永輝超市的門店數量擴張到107家,營業總額超過100億元。

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狀元地位終於在2009年崩塌,開店數量被菜鳥大潤發超過。到2016年,大潤發的平均單店業績為2.64億元,是家樂福的1.67倍。

電商時代雖然家樂福和沃爾瑪都紛紛轉型做線上電商,但是都敗在“生鮮損耗”上,接連轉型受挫後,變賣身家,撤出中國市場,成為好又多、萬客隆、家樂福等外資零售巨頭的最後選擇。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後來者居上的華潤萬家,雖然2015年交出1094億的“成績單” 穩坐中國超市業頭把交椅,也在同年機會試水電商,但是目前已經關掉了700多家超市,現在就只剩3400家左右,且清倉、停業、關閉店面的消息仍然不絕於耳。

2017年,曾年銷售額達180億的超市巨頭新一佳宣佈破產清算。同年,人人樂也發出財務報表,11家門店因虧損關閉,去年營業利潤下降570.54%,淨利潤較去年同期下降9806.18%,相繼新一佳破產之後也宣佈關店

很多人說是因為高房價高租金的緣故,也有人說是管理問題。有網友這樣評價:先是新一佳、現在人人樂,關門正常,平時所有商品價格都偏高

價格偏高,以前消費者無從選取,只好被商家宰;現在電商興起,消費者可以隨時在網絡上貨比三家商品再做購買。即便人們收入增加和對生活品質要求高,但是對生活用品等必需品,還是以價格為主。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什麼中國零售市場會成為零售巨頭的角鬥場?最後發展卻又“困難重重”?

以萬億計的中國零售市場,自然是外資零售巨頭不會輕易放棄的重點目標。俄國對中國2019年的零售也給了這樣的預言:今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場。按照美國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數據,2019年中國零售總額將達到5.6萬億美元,比美國多1000億美元。

中國零售市場這麼大,那為什麼零售巨頭的地位最後還是“搖搖欲墜”?一句話老話:強龍鬥不過地頭蛇;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經濟突飛猛進,一座座大城市的崛起和創新都離不開“都市造夢人”。

電商、新零售切合了當下的消費特點,商品階層豐富、可選擇性廣、送貨上門等特點正好迎合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國內電商的迅速崛起、新零售高光時刻就位,讓很多傳統實體店鋪始料未及,國人的“胃口”已經被更加便利優質的生活服務、創新智能技術、互聯網思維養刁了。

越是發達的城市,創新的氣息就越濃郁,人們接受新事物的熱情就越高漲,優勝劣汰也就越嚴重。不從本土化出發、不根據新局勢的發展調整,都會被消費者拋棄。

新零售和無人便利店火熱的當下,每日優鮮得以躥紅,結合的就是線上線下的新零售模式,在城市建立起"城市分選中心+社區配送中心"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在全國30個城市鋪設3萬多個優質點位,在產地直接採購,從節省人工費用上,降低商品價格。

不僅可以把商品完好無損的運到用戶手中,還能保證新鮮和及時,又能讓用戶享到實惠和便利,注重食品安全的同時不忘完善服務體系,憑藉以上這幾點,每日優鮮在零售業站穩腳跟的同時並迅速躥紅。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作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城市,我們也來看看新零售業在這個四大城市的發展情況。

上海,在與阿里新零售合作中,上海也是布點最密的城市,官方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超過1萬家“天貓智慧門店”,堪稱“阿里新零售第一城”。

北京,根據支付寶和百度搜索的相關調查,北京是“京滬杭深”四座城市中,無現金率最高和對阿里新零售熱議度最高的一個。喝大茶兒,聊大天兒,談“阿里新零售”,聊移動支付,看來已經成為北京侃爺們如今的日常了。

深圳,改革開放四十年,深圳是中國的“創新之都”;今天,深圳又成為了阿里新零售的“追隨之城”。在阿里新零售的商業變革中,深圳既瞭望著全球新商業、新制造業的日新月異,又對阿里新零售進行大膽實踐,引領港澳開啟零售業變革方向,成為阿里新零售市場裡不可忽略的厲害角色。

廣州,老牌商都廣州雖然欠缺發展後勁,但它仍然是中國城市裡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這裡是全中國最包容的城市、最受歡迎的移民城市、最能讓你在午夜時分喚醒味蕾的城市,也是最能用“生猛鮮活”這個詞概括的一座城市。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說到廣州,大家可能都知道,除了香港、澳門,大陸內粵語使用頻率最高的地方實屬廣州。廣州號稱千年商都,是我國重要的商業中心,但是商業發展卻讓很多商業巨頭公司屢屢碰壁,出現“有大水,無大魚”的尷尬境遇

人們說廣州零售缺乏巨頭原因除了政府引導的“缺位”,還有廣府文化,人們定義廣東人衣食住行的特性,很多都是依據廣州生活習性比較多:藥材煲湯、極鮮瓜果蔬菜、生鮮海味、早茶、中醫......,雖然廣東其他地方也有這樣的生活習慣,但是廣州人對它的追求確實已經到了極致。

廣州人知道哪裡可以買到生鮮的食材、哪裡的藥材種類豐富、最道地的廣州風味在哪條街......廣州人潛意識裡面自我形成生活模式已經根深蒂固,這也是造成了大賣場發展空間變小,本地化超市、小業態面臨機遇的局面。雖然在2000年前後,百佳超市在商品和服務上偏向本土化,但是2003年引進家樂福系統的高管之後,又給廣州市場留下了一些空白地帶。

以此說明了解當地人們本土化的生活習性,也是帶來市場的鑰匙之一。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面對沉迷購物的國人,零售業如何開拓市場?

新零售的到來,將“足不出戶”體現到極致,沒有震耳欲聾的吆喝,沒有煩不勝煩的導購,沒有購物高峰期寸步難行1米多寬的走道,再火爆的生意也沒有了觀眾;足夠龐大購物空間的超市在工作日,顧客稀稀疏疏,長長的貨架上陳列著的所有商品,只有走到線上,才能被消費者手上的手機“收錄”從而被選中被消費。

沃爾瑪創始人山姆認為,零售業只有一點:每次我們幫顧客省下一塊錢,就在競爭中領先了一步。新零售的出現,線上線下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節省了消費者的時間成本;各大商家將競爭力放在供應鏈服務上,在產品成本上和性價比上也做足了功夫。總而言之,零售業還是以價格為王,由於產品的同質化,要想凸顯價格優勢,強大的供應鏈和優質的服務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關注公眾號【跨店KUASELL】瞭解更多商業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