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食得鮮,誰將成為新零售最後贏家?

儘管生鮮電商市場份額每年已高達4萬億,但在生鮮電商領域卻未曾出現過一家獨角獸明星公司,這使得生鮮電商成為了電商中一個特別的存在,畢竟在電商爆發期的2005年,電商行業不僅僅誕生了阿里這種航母級別的平臺公司,更是誕生了唯品會,噹噹,聚美優品等一批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明星公司,那麼生鮮電商的問題在哪裡。

儘管生鮮電商市場份額每年已高達4萬億,但在生鮮電商領域卻未曾出現過一家獨角獸明星公司,這使得生鮮電商成為了電商中一個特別的存在,畢竟在電商爆發期的2005年,電商行業不僅僅誕生了阿里這種航母級別的平臺公司,更是誕生了唯品會,噹噹,聚美優品等一批市值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明星公司,那麼生鮮電商的問題在哪裡。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食得鮮,誰將成為新零售最後贏家?

不同於常規人工製品,生鮮大多屬於鮮活類農產品或食品、在其儲存、運輸流通過程中需要專有冷庫或冷鏈進行保溫,這就造成了以下問題:

高成本: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性狀不穩定,易變質。這對物流配送提出了挑戰,除了幹線運輸需要全程冷鏈物流外。在最後一公里配送也需要專用保溫材料如泡沫箱、冰袋、保溫鋁膜等進行包裝配送。這造成了每單物流成本高達30-40元,是常規電商的10倍左右。

高損耗:生鮮的易腐性引起的損耗高達20%-50%,損耗可發生在交易鏈條的任何環節,滯銷導致庫存積壓引起的損耗,用戶不能及時收貨引起的損耗都是常見的損耗原因。

最終,這些高昂的物流成本,都需要用戶買單。所以早期的生鮮電商,普遍以高毛利的進口果蔬、海鮮、牛肉產品為主,免郵條件在100元以上,客單價普遍偏高。另外,對商家來說,扣除產品成本、物流成本和流通損耗後,基本沒有利潤。

而生鮮電商的商品價格普遍比線下還要高,即使是已經形成網購習慣的80、90後人群,大部分人在生鮮電商首次下單嚐鮮之後,轉身又回到了線下購買。

生鮮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生鮮電商只能走重模式,各大垂直生鮮電商幾乎都選擇了在運營城市建設中心冷庫,再根據訂單揀貨分撥。但在落地配環節,已經脫離冷鏈,借鑑的是常規電商的物流模式,分撥到區域配送站,再終配到用戶手中。而由於在一二線大城市中,城區跨度非常大,一個包裹從冷庫出庫,歷經6個小時以上,甚至第二天才到用戶手中,所以,真實的情況是最後10公里,100公里問題。夾帶著冰袋的生鮮包裹,在嚴酷的天氣狀況下,歷經多次中轉和長時跋涉,才到達用戶手中,使得生鮮的品質極易遭受損壞造成不好消費體驗。

而在此時,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在用戶需求的推動下,線下的消費場景也發生了更加細化和深化的演變。離消費者更近,品類更加專業和聚焦。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社區生鮮店以細胞級形態滲透入城市。

傳統商超沃爾瑪、華潤萬家這種區域中心店截然不同,社區生鮮以60平左右門店,500個左右精簡SKU、更靈活的庫存控制模式,更低的成本,飛速發展起來。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食得鮮,誰將成為新零售最後贏家?

這包括以菜蔬為主打的錢大媽溫氏生鮮,以不好吃退貨的百果園,以及日消熟食凍品的便利店等社區店。

他們通過加盟,直營或合夥人模式發展社區終端店,將觸角深入到傳統生鮮不能覆蓋到的空白地帶,並通過冷鏈統一配送,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連鎖店。

所以生鮮品類的特點,決定了生鮮電商遵循傳統電商重營銷、重流量,輕物流、輕線下的模式,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如果說京東模式是中國電商的2.0版本,即通過自建物流實現次日達,解決了電商交易閉環中,用戶體驗最薄弱環節的問題。那麼在京東模式的基礎上做自建冷鏈物流是否能解決生鮮的問題呢?

從本來生活、天天果園的實踐來看,這種嘗試基本失敗而告終。

所以生鮮電商必須突破已有思路,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來。值得注意的是,從15年開始,新零售派異軍突起,最有代表性的是每日優鮮和盒馬鮮生。

即走線上線下融合路線,將店/倉設在用戶3公里範圍內,下單後30分鐘—2小時內即時送達。這個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徹底解決了生鮮電商困擾已久的損耗和成本問題,將冷鏈建在用戶家門口,即時送達用戶家中。

對消費者來說實現了即買即得,保證了商品的新鮮度。對商家來說,將損耗成本降到了最低。

這個店/倉根據商業模式的不同,可分為店倉一體的重模式和單純配送倉模式。

目前在生鮮新零售領域真正做到成熟高效的開店和運營的,只盒馬、超級物種、食得鮮等幾家,他們均開設在一線城市,且均擁有各自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和食得鮮的對比分析

這3家,基本可分為兩大流派,一個是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重模式,另一個是以食得鮮為代表的輕模式,我們分別從3個角度來分析一下。

1、模式的線上線下融合性

無疑盒馬鮮生是最為成功的。其對於到店用戶的心理暗示和認知教育價值要遠遠高過其實際物理價值。當每一個顧客進到盒馬店去體驗去逛的時候,抬頭看到掛在自動導軌上一個個配送袋從頭頂飛過,流向後倉,就會在用戶心智中植入一個清晰的認知,這是一家線上生鮮公司,即買即送。

而作為盒馬後繼者的超級物種,顯然沒有意識它的重大價值,非但沒在它的基礎上迭代升級,而是直接捨棄了它。

2、線下的創新體驗

首先明確的是,線下生鮮商超引入餐飲單元,非盒馬的首創,不少傳統線下商超也設有餐飲區,但通常為低價值的小吃、便當之類的品類,環境簡陋,位置狹小,當然更談不上設計感。

而盒馬首創的是把龍蝦,帝王蟹這種只有高端海鮮餐廳的食材,引入到了生鮮超市中。這種品類單價高、烹飪加工特殊,需求量少,如果直接零售銷量可能是個極大問題。

但以成本價吃海鮮大餐為噱頭,其營銷價值將遠超零售價值,其實盒馬成為網紅生鮮超市,海鮮餐飲加工功不可沒。

從店倉合一的重模式來講,傳統商超永輝投資的超級物種,雖然表面上看和盒馬很相似,但個人認為在超級物種從模式上沒有領會到生鮮新零售的精髓,雖然憑藉著永輝在生鮮供應鏈上的優勢、及雄厚的資本支持,迅速擴張到了40多家門店,但顯然模式有些學的走形了。

從這點來說超級物種更接近一家混合業態的線下零售店,其實際經營的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超級物種線上訂單的比例遠遠低於盒馬50%的比例。

盒馬鮮生、超級物種、食得鮮,誰將成為新零售最後贏家?

3、食得鮮的前置倉模式

相比於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在商業和社區中心開店,食得鮮採取了一種相對來說比較輕的模式(比起傳統電商還是比較重的)——前置倉。即在運營城市建設區域前置倉,依靠物流乾線和物流點形成一張物流網絡,用戶下單後,分單給其由其所屬的前置倉,在用戶要求的時間到達。

由於前置倉避開了商業店面高昂的成本及選址問題,所以店面成本相比以傳統商超非常低,坪效可以達到傳統商超的10-20倍。

食得鮮的前置倉不僅是其供應鏈體系的一部分,對用戶亦是可以入場體驗的場所,因此相比盒馬鮮生和超級物種,食得鮮提供了更為全面的消費體驗。

不僅如此,食得鮮擁有強大的的線上運營能力,其運營節奏非常強。商品圖設計精緻、風格清晰時尚。在週末,節假日,低價促銷活動不斷,性價比非常高。所以食得鮮的在廣州擁有極高的用戶滲透率。

綜合分析比較一下,

從用戶體驗來講,盒馬鮮生為代表的重模式和以食得鮮為代表的輕模式各有側重。雙方均擁有4000多種SKU,可完全覆蓋到一日三餐所需的各種果蔬、奶飲、肉食等,非常豐富。

換句話說,盒馬花了比食得鮮前置倉高數十倍成本打造的店面,但其線上覆蓋能力並不比食得鮮強,食得鮮可以在一個城市開設上百個物流點,做到無死角覆蓋,盒馬鮮生可以做到嗎?

除非盒馬鮮生改良其模式,以1主力店+多輔店/倉的方式將服務範圍從3公里擴達到10公里或更遠呢?值得注意的是,6月2日,盒馬鮮生和大潤發合作的盒小馬在蘇州開業,雖然從很多人的反饋來說,其不像是個濃縮版的盒馬,更像是個小潤髮,但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盒馬會往更輕、更靈活的方式對主力店做一個補充。

如果盒馬一旦大規模佈局盒小馬,食得鮮的前置倉輕模式生存空間還能有多大呢?

在很多文章中把生鮮歸結為電商後時代的生意邏輯,或者最後一塊陣地,它的意義遠不至於此。

從前面我們可以看到,生鮮零售正是由於難做,才激發了模式和技術的創新,並演化到目前的新零售模式。鑑於它的高頻消費和用戶粘性,對用戶線上和線下時間的佔據,對線上線下數字化融合的實踐和探索、對新設備、新支付方式的引進,它極有可能開啟下一個十年的序幕。

這可能會再造一個京東或體量更大的獨角獸。當京東通過自建物流將電商推進到2.0模式之後,物流不僅僅是物流了,它成了一種新商業模式的基礎服務設施,並樹立了牢固的商業壁壘,並支撐京東成功的從3C數碼擴展到百貨全品類,從自營到開放平臺。

新生鮮零售目前探索出來的數字化融合門店,不出意料,也會成為未來零售業的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設施或孵化新的可能性的平臺。誰能佔得先機,誰就掌控了下個10年零售的主動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