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01德國的醫療保障體系

眾所周知,現代社會保險發源地是德國,源自俾斯麥時期。1883年,德國首先頒佈了醫療保險法,開創了現代社會保險的先河,這是第一個涵蓋了每個人,不分身份,地位,職業的社會保險。而發展到今天,聯邦德國的醫療保險在日常生活當中作用非常大,德國人只要交了保險,就能享受到免費醫療。

德國的保險分為兩種。一種是公立性的,一種是私立性的。我們所說的公立,是德國的法律規定,由專職機構來管理的一個保險險種,其實國家並不在管理運作上發揮任何作用,因此公立保險更應該叫做法定保險。另一種是補充性保險也叫私立保險,其補充作用在於,你上了公立保險,覺得還需要更多的保險服務的話,就可以再參加私立的。

那麼這兩種保險有什麼不同呢?首先是報銷程序不同。私立保險得先把現金交給醫院或診所,然後再把票據寄給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再把錢打到你的賬戶上。其次是報銷範圍不同。公立保險對所有醫療範圍內的疾病都報銷,私立保險的報銷有一定限度。還有一個區別就是報銷比例不同。公立保險全部實報實銷,私立保險一般來講只報銷90%左右,不是全部。

德國的大醫院並不多。只有重大疾病和急診才去公立醫院,一般看病都到各個小診所去,這樣就分流了人群,大醫院並不擁擠。這跟中國有重大的區別。中國人只要生了病就要找大醫院,而不是去診所(都是莆田系也沒法找啊!),而德國呢,是反過來的,先去診所,只有診所醫生認為他不能在診所治療的情況下,才會轉去大醫院。

那麼,德國人怎麼來選擇診所呢?一是就近原則,因為每個德國人都有相對固定的診所,不會到處去亂碰,這樣,固定的醫生對病人的情況相對比較熟悉和了解。這樣看起病來,就免去了問診中的許多廢話,病人也用不著敘述很多,因為他的情況醫生都比較瞭解。二是根據診所的專業特長來選擇診所。德國診所的醫生一般來講都相對在某個科目上有自己的專業特長,比如牙科,內科,婦科,外科,腦神經科,醫生會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來確定這個診所的重點診療方向。

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02德國看病流程

在德國,病人到了診所裡面之後,護士會把你引導到休息室,先讓你坐下休息,等候時間一般都在十五分鐘左右,不會超過半小時,等候時間長短取決於醫生看病的節奏。候診室裡邊有很多書,患者可以看書,看報,喝飲料,喝水等,可以安靜地坐在裡面休息,環境很安靜,不會讓人感到煩躁。

時間到了之後,護士會把你引導到醫生那裡去,醫生就會了解你的病情,然後給你做出診斷,開出處方。然後再由護士把所有的手續都裝在一個袋子裡交給你,你拿著處方就可以到藥店買藥了。只要是德國的執業醫師,都和醫療保險掛鉤的,他開出的藥都可以報銷。這裡面也體現了德國人的自律和誠信,相信每個醫生都會做出專業的、公正的診斷。

我們誇張點說,幾乎每一條街都有個診所,雖然診所是私人性質,但都是和醫療保險掛鉤的。怎麼掛鉤呢?德國有這麼一種行業自律準則,每個醫生都必須加入到醫師協會,醫生是醫師協會的成員。另外一個重要前提是你必須有執業資格,有這兩個條件之後,醫生開的門診,就可以和醫療保險掛鉤了,也就是說,醫生給病人看病的費用就可以報銷了。

德國的門診和藥品是分離的。醫生一般不會在診所裡面把藥給你,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普通的,或者說常用的,包紮用的,注射用的,這種醫生就會給你,除了這些,醫生不會直接給藥,你需要拿著醫生的處方到藥店去買,買藥也是走保險,實報實銷。

德國的大醫院數量不多。如果有重大疾病,疑難雜症,或者急診,德國人才會到大醫院去看。醫生和病人也都不會騙保,比如醫生給病人做了一項檢查,卻造假填寫上許多項檢查來騙取醫療保險金,這種情況在德國不會出現,也不會出現病人拿著別人的醫保卡為自己開藥的事情,這是社會公信,當然更重要的是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後果就是取消醫生執業資格,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沒有一個醫生願意去冒這個險;同時,德國醫保覆蓋到了每一個人,德國人也不需要用別人的醫保卡為自己開藥看病。

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03獨特的德國思考:中醫

德國比較獨特的一點:德意志確實是一個系統思考的民族,儘管它是西醫的發源地,但卻不排斥中醫,而且中醫在德國有著重要的地位。這點在德國的醫院可以看到,無論在德國的大醫院還是小診所,牆上一般都掛著中國的經絡圖或是太極圖。德國人這種對外來文明的包容、學習、吸收、借鑑、歸納,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04醫患關係:肉在刀砧和生命託付

事實上,德國也會出現醫療糾紛,但這是保險部門和患者律師之間的事,醫生只管醫治病人。這裡的病人對醫生的話就像聖旨一樣執行,從未多問幾句為什麼,他們把醫生看成自己的生命保護神。在這種環境下行醫,醫生理所當然地會把病人當做自己的朋友或親人來處理。有誰能拒絕把生命交給你的人呢?

我們的患者在去醫院之前首先就已經把自己設想成為刀砧上的肉,醫院就是屠夫,這種假設使得患者在就醫是處處設防,甚至不惜採用現代的手段留取很多“材料”,一旦出現不滿意的結果便刀戎相見,凡此種種,和德國相比,我們的醫患關係是在不堪入目。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的,有國民素質的問題,有醫療系統本身的問題,有不負責任的媒體的負面渲染的問題,還有醫療體制的問題。

05德國醫生和中國醫生

醫生培養:德國醫生的培養和我國有點相似,他們高中畢業後即可考大學醫學院校,學制一般6年,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通過3次嚴格的考核才能畢業,畢業後可以去醫院工作,也可以在聯繫導師讀2年左右,書寫論文答辯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PHD/MD;畢業後必須接受有培訓醫師資質的醫院培訓2年,考核合格後方可成為正式醫師。這一點和我們的醫師培訓方式有點相似,反而不同於美國模式。

醫生待遇:其實,德國的醫師待遇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當然,這種不好是相對美國、英國、日本來講的)。儘管德國民眾對醫生非常尊重,儘管政府對醫療的投入佔政府預算的11%以上,儘管德國醫生的勞動強度非常高,責任心也非常強,但是,德國醫生近年來的收入並不高。

全世界收入最高的醫生是美國醫生,德國醫生在歐洲醫生中屬於收入低的群體,甚至低於意大利、西班牙。有很多德國醫生移民到美國、英國去當醫生了,以至於德國的醫療行業可能會後繼乏人。2005、2006年爆發醫生協會組織的示威遊行,政府做出了一定的妥協,提高了一點,但是相對其全國人均收入來講,德國醫生的待遇也是一般的。

目前德國醫院普通專科醫生的年收入約4~4.5萬歐元(稅後),社區醫生平均水平也接近這個水平,兌換成人民幣約40萬,結合他們的CPI,約相當於25萬RMB。如果說德國醫生收入水平低,但與我國相比,我國醫生收入那又算什麼呢?

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醫生勞動強度:德國醫生的勞動強度每個科室差別也很大,外科勞動強度也是大的驚人,但象放療科等怎相對輕鬆。外科一般的單位8點(夏令時)上班,醫院醫生則7點半準時交班,八點之前處理完病房事務,半點準時進手術室開始手術,一直幹到下午4時下班,而外科醫師往往還不能準時下班。這種勞動強度在德國的行業中應該是名列前茅的。

雖然已經建立了最好、最廣泛的醫療網絡和信息化,工作效率高了很多,但是,醫生上班還是像機器一樣運轉,停不下來。這裡管病人寫病歷的住院醫師很少,一般一個住院醫生管10張床位左右,即便是病歷內容並不多,基本上都是電子化表格病歷,由於病人住院時間短,寫病歷所耗的時間也不少了,加上換藥、檢查病人、醫患交流、院外會診等等,每天8.5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並不充裕。

醫患交流:德國醫生非常重視醫患交流,而其養成了非常良好的醫患對話習慣,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醫生從來不會在病人面前彙報病史分析病情,醫生和病人是完全平等的,互相非常客氣,醫生進病房查視每個病人前和結束後都要與病人進行握手,更重要的是,醫生一進入病房就能叫出病人的名字,因為在病房門口他們已經完成了這些準備工作。進入病房先敲門,見到病人先叫出他的名字並問好,徵詢病情,交代診療事宜,而且非常耐心地聽取病人主訴和要求,醫患關係顯得非常融洽。

在德國,絕大多數病人都是聽從醫生的意見的,當然,對於一些治療效果預期不好的病,醫生也會和病人以及家屬商量,由他們決定方案。在緊急情況下,醫生會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想法去搶救,事後在補辦知情同意簽字手續。這在我們國家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提倡的,萬一治療失敗,吃虧的肯定是醫生。

我想我們不能把這種差別僅僅理解為文化上的差別,德國醫生培養、德國先進的醫療制度都是值得我們借鑑學習的。但某些網友動輒破口大罵也有些許過分了,我們要明白操之過急可能反而適得其反,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困擾我國的醫鬧行為,在德國並不存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