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江淮汽車突然漲停了。

原因是來自路邊社的小道消息——大眾要收購江淮的股份成為大股東,並且已經聘請高盛作為收購顧問介入。

在這一消息之下,江淮撇開長城和長安,蹭蹭蹭往上漲,甚至連當紅辣子雞江鈴汽車也追不上,姓江的就是厲害哈。

“太年輕了!”基金經理指著我的鼻子說到,“都漲一天了,收盤你才知道,僱你有什麼價值?”

話說下午掛漲停板,也是能買幾千股的啊。

事後諸葛亮,我們來聊一聊這事兒靠譜嗎,最重要的是,還能不能買?

先擺結論,事兒應該是真的,但可能買不進去了,已經上車的,不要下車就好。

我們主要從四方面下手分析:江淮是什麼,大眾為什麼買,怎麼買以及影響幾何?

傳聞大眾準備控股江淮,成為下支可能翻倍的龍頭(600418)

江淮是什麼

江淮是位於安徽的綜合性汽車廠商,乘用車和商用車均有涉及。

2018年,江淮銷售乘用車19.75萬輛,重卡4萬輛,輕卡19萬輛。乘用車19萬的規模,處於一般意義上的盈虧平衡點,重卡和輕卡在營收中佔比更大,但利潤微薄。

所以江淮長期處於盈虧平衡點附近,2018年前三季度,江淮虧損1.66億元。

長期以來江淮都缺乏券商覆蓋,唯一能引起市場關注的是為蔚來代工,以及和大眾的合資的新聞。市場非常不看好江淮的代工模式,甚至有些車主買了江淮代工的ES8,還要把屁股上的江淮兩個字扣下來。

所以我們可以把江淮理解為,一個在汽車淘汰賽中大概率將被淘汰的小車企。

大眾為什麼要買江淮

這還得從特朗普說起,自從中美爆發貿易爭端之後,中國就放開了對於外資在中國合資車企中的持股佔比,從2022年以後,外資就能完全獨資在中國建立汽車企業了。

在這之前,受制於外資股比限制,BBA在中國合資車企中的股比都不超過50%。例如,大眾在上汽大眾佔50%,寶馬在華晨寶馬佔50%,戴姆勒在北京奔馳佔49%。

而且國內車市還是賣方市場,高端產品供不應求,買奔馳都要排隊,因此合資車企可謂暴利。考慮到合資車企的研發團隊都在海外,不計算管理費用,所以利潤驚人。

放開股比後,各廠商蠢蠢欲動,就想提高股比。

BBA裡面,寶馬最積極,因為華晨寶馬的工廠是德國人管,中方扮演“躺贏”的角色,白白拿了這麼多年的分紅,這時候寶馬拿出擴產協議,地方政府考慮到稅收和就業,以290億元的代價將華晨寶馬25%的股權出售給德國寶馬。

可謂柿子找軟的捏,剩下的BA就是硬骨頭了。北汽奔馳,儘管北汽也不太扶得上牆,但北汽是北京市國資委旗下公司,怎麼好拉的下臉來承認自己不行。上汽大眾就更不好處理了,銷售公司都被上汽把持著,而且大眾在上汽下面混的風生水起,最近幾年還打算把奧迪給上汽,當然不好說分手。

增持股比不成,大眾只能圍魏救趙——收購江淮。

說起江淮,還得從大眾的新能源戰略說起。新能源可是德國政府的心病,又不掌握智能駕駛系統,又不掌握新能源電池技術,德國總理說了,這麼幹下去,德國汽車產業鏈將沒有未來。

最近德國政府宣佈提供10億歐元補貼動力電池行業,有的選民還不同意,認為這干預了市場經濟。

開玩笑,我們十年來都投了4000多億元新能源補貼了,10億歐元無異於杯水車薪。

德國的電動車產業拖了後腿,大眾很焦慮,為此在2018年推出了MEB平臺,並揚言將在2022年之前在中國投入至少150億歐元用於研發和製造電動化、智能化車輛,把寶都壓在了中國。

進展很快,上汽大眾旗下首個MEB平臺的新能源工廠在2018年10月就已開工,計劃於202年建成投產,全力追趕特斯拉的步伐。

新能源車時代,戰略佈局很重要,稍有不慎都將萬劫不復。

為此,大眾做了除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之外的C計劃——江淮大眾。

江淮大眾合資公司的合同是在2017年6月簽署的,7月份又簽署和新能源研發中心的合作合同。

原本的計劃是以江淮現有的電動車平臺為基礎,生產低價電動車,掛一個新品牌出售,這有點類似於寶馬和長城合資的光束汽車。

但現在,大眾似乎有了新的想法,如果大眾有一個可以獨立控制的車企,將成為和上汽以及一汽談判的重大籌碼。

傳聞大眾準備控股江淮,成為下支可能翻倍的龍頭(600418)

江淮似乎是個好選擇,以今天的收盤價大約126億的市值,擁有四座乘用車工廠,產能合計45萬輛,稍微改造一下產能很快就能釋放。

大眾為什麼要買江淮

路邊社說的是通過國有股東轉讓,大股東江淮控股持股24.27%,加上其餘國有股東,總計可以轉讓40%的股份給大眾。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這其實無所謂,之前就有上汽通用五菱,五菱轉讓15%股權給通用的案例發生。只要企業能在當地建廠,提供稅收和工作崗位,地方政府喜聞樂見。

至於大眾會不會在二級市場買,個人認為不太有可能。

大眾如果買下江淮,影響幾何

如果這一消息是真的。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大眾談不下來上汽大眾的股比,希望通過買江淮來增加談判籌碼。

另外對於大眾來說也是留了一手,第一次獨立運營在中國的企業,為將來在中國獨立生產電動奧迪積累管理經驗。

參考江鈴領界的案例,本土設計結合合資技術,把自主車企打得找不到北。大眾和江淮是有研發中心的,若未來生產低端的MEB電動車,定位低於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競爭力還是比較強的。

這樣大眾就形成了低端燃油車由捷達生產,低端電動車由江淮大眾生產的競爭格局。

大眾如果能控股江淮,這將成為外資車企在中國控股的第一個企業,具有標杆性的地位。作為A股能買到的外資獨資車企股票,稀缺性很強。

這種投機強烈取決於消息的真實性,但其風險收益比是不對稱的,向上是1倍的空間,向下也只有20%的虧損上限,所以上車了的,千萬別下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