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城市競爭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城市競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高校和科技實力的競爭。

針對高校高薪“挖人”的現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呼籲“東部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手下留情”。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談到要正確發揮評價引導作用,支持中西部地區穩定人才隊伍,發達地區不得片面通過高薪酬高待遇競價搶挖人才,特別是從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挖人才。

專家指出,高校和人才的發展都需要平臺,高校對區域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帶動力越來越大,城市平臺對一座高校的發展也日益重要。兩者的結合比以往都要緊密,並互相成就。

高校經費差距

人才的流動與高校經費、區域經濟差距等因素息息相關。

根據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公佈的2019年財務預算,8所高校財務預算超過100億元。其中,清華大學以297.21億元穩居第一,另外還有浙江大學(191.77億元)、北京大學(190.07億元)、中山大學(175.17億元)、上海交通大學(156.32億元)、復旦大學(125.09億元)、華中科技大學(106.98億元)和武漢大學(106.44億元)。從總體上看,東部院校的預算高於中西部院校、理工科院校的預算高於文科院校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哪些大學最受歡迎?為了吸引未來的大學生,這些城市拼了

如今頭部高校的財力十分雄厚,清華、浙大等高校一年的財務預算,已經超過了很多地級市一年的財政收入。比如安徽北部的人口大市阜陽,去年其地方財政收入為187億元,低於清華、北大的預算。

那麼高校的經費從哪裡來?在我國,“財政撥款、教育收入、社會資助、經營收入以及上一年的轉結餘額”這五種渠道構成了高校的年度預算表。

財政撥款是高校最直接的經費來源,也是經費基礎。其中最重要的是來自教育部的財政撥款,這部分收入除了生均撥款外,更多的是項目撥款。因此,重點學科多的高校獲得的經費也越多。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好的大學資源更為豐富、師資力量更強、重點學科更多,因此能獲得的經費也會比較多。但目前以項目撥款為主的財政撥款,容易產生馬太效應,拉大學校之間差距。他認為,要減少項目撥款,提高生均撥款的比例,鼓勵學校向社會募捐,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

事實上,近年來,政府部門也加大了對中西部高校的支持。去年初,教育部召開支持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座談會,部署啟動部省合建工作。會議強調,要通過部省合建這一新的機制和模式,在尚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則,重點支持河北大學、山西大學、內蒙古大學、南昌大學、鄭州大學等14所高校建設。

陳寶生曾表示,在不遠的將來,這些高校將快速成長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排頭兵”,向“國家隊”水平邁進。

除了教育部的財政撥款外,地方財政對當地高校的支持也很重要。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地區,地方財政實力雄厚,能夠給予當地高校的支持也會更多。比如近年來廣東、江蘇等發達省份都給予當地高校高額的補貼。

一線城市深圳被稱為“中國最缺大學的城市”,但得益於地方財力雄厚,近年來其在高教方面的投入十分驚人,引進了一系列國內外名校創辦深圳校區。根據當地媒體報道,隨著深圳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對其財政投入也進一步加大,在去年已達到140億元的基礎上,今年將增加至近180億元,投入規模僅次於北京、上海。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不僅可以給錢給地,而且當地企業更多,市場機會更多,科研成果轉化更容易。此外,經濟發達城市的企業家校友會多,校友捐款收入也會很多,高校在這部分收入的使用上更靈活。

比如,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的財政撥款收入佔其預算總經費比例都不足20%,表明這些高校擁有更多的收入來源。

城市與高校的良性互動

人往高處走是自然規律,但丁長髮表示,相較於以前中西部高校人才的流失程度,這幾年已有明顯改善。中西部地區的一些大城市,比如武漢和成都,隨著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地高校也越來越吸引人。

哪些大學最受歡迎?為了吸引未來的大學生,這些城市拼了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武漢大學。21世紀頭一個十年,老牌名校武漢大學頻頻出現人才出走東部沿海高校的現象,但近年來,武大的整體競爭力提高十分明顯,尤其是文科,在多個省份的高考錄取分數線中位居前列。

武漢大學某學院的一位副院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幾年武漢經濟快速發展,武大通過大力發展校友經濟,校友捐款金額位居前列。“在吸引人才方面,我們現在更有經濟底氣了,這幾年武大在國際化人才、高端人才的引進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

在他看來,武大近幾年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發展態勢、地方政府的支持緊密相關。武大雖然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但近年來,與地方政府的關係理順後,地方政府給予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另外,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中心經濟快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十分亮眼。“武漢城市地位的改變與提升,對武大吸引人才的幫助是非常大的,如果城市平臺不行,我們也很難吸引人才。”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雖然在改革開放後,成都、武漢、重慶這些高教資源豐富的傳統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城市,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落寞,但進入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伴隨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些城市發揮出原有的優勢,逐漸迴歸到原有的位置。

比如,近年來,武漢憑藉雄厚的科教實力,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數十家家上市公司,是我國上市公司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

在成都,去年全市有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3000家,淨增超500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3543家,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三;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達到10071億元,同比增長14.5%。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到轉型升級新階段,高校、科技、人才等要素對區域經濟、城市的發展日益凸顯。高校集中的城市,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的優勢十分突出。

例如,安徽省會合肥擁有中科大等實力雄厚的高校、科研院所力量,近年來省市、高校、企業合力,持續投入,在人工智能方面湧現了一批以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為代表的行業頂尖企業。

丁長髮認為,中西部高校的發展,除了教育部財政撥款的部分要加大傾斜力度外,也跟中西部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關。中西部的中心城市發展起來了,不僅能給所在地高校更大的支持空間,對高校吸引人才也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去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提出要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為中心,引領成渝、長江中游、中原、關中平原等城市群發展,帶動相關板塊融合發展。

彭澎認為,未來,武漢、成都等新一線城市將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它們的發展空間甚至大過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後,一方面可有效減輕一線城市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區域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更多中小城市、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利於縮小區域差距,使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均衡。

在這個過程中,這些中西部中心城市受到的關注會越來越多,對人才的吸引力也將越來越強,這對不少中西部高校來說,意味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