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期待北京中軸線的美好未來'

"

來源:光明日報

期待北京中軸線的美好未來

【名家看北京】

每個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的地域特點、文化特徵和環境特色,古都北京最重要的特點、特徵和特色,是貫穿南北的城市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形成於元代,歷經明、清、民國至今,構建起北京城市骨架的重要基準,成為中國悠久城市文明的歷史見證。7.8公里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貫通古都北京的外城、內城、皇城、宮城,直達北端的鐘鼓樓。自形成至今,無論北京的城市形態如何變遷,始終處於駕馭全城的至尊地位,產生出無與倫比的超然氣度,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經由人工設計建造現存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軸線,與古都城市發展史一脈相承,被譽為“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奇蹟”,代表著東方文明古都規劃建設的最高成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北京城市承繼了原有的空間結構,在不打破中軸線對稱結構的前提下,天安門廣場地區經歷了多次改造,但是整個廣場的規劃設計及其兩側公共建築的佈局、規模、形式均反映出對傳統中軸線對稱原則的維護,體現出當代社會對中軸線價值的認同和尊重。中軸線作為北京城市規劃中統帥全局的存在,為構建完整的城市景觀增添了信心,為實現優美的城市環境創造了條件,也為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提供了思路。

2011年6月,北京啟動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工作,邁出了中軸線保護新的關鍵一步。除已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故宮、天壇之外,還包括永定門城樓、先農壇、正陽門及箭樓、毛主席紀念堂、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太廟、社稷壇、景山、萬寧橋、鼓樓和鐘樓,以及連接這些要素的歷史街道,覆蓋了北京歷史城區約65%的面積。目前已經編制完成《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名錄文本》,基本確定了北京中軸線的遺產構成和遺產環境範圍,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全面啟動。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傳承保護好這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職責,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2002年至2020年為期18年的“故宮整體維修保護工程”和2013年至2020年為期8年的“平安故宮”工程即將順利竣工,實現“把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目標;故宮大高玄殿通過整體維修保護,即將對社會開放;太廟、社稷壇等文物建築,通過住戶搬遷騰退,歷史風貌得以恢復;景山壽皇殿建築群以歷史文化展覽的形式面向公眾開放,再現皇家祭祀的歷史情境氛圍;先農壇“春耕祭先農”暨“一畝三分地”實現騰退、考古、展示、祭祀、春播歷史景觀的展示;消除鐘鼓樓、德勝門箭樓等百餘處文物建築存在的避雷、防火、用電等安全隱患。

中軸線沿線環境整治持續推進,地安門百貨大樓等沿線建築高度逐步降低,在建築體量、形式等方面與環境景觀相協調;鐘鼓樓周邊環境得以改善,地安門雁翅樓修復得以開放,玉河河道景觀風貌得以恢復;天壇外壇周邊騰退搬遷取得突破性進展,恢復天壇歷史風貌,履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的莊嚴承諾,同時實施北京天壇醫院的整體搬遷,最大限度恢復天壇歷史格局及風貌。北京市民特別是當地居民,積極支持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主動配合騰退,為文化遺產維修保護和展示利用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我成長於北京,從小就居住在中軸線兩側的衚衕裡,雄偉的天安門、壯美的紫禁城、溫馨的四合院是我人生美好的回憶。作為在北京中軸線附近生活了60多年的“老北京”,我時刻關注著中軸線的變化,並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對北京中軸線的美好未來充滿期待,更為服務古都北京發展而驕傲,為保護北京文化遺產而自豪。(作者:單霽翔,系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學院院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