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擔麵去哪兒了?擔擔麵去哪兒了?

擔擔麵不見了。

我們曾經說,在成都,火鍋第二,串串第三,這第一便是麵食。

擔擔麵去哪兒了?

點擊上圖查看“在成都,火鍋第二,串串第三”

成都的寫字樓周邊,總會有那麼幾家捱得緊密的麵館子。麵食,也是成都上班族們午市最普遍的飽腹之擇。

這麼一天,照例走到樓下吃麵,看菜單點面時,發現曾經活躍在菜單上的擔擔麵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臊子面,如雙椒牛肉麵、雞雜麵、西紅柿雞蛋麵。

擔擔麵去哪兒了?擔擔麵去哪兒了?

尋覓良久,我們總算在一家麵館子的菜單上找到了成都擔擔麵。

擔擔麵去哪兒了?擔擔麵去哪兒了?

不過這碗擔擔麵實在尷尬,上方臊子不幹不香,下方看似大半紅油鋪底,實則暗含水分。尤其這把蔥段,對不喜食蔥的人而言,就是災難現場。

擔擔麵去哪兒了?

豌雜麵則討喜許多,拌上一筷子,紅油的香氣便鑽進鼻腔,勾起食慾。佐料比例下得好,吃到最後,也不鹹口。

從口味上講,這碗豌雜麵倒更像是資格的擔擔麵。

那麼,擔擔麵去哪兒了?

擔擔麵去哪兒了?

在經過詳細的資料查詢及網絡走訪後,我們獲悉了擔擔麵的兩個去向。

第一,擔擔麵還在成都,不過改了名字,多了花樣。

在說已“改頭換面”的擔擔麵前,我們先去到1841年的自貢,找找它的始源。百來年前的自貢,有個叫陳包包的小販,用一根扁擔挑了煮麵的爐子及碗筷調料,做起了流動生意。

擔擔麵去哪兒了?

圖源/網絡

陳包包的面是手擀麵,口感勁道,調味上也下足了功夫,自然受到好吃的川人喜愛。聽到“擔擔麵!”的吆喝聲,嘴饞的人們便歇下手裡的事情,走到門外買碗麵吃。

挑著扁擔賣面的做法逐漸成為一種販售形式,街頭貨郎們自然也多了起來。那時的擔擔麵沒有個標準形式,乾溼皆可,愛吃湯麵的貨郎,就加些熬製的肉湯;喜幹拌的貨郎,就做些味重的拌麵。

擔擔麵去哪兒了?

攝影/海達·莫理循(Hedda Morrison,1908-1991)

後來,陳包包開了自己的小店,人們還是習慣稱呼他家的面為擔擔麵。

而擔擔麵真正貼上幹拌麵的標籤,大致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成都有了家擔擔麵做得獨到的麵館子,做的就是幹拌的擔擔麵,生意著實紅火。

依葫蘆畫瓢,各家館子都以此為基準,擔擔麵便成了多數人眼裡無湯的樣子。

擔擔麵去哪兒了?

圖源/網絡

現在麵館子裡的擔擔麵,也不知經過了多少的改變。去到成都街頭,找家麵館子吃碗擔擔麵,你可能會發現,碗裡的擔擔麵和隔壁桌的幹拌雜醬麵竟然驚人的相似。

這只是個例,我們相信,成都依然有這樣一碗小小的,藏著噴香的紅油與誘人的牛肉肉臊的擔擔麵。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們眼裡的那碗正宗的成都擔擔麵,正在消失。

其實嚴格說來,作為一種販售形式的擔擔麵,從小街小巷走進正經店鋪的時候,就已然消失了。但我們不會否認擔擔麵賦予川味麵食的價值,畢竟曾經真的有這麼一碗擔擔麵,讓老成都人魂牽夢繞。

擔擔麵去哪兒了?

圖源/網絡

以那碗老成都擔擔麵為滋味之基,廚師們賦予了擔擔麵更多的花樣,味道也變得豐富且多元。

今天吃到那碗的素椒面,昨天吃過的豌雜麵,都有醇厚的紅油,爽麻的花椒與炒得幹香的肉臊。不過在此之上,加了耙和的豌豆、芽菜與大頭菜碎等佐料。

要我說,它們都是擔擔麵的味道。

所以,成都的擔擔麵究竟去哪兒了?

我們放眼一看,發現擔擔麵從成都的菜單上出逃,在更為廣闊的區域活躍起來,這便是我們要說的,擔擔麵的第二個去向:它走出了成都,走向川外乃至國際,孃家便回得少了。

據在廣州待過幾年的牙尖兒說,擔擔麵在廣州,同紅糖餈粑與現炸酥肉一樣,是火鍋店中的必點小吃。

慕樹在美國生活的兩年裡,也曾聽身邊的美國朋友提起擔擔麵這道成都美食。

而在前不久落幕的“尋香之旅-成都生活美學體驗遊”中,10位體驗官們,在成都耍了三天,不管是問道青城山還是拜水都江堰,去遊覽水井坊或是川菜博物館,每頓用餐也以擔擔麵作為餐後的固定小吃。

擔擔麵去哪兒了?

成都生活美學體驗官們在水井坊博物館所品嚐的擔擔麵

作為體驗官之一,來自法國的Clément PIQUET,最喜愛的成都美食,便是擔擔麵。“它是一個街頭食物,非常具有成都特色,但它的味道對於外國人而言非常友好。”

將擔擔麵作為一道小食,倒也有源可循。在英國作家扶霞的《魚翅與花椒》一書中,擔擔麵便是這樣一小碗表面加了鬆脆的牛肉碎,碗底藏了醬油、紅油、芝麻醬與花椒的面。

一碗擔擔麵後,扶霞還要吃上二兩海鮮麵,才能既滿足了嘴又飽了腹。

擔擔麵去哪兒了?

扶霞在成都街頭覓食,圖源/網絡

作為向外國友人打開成都的書籍,《魚翅與花椒》中所述的美食構成了外國人眼中,百味成都的輪廓。

這樣一來,擔擔麵作為成都小食的標籤,便有了合理的解釋。

但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將麵食作為大眾飲食的日本,可不打算將擔擔麵僅作為一道小食作罷。

日餐廳中的擔擔麵花樣豐富得很,不少人排了長隊就為口特色的味道,這裡的特色不是川味,而是開心果醬、蝦醬與鐵板燒等日式本土的味道。

擔擔麵去哪兒了?

日本擔擔麵,圖源/網絡

但日本擔擔麵的源頭,依然在四川。

上個世紀,一位名叫陳建民的四川人,在1952年去到了日本,同樣被帶至島國的,便是其作為川菜師傅的手藝。

擔擔麵去哪兒了?

陳建民與兒子陳建一,圖源/sisen.jp

為適應當地人的口味,陳師傅做了些改良,將日本拉麵中常見的高湯引入擔擔麵中,使其口感變得溫和。

有人就此批判日本擔擔麵,少了麻辣,加了高湯,丟了擔擔麵的魂,哪裡還能稱作擔擔麵。

擔擔麵去哪兒了?

圖源/網絡

美食家蔡瀾先生曾在知乎上談及他眼裡,正宗擔擔麵的樣子。“擔擔麵以什麼作標準?應該有湯的嗎?還是幹撈?沒有答案。”

蔡瀾先生去四川尋擔擔麵時,發現每家人做的都不同。雖然基本上的原料都是一樣,但味道各異。

“到底怎麼為最正宗?你最喜歡吃的,就是最正宗了。”

所以,不論在成都,廣州或是世界的任何一處,只要你吃到一碗心儀的擔擔麵,沒錯,那就是成都擔擔麵的味道。

擔擔麵去哪兒了?

— THE END —

編輯:李釐 設計:陳霜奕

免責申明: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

請留言聯繫我們,領取稿費或刪除

擔擔麵去哪兒了?擔擔麵去哪兒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