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雖然這兩種魚都屬於石首魚科,但大黃魚屬黃魚屬,而黃姑魚屬黃姑魚屬。兩者的體色較相近,但是大黃魚體色以金黃色為主,僅背部和頭部為青灰色;黃姑魚則體色偏灰,黃色多集中於腹部,且近似橙黃色。兩者頭部的形狀也不同。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在經濟價值方面,大黃魚的價格也遠高於黃姑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雖然這兩種魚都屬於石首魚科,但大黃魚屬黃魚屬,而黃姑魚屬黃姑魚屬。兩者的體色較相近,但是大黃魚體色以金黃色為主,僅背部和頭部為青灰色;黃姑魚則體色偏灰,黃色多集中於腹部,且近似橙黃色。兩者頭部的形狀也不同。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在經濟價值方面,大黃魚的價格也遠高於黃姑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隨園食單也記載了黃姑魚,但這黃姑魚可不是長的像黃魚一樣的那種魚,而是嶽州出的一種小魚。嶽州在那呢?古嶽州是隋開皇九年建州,大業初年改為羅州,唐武德四年又改為巴州,六年復為嶽州。後來又改巴陵郡。改來改去,在明洪武九年復改嶽州,清朝沿用,民國時改稱岳陽。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雖然這兩種魚都屬於石首魚科,但大黃魚屬黃魚屬,而黃姑魚屬黃姑魚屬。兩者的體色較相近,但是大黃魚體色以金黃色為主,僅背部和頭部為青灰色;黃姑魚則體色偏灰,黃色多集中於腹部,且近似橙黃色。兩者頭部的形狀也不同。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在經濟價值方面,大黃魚的價格也遠高於黃姑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隨園食單也記載了黃姑魚,但這黃姑魚可不是長的像黃魚一樣的那種魚,而是嶽州出的一種小魚。嶽州在那呢?古嶽州是隋開皇九年建州,大業初年改為羅州,唐武德四年又改為巴州,六年復為嶽州。後來又改巴陵郡。改來改去,在明洪武九年復改嶽州,清朝沿用,民國時改稱岳陽。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岳陽,建城始於公元前505年,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江南洞庭湖之濱,依長江、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這裡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在此曾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在岳陽樓上可以眺望洞庭湖,極目遠望,心曠神怡。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雖然這兩種魚都屬於石首魚科,但大黃魚屬黃魚屬,而黃姑魚屬黃姑魚屬。兩者的體色較相近,但是大黃魚體色以金黃色為主,僅背部和頭部為青灰色;黃姑魚則體色偏灰,黃色多集中於腹部,且近似橙黃色。兩者頭部的形狀也不同。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在經濟價值方面,大黃魚的價格也遠高於黃姑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隨園食單也記載了黃姑魚,但這黃姑魚可不是長的像黃魚一樣的那種魚,而是嶽州出的一種小魚。嶽州在那呢?古嶽州是隋開皇九年建州,大業初年改為羅州,唐武德四年又改為巴州,六年復為嶽州。後來又改巴陵郡。改來改去,在明洪武九年復改嶽州,清朝沿用,民國時改稱岳陽。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岳陽,建城始於公元前505年,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江南洞庭湖之濱,依長江、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這裡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在此曾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在岳陽樓上可以眺望洞庭湖,極目遠望,心曠神怡。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洞庭湖產一種小魚也叫黃姑魚,八百里洞庭那麼大,也不那都有,這種魚以臨澧的最好。當地把它也叫黃花魚,臨澧縣地處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東與津市接壤,南接鼎城區、桃源縣,西鄰石門縣,北與澧縣相連。臨澧的黃姑魚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很早以前,臨澧先民就發現在道水河支流的浴溪河畔有大量的黃花魚苗在水中游動,便將其捕撈後放入堰塘自行飼養,經過千百年的傳播和推廣,黃花魚資源遍佈了臨澧縣大小水域。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雖然這兩種魚都屬於石首魚科,但大黃魚屬黃魚屬,而黃姑魚屬黃姑魚屬。兩者的體色較相近,但是大黃魚體色以金黃色為主,僅背部和頭部為青灰色;黃姑魚則體色偏灰,黃色多集中於腹部,且近似橙黃色。兩者頭部的形狀也不同。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在經濟價值方面,大黃魚的價格也遠高於黃姑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隨園食單也記載了黃姑魚,但這黃姑魚可不是長的像黃魚一樣的那種魚,而是嶽州出的一種小魚。嶽州在那呢?古嶽州是隋開皇九年建州,大業初年改為羅州,唐武德四年又改為巴州,六年復為嶽州。後來又改巴陵郡。改來改去,在明洪武九年復改嶽州,清朝沿用,民國時改稱岳陽。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岳陽,建城始於公元前505年,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江南洞庭湖之濱,依長江、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這裡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在此曾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在岳陽樓上可以眺望洞庭湖,極目遠望,心曠神怡。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洞庭湖產一種小魚也叫黃姑魚,八百里洞庭那麼大,也不那都有,這種魚以臨澧的最好。當地把它也叫黃花魚,臨澧縣地處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東與津市接壤,南接鼎城區、桃源縣,西鄰石門縣,北與澧縣相連。臨澧的黃姑魚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很早以前,臨澧先民就發現在道水河支流的浴溪河畔有大量的黃花魚苗在水中游動,便將其捕撈後放入堰塘自行飼養,經過千百年的傳播和推廣,黃花魚資源遍佈了臨澧縣大小水域。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臨澧具有良好的臨澧黃花魚養殖生態環境。臨澧黃花魚不僅體形美觀,色澤黃豔,頭小、含肉率高,可食部分比其它淡水魚類多,且肉質細嫩,清香味美,既好看又好吃,為魚類中的上品。臨澧黃花魚適合清蒸、煎炸等多種烹飪加工方式,口味俱佳,常見的有醉香臨澧黃花魚、平鍋臨澧黃花魚、醬香臨澧黃花魚、幹煎臨澧黃花魚、清蒸臨澧黃花魚和手撕臨、清蒸臨澧黃花魚和手撕臨澧黃花魚等多種,是湘菜中的美味佳餚。

"

原文:[黃姑魚]:嶽州出小魚,長二三寸,晒乾寄來。加酒剝皮,放飯鍋上蒸而食之,味最鮮,號“黃姑魚”。

淸 袁枚《隨園食單》水族有鱗單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黃花魚,又名黃魚,生於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黃花魚分為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可不是小黃魚長大了,小黃魚也不是大黃魚小時候,他們根本就是兩種魚。大黃魚也叫大鮮、黃瓜魚、桂花黃魚、大王魚、大黃鯗;小黃魚也叫梅子、梅魚、小王魚、小鮮、小春魚、小黃瓜魚。它們都隸屬硬骨魚綱,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它們除了個頭大小以外,在體形結構以及口感上都有明顯區別。首先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頭部與眼睛不一樣,小黃魚的頭部比較長,但眼睛卻比較小,大黃魚的頭和眼睛都比較大,大黃魚和小黃魚在尾柄上也有明顯區別,大黃魚的尾柄長而摘,而小王魚的尾柄則寬而短。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和小黃魚的鱗片也不同,大黃魚體形大,但它的鱗片比較小,背鰭和側線之間有8~9行鱗片,小黃魚個小但鱗片則比較大,它的背鰭和側線之間只有5~6行鱗片存在。大黃魚和小黃魚最大的區別,還主要體現在他們的耳石上,他們雖然是關係很近的“姐妹魚”,但它們頭顱內耳中存在的耳石是不同的,這種耳石表面都有不同的紋路,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大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密而多,而小黃魚耳石表面的紋路則比較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大黃魚汛期有春、秋兩季,以舟山漁場的大黃魚最佳,深受消費者青睞。但因過度捕撈,資源破壞嚴重。所以市場上有人以一種黃姑魚代替大黃魚。黃姑魚屬鱸形目,石首魚科,黃姑魚屬,外形類似黃魚,它們還有黃姑子、黃銅魚、黃婆雞等別稱。因為這種魚的魚鰾具有發聲能力,魚群過來時會聽到咕咕叫的叫聲,所以叫黃姑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雖然這兩種魚都屬於石首魚科,但大黃魚屬黃魚屬,而黃姑魚屬黃姑魚屬。兩者的體色較相近,但是大黃魚體色以金黃色為主,僅背部和頭部為青灰色;黃姑魚則體色偏灰,黃色多集中於腹部,且近似橙黃色。兩者頭部的形狀也不同。黃花魚魚味鮮美,肉嫩滑且肉質呈蒜瓣狀,而黃姑魚則肉質較鬆粗,鮮美嫩滑程度遠不及黃花魚。在經濟價值方面,大黃魚的價格也遠高於黃姑魚。黃姑魚通常不及黃花魚價格的二分之一。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隨園食單也記載了黃姑魚,但這黃姑魚可不是長的像黃魚一樣的那種魚,而是嶽州出的一種小魚。嶽州在那呢?古嶽州是隋開皇九年建州,大業初年改為羅州,唐武德四年又改為巴州,六年復為嶽州。後來又改巴陵郡。改來改去,在明洪武九年復改嶽州,清朝沿用,民國時改稱岳陽。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岳陽,建城始於公元前505年,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位於江南洞庭湖之濱,依長江、納三湘四水,江湖交匯,這裡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在此曾留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愛民情懷。在岳陽樓上可以眺望洞庭湖,極目遠望,心曠神怡。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洞庭湖產一種小魚也叫黃姑魚,八百里洞庭那麼大,也不那都有,這種魚以臨澧的最好。當地把它也叫黃花魚,臨澧縣地處湘西北、澧水中下游,東與津市接壤,南接鼎城區、桃源縣,西鄰石門縣,北與澧縣相連。臨澧的黃姑魚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很早以前,臨澧先民就發現在道水河支流的浴溪河畔有大量的黃花魚苗在水中游動,便將其捕撈後放入堰塘自行飼養,經過千百年的傳播和推廣,黃花魚資源遍佈了臨澧縣大小水域。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臨澧具有良好的臨澧黃花魚養殖生態環境。臨澧黃花魚不僅體形美觀,色澤黃豔,頭小、含肉率高,可食部分比其它淡水魚類多,且肉質細嫩,清香味美,既好看又好吃,為魚類中的上品。臨澧黃花魚適合清蒸、煎炸等多種烹飪加工方式,口味俱佳,常見的有醉香臨澧黃花魚、平鍋臨澧黃花魚、醬香臨澧黃花魚、幹煎臨澧黃花魚、清蒸臨澧黃花魚和手撕臨、清蒸臨澧黃花魚和手撕臨澧黃花魚等多種,是湘菜中的美味佳餚。

嶽州出小魚味最鮮,號黃姑魚

在湖南湘人自古就有自制小魚乾之習慣,當地人將黃姑魚晒乾,長二三寸,做為當地特產禮物送人。袁枚的學生從嶽州來,特地帶些送給袁枚品嚐,袁先生令廚房泡軟,剝去皮,加酒略微醃漬,放飯鍋上蒸而食之,連聲稱讚味最鮮,此魚不僅肉質細嫩、還有獨特的清香味。不愧“水中瑰寶”的美譽。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