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打壘:“壘”起大慶創業脊樑

創業 石油 文物 財經 東北網 2017-04-30

東北網4月28日訊 “乾打壘”是一種簡易的築牆方法,在兩塊固定的圓木中填上粘土,將土夯實便成了牆,老會戰們正是白手起家,在風雪呼號的荒原上“壘”起了家,也“壘”起了大慶創業的脊樑。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當年輝煌的乾打壘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大慶紅旗一村還殘留著大慶石油會戰幾乎絕跡的原生態乾打壘遺址。

乾打壘:“壘”起大慶創業脊樑

半個世紀前,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方言的近十萬會戰大軍,在大慶這片熱土上,在最簡陋的乾打壘裡戰天鬥地。新聞中心記者劉為強攝

低矮的土牆雖然在歲月中陸續坍塌,但村子中心刻有“農業學大寨”字樣的大禮堂,讓人馬上就能回想起當年熱火朝天的創業年代。

50多年前的冬夜,雪粒“砸”入松遼平原上吱吱作響,國家建工部六局三處二大隊瓦工隊的張思文和工友們擠在大帳篷裡的木板通鋪上,大風半夜掀翻了帳篷。提起在大慶度過的第一個冬天,年近80歲的張思文老人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作為紅旗一村禮堂上“農業學大寨”的親筆書寫者,張思文見證著這個小小村莊的輝煌。

1960年,國家建工部六局奉命參加大慶石油會戰,作為曾參加過北京人民大會堂建設的全國赫赫有名的建築隊伍,令出如山,近2萬職工和家屬來到大慶。

“生產高標準,生活低標準”,一張圖紙,十一個街區、近百棟乾打壘不到3個月就建成了,廣大職工因陋就簡,自力更生,用最快的時間解決了居住困難的現實問題,一棟棟乾打壘就像一座座城堡,堅強有力地支持著前方的生產建設。

“東北的冬天冰凍三尺,地比石頭還硬,為了搶工期我們就動員職工和家屬全員挖地基,用鋸末子拌上原油點燃後燜化凍土,把凍土烤化一層我們就刨一層,然後再烤,一直到挖到近2米才挖過凍土層,年都在工地上過的,就是為了趕在開春前挖好地基保障龍鳳煉油廠的建設。”說起當年戰天鬥地的壯舉,張思文仍激動不已。

2016年8月,家在新疆的徐光山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車回到紅旗一村,近80名當年在紅旗一村五七學校讀過書的老同學們相約回到這裡,如今他們已分散在全國各地。李建剛是這次活動的發起人,他在七歲時隨家人來到紅旗一村,是乾打壘裡面長大的孩子。“我們把這次活動叫做尋根之旅,孩子回家了!我們是在乾打壘中生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我們都跟隨父母在這裡度過了最難忘的童年時光,那段經歷、那段歲月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記憶、更是一種性格和態度,父輩們在乾打壘中的創業豪情影響著我們的一生,乾打壘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根、我們的魂。”

每一個站在紅旗村乾打壘前的人,都應該記住半個世紀前,來自全國各地、操著不同的方言的近十萬會戰大軍,在大慶這片熱土上,在最簡陋的乾打壘裡戰天鬥地,用豪情和無悔書寫著人生最美的一頁,用奉獻和奮鬥鍛造著這座城市初始的創業基因,他們留給今天的大慶最夯實的記憶和前行的信心!

【鏈接】

“紅旗一村”是1960年國家建工部六局奉命參加大慶石油會戰而建起的一處家屬生活基地。最鼎盛時這裡居住著200多戶職工的家屬和子弟,建工部六局的1000多名知青也在這裡火熱的鍛鍊過。隨著國企的兼併重組,建工六局被解體,先後搬遷到湖北、天津、太原、包頭和北京,剩下一個看守國有資產的“留守基地”就留在了大慶。

“紅旗一村”曾是大慶會戰年代“農牧林副漁”全面發展的先進典型。

2007年,“紅旗一村乾打壘群”被市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1月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手記

東北特有的黑粘土、羊草綹子,一層一層夯實地不僅僅是一面面抵禦嚴寒的土牆,更夯實了那一代人艱苦創業的脊樑,也夯實了大慶這座城市精神最堅實的底蘊!

採訪中,我一直在問當年住過乾打壘的老人當時最苦的記憶是什麼?當時的生活條件無疑是艱苦的,但在乾打壘裡出生、成長的那一代人對乾打壘的記憶都是幸福的。

每一個有過乾打壘情結的人都把大慶看作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的家,走得再遠,都會記得根在這裡。他們的身上流淌著乾打壘鍛造過的血液,是乾打壘給他們的生命增添了深度和厚度。創業年代不計個人得失、艱苦創業奉獻祖國的情懷深深刻在他們骨子裡,讓從乾打壘裡走出來的一代人生命的底色更加純正。

當年住在乾打壘裡的張思文們建設的龍鳳煉油廠今天仍在使用中,已經成長為大慶千萬噸石化產業,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和支柱,他們鍛造的乾打壘精神更是城市前行最原始的動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