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創業”之後:孵化不易'

""“萬眾創業”之後:孵化不易

深圳創業廣場。時代財經攝

“你好,我想諮詢創客空間的事。”

“請問有什麼需求?”

“我想了解下創客空間是對社會公眾開放還是內部使用?”

……

9月初一個尋常的工作日下午,在深圳灣創業廣場的TCL創客空間辦公室內,有兩位訪客前來了解創客空間的入駐條件,但對話只持續了5分鐘便匆匆結束,因為意識到這裡並不是能滿足他們需求的“孵化器”——不提供工位出租,入孵項目需有一定成熟度。

但如果是在四五年前,帶著校園裡做的實驗項目和idea的他們,不僅可以成為這裡的一員,甚至可以僅憑PPT就可以拿到數輪融資,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近年來,雙創熱潮的降溫讓投資逐漸理性,一度被調侃比創業者還多的孵化器也隨之經歷了一番洗牌,留存下來的大多數已變得謹慎而理智,同時亦持續謀求轉型。

誰能做孵化?

市場在淘沙,政策在調整,隨著政府考核條件的升級,學不會賺錢的孵化機構或空間運營方若失去補貼,連存活都成問題。

“孵化是個很難實現的命題。”正身處孵化行業的劉峰(化名)向時代財經直言,原因很簡單,因為“物業租金太貴了”。

“我們看過一個發展園區,由新加坡的一個公司運營,他也成功地孵化出兩三個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在產業園區運營的案例中其實已經算不錯的了。但是他從中獲得的收入跟他的租金相比,其實並不是很大。因為他在培育的過程中採取了以租金換股權的方式,這種事情很容易失敗。”

劉峰進一步指出,孵化需要很大投入,需要專業人才和各方面資源對接,運營成本很高。如果培育了一兩年的企業沒有收租金,結果企業突然倒閉,那這兩年的租金就沒有了,這對運營方來講,還不如做“二房東”來得好。

“我認為未來孵化的趨勢就只有兩方面,一是大企業下面的創新中心,做的事情一部分是創新資源的輸出、產業資源的輸出,以及帶一定的投資屬性。另一方面是專業的VC機構。”曾在創新谷任職、目前在TCL創客空間負責運營的張震認為,除了上述兩類機構,其它孵化器想僅通過孵化來實現盈利已經沒什麼可能性。

TCL創客空間前身是TCL創新孵化中心,在2014年被納入TCL集團“雙+”轉型戰略後,開始引入外部項目孵化。

早期和大多數孵化機構一樣,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對許多早期創業項目提供優厚的免費資源,例如辦公工位、創業培訓、供應鏈支持、產品推廣等。不一樣的是,他們背靠大集團資源,生存空間更大。

但隨著熱潮退卻,像TCL創客空間這類主打產業驅動型的孵化機構逐漸意識新的問題——孵化項目與自身產業匹配度的重要性,“如果這個項目根本用不上我們提供的資源,那這個孵化有什麼意義?”

“中國的市場環境變化太快了,競爭太激烈,現在看所有的細分行業,隨便想一個,都有頭部企業,但還有無數企業擠破腦袋進入細分領域來爭資源。”張震向時代財經感慨,經過萬眾創業的“過濾”後,慢慢會發現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創業。

同理,也不是所有“空間”都適合做孵化。

摸索

“比起以往,現在會更謹慎地看自身行業領域的一些項目,雖然沒有以前那麼快,數量也沒那麼多,但是成功率會比以前會高很多。”

張震表示,做一百公里的寬度,很簡單,有錢就行,但要做一百公里的深度,很難,產業驅動型孵化要做的是一公里寬度和一百公里的深度。

對於像TCL創客空間這類有集團品牌背書優勢的機構而言,要找尋好項目並不難,因為“項目會自己找上門”。

這也是其他孵化器越來越難以生存的原因。劉峰所任職的公司表面上看是普通的“眾創空間”,主打“加速”和“孵化”概念,但實際上沒什麼孵化業務在運營。

“因為做孵化的話很難找到一些比較優質的項目。而且這些項目很可能也接觸不到我們,旁邊就有騰訊,好項目就直接找到他們了。”劉峰坦言,BAT這種直接帶有併購性質的大資本,對於各類孵化項目極具誘惑力。

說到底,依舊是資本希望快速退出,從而實現套現的心態在作祟。過去的三五年間,在花式的“互聯網+”概念助推之下,一旦項目得到BAT的垂青,就幾乎可以宣告創始團隊”一夜暴富“。

目前,劉峰公司的收入模式還比較“傳統”,一方面是二房東業務,收取會員費(工位出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承辦活動獲取政府補貼,實現一種不虧不賠的狀態。

劉峰的公司也在開拓更多業務,比如發展產業園區,以及提供產業諮詢服務,並且更看好這些業務的前景。

“實際上這個空間的盈利點不一定真的在於‘空間’,而是我們通過一個平臺去接觸了更多的其它業務,可能這才是我們更長遠的盈利點,但是那個盈利點目前很難在計算的過程中算進這個空間平臺上。”劉峰表示,大家都在思考如何把這些業務轉型到目前空間的品牌展示概念。

“硬科技”成趨勢

當年雷軍一句“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被不少創業者追捧,但馬雲又說,風過去了,摔死的都是豬。

雙創熱潮下的確出現了很多所謂的互聯網創業風口,經常同一時期出現一批又一批的同質化項目,例如O2O、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等。

隨著創業孵化生態褪去浮躁,會發現有些所謂創業風口是偽命題,經不起推敲。到了今天,資本和孵化器都越來越重視核心技術,“硬科技”成關注重點。

科技部火炬中心今年發佈《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創業孵化機構總數11808家,其中,科技企業孵化器為4849家,同比增加19.2%。

技術出身的周奇在投資上不再盲目追逐風口,他所在的金沙江聯合資本重點關注泛人工智能領域,包括AI、機器人、先進製造、供應鏈升級等。

在經歷了萬創創業的淘沙之後,張震開始將目光聚焦到更為成熟的團隊上。“我們現在更多地服務於比較後的企業,之前肯定經過一定發展,有成熟團隊,有迭代的產品,然後已經有了營業額,哪怕是虧的也沒關係。”

投資人、孵化器等方面的同時表態幾乎可以宣佈單純優化商業模式的“風口型”創業已經失去了市場,技術性創新將備受青睞。

所以,周奇算是篤定馮森的樂播科技能夠有所作為,他所在金沙江聯合資本於2017年6月投資了樂播,“樂播科技通過高清畫質、低延遲、連接快等先進投屏技術,已經完成了1.6億的電視端預裝,迅速佔領了大屏終端市場,並以此打通了大屏終端與多系統平臺及幾十款大流量APP的多對多關係,成為這個多對多關係中的唯一連接器。”

作為樂播科技的創始人,馮森本身便是技術出身。他在軍工社區長大,學的是機械設計,後來到軍工廠工作。畢竟是和平年代,對於炮彈等軍需物資需求降低,加上工廠本身機制老化,最終導致廠子經營不善。“那會聽說深圳剛發展起來,生產製造行業需求量大,所以就跟著工廠裡很多技術人員來深圳淘金。”

然後,這一待就是20多年,在2011年的時候,小米、阿里這樣的行業巨頭還沒有盯上這塊業務,馮森依靠著早期進場獲得了先發優勢,但由於缺乏足夠的技術壁壘而被巨頭所淹沒。

在那個年代,機頂盒是一個連華強北的山寨工廠都可以完成的操作,只要大公司打通渠道來快速鋪貨,就可以快速降低生產成本。“到了後期,阿里這種直接就送機頂盒。”

痛定思痛之下,馮森在2013年決定以多屏互動技術為切入點來進行創業,從而創立了樂播科技。

“追風口的創業者多半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周奇對時代財經說,相比追風口的人,他更喜歡在行業裡深耕的創業者。

到現在,賈躍亭還是在美國埋頭造車,而國內的樂視系早已是一片狼藉。至於雷軍的小米,長期不受資本市場”待見”。投資者對於科技公司的定義,始終備受質疑。

或許,公眾對於創業要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