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不久前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如何確定自己可以試著創業,還是老老實實上班?

下面有一句高贊回覆是:就算老老實實上班,也可以把它當成創業。

實在是不能同意太多。

作為一隻創業狗,我並不認為比創業的上班,比打工的上班高級多少。而一個人,哪怕是打工,也可以用創業的心態去做。兩者並不矛盾。

正如希爾頓說:

哪怕是洗一輩子馬桶,也要做個洗馬桶最優秀的人。

打工心or事業心,本質上是你自己選。

但如果說,創業一定比上班有什麼不同?

那就是打工的時候總是罵老闆,而創業的時候總是罵自己。

這裡的“罵自己”,是回頭看看,瞧見當初自己對人性那些片面的、偏頗的、甚至有點情緒化的理解時,一種覆盤後的懊惱和釋然。

就像以前,我一旦加班到凌晨,就被自己的勤奮感動得一塌糊塗。

而現在我一旦感覺自己又幹成了一條狗,第一時間先覆盤一下:

  • 身邊有沒有跟我一樣幹成狗的核心成員?
  • 如果沒有,錯在哪裡?
  • 招聘錯了還是制度錯了?
  • 那怎麼去糾正錯誤,激勵團隊的積極性?

回想這一路,我總結了一些值得職場上、或創業路上值得你參詳的教訓。都是真實得有點刺痛的經歷。

這些經歷,就如《從0到1》的作者,Paypal的創始人彼得·蒂爾所說的:重要的事往往不能一眼就看出來,它甚至像個祕密不為人知。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經驗不會犯錯,

過於依賴經驗卻是犯罪

離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離開階段談用人就是神經病。

這句話到今天我才恍然。

一開始的時候,我和我的“001號助理”,一個24歲的小姑娘,兩個人在一個共創空間租了兩個桌子,就開始了懵懵懂懂的業務生涯。

那時候,我既沒人,也沒錢,但是大公司帶來的壞毛病卻一條不少。

凡事都要列表,做計劃,做時間表,計算回報率,明明只有兩個人,千頭萬緒的事情還指望著像20個人那樣井井有條。

後來發現這樣實在是不work,業務越來越多,生意越來越好,我像個孫悟空那樣變3個出來也搞不定。

當時我拼了命地招聘,每天起碼花50%以上時間泡在招聘軟件上,面試都快要面吐了,依然找不到人。

絕望得可以。

平臺不夠大,不夠知名,我的能力圈無法觸及最優秀的那一批人。

於是,隔壁家自媒體前輩給我支招:你可以大量使用兼職和實習生。

這個點子在我起步創業的階段的確是個好主意,省長期工資,省五險一金,更節省招聘的心力。

一切看起來都很美好。

我就好像快溺斃的人抓住了最後一根稻草,找了大量兼職和實習生,全面鋪開業務,以為從此就低成本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弊端很快就浮現出來。

溝通成本高,結果不穩定,甚至有的不負責任的隨時甩鍋走人。簡直就是給自己埋坑。

這件事讓我在痛不欲生的一團忙亂中深深反省:這個世界上,便宜的一定是最貴的。

我忽視了一個創始人最珍貴的東西,並不是錢,而是一去不回頭的時間。

節省是一件好事,在任何時候創業都該一分錢掰開兩半花。

教我用兼職和實習生的前輩也沒有錯,這一招能夠低成本地篩選聰明好學的新鮮人。

然而,任何優秀的經驗,都要擺在合適的前提之下。

不久之後,另一個前輩以大老哥的姿態跟我說:不要找實習生,實習生就是一個坑。

我只會微笑著看著他的眼睛說:老闆,你這話要看公司不同階段。

說出這話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已經成熟了。

不再絕對化地看任何大咖經驗,那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寬容沒有問題,

毫無節制的寬容卻是毒劑

剛開始做公司的時候,我是非常不喜歡做考核的。

以前在大公司的時候,被考核糾纏得不勝其煩,終於自己拿主意了,二話不說先把管理啊、考核啊、甚至考勤啊、紀律啊什麼的都扔了吧。

也許從潛意識裡面,我覺得這些事情都無關緊要。

我甚至還讓助理晚一個小時上班,不要去跟那些8-9點趕打卡的擠了。

但是,漸漸地,我發現管理者的善意用得不妥,就是毒劑。

毫無節制的寬容,到最後,一定會被看成理所當然。

而且,在優秀的人眼裡,這是老闆這傻逼無能、不公平、賞罰不明。到最後,好的人看不慣都跑了,剩下一群計較著工時和工資的小綿羊。

別的自媒體公司養狼,我養羊,又談何存活?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那什麼才是柔軟而有效的管理呢?

我看過阿里巴巴的前政委張俊麗演講的一個故事,特別深刻。

她在阿里早期,曾經一度因為業績達不到KPI被下屬杯葛,一群同事拿著聯名上書的投訴狀告到馬雲太太張瑛那去。

當時,她簡直是無地自容,這自尊都丟光了,還是準備自動辭職走人吧。

沒想到,張瑛並沒有批評她,而是先跟她道歉:

你今天沒把工作做好,是我的錯,我沒有把你帶好。

所以從明天開始,你每天早上跟我彙報計劃,晚上來找我打鉤確認完成,我看看你的邏輯對不對。

張俊麗特別的感動,做得不好被老闆繞著彎批評,但心卻是暖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對團隊真正的好,不是放任不管讓他們愛咋樣就咋樣,或者乾脆認為職場就是這麼一個隨意輕鬆的地方。

而是,用真正的引導,花心力、花時間、給足夠的反饋讓他們成長。

員工鬆散,不是不考核造成的,是老闆不作為造成的。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倖存者偏差是真的,

但你要相信自己是倖存者

很久以前看過一個笑話:為什麼賣降落傘的網店從沒有差評?

答曰:很簡單啊,降落傘有問題的人,都沒機會來評論了。

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我們接觸到的言論,很可能是片面的、偏激的、極端的,然而這樣一句有失偏頗的話,卻可能導致你的失敗或者舉步不前。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就像我開始創業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看好。

我的前老闆,親自關懷備至地找到我說,哎呀,你一個女人,創業?!我建議你還是找份工作老老實實上班吧。

我的投資人一開始也質疑,一個女人,有孩子要照顧的女人,創業?這開玩笑吧?

我甚至一度因為這些言論,準備收拾收拾回家當家庭主婦。

前段時間聽VIPKid的創始人米雯娟的分享,她早在2013年的時候就開始搞在線英語教育,當時投資人,十個有九個半都說:

  • 什麼?美國人一小時收入才20塊美金?誰會給你幹!
  • 在線教孩子?他們坐不住怎麼辦?他們不聽怎麼辦?
  • 要視頻面對面,那得多少流量費啊?你怎麼盈利啊?

你看現在怎麼著,人家成了獨角獸,估值破了200億美金。

但是,成了事的就一定是正確嗎?

那些你看不見的米雯娟們,也許在2013年之前就在嘗試英語在線教育,也許做死了萬萬千千家,但是你永遠不會見到。

這就是這世界的殘酷,成功是成功者的墊腳石,失敗是失敗者的墓誌銘。

但是,我這一路走來卻發現,我永遠不能因為別人的墊腳石或者墓誌銘,盲目自信,或者盲目悲觀。

什麼“創業是九死一生”,“創業是一個人的夜路”,“創業是妻離子散”……

這些看上去特別有感觸的話,都不過是一部分人,在一部分遭遇裡面的一剎那感慨而已。

也許過了某一剎那,他就會認為“創業是一個刺激的遊戲”,“創業是一次自由的探索”,“叫我回去上班我寧死不從”。

作為一個成熟的,有辨別力的人,永遠沒必要為別人一句感嘆埋單。

離開百萬年薪,我用1年犯了這3個錯誤

寫在最後

做了一年的創業狗,我感觸最深的倒也不是這其中的苦,或者這其中的不安全感。

反而是,從來沒有人告訴我的滋味,我都嚐到過了。

酸甜苦辣,並不極端,卻相當獨特。

所以,回到知乎那個問題,我們該如何確定自己可以試著創業,還是老老實實上班?

我的答案是:

有能力搞人、搞錢、搞戰略的,就試著創業;

只有能力搞其中一兩樣,就老老實實上班。

創業是一場倖存者偏差的遊戲。

但是你必須永遠相信,你是有能力倖存下來的那一個。

-END-

作者簡介: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