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不完美媽媽 跳槽那些事兒 凝媽悟語 2019-09-17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錯誤歸因的危害

大人習慣於使用錯誤歸因的方式安撫孩子,長期這樣做,伴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有多危害。

  • ❥孩子不會識別風險,還會屢屢碰壁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找別人的責任,而沒有學會如何識別風險。孩子在外面玩,外面環境複雜,大人不可能時時為他掃清障礙,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出現問題,孩子就會哭一場,大人幫他出出氣,一會兒就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以為“大人都打了他了,他下次應該不敢了吧”。但事實是,風險不會排除,他還會牢牢放在那裡。孩子如若不注意,下次還是不可避免出現同類問題。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錯誤歸因的危害

大人習慣於使用錯誤歸因的方式安撫孩子,長期這樣做,伴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有多危害。

  • ❥孩子不會識別風險,還會屢屢碰壁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找別人的責任,而沒有學會如何識別風險。孩子在外面玩,外面環境複雜,大人不可能時時為他掃清障礙,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出現問題,孩子就會哭一場,大人幫他出出氣,一會兒就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以為“大人都打了他了,他下次應該不敢了吧”。但事實是,風險不會排除,他還會牢牢放在那裡。孩子如若不注意,下次還是不可避免出現同類問題。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將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孩子受到大人處事方式的影響,會形成自己的做人原則。出現問題時,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不知道改變。

有一則故事說,阿諾德和布魯諾同時受僱於一家蔬菜公司。開始時同工同酬,可是三年後,阿諾德被委以重任,薪水很高,而布魯諾卻仍在原地踏步。

布魯諾認為老闆給他穿小鞋,跟老闆發火抱怨,老闆說安排布魯諾去集市上看有什麼賣的,布魯諾在老闆不斷的提示下,一連出去3次才搞清楚賣的東西、數量和價格。

老闆又安排阿諾德同樣的任務,阿諾德一次就搞定了所有的問題,而且還額外考慮了其他產品,把樣品和賣東西的農民都帶來了。交給了老闆一個完美的答卷,老闆非常省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把錯誤歸結到客觀問題身上,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正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會導致和別人出現差距。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錯誤歸因的危害

大人習慣於使用錯誤歸因的方式安撫孩子,長期這樣做,伴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有多危害。

  • ❥孩子不會識別風險,還會屢屢碰壁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找別人的責任,而沒有學會如何識別風險。孩子在外面玩,外面環境複雜,大人不可能時時為他掃清障礙,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出現問題,孩子就會哭一場,大人幫他出出氣,一會兒就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以為“大人都打了他了,他下次應該不敢了吧”。但事實是,風險不會排除,他還會牢牢放在那裡。孩子如若不注意,下次還是不可避免出現同類問題。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將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孩子受到大人處事方式的影響,會形成自己的做人原則。出現問題時,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不知道改變。

有一則故事說,阿諾德和布魯諾同時受僱於一家蔬菜公司。開始時同工同酬,可是三年後,阿諾德被委以重任,薪水很高,而布魯諾卻仍在原地踏步。

布魯諾認為老闆給他穿小鞋,跟老闆發火抱怨,老闆說安排布魯諾去集市上看有什麼賣的,布魯諾在老闆不斷的提示下,一連出去3次才搞清楚賣的東西、數量和價格。

老闆又安排阿諾德同樣的任務,阿諾德一次就搞定了所有的問題,而且還額外考慮了其他產品,把樣品和賣東西的農民都帶來了。交給了老闆一個完美的答卷,老闆非常省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把錯誤歸結到客觀問題身上,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正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會導致和別人出現差距。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歸因錯誤會有消極影響

歸因錯誤,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往壞處歸因,主觀不努力,會給自己帶來消極的影響。往好處歸因,主觀努力,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有兩個親兄弟,哥哥鋃鐺入獄,和父親進了一個監獄作伴。弟弟勤奮好學,考上名牌大學,最後成為企業家。

哥哥認為父親就是坐監獄的,自己也只能這樣,也會是一個坐監獄的人。

弟弟認為父親已經入獄,自己更要發奮圖強,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歸因錯誤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一定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歸因,不能將錯就錯。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錯誤歸因的危害

大人習慣於使用錯誤歸因的方式安撫孩子,長期這樣做,伴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有多危害。

  • ❥孩子不會識別風險,還會屢屢碰壁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找別人的責任,而沒有學會如何識別風險。孩子在外面玩,外面環境複雜,大人不可能時時為他掃清障礙,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出現問題,孩子就會哭一場,大人幫他出出氣,一會兒就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以為“大人都打了他了,他下次應該不敢了吧”。但事實是,風險不會排除,他還會牢牢放在那裡。孩子如若不注意,下次還是不可避免出現同類問題。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將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孩子受到大人處事方式的影響,會形成自己的做人原則。出現問題時,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不知道改變。

有一則故事說,阿諾德和布魯諾同時受僱於一家蔬菜公司。開始時同工同酬,可是三年後,阿諾德被委以重任,薪水很高,而布魯諾卻仍在原地踏步。

布魯諾認為老闆給他穿小鞋,跟老闆發火抱怨,老闆說安排布魯諾去集市上看有什麼賣的,布魯諾在老闆不斷的提示下,一連出去3次才搞清楚賣的東西、數量和價格。

老闆又安排阿諾德同樣的任務,阿諾德一次就搞定了所有的問題,而且還額外考慮了其他產品,把樣品和賣東西的農民都帶來了。交給了老闆一個完美的答卷,老闆非常省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把錯誤歸結到客觀問題身上,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正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會導致和別人出現差距。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歸因錯誤會有消極影響

歸因錯誤,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往壞處歸因,主觀不努力,會給自己帶來消極的影響。往好處歸因,主觀努力,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有兩個親兄弟,哥哥鋃鐺入獄,和父親進了一個監獄作伴。弟弟勤奮好學,考上名牌大學,最後成為企業家。

哥哥認為父親就是坐監獄的,自己也只能這樣,也會是一個坐監獄的人。

弟弟認為父親已經入獄,自己更要發奮圖強,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歸因錯誤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一定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歸因,不能將錯就錯。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如何避免錯誤歸因

  • ❥首先,正確安撫孩子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安撫孩子是很有必要的。要檢查孩子身體有沒有受傷,如果受傷要及時送醫院檢查,不能隨便處理。在孩子已經安全的情況下,或發現孩子沒有受傷的時候,要告訴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大人會保護他,如果不疼、不害怕,哭一會兒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一直哭了。

有人認為,立即安撫孩子,孩子是不是不勇敢,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要看是什麼情況,要看孩子是什麼年齡。在孩子可能受傷的情況下,自然要趕緊安撫孩子,保證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也要立即安撫孩子,給孩子以安全感。如果發現孩子在很安全的地方、年齡略大一些,可以適當延遲安撫。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錯誤歸因的危害

大人習慣於使用錯誤歸因的方式安撫孩子,長期這樣做,伴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有多危害。

  • ❥孩子不會識別風險,還會屢屢碰壁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找別人的責任,而沒有學會如何識別風險。孩子在外面玩,外面環境複雜,大人不可能時時為他掃清障礙,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出現問題,孩子就會哭一場,大人幫他出出氣,一會兒就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以為“大人都打了他了,他下次應該不敢了吧”。但事實是,風險不會排除,他還會牢牢放在那裡。孩子如若不注意,下次還是不可避免出現同類問題。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將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孩子受到大人處事方式的影響,會形成自己的做人原則。出現問題時,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不知道改變。

有一則故事說,阿諾德和布魯諾同時受僱於一家蔬菜公司。開始時同工同酬,可是三年後,阿諾德被委以重任,薪水很高,而布魯諾卻仍在原地踏步。

布魯諾認為老闆給他穿小鞋,跟老闆發火抱怨,老闆說安排布魯諾去集市上看有什麼賣的,布魯諾在老闆不斷的提示下,一連出去3次才搞清楚賣的東西、數量和價格。

老闆又安排阿諾德同樣的任務,阿諾德一次就搞定了所有的問題,而且還額外考慮了其他產品,把樣品和賣東西的農民都帶來了。交給了老闆一個完美的答卷,老闆非常省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把錯誤歸結到客觀問題身上,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正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會導致和別人出現差距。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歸因錯誤會有消極影響

歸因錯誤,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往壞處歸因,主觀不努力,會給自己帶來消極的影響。往好處歸因,主觀努力,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有兩個親兄弟,哥哥鋃鐺入獄,和父親進了一個監獄作伴。弟弟勤奮好學,考上名牌大學,最後成為企業家。

哥哥認為父親就是坐監獄的,自己也只能這樣,也會是一個坐監獄的人。

弟弟認為父親已經入獄,自己更要發奮圖強,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歸因錯誤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一定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歸因,不能將錯就錯。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如何避免錯誤歸因

  • ❥首先,正確安撫孩子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安撫孩子是很有必要的。要檢查孩子身體有沒有受傷,如果受傷要及時送醫院檢查,不能隨便處理。在孩子已經安全的情況下,或發現孩子沒有受傷的時候,要告訴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大人會保護他,如果不疼、不害怕,哭一會兒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一直哭了。

有人認為,立即安撫孩子,孩子是不是不勇敢,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要看是什麼情況,要看孩子是什麼年齡。在孩子可能受傷的情況下,自然要趕緊安撫孩子,保證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也要立即安撫孩子,給孩子以安全感。如果發現孩子在很安全的地方、年齡略大一些,可以適當延遲安撫。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其次,教孩子分清責任

安撫孩子之後,孩子情緒穩定了,就要教孩子分清責任,舉一反三,防止下次再出現問題。告訴孩子有些地方會存在風險,但是這些是固定在這裡的,我們不能改變。要做的是避開這些風險,遠離這些地方或者採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可以保護自己。

同時,大人要告訴自己,以後帶孩子要注意查看環境,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玩耍。提前教會孩子一些安全知識、不該碰的不要亂碰,從源頭切斷危險因素,保證孩子安全。

  • ❥最後,教會孩子學會認識自己

在遇到問題時,不能採用替孩子出氣的做法安慰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做到認識自己。

盧梭說:“戴爾菲城神廟裡唯一碑銘上的那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的意義,比倫理學家們的 一切鉅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

文 | 凝媽

我們小區好多健身器械,奶奶們經常帶孩子在這裡玩。孩子們都很好動,由於年齡小,駕馭不了健身器械,時不時會被健身器械放倒。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3歲的小勻在玩健身器時,碰到一個突出的地方,摔倒了,哇哇大哭起來。奶奶看到,趕緊把小勻抱起來,安慰著小勻“碰到哪裡了?我給你吹吹,不哭不哭,我打他給你出氣!”然後抬手給了健身器兩巴掌,“誰叫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接著跟小勻說“小勻,我替你出氣了,別哭了!”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看到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很多孩子一旦摔倒,大人就會幫孩子跺地、打地,採用這種方式回本,孩子一看大仇已報,就會破涕為笑。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這些做法看似是暫時安慰了孩子,但實際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小時候看不出,大了會麻煩。這其實是“錯誤歸因”,讓孩子找錯了責怪對象。

什麼是錯誤歸因

錯誤歸因(misattribution),是指將一個來源的效果錯認為是另一個來源(Payne , Cheng , Govorun , &Stewart , 2005)。通俗地講,就是將事情的原因找錯了(馮霞,馮成志,2012)。

像上面這個案例,小勻摔倒了,是因為活潑好動,自己沒有看到健身器材可能存在的風險,冒然嘗試導致摔倒。奶奶沒有提醒年幼的小勻要注意安全,也沒有采取保護措施,對於風險預見不到位,導致小勻摔倒。這裡面該負有責任的人應該是小勻和奶奶,而不是健身器。

奶奶卻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健身器身上,還去打健身器,就是告訴小勻“有錯的是健身器,不是自己!下次該怎麼玩還是怎麼玩!”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後還會照樣故伎重演。奶奶還是一如既往地替孫子出氣,讓錯誤無限循環下去。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錯誤歸因的危害

大人習慣於使用錯誤歸因的方式安撫孩子,長期這樣做,伴隨孩子的成長,會有很有多危害。

  • ❥孩子不會識別風險,還會屢屢碰壁

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了找別人的責任,而沒有學會如何識別風險。孩子在外面玩,外面環境複雜,大人不可能時時為他掃清障礙,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出現問題,孩子就會哭一場,大人幫他出出氣,一會兒就忘得一乾二淨。

孩子以為“大人都打了他了,他下次應該不敢了吧”。但事實是,風險不會排除,他還會牢牢放在那裡。孩子如若不注意,下次還是不可避免出現同類問題。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孩子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將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孩子受到大人處事方式的影響,會形成自己的做人原則。出現問題時,都是別人的錯誤,自己不知道改變。

有一則故事說,阿諾德和布魯諾同時受僱於一家蔬菜公司。開始時同工同酬,可是三年後,阿諾德被委以重任,薪水很高,而布魯諾卻仍在原地踏步。

布魯諾認為老闆給他穿小鞋,跟老闆發火抱怨,老闆說安排布魯諾去集市上看有什麼賣的,布魯諾在老闆不斷的提示下,一連出去3次才搞清楚賣的東西、數量和價格。

老闆又安排阿諾德同樣的任務,阿諾德一次就搞定了所有的問題,而且還額外考慮了其他產品,把樣品和賣東西的農民都帶來了。交給了老闆一個完美的答卷,老闆非常省心。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就知道把錯誤歸結到客觀問題身上,永遠不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正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會導致和別人出現差距。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歸因錯誤會有消極影響

歸因錯誤,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往壞處歸因,主觀不努力,會給自己帶來消極的影響。往好處歸因,主觀努力,會帶來積極的影響。

有兩個親兄弟,哥哥鋃鐺入獄,和父親進了一個監獄作伴。弟弟勤奮好學,考上名牌大學,最後成為企業家。

哥哥認為父親就是坐監獄的,自己也只能這樣,也會是一個坐監獄的人。

弟弟認為父親已經入獄,自己更要發奮圖強,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歸因錯誤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一定引導孩子進行正確的歸因,不能將錯就錯。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如何避免錯誤歸因

  • ❥首先,正確安撫孩子

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安撫孩子是很有必要的。要檢查孩子身體有沒有受傷,如果受傷要及時送醫院檢查,不能隨便處理。在孩子已經安全的情況下,或發現孩子沒有受傷的時候,要告訴孩子:理解他的感受,大人會保護他,如果不疼、不害怕,哭一會兒是可以的,但是不要一直哭了。

有人認為,立即安撫孩子,孩子是不是不勇敢,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要看是什麼情況,要看孩子是什麼年齡。在孩子可能受傷的情況下,自然要趕緊安撫孩子,保證孩子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也要立即安撫孩子,給孩子以安全感。如果發現孩子在很安全的地方、年齡略大一些,可以適當延遲安撫。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 ❥其次,教孩子分清責任

安撫孩子之後,孩子情緒穩定了,就要教孩子分清責任,舉一反三,防止下次再出現問題。告訴孩子有些地方會存在風險,但是這些是固定在這裡的,我們不能改變。要做的是避開這些風險,遠離這些地方或者採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可以保護自己。

同時,大人要告訴自己,以後帶孩子要注意查看環境,保證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盡情玩耍。提前教會孩子一些安全知識、不該碰的不要亂碰,從源頭切斷危險因素,保證孩子安全。

  • ❥最後,教會孩子學會認識自己

在遇到問題時,不能採用替孩子出氣的做法安慰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做到認識自己。

盧梭說:“戴爾菲城神廟裡唯一碑銘上的那句箴言(你要認識你自己)的意義,比倫理學家們的 一切鉅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

“你碰了我的孩子,我打你”,大人幫孩子出氣,錯誤歸因要不得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能力自然不同,難免會有些失誤。我們在教孩子認識自己時,不要責怪孩子“都是你自找的,有什麼好哭的”。而是引導孩子“想一想剛才是怎麼碰到的?”孩子說出自己的行為時,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告訴孩子“如果你這樣做就會保護自己了”,孩子會從中學會正確的做法。

從小就教會孩子認識自己的方法,出現問題時,首先從自己出發,想想問題在哪裡,應該怎麼解決,可以避免孩子錯誤歸因。

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個軍官看到一個士兵戴的帽子很大,都快把眼睛遮住了。

他問士兵“你的帽子怎麼會這麼大?”

士兵回答說“報告長官,不是我的帽子太大,而是我的頭太小了。”

軍官聽了哈哈大笑,“頭太小不就是帽子太大嗎?”

士兵說:“一個軍人,如果遇到點什麼,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從別的方面找問題。”

十年後,這位士兵成為一位少將。

@凝媽悟語孩子被健身器碰倒就給健身器兩巴掌,孩子在地上摔倒就跺地板兩腳,這些做法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錯誤歸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好好利用這個因時施教的機會,教會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進行正確的歸因。

點擊加入嬰幼兒養育指南圈,第一時間獲取科學育兒知識: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