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梅溪湖沿岸城區高層建築

2016年,濟南生產總值達到6536.1億元,而長沙已增至9323億元,正在接近萬億大關。就在其間2014年,長沙經濟總量超越了東北的經濟重鎮瀋陽。

也是在2016年,一家財經研究機構整理髮現,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長沙領跑的消息,一時在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為10503.02億元,比長沙多出1000億元,成為長沙下一個追趕的直接對象。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股洪流推動下,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高潮。

回望這段歷史,長沙事實上成為激活城市競爭之間的一條“鯰魚”,引領城市增長的一個“弄潮兒”。

長沙之“長”

長沙不是副省級城市,相比而言缺乏一定的行政資源;長沙地處內陸,不具備沿海城市的開放優勢。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長沙也不是湖南最好的經濟碼頭。

分析長沙經濟增長的軌跡可得出結論,長沙的成功之處,從自身而言,在於發揮了潛在的比較優勢,從而揚其所“長”。

長沙“長”在工業產業從弱到強。

湖南為“魚米之鄉”,歷來重農情結濃厚。

長沙不像瀋陽、武漢,以及省內的株洲、湘潭,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大型國企。

2007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突出指向工業:“區域競爭壓力增大,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投資增長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業和生產經營性投資比重偏低。”

經過十多年對工業的強力扶持和精心培育,長沙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已邁上萬億臺階,形成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產業,北斗導航、3D打印等產業增速均超過50%。

以在國內外開拓市場、頻頻收購洋企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因此有“南方工程機械之都”之稱。

如今,每天數十萬臺分佈在國內各地挖掘機形成的大數據,在長沙彙集,成為宏觀經濟數據重要指標。

長沙“長”在能夠聚集大省資源。

國內不少地方的省會城市,並非本省的經濟中心。

比如山東省會是濟南,但經濟發展青島更牛;福建省會是福州,廈門是世界知名城市,經濟總量第一是泉州;廣西省會是南寧,可柳州、桂林也是經濟重鎮。

即使在二十年前,長沙的經濟實力與湖南其他先進市州相比,也很難說超出多少。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長沙在湖南的首位度越來越高。

據長沙市統計部門分析,2015年,長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積和1/10的人口,創造出全省29.3%的經濟總量,從中部省會城市看,長沙首位度排位僅低於武漢,居第2位。

一項民間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武漢、長沙是國內主要經濟大省中“首位度”排前列的省會城市。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近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排列全國第十的大省,對長沙給予諸多支持。近年來,全省的人口、資源加速集中於長沙,有力地推動了長沙的發展。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梅溪湖沿岸城區高層建築

2016年,濟南生產總值達到6536.1億元,而長沙已增至9323億元,正在接近萬億大關。就在其間2014年,長沙經濟總量超越了東北的經濟重鎮瀋陽。

也是在2016年,一家財經研究機構整理髮現,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長沙領跑的消息,一時在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為10503.02億元,比長沙多出1000億元,成為長沙下一個追趕的直接對象。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股洪流推動下,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高潮。

回望這段歷史,長沙事實上成為激活城市競爭之間的一條“鯰魚”,引領城市增長的一個“弄潮兒”。

長沙之“長”

長沙不是副省級城市,相比而言缺乏一定的行政資源;長沙地處內陸,不具備沿海城市的開放優勢。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長沙也不是湖南最好的經濟碼頭。

分析長沙經濟增長的軌跡可得出結論,長沙的成功之處,從自身而言,在於發揮了潛在的比較優勢,從而揚其所“長”。

長沙“長”在工業產業從弱到強。

湖南為“魚米之鄉”,歷來重農情結濃厚。

長沙不像瀋陽、武漢,以及省內的株洲、湘潭,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大型國企。

2007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突出指向工業:“區域競爭壓力增大,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投資增長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業和生產經營性投資比重偏低。”

經過十多年對工業的強力扶持和精心培育,長沙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已邁上萬億臺階,形成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產業,北斗導航、3D打印等產業增速均超過50%。

以在國內外開拓市場、頻頻收購洋企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因此有“南方工程機械之都”之稱。

如今,每天數十萬臺分佈在國內各地挖掘機形成的大數據,在長沙彙集,成為宏觀經濟數據重要指標。

長沙“長”在能夠聚集大省資源。

國內不少地方的省會城市,並非本省的經濟中心。

比如山東省會是濟南,但經濟發展青島更牛;福建省會是福州,廈門是世界知名城市,經濟總量第一是泉州;廣西省會是南寧,可柳州、桂林也是經濟重鎮。

即使在二十年前,長沙的經濟實力與湖南其他先進市州相比,也很難說超出多少。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長沙在湖南的首位度越來越高。

據長沙市統計部門分析,2015年,長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積和1/10的人口,創造出全省29.3%的經濟總量,從中部省會城市看,長沙首位度排位僅低於武漢,居第2位。

一項民間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武漢、長沙是國內主要經濟大省中“首位度”排前列的省會城市。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近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排列全國第十的大省,對長沙給予諸多支持。近年來,全省的人口、資源加速集中於長沙,有力地推動了長沙的發展。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橘子洲大橋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長沙“長”在科教優勢雄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懸掛在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道出了長沙的文教底蘊。

2009年,長沙市智庫部門曾提供數據,全市擁有53所高等院校,40多萬在校大學生,各類科研院所300餘家,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7萬。

以在校大學生占城區人口之比來測算,長沙這項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高居前列。

湖南一批頂尖級的企業家,多是在長沙的科研院所下海,或畢業於坐落長沙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

近年來,長沙全市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年增長20%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眾多的人才和豐富的專利,為長沙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長沙“長”在交通區位改善。

近代史上,長沙經濟得以發展較快,直接得益於粵漢鐵路貫穿長沙。但直至高鐵出現之前,湖南的鐵路樞紐並非長沙,而是“十字”交叉的株洲市。

如今,中國交通進入“高鐵時代”,京廣、滬昆這兩條分別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發展的黃金高鐵,在長沙形成“十字交匯”。

交通大改善,一舉提升了長沙的區位優勢,為長沙吸引人流、物流帶來寶貴條件。因為毗鄰廣東,長沙向來和珠三角聯繫緊密,如今藉靠高鐵,長沙又得以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深度融合。

目前,長沙還正依託邁入“雙跑道時代”、躋身全球機場百強的黃花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臨空經濟。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梅溪湖沿岸城區高層建築

2016年,濟南生產總值達到6536.1億元,而長沙已增至9323億元,正在接近萬億大關。就在其間2014年,長沙經濟總量超越了東北的經濟重鎮瀋陽。

也是在2016年,一家財經研究機構整理髮現,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長沙領跑的消息,一時在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為10503.02億元,比長沙多出1000億元,成為長沙下一個追趕的直接對象。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股洪流推動下,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高潮。

回望這段歷史,長沙事實上成為激活城市競爭之間的一條“鯰魚”,引領城市增長的一個“弄潮兒”。

長沙之“長”

長沙不是副省級城市,相比而言缺乏一定的行政資源;長沙地處內陸,不具備沿海城市的開放優勢。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長沙也不是湖南最好的經濟碼頭。

分析長沙經濟增長的軌跡可得出結論,長沙的成功之處,從自身而言,在於發揮了潛在的比較優勢,從而揚其所“長”。

長沙“長”在工業產業從弱到強。

湖南為“魚米之鄉”,歷來重農情結濃厚。

長沙不像瀋陽、武漢,以及省內的株洲、湘潭,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大型國企。

2007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突出指向工業:“區域競爭壓力增大,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投資增長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業和生產經營性投資比重偏低。”

經過十多年對工業的強力扶持和精心培育,長沙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已邁上萬億臺階,形成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產業,北斗導航、3D打印等產業增速均超過50%。

以在國內外開拓市場、頻頻收購洋企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因此有“南方工程機械之都”之稱。

如今,每天數十萬臺分佈在國內各地挖掘機形成的大數據,在長沙彙集,成為宏觀經濟數據重要指標。

長沙“長”在能夠聚集大省資源。

國內不少地方的省會城市,並非本省的經濟中心。

比如山東省會是濟南,但經濟發展青島更牛;福建省會是福州,廈門是世界知名城市,經濟總量第一是泉州;廣西省會是南寧,可柳州、桂林也是經濟重鎮。

即使在二十年前,長沙的經濟實力與湖南其他先進市州相比,也很難說超出多少。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長沙在湖南的首位度越來越高。

據長沙市統計部門分析,2015年,長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積和1/10的人口,創造出全省29.3%的經濟總量,從中部省會城市看,長沙首位度排位僅低於武漢,居第2位。

一項民間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武漢、長沙是國內主要經濟大省中“首位度”排前列的省會城市。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近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排列全國第十的大省,對長沙給予諸多支持。近年來,全省的人口、資源加速集中於長沙,有力地推動了長沙的發展。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橘子洲大橋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長沙“長”在科教優勢雄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懸掛在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道出了長沙的文教底蘊。

2009年,長沙市智庫部門曾提供數據,全市擁有53所高等院校,40多萬在校大學生,各類科研院所300餘家,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7萬。

以在校大學生占城區人口之比來測算,長沙這項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高居前列。

湖南一批頂尖級的企業家,多是在長沙的科研院所下海,或畢業於坐落長沙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

近年來,長沙全市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年增長20%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眾多的人才和豐富的專利,為長沙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長沙“長”在交通區位改善。

近代史上,長沙經濟得以發展較快,直接得益於粵漢鐵路貫穿長沙。但直至高鐵出現之前,湖南的鐵路樞紐並非長沙,而是“十字”交叉的株洲市。

如今,中國交通進入“高鐵時代”,京廣、滬昆這兩條分別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發展的黃金高鐵,在長沙形成“十字交匯”。

交通大改善,一舉提升了長沙的區位優勢,為長沙吸引人流、物流帶來寶貴條件。因為毗鄰廣東,長沙向來和珠三角聯繫緊密,如今藉靠高鐵,長沙又得以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深度融合。

目前,長沙還正依託邁入“雙跑道時代”、躋身全球機場百強的黃花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臨空經濟。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國內首條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快線,在長沙運營,長沙邁入城市交通“磁浮時代” 龍弘濤攝

長沙“長”在縣域經濟實力強勁。

這些年被長沙超越經濟總量的不少省會城市,檢討發展短腿時,不約而同地提到,縣域經濟發展緩慢。

長沙市所屬長沙縣、望城(現改區)、瀏陽、寧鄉四縣,本來都是農業縣,自2000年來你追我趕、勢不可當,在2004年即得到縣域經濟“長沙四小龍”之譽。

2016年底,由專業民間機構舉辦的“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出爐,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的排位均晉級升位,分列第7位、第19位、第35位。

2016年,長沙縣提出了“強南富北民生立縣挺進五強”的發展戰略,瀏陽、寧鄉分別提出國內縣域經濟“十強”、“二十強”的目標。

長沙始終秉持“縣興則市興,縣活則市活,縣強則市強”的理念,扶持帶動了分佈在東西兩翼的縣域發展。

形成了長沙城區以服務業為主、縣域以工業為主的產業分工,實現了中心城市和以縣城所在的次中心城市良性互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長沙“長”在國家級平臺眾多。

自2008年攜手株洲、湘潭創建全國第一批“兩型”試驗區以來,長沙爭取獲批了多個國家級發展平臺。包括全國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湘江新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臨空經濟示範區等等。

在長沙這塊土地上,已經有四個國家級經開區,還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有力承載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一堆國家級平臺為長沙的發展爭取了政策優惠,吸引了投資,打開了創新空間。

目前,長沙正在規劃創建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高鐵新城、臨空經濟示範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等四大重點片區。

長沙“長”在為宜居宜業之地。

長沙房價長期較低,比與己相鄰,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的南昌、貴陽都低,房價漲幅長期在省會城市當中排名靠後。

2016年下半年以前,長沙被稱為省會城市當中的“房價窪地”。2016年,長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3萬元和2.54萬元,均穩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

長沙也有“休閒娛樂之都”之譽。豐富的人力資源,相對低廉的房價,輕鬆的生活,配上快速的交通,吸引了不少企業從沿海轉移而來,眾多互聯網企業創業於此。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梅溪湖沿岸城區高層建築

2016年,濟南生產總值達到6536.1億元,而長沙已增至9323億元,正在接近萬億大關。就在其間2014年,長沙經濟總量超越了東北的經濟重鎮瀋陽。

也是在2016年,一家財經研究機構整理髮現,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長沙領跑的消息,一時在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為10503.02億元,比長沙多出1000億元,成為長沙下一個追趕的直接對象。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股洪流推動下,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高潮。

回望這段歷史,長沙事實上成為激活城市競爭之間的一條“鯰魚”,引領城市增長的一個“弄潮兒”。

長沙之“長”

長沙不是副省級城市,相比而言缺乏一定的行政資源;長沙地處內陸,不具備沿海城市的開放優勢。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長沙也不是湖南最好的經濟碼頭。

分析長沙經濟增長的軌跡可得出結論,長沙的成功之處,從自身而言,在於發揮了潛在的比較優勢,從而揚其所“長”。

長沙“長”在工業產業從弱到強。

湖南為“魚米之鄉”,歷來重農情結濃厚。

長沙不像瀋陽、武漢,以及省內的株洲、湘潭,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大型國企。

2007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突出指向工業:“區域競爭壓力增大,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投資增長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業和生產經營性投資比重偏低。”

經過十多年對工業的強力扶持和精心培育,長沙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已邁上萬億臺階,形成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產業,北斗導航、3D打印等產業增速均超過50%。

以在國內外開拓市場、頻頻收購洋企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因此有“南方工程機械之都”之稱。

如今,每天數十萬臺分佈在國內各地挖掘機形成的大數據,在長沙彙集,成為宏觀經濟數據重要指標。

長沙“長”在能夠聚集大省資源。

國內不少地方的省會城市,並非本省的經濟中心。

比如山東省會是濟南,但經濟發展青島更牛;福建省會是福州,廈門是世界知名城市,經濟總量第一是泉州;廣西省會是南寧,可柳州、桂林也是經濟重鎮。

即使在二十年前,長沙的經濟實力與湖南其他先進市州相比,也很難說超出多少。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長沙在湖南的首位度越來越高。

據長沙市統計部門分析,2015年,長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積和1/10的人口,創造出全省29.3%的經濟總量,從中部省會城市看,長沙首位度排位僅低於武漢,居第2位。

一項民間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武漢、長沙是國內主要經濟大省中“首位度”排前列的省會城市。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近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排列全國第十的大省,對長沙給予諸多支持。近年來,全省的人口、資源加速集中於長沙,有力地推動了長沙的發展。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橘子洲大橋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長沙“長”在科教優勢雄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懸掛在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道出了長沙的文教底蘊。

2009年,長沙市智庫部門曾提供數據,全市擁有53所高等院校,40多萬在校大學生,各類科研院所300餘家,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7萬。

以在校大學生占城區人口之比來測算,長沙這項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高居前列。

湖南一批頂尖級的企業家,多是在長沙的科研院所下海,或畢業於坐落長沙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

近年來,長沙全市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年增長20%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眾多的人才和豐富的專利,為長沙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長沙“長”在交通區位改善。

近代史上,長沙經濟得以發展較快,直接得益於粵漢鐵路貫穿長沙。但直至高鐵出現之前,湖南的鐵路樞紐並非長沙,而是“十字”交叉的株洲市。

如今,中國交通進入“高鐵時代”,京廣、滬昆這兩條分別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發展的黃金高鐵,在長沙形成“十字交匯”。

交通大改善,一舉提升了長沙的區位優勢,為長沙吸引人流、物流帶來寶貴條件。因為毗鄰廣東,長沙向來和珠三角聯繫緊密,如今藉靠高鐵,長沙又得以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深度融合。

目前,長沙還正依託邁入“雙跑道時代”、躋身全球機場百強的黃花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臨空經濟。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國內首條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快線,在長沙運營,長沙邁入城市交通“磁浮時代” 龍弘濤攝

長沙“長”在縣域經濟實力強勁。

這些年被長沙超越經濟總量的不少省會城市,檢討發展短腿時,不約而同地提到,縣域經濟發展緩慢。

長沙市所屬長沙縣、望城(現改區)、瀏陽、寧鄉四縣,本來都是農業縣,自2000年來你追我趕、勢不可當,在2004年即得到縣域經濟“長沙四小龍”之譽。

2016年底,由專業民間機構舉辦的“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出爐,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的排位均晉級升位,分列第7位、第19位、第35位。

2016年,長沙縣提出了“強南富北民生立縣挺進五強”的發展戰略,瀏陽、寧鄉分別提出國內縣域經濟“十強”、“二十強”的目標。

長沙始終秉持“縣興則市興,縣活則市活,縣強則市強”的理念,扶持帶動了分佈在東西兩翼的縣域發展。

形成了長沙城區以服務業為主、縣域以工業為主的產業分工,實現了中心城市和以縣城所在的次中心城市良性互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長沙“長”在國家級平臺眾多。

自2008年攜手株洲、湘潭創建全國第一批“兩型”試驗區以來,長沙爭取獲批了多個國家級發展平臺。包括全國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湘江新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臨空經濟示範區等等。

在長沙這塊土地上,已經有四個國家級經開區,還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有力承載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一堆國家級平臺為長沙的發展爭取了政策優惠,吸引了投資,打開了創新空間。

目前,長沙正在規劃創建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高鐵新城、臨空經濟示範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等四大重點片區。

長沙“長”在為宜居宜業之地。

長沙房價長期較低,比與己相鄰,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的南昌、貴陽都低,房價漲幅長期在省會城市當中排名靠後。

2016年下半年以前,長沙被稱為省會城市當中的“房價窪地”。2016年,長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3萬元和2.54萬元,均穩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

長沙也有“休閒娛樂之都”之譽。豐富的人力資源,相對低廉的房價,輕鬆的生活,配上快速的交通,吸引了不少企業從沿海轉移而來,眾多互聯網企業創業於此。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主城區溼地公園

長沙“長”在政府效率不斷提升。

能否將潛在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形成經濟發展的優勢,離不開較高的政府效率。長沙正在實施“人才新政22條”、“一次性審批12條”“長沙工業30條”等,以提高政府效率。

經濟實力穩居中部第一的長沙縣,號召“二次創業”,率先在全國成立首個縣級執法局,將20多家行政單位的行政處罰、監督檢查權統一行使。

到今年為止,長沙市望城區已經連續評選四屆項目建設“獅子型”幹部。

“碰到一個好的項目,寧鄉的幹部就像狼一樣緊追不捨”。這是很多商人對寧鄉招商引資的感受。

瀏陽被稱為“縣域改革模範縣”,推出“一線工作法”、“馬上就辦”等服務方式。

長沙“長”在抱負遠大。

近代以來,長沙為風雲際會、人才輩出之城。光榮的歷史激勵後者,多年來,長沙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為城市精神,對後發趕超的渴求從未鬆懈。

1995年,長沙就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超前口號頗受外界關注。前些年,提出“省內率先、中部爭先、國內領先”期許的長沙,探討了國際化城市的構想。

2016年,長沙加入角逐“國家中心城市”的隊伍,併為之實施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三年行動計劃。

取“長”補“短”

行走長沙街頭,到處可見高高聳立、伸出長臂的塔式起重機,不時碰到因地鐵施工被圍攔的道路。

多年來大建設的熱潮,帶動了長沙的大發展,也一定程度固化了長沙的經濟結構。

據長沙市近三年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長沙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435億元;2015年,長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363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93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693億元。

三年來,長沙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於國內不少省會城市,增幅均高於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佔地區生產總值比分別超過69%、74%、71%。

這組數據表明,長沙的增長還主要依賴高投資,發展模式亟須從投資模式轉化為創新模式。

對比之下,領跑中國城市發展的深圳可作為長沙借鑑的一面鏡子。深圳市2016固定資產投資4078.2億元,增速達23.6%,創22年新高。然而與當年生產總值19492.6億元相比,固定資產投資佔比不到21%。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梅溪湖沿岸城區高層建築

2016年,濟南生產總值達到6536.1億元,而長沙已增至9323億元,正在接近萬億大關。就在其間2014年,長沙經濟總量超越了東北的經濟重鎮瀋陽。

也是在2016年,一家財經研究機構整理髮現,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長沙領跑的消息,一時在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為10503.02億元,比長沙多出1000億元,成為長沙下一個追趕的直接對象。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股洪流推動下,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高潮。

回望這段歷史,長沙事實上成為激活城市競爭之間的一條“鯰魚”,引領城市增長的一個“弄潮兒”。

長沙之“長”

長沙不是副省級城市,相比而言缺乏一定的行政資源;長沙地處內陸,不具備沿海城市的開放優勢。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長沙也不是湖南最好的經濟碼頭。

分析長沙經濟增長的軌跡可得出結論,長沙的成功之處,從自身而言,在於發揮了潛在的比較優勢,從而揚其所“長”。

長沙“長”在工業產業從弱到強。

湖南為“魚米之鄉”,歷來重農情結濃厚。

長沙不像瀋陽、武漢,以及省內的株洲、湘潭,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大型國企。

2007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突出指向工業:“區域競爭壓力增大,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投資增長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業和生產經營性投資比重偏低。”

經過十多年對工業的強力扶持和精心培育,長沙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已邁上萬億臺階,形成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產業,北斗導航、3D打印等產業增速均超過50%。

以在國內外開拓市場、頻頻收購洋企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因此有“南方工程機械之都”之稱。

如今,每天數十萬臺分佈在國內各地挖掘機形成的大數據,在長沙彙集,成為宏觀經濟數據重要指標。

長沙“長”在能夠聚集大省資源。

國內不少地方的省會城市,並非本省的經濟中心。

比如山東省會是濟南,但經濟發展青島更牛;福建省會是福州,廈門是世界知名城市,經濟總量第一是泉州;廣西省會是南寧,可柳州、桂林也是經濟重鎮。

即使在二十年前,長沙的經濟實力與湖南其他先進市州相比,也很難說超出多少。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長沙在湖南的首位度越來越高。

據長沙市統計部門分析,2015年,長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積和1/10的人口,創造出全省29.3%的經濟總量,從中部省會城市看,長沙首位度排位僅低於武漢,居第2位。

一項民間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武漢、長沙是國內主要經濟大省中“首位度”排前列的省會城市。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近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排列全國第十的大省,對長沙給予諸多支持。近年來,全省的人口、資源加速集中於長沙,有力地推動了長沙的發展。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橘子洲大橋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長沙“長”在科教優勢雄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懸掛在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道出了長沙的文教底蘊。

2009年,長沙市智庫部門曾提供數據,全市擁有53所高等院校,40多萬在校大學生,各類科研院所300餘家,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7萬。

以在校大學生占城區人口之比來測算,長沙這項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高居前列。

湖南一批頂尖級的企業家,多是在長沙的科研院所下海,或畢業於坐落長沙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

近年來,長沙全市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年增長20%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眾多的人才和豐富的專利,為長沙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長沙“長”在交通區位改善。

近代史上,長沙經濟得以發展較快,直接得益於粵漢鐵路貫穿長沙。但直至高鐵出現之前,湖南的鐵路樞紐並非長沙,而是“十字”交叉的株洲市。

如今,中國交通進入“高鐵時代”,京廣、滬昆這兩條分別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發展的黃金高鐵,在長沙形成“十字交匯”。

交通大改善,一舉提升了長沙的區位優勢,為長沙吸引人流、物流帶來寶貴條件。因為毗鄰廣東,長沙向來和珠三角聯繫緊密,如今藉靠高鐵,長沙又得以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深度融合。

目前,長沙還正依託邁入“雙跑道時代”、躋身全球機場百強的黃花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臨空經濟。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國內首條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快線,在長沙運營,長沙邁入城市交通“磁浮時代” 龍弘濤攝

長沙“長”在縣域經濟實力強勁。

這些年被長沙超越經濟總量的不少省會城市,檢討發展短腿時,不約而同地提到,縣域經濟發展緩慢。

長沙市所屬長沙縣、望城(現改區)、瀏陽、寧鄉四縣,本來都是農業縣,自2000年來你追我趕、勢不可當,在2004年即得到縣域經濟“長沙四小龍”之譽。

2016年底,由專業民間機構舉辦的“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出爐,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的排位均晉級升位,分列第7位、第19位、第35位。

2016年,長沙縣提出了“強南富北民生立縣挺進五強”的發展戰略,瀏陽、寧鄉分別提出國內縣域經濟“十強”、“二十強”的目標。

長沙始終秉持“縣興則市興,縣活則市活,縣強則市強”的理念,扶持帶動了分佈在東西兩翼的縣域發展。

形成了長沙城區以服務業為主、縣域以工業為主的產業分工,實現了中心城市和以縣城所在的次中心城市良性互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長沙“長”在國家級平臺眾多。

自2008年攜手株洲、湘潭創建全國第一批“兩型”試驗區以來,長沙爭取獲批了多個國家級發展平臺。包括全國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湘江新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臨空經濟示範區等等。

在長沙這塊土地上,已經有四個國家級經開區,還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有力承載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一堆國家級平臺為長沙的發展爭取了政策優惠,吸引了投資,打開了創新空間。

目前,長沙正在規劃創建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高鐵新城、臨空經濟示範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等四大重點片區。

長沙“長”在為宜居宜業之地。

長沙房價長期較低,比與己相鄰,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的南昌、貴陽都低,房價漲幅長期在省會城市當中排名靠後。

2016年下半年以前,長沙被稱為省會城市當中的“房價窪地”。2016年,長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3萬元和2.54萬元,均穩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

長沙也有“休閒娛樂之都”之譽。豐富的人力資源,相對低廉的房價,輕鬆的生活,配上快速的交通,吸引了不少企業從沿海轉移而來,眾多互聯網企業創業於此。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主城區溼地公園

長沙“長”在政府效率不斷提升。

能否將潛在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形成經濟發展的優勢,離不開較高的政府效率。長沙正在實施“人才新政22條”、“一次性審批12條”“長沙工業30條”等,以提高政府效率。

經濟實力穩居中部第一的長沙縣,號召“二次創業”,率先在全國成立首個縣級執法局,將20多家行政單位的行政處罰、監督檢查權統一行使。

到今年為止,長沙市望城區已經連續評選四屆項目建設“獅子型”幹部。

“碰到一個好的項目,寧鄉的幹部就像狼一樣緊追不捨”。這是很多商人對寧鄉招商引資的感受。

瀏陽被稱為“縣域改革模範縣”,推出“一線工作法”、“馬上就辦”等服務方式。

長沙“長”在抱負遠大。

近代以來,長沙為風雲際會、人才輩出之城。光榮的歷史激勵後者,多年來,長沙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為城市精神,對後發趕超的渴求從未鬆懈。

1995年,長沙就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超前口號頗受外界關注。前些年,提出“省內率先、中部爭先、國內領先”期許的長沙,探討了國際化城市的構想。

2016年,長沙加入角逐“國家中心城市”的隊伍,併為之實施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三年行動計劃。

取“長”補“短”

行走長沙街頭,到處可見高高聳立、伸出長臂的塔式起重機,不時碰到因地鐵施工被圍攔的道路。

多年來大建設的熱潮,帶動了長沙的大發展,也一定程度固化了長沙的經濟結構。

據長沙市近三年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長沙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435億元;2015年,長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363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93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693億元。

三年來,長沙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於國內不少省會城市,增幅均高於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佔地區生產總值比分別超過69%、74%、71%。

這組數據表明,長沙的增長還主要依賴高投資,發展模式亟須從投資模式轉化為創新模式。

對比之下,領跑中國城市發展的深圳可作為長沙借鑑的一面鏡子。深圳市2016固定資產投資4078.2億元,增速達23.6%,創22年新高。然而與當年生產總值19492.6億元相比,固定資產投資佔比不到21%。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橘子洲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1998年,印尼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上,近6萬件瓷器來自長沙銅官窯。

這沉睡海底千年的文物,標誌著地處內陸的長沙,曾經是陶瓷行業的“世界工廠”,也證明了作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地之一,長沙經濟的外向度在歷史上曾越過巔峰。

然而,令長沙尷尬的是,身處當今全球化時代,曾經擁有“黑石號”的長沙,經濟發展的開放程度依然很低,沒有能夠更多共享全球發展的蛋糕。

“外貿依存度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這是十五年前長沙市政府部門剖析自身“軟肋”時的一段話。無法迴避的是,“軟肋”至今,仍然很“軟”。

2016年,長沙市進出口總額726餘億元人民幣,外貿依存度為7.8%。與全國近年45%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遠。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客運量雖然多年多次排在中部機場第一,但機場的貨運量與武漢、鄭州相比差距較大。相比鄭州的富士康,重慶的惠普,長沙機場周邊還缺乏“定海神針”般的臨空產業項目。

“不臨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今年6月,經過奮力建設的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長沙乃至湖南實施開放崛起戰略邁出大步。

“發展短板有待補齊,特別是開放型經濟和現代服務業亟待加快發展。”這是長沙市政府在工作報告中自我剖析的“短腿”。

2016年,武漢第三產業增加值6294.94億元,對GDP增長貢獻率為64.9%。長沙的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439.5.52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59.2%。

相比之下可以清晰發現,長沙與武漢乃至成都等城市在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的差距,並非農業、工業,而是三產,是現代服務業。

"

最近十多年來,長沙是中國進步最大的省會城市,沒有之一,這從其GDP名次的上升幅度即可看出。

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排在長沙前面都是副省級城市。

長沙有何“長”,使得它十年間經濟總量增速領跑全國城市?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足發展

2009年下半年,一箇中部省會城市的發展動向,牽動著地處東部沿海的山東省會濟南的神經。因為前者的經濟總量,這一年可能會超過自己。這個省會城市就是長沙。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省會城市之間競爭當中,長沙不斷升級晉位。長沙和濟南的城市賽跑,成為當時國內輿論熱議的一個經濟話題。

濟南的政府部門赴長沙學習考察後,寫出了考察報告《長沙經濟總量何以超濟南》。濟南當地媒體以《賽跑長沙,濟南直面競爭》介紹了濟南的應戰方略。

這一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最終超越濟南約近400億元。在此之前,長沙的經濟總量已經接連超越了福州、長春、石家莊、鄭州。

這一年,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提到,“中國城市間的競爭的總體狀況可用‘異常激烈’來形容……”。

報告描述,前10名城市間競爭激烈,“尤其是長沙的進步有目共睹,大步邁入10強之列,”“它是全國唯一一個增長較快的特大城市。”

翌年的這項報告上,長沙為中部地區唯一進入城市競爭力前10名的城市,報告不吝褒揚,國內當年“最耀眼的城市是長沙”。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梅溪湖沿岸城區高層建築

2016年,濟南生產總值達到6536.1億元,而長沙已增至9323億元,正在接近萬億大關。就在其間2014年,長沙經濟總量超越了東北的經濟重鎮瀋陽。

也是在2016年,一家財經研究機構整理髮現,從2005年的1520億元,到2015年的8500億元,十年間長沙GDP增長了460%,從第24位提升至第14位,在33個重點城市中,長沙以460%的增幅位居榜首。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長沙領跑的消息,一時在媒體上形成刷屏之勢。

如今,省會城市經濟總量“論劍”,排在長沙前面的是廣州、杭州、成都、武漢、南京,長沙進入“六強”。

2016年,南京經濟總量為10503.02億元,比長沙多出1000億元,成為長沙下一個追趕的直接對象。

新世紀以來的中國城市,在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三股洪流推動下,迎來了發展史上的高潮。

回望這段歷史,長沙事實上成為激活城市競爭之間的一條“鯰魚”,引領城市增長的一個“弄潮兒”。

長沙之“長”

長沙不是副省級城市,相比而言缺乏一定的行政資源;長沙地處內陸,不具備沿海城市的開放優勢。歷史上大部分時間,長沙也不是湖南最好的經濟碼頭。

分析長沙經濟增長的軌跡可得出結論,長沙的成功之處,從自身而言,在於發揮了潛在的比較優勢,從而揚其所“長”。

長沙“長”在工業產業從弱到強。

湖南為“魚米之鄉”,歷來重農情結濃厚。

長沙不像瀋陽、武漢,以及省內的株洲、湘潭,在計劃經濟時代,佈局了大型國企。

2007年,長沙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時,突出指向工業:“區域競爭壓力增大,長沙經濟總量偏小、結構不優,特別是工業經濟在中部省會城市中尚未形成比較優勢;投資增長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業和生產經營性投資比重偏低。”

經過十多年對工業的強力扶持和精心培育,長沙的規模工業總產值已邁上萬億臺階,形成新材料、工程機械、食品、電子信息四大千億產業,北斗導航、3D打印等產業增速均超過50%。

以在國內外開拓市場、頻頻收購洋企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長沙工程機械產業成長速度驚人,因此有“南方工程機械之都”之稱。

如今,每天數十萬臺分佈在國內各地挖掘機形成的大數據,在長沙彙集,成為宏觀經濟數據重要指標。

長沙“長”在能夠聚集大省資源。

國內不少地方的省會城市,並非本省的經濟中心。

比如山東省會是濟南,但經濟發展青島更牛;福建省會是福州,廈門是世界知名城市,經濟總量第一是泉州;廣西省會是南寧,可柳州、桂林也是經濟重鎮。

即使在二十年前,長沙的經濟實力與湖南其他先進市州相比,也很難說超出多少。近年來,由於發展迅速,長沙在湖南的首位度越來越高。

據長沙市統計部門分析,2015年,長沙以全省1/18的土地面積和1/10的人口,創造出全省29.3%的經濟總量,從中部省會城市看,長沙首位度排位僅低於武漢,居第2位。

一項民間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武漢、長沙是國內主要經濟大省中“首位度”排前列的省會城市。湖南是一個有7000多萬人口、近22萬平方公里、經濟總量排列全國第十的大省,對長沙給予諸多支持。近年來,全省的人口、資源加速集中於長沙,有力地推動了長沙的發展。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橘子洲大橋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長沙“長”在科教優勢雄厚。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懸掛在嶽麓書院的這副楹聯,道出了長沙的文教底蘊。

2009年,長沙市智庫部門曾提供數據,全市擁有53所高等院校,40多萬在校大學生,各類科研院所300餘家,從事研發活動人員27萬。

以在校大學生占城區人口之比來測算,長沙這項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當中高居前列。

湖南一批頂尖級的企業家,多是在長沙的科研院所下海,或畢業於坐落長沙的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

近年來,長沙全市的發明專利申請量每年增長20%以上,萬人有效發明專利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5位,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眾多的人才和豐富的專利,為長沙創新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長沙“長”在交通區位改善。

近代史上,長沙經濟得以發展較快,直接得益於粵漢鐵路貫穿長沙。但直至高鐵出現之前,湖南的鐵路樞紐並非長沙,而是“十字”交叉的株洲市。

如今,中國交通進入“高鐵時代”,京廣、滬昆這兩條分別連接中國南北、東西發展的黃金高鐵,在長沙形成“十字交匯”。

交通大改善,一舉提升了長沙的區位優勢,為長沙吸引人流、物流帶來寶貴條件。因為毗鄰廣東,長沙向來和珠三角聯繫緊密,如今藉靠高鐵,長沙又得以與長三角及全國其他地區深度融合。

目前,長沙還正依託邁入“雙跑道時代”、躋身全球機場百強的黃花國際機場,大力發展臨空經濟。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國內首條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中低速磁浮快線,在長沙運營,長沙邁入城市交通“磁浮時代” 龍弘濤攝

長沙“長”在縣域經濟實力強勁。

這些年被長沙超越經濟總量的不少省會城市,檢討發展短腿時,不約而同地提到,縣域經濟發展緩慢。

長沙市所屬長沙縣、望城(現改區)、瀏陽、寧鄉四縣,本來都是農業縣,自2000年來你追我趕、勢不可當,在2004年即得到縣域經濟“長沙四小龍”之譽。

2016年底,由專業民間機構舉辦的“全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出爐,長沙縣、瀏陽市、寧鄉縣的排位均晉級升位,分列第7位、第19位、第35位。

2016年,長沙縣提出了“強南富北民生立縣挺進五強”的發展戰略,瀏陽、寧鄉分別提出國內縣域經濟“十強”、“二十強”的目標。

長沙始終秉持“縣興則市興,縣活則市活,縣強則市強”的理念,扶持帶動了分佈在東西兩翼的縣域發展。

形成了長沙城區以服務業為主、縣域以工業為主的產業分工,實現了中心城市和以縣城所在的次中心城市良性互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

長沙“長”在國家級平臺眾多。

自2008年攜手株洲、湘潭創建全國第一批“兩型”試驗區以來,長沙爭取獲批了多個國家級發展平臺。包括全國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級湘江新區、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臨空經濟示範區等等。

在長沙這塊土地上,已經有四個國家級經開區,還有一個國家級高新區,有力承載了工業的快速發展。一堆國家級平臺為長沙的發展爭取了政策優惠,吸引了投資,打開了創新空間。

目前,長沙正在規劃創建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高鐵新城、臨空經濟示範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等四大重點片區。

長沙“長”在為宜居宜業之地。

長沙房價長期較低,比與己相鄰,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的南昌、貴陽都低,房價漲幅長期在省會城市當中排名靠後。

2016年下半年以前,長沙被稱為省會城市當中的“房價窪地”。2016年,長沙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3萬元和2.54萬元,均穩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

長沙也有“休閒娛樂之都”之譽。豐富的人力資源,相對低廉的房價,輕鬆的生活,配上快速的交通,吸引了不少企業從沿海轉移而來,眾多互聯網企業創業於此。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長沙主城區溼地公園

長沙“長”在政府效率不斷提升。

能否將潛在的比較優勢發揮出來,形成經濟發展的優勢,離不開較高的政府效率。長沙正在實施“人才新政22條”、“一次性審批12條”“長沙工業30條”等,以提高政府效率。

經濟實力穩居中部第一的長沙縣,號召“二次創業”,率先在全國成立首個縣級執法局,將20多家行政單位的行政處罰、監督檢查權統一行使。

到今年為止,長沙市望城區已經連續評選四屆項目建設“獅子型”幹部。

“碰到一個好的項目,寧鄉的幹部就像狼一樣緊追不捨”。這是很多商人對寧鄉招商引資的感受。

瀏陽被稱為“縣域改革模範縣”,推出“一線工作法”、“馬上就辦”等服務方式。

長沙“長”在抱負遠大。

近代以來,長沙為風雲際會、人才輩出之城。光榮的歷史激勵後者,多年來,長沙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為城市精神,對後發趕超的渴求從未鬆懈。

1995年,長沙就提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超前口號頗受外界關注。前些年,提出“省內率先、中部爭先、國內領先”期許的長沙,探討了國際化城市的構想。

2016年,長沙加入角逐“國家中心城市”的隊伍,併為之實施國家智能製造中心、國家交通物流中心、國家創新創意中心三年行動計劃。

取“長”補“短”

行走長沙街頭,到處可見高高聳立、伸出長臂的塔式起重機,不時碰到因地鐵施工被圍攔的道路。

多年來大建設的熱潮,帶動了長沙的大發展,也一定程度固化了長沙的經濟結構。

據長沙市近三年政府工作報告,2014年,長沙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82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435億元;2015年,長沙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5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363億元;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932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693億元。

三年來,長沙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高於國內不少省會城市,增幅均高於財政收入增長幅度,佔地區生產總值比分別超過69%、74%、71%。

這組數據表明,長沙的增長還主要依賴高投資,發展模式亟須從投資模式轉化為創新模式。

對比之下,領跑中國城市發展的深圳可作為長沙借鑑的一面鏡子。深圳市2016固定資產投資4078.2億元,增速達23.6%,創22年新高。然而與當年生產總值19492.6億元相比,固定資產投資佔比不到21%。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航拍橘子洲附近湘江沿岸長沙主城區

1998年,印尼海域打撈出的“黑石號”沉船上,近6萬件瓷器來自長沙銅官窯。

這沉睡海底千年的文物,標誌著地處內陸的長沙,曾經是陶瓷行業的“世界工廠”,也證明了作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地之一,長沙經濟的外向度在歷史上曾越過巔峰。

然而,令長沙尷尬的是,身處當今全球化時代,曾經擁有“黑石號”的長沙,經濟發展的開放程度依然很低,沒有能夠更多共享全球發展的蛋糕。

“外貿依存度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大。”這是十五年前長沙市政府部門剖析自身“軟肋”時的一段話。無法迴避的是,“軟肋”至今,仍然很“軟”。

2016年,長沙市進出口總額726餘億元人民幣,外貿依存度為7.8%。與全國近年45%左右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甚遠。

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客運量雖然多年多次排在中部機場第一,但機場的貨運量與武漢、鄭州相比差距較大。相比鄭州的富士康,重慶的惠普,長沙機場周邊還缺乏“定海神針”般的臨空產業項目。

“不臨海,不沿邊,走向世界靠藍天”。今年6月,經過奮力建設的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行,長沙乃至湖南實施開放崛起戰略邁出大步。

“發展短板有待補齊,特別是開放型經濟和現代服務業亟待加快發展。”這是長沙市政府在工作報告中自我剖析的“短腿”。

2016年,武漢第三產業增加值6294.94億元,對GDP增長貢獻率為64.9%。長沙的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439.5.52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率59.2%。

相比之下可以清晰發現,長沙與武漢乃至成都等城市在經濟總量、經濟結構的差距,並非農業、工業,而是三產,是現代服務業。

進步最大的省會——長沙,“長”在哪裡?


長沙磁浮快線

城市之間的競爭呈爭先恐後之勢。2010年,深圳實現本市生產總值9500億元,比長沙多出5000億元,而到2016年相比,深圳多出1萬億元。

儘管中部城市之間近年來加強了協作,但是由於區位靠近、產業結構同質化現象突出,在經濟發展當中對技術、人才、投資和項目存在了激烈的爭鬥。

誰發展快,發展科學,誰聚集資源的能力就強,繁榮自身同時,客觀上對其他城市產生擠出效應。

長沙的綜合基礎無法與武漢相比,經過奮力追趕,兩地經濟總量前些年曾有差距縮小之跡象。

隨後,武漢進入新一輪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儘管長沙發展也是大步流星,但兩者的差距拉開,2016年上升到2600多億元。

曾經被長沙超越的鄭州,2017年經濟總量接近8000億元,對長沙的發展形成追趕之勢。

“……產業結構有待優化,新的動能尚未形成有力支撐;城市治理水平和城鄉建設品質有待提高;社會治理創新與服務能力提升還需加強,公共服務與群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政府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環境還需進一步優化等,我們將直面問題,著力解決,讓全市人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和成效。”這段直面不足的表述,出現在2017年年初的長沙政府工作報告。

德國慕尼黑,法國巴黎,美國亞特蘭大……這些現代化的國際城市,都是長沙謀劃“國家中心城市”時的“對標”城市。

奮力補“短”,長沙更“長”。

對此,你怎麼看?

都看到這裡了就加個關注嘛~~~

(內容來源於網絡,僅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