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滈 河

滈河出石砭峪,歷經坎坷,流過山澗,流過村莊,淌過御宿川,在蛤蟆灘轉了一個彎,一路蜿蜒,時而悄無聲息猶如閨中秀女,時而歌聲婉麗,帶著絕龍嶺聞仲自刎的傳說,繞過城隍廟,繞過柳青故居,繞過香積寺,和潏河一起匯入夢一般的灃河。

曾經也曾匯入鎬池,鎬京因此而得名。後來改道一去不復返,留下歷史的滄桑連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滈 河

滈河出石砭峪,歷經坎坷,流過山澗,流過村莊,淌過御宿川,在蛤蟆灘轉了一個彎,一路蜿蜒,時而悄無聲息猶如閨中秀女,時而歌聲婉麗,帶著絕龍嶺聞仲自刎的傳說,繞過城隍廟,繞過柳青故居,繞過香積寺,和潏河一起匯入夢一般的灃河。

曾經也曾匯入鎬池,鎬京因此而得名。後來改道一去不復返,留下歷史的滄桑連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潏 河

發源於大峪的潏河是仙人的河,帶著終南山隱士的靈氣一路奔來。。

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雪漸漸融化,清澈見底的河水,鳥兒歡快的飛舞,讓河邊的楊柳樹為它梳頭,桃花簇擁一起鮮豔開放,蜜蜂飛來飛去,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小桃遇見崔護的地方,讓遊客紛沓。

夏天晴朗的傍晚,孩童們在河灣裡洗澡、游泳,捕魚、摸蟹。韓符讀書的地方,還是否找的見?

農人牽著耕牛在樊川八寺的暮鼓聲中緩緩歸去。

秋天的潏河野鴨遊蕩,蘆花飄舞。‍樊川晚浦,隋唐盛景能否再現?

冬天到來,孩子們在河邊戰戰兢兢卻又喜悅地學滑冰。杜甫的茅屋在冬風裡怎樣了?

潏河,故鄉的河,童年的河,鏈接著少陵原神禾原傳說的河。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滈 河

滈河出石砭峪,歷經坎坷,流過山澗,流過村莊,淌過御宿川,在蛤蟆灘轉了一個彎,一路蜿蜒,時而悄無聲息猶如閨中秀女,時而歌聲婉麗,帶著絕龍嶺聞仲自刎的傳說,繞過城隍廟,繞過柳青故居,繞過香積寺,和潏河一起匯入夢一般的灃河。

曾經也曾匯入鎬池,鎬京因此而得名。後來改道一去不復返,留下歷史的滄桑連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潏 河

發源於大峪的潏河是仙人的河,帶著終南山隱士的靈氣一路奔來。。

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雪漸漸融化,清澈見底的河水,鳥兒歡快的飛舞,讓河邊的楊柳樹為它梳頭,桃花簇擁一起鮮豔開放,蜜蜂飛來飛去,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小桃遇見崔護的地方,讓遊客紛沓。

夏天晴朗的傍晚,孩童們在河灣裡洗澡、游泳,捕魚、摸蟹。韓符讀書的地方,還是否找的見?

農人牽著耕牛在樊川八寺的暮鼓聲中緩緩歸去。

秋天的潏河野鴨遊蕩,蘆花飄舞。‍樊川晚浦,隋唐盛景能否再現?

冬天到來,孩子們在河邊戰戰兢兢卻又喜悅地學滑冰。杜甫的茅屋在冬風裡怎樣了?

潏河,故鄉的河,童年的河,鏈接著少陵原神禾原傳說的河。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滻河

滻河帶著庫峪的俊美之氣和湯峪河的溫泉水一路高歌,過了引駕回,漸趨平和。

它是許多人兒時的玩樂場,是藏匿心底的悄悄故事。

長長的堤岸,寬寬的河床,在少陵原和砲裡原地注視下,白白的沙粒,悠悠的水花,成了兩岸人棲戲的地方。

長水校尉的兒子蘇武小時候就在河裡玩耍,看著小魚俶爾遠俶爾近,歡快自由。之後接納了鯨魚溝的神話,一路歡歌笑語,奔向北去。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滈 河

滈河出石砭峪,歷經坎坷,流過山澗,流過村莊,淌過御宿川,在蛤蟆灘轉了一個彎,一路蜿蜒,時而悄無聲息猶如閨中秀女,時而歌聲婉麗,帶著絕龍嶺聞仲自刎的傳說,繞過城隍廟,繞過柳青故居,繞過香積寺,和潏河一起匯入夢一般的灃河。

曾經也曾匯入鎬池,鎬京因此而得名。後來改道一去不復返,留下歷史的滄桑連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潏 河

發源於大峪的潏河是仙人的河,帶著終南山隱士的靈氣一路奔來。。

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雪漸漸融化,清澈見底的河水,鳥兒歡快的飛舞,讓河邊的楊柳樹為它梳頭,桃花簇擁一起鮮豔開放,蜜蜂飛來飛去,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小桃遇見崔護的地方,讓遊客紛沓。

夏天晴朗的傍晚,孩童們在河灣裡洗澡、游泳,捕魚、摸蟹。韓符讀書的地方,還是否找的見?

農人牽著耕牛在樊川八寺的暮鼓聲中緩緩歸去。

秋天的潏河野鴨遊蕩,蘆花飄舞。‍樊川晚浦,隋唐盛景能否再現?

冬天到來,孩子們在河邊戰戰兢兢卻又喜悅地學滑冰。杜甫的茅屋在冬風裡怎樣了?

潏河,故鄉的河,童年的河,鏈接著少陵原神禾原傳說的河。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滻河

滻河帶著庫峪的俊美之氣和湯峪河的溫泉水一路高歌,過了引駕回,漸趨平和。

它是許多人兒時的玩樂場,是藏匿心底的悄悄故事。

長長的堤岸,寬寬的河床,在少陵原和砲裡原地注視下,白白的沙粒,悠悠的水花,成了兩岸人棲戲的地方。

長水校尉的兒子蘇武小時候就在河裡玩耍,看著小魚俶爾遠俶爾近,歡快自由。之後接納了鯨魚溝的神話,一路歡歌笑語,奔向北去。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澇 河

發源於鄠邑區靜峪堖的西澇河和秦嶺樑的東澇河匯合後才有了氣勢。澇東地肥草美,澇西水波瀲灩。

東邊適宜民居,後來就成了縣城。西邊曲波盪漾,文王遷父親季歷陵於此,百姓陂頭而居,就是美陂湖的地方。

其實澇河古名"潦"水。《詩經·洞酌》有"洞酌彼行潦"的詩句,意思是"遠去挑水潦河邊"。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把"潦"列入長安八水。潦後來大概是因為經常積水成澇,改為了澇河,在咸陽北入了渭。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霸塬鄉,古稱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稱霸後改名霸水。沿途接收了清河、輞峪河、滻河之水,在古城東匯入灞。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滈 河

滈河出石砭峪,歷經坎坷,流過山澗,流過村莊,淌過御宿川,在蛤蟆灘轉了一個彎,一路蜿蜒,時而悄無聲息猶如閨中秀女,時而歌聲婉麗,帶著絕龍嶺聞仲自刎的傳說,繞過城隍廟,繞過柳青故居,繞過香積寺,和潏河一起匯入夢一般的灃河。

曾經也曾匯入鎬池,鎬京因此而得名。後來改道一去不復返,留下歷史的滄桑連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潏 河

發源於大峪的潏河是仙人的河,帶著終南山隱士的靈氣一路奔來。。

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雪漸漸融化,清澈見底的河水,鳥兒歡快的飛舞,讓河邊的楊柳樹為它梳頭,桃花簇擁一起鮮豔開放,蜜蜂飛來飛去,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小桃遇見崔護的地方,讓遊客紛沓。

夏天晴朗的傍晚,孩童們在河灣裡洗澡、游泳,捕魚、摸蟹。韓符讀書的地方,還是否找的見?

農人牽著耕牛在樊川八寺的暮鼓聲中緩緩歸去。

秋天的潏河野鴨遊蕩,蘆花飄舞。‍樊川晚浦,隋唐盛景能否再現?

冬天到來,孩子們在河邊戰戰兢兢卻又喜悅地學滑冰。杜甫的茅屋在冬風裡怎樣了?

潏河,故鄉的河,童年的河,鏈接著少陵原神禾原傳說的河。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滻河

滻河帶著庫峪的俊美之氣和湯峪河的溫泉水一路高歌,過了引駕回,漸趨平和。

它是許多人兒時的玩樂場,是藏匿心底的悄悄故事。

長長的堤岸,寬寬的河床,在少陵原和砲裡原地注視下,白白的沙粒,悠悠的水花,成了兩岸人棲戲的地方。

長水校尉的兒子蘇武小時候就在河裡玩耍,看著小魚俶爾遠俶爾近,歡快自由。之後接納了鯨魚溝的神話,一路歡歌笑語,奔向北去。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澇 河

發源於鄠邑區靜峪堖的西澇河和秦嶺樑的東澇河匯合後才有了氣勢。澇東地肥草美,澇西水波瀲灩。

東邊適宜民居,後來就成了縣城。西邊曲波盪漾,文王遷父親季歷陵於此,百姓陂頭而居,就是美陂湖的地方。

其實澇河古名"潦"水。《詩經·洞酌》有"洞酌彼行潦"的詩句,意思是"遠去挑水潦河邊"。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把"潦"列入長安八水。潦後來大概是因為經常積水成澇,改為了澇河,在咸陽北入了渭。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霸塬鄉,古稱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稱霸後改名霸水。沿途接收了清河、輞峪河、滻河之水,在古城東匯入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隋唐時栽的柳樹每到暮春,柳絮飛舞,如同冬雪,又因灞橋是長安東去的要道,所以折柳相送,留下了灞柳風雪的佳話。

王維的輞川田園風光,呂氏兄弟的關學,狄青的兵寨,漢文帝的依山築陵和一部關中祕史的小說,讓這座白鹿原馳名天下。

"

作者/初玄

西安這座古城讓人自豪。

漫步在城牆根下,或者遊蕩在大唐不夜城裡,遺留的古韻,鉛華的痕印,都讓你沉沁在古風中,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此刻,你也就是古人,你也就是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河衝擊帶在寶雞到潼關這一區域被叫做關中。這裡地穩少震,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河天險,自古物華天寶,誠可謂天府之國。老百姓渴望長治久安,這地方也的確不負所望,長長久久,平平安安。所以謂之長安,可謂名副其實。

長安在古時候也是一座山城呢。曾經有首陽山、鳳棲山、龍首山等圍攏著。也許你舉目四望環顧一週發現只有秦嶺山,哪還有什麼山?其實你是對的,那些所謂的山除過秦嶺終南山之外都是些土包包而已,或者叫塬堖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也許許多人都認為古城地處平原,平天平地。其實不然,古城長安自古就被黃土塬圍攏著。龍首原、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銅人原、鳳棲原、樂遊原、細柳原、高陽原、畢原、八里原等,它們自古就圍攏著和拱衛著這座古城。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人們習慣把高於地面的廣闊平坦臺之地,稱之為"原"。除過那座高聳雲天的秦嶺,人們更習慣把黃土塬的塬腦部分稱之為山。所以西安周邊就有了許多很矮的土山,龍首山、首陽山、清涼山等隨之而來,夷齊采薇首陽山,2005年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清涼山拜祭祖母墓,你恐怕不知道吧。

西安人就一直住在原或者山上下,我們曾經只是沒有意識而已。

隋唐時期的長安城就建在龍首原上,如今龍首原被腳踏在古城人的腳底下。龍首原龍頭在北關,也就是龍首村,龍尾有說在王寺鎬京一帶有說在城南樊川。漢長安城牆和未央宮遺址、唐長安城北牆以及大明宮含元殿、麟德殿等遺址都在它的上面,而我們很少有人瞭解這些而已。只留下一些地名讓後人遐想無盡。

龍首原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樑崗。東西長約15公里,南北寬約0.5一1.5公里,海拔480米。傳說曾有一條黑龍從南山騰雲駕霧來到渭河裡飲水,因此這座塬也名龍首山。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西安周邊這些原中,以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原最著名。白鹿原名氣最大,在西安東南方。

白鹿原是發源於灞源的灞河與發源於湯峪的滻河夾峙的高地,南接終南山,北至灞川,一條鯨魚溝將這座塬分為南北兩部分。在長安炮裡一帶又被稱作炮裡原,在灞橋狄寨一帶稱作狄寨原。長度25公里,寬6至9公里,海拔高度在600米至780米之間。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白鹿原因陳忠實先生的一部小說而名噪天下。當然,白鹿原也因歷史悠久,人文遠古,成為文化大原。

在殷商時期,它也被稱作首陽山,伯夷叔齊就因不願食周粟而隱居於此,采薇渡日。《三秦記》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兆濂先生

相傳黃帝戰蚩尤的遺址就在原上南邊的"尤風嶺"。漢文帝時大將劉禮、唐李淵女婿衛段論、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和北宋大將狄青相傳都曾屯兵白鹿原上。關學弟子呂大忠兄弟以及《白鹿原》上朱先生的原型大儒牛兆濂都是這座塬的風骨人物。

隱居在白鹿原之側輞川的唐朝詩人王維讓這座塬有了靈韻,另一位唐朝詩人白居易也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城東閒遊》:

寵辱憂歡不到情,

任他朝市自營營。

獨尋秋景城東去,

白鹿原頭信馬行。

如今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視城讓這座塬每日遊客絡繹不絕,為藍田為古城西安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在白鹿原西南的起始處有一座小原叫八里原,也叫風涼原。位於滻河上游的兩條河庫峪河、湯峪河之間,兩河匯一處成了滻河。由東南伸向西北,南起藍田湯峪鎮,北至長安鳴犢。塬面海拔590--680米,長約9公里,寬1.5--2.7公里。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城南少陵原雖沒有白鹿原雄偉,但是文化底蘊卻是最豐厚的,華夏無雙。

在西安城南古杜國也就是今天雁塔區杜城村東邊的黃土原被稱為杜原,位於長安區,被滻河和潏河夾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少陵原最早的照片(1906年)

在漢代,因漢宣帝神爵四年有十一隻鳳凰棲於此,有祥瑞之兆因此被稱作鳳棲原,又因鴻固鄉設於此也被叫做鴻固原,後來那位把文治武功發揮到了極致,才有了的兒子漢元帝敢說"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壯語,並且讓萬國來賀。這些都是漢宣帝的功績。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漢宣帝杜陵

因此漢宣帝把他的杜陵也選擇於此,稱做杜陵原。此前漢宣帝的許皇后的陵墓葬在位於杜陵南的地方,因陵墓較小,被稱為小陵,古代"少""小"二字通用,所以南北朝末到隋唐時慢慢就有了少陵原的叫法。

大詩人李白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可見李白是站在漢宣帝陵頂上北望的,他的眼神好,近處的長安城肯定能看見,五十甚至一百公里之外的五陵原他都能看得見,也許只是同伴告訴他五陵原的方位,他遐想的吧。

少陵原南起長安區引鎮,北到陸家寨一帶。長約18公里,寬約5―8公里,海拔470-630米。北望長安,南眺秦嶺,地勢高亢,視野開闊,整個原面呈階梯狀上升。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塬上歷史遺蹟非常豐富,家族墓地有韋應物韋氏家族墓、郭子儀郭氏家族墓、韓休韓氏家族墓、杜牧杜氏家族墓、長孫皇后長孫家族墓、明代醫學世家武敬元家族墓等等,民國許多著名人物張季鸞、朱子橋、楊虎城等都埋葬於此,唐貞順皇后、文學家柳宗元,還有明秦十三位藩王的陵墓及漢宣帝眾多陪葬墓都分佈於少陵原上,俗語"唐塔漢冢朱大圈"一語概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興教寺(1935年)

不僅於此,佛教祖庭興教寺、華嚴寺以及著名古剎牛頭寺、興國寺等都位於此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牛弘牛增儒杜佑岑參權德輿等人的別業也都在此,加之和樊川道上的名勝交相輝映,所以獨具魅力,雖然沒有白鹿原的名氣,歷史底蘊卻無原能匹及。

而如今的鳳棲原只是少陵原航天城以西的這一部分,原來被稱作鳳棲山的地方闢為清涼山公園,成了遊人休憩的好地方,上面的古剎清涼寺、辛亥革命陝西擎天巨柱井勿幕、連戰祖母墓都成了一道風景線,讓遊客感謂著歷史的滄桑。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神禾原,隔樊川和少陵原相對,在潏河和滈河之間,呈東南---西北走向。南起長安區王曲鎮北江兆村,北至韋曲賈裡村何家營等村。長大約12公里,寬度約3至6公里。

傳說遠古時炎帝神農氏治天下,有仙鶴銜穀穗降於此地,後人傳稱為神鶴原。《劇談錄》曰;晉天福六年生禾一穗重六斤,故號為神禾。清《咸寧縣誌》載;唐貞觀元年,太宗皇帝出遊原上,見禾生雙穗,曰:神禾。所以取名神禾原。

傳說讓一個地方會變得神奇,而神禾原本身就很傳奇。

在臧家莊附近有絕龍嶺也叫青龍嶺興隆嶺。傳說商朝末年,商太師聞仲戰敗,自刎而死於此地,原畔有太師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王曲城隍廟(1935年)

原下有十三省總城隍的王曲城隍廟,黃輔軍校第七分校舊址等。有唐太宗為其母修建的常寧宮,後來成了蔣介石的西北行宮,保留有密洞。現在是一座五星級山莊酒店。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原下是一望無垠的御宿川,近處滈水潺潺,皇甫村、蛤蟆灘就在原下。皇甫村還有柳青故居遺址,作家柳青在此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村北原上有柳青墓。

原上還有關中民居郭家大院,還有淨土宗祖庭香積寺以及古剎雲棲寺、觀音寺、道安寺等,遠眺終南山,俯視樊川和御宿川,風景秀麗,毓秀俊美,難怪古時候會有很多達官貴人把莊園別也建在此地,有名的有杜牧的瓜洲別業、韓愈韓偓的別業、賈島別業等。

幾年前,在西安財院的建設工地上挖出了一座春秋大墓,被稱為"神禾原大墓",有說是秦始皇祖母墓,但是至今還不確定,還是一個謎,有待後人繼續探究。

在白鹿原以東,有一座銅人原,又稱"洪慶原",是位於灞河以東,臨潼驪山西側斜口以西的臺狀高地。原面海拔550―700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晚唐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中:"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指的原就是樂遊原。

現在的樂遊原,位於西安市南郊大雁塔東北部、曲江池北面的黃土臺塬。塬面長約4公里,寬200-350米,高出兩側平地10-20米。古時候樂遊原和少陵原是交錯的,許皇后就葬在"樂遊苑樂遊裡",可見樂遊原是和少陵原有一部分是重疊的。

現在樂遊原上有青龍寺遺址公園,每到四月份,青龍寺的櫻花就吸引了無數市民前去觀看。

細柳原,在古城西安西南細柳鎮,是灃河東岸坨起的相對高地,比較其他幾座,海拔不高,比較平緩。古時候應該是位於灃河和滈河之間,後來滈河匯於潏河,滈河古道也在歷史的煙雲中湮沒。細柳原據說周亞夫就駐紮於此,留下了許多關於細柳營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安西南還有一座原叫高陽原,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高陽原應該是滈河古道和潏河古道所夾峙的一部分,在今天的西安南郭杜附近。唐隱太子李建成就埋在高陽原。

當然還有一座原尚存在異議,就是畢原。

畢原大概位於郭杜以北長裡村到昆明池南丈八溝以西的地方。據說周文王周武王就埋在此地,而在咸陽以北也有一座畢原,而其上的大冢並非真正的周文王等人墓塋。而是畢沅考證於此,後人在沒有考證到真正謎底之前也沒有糾正而已。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周穆王陵

郭杜這裡的畢原上也有周穆王墓,還有一座紀念倉頡造字的土臺。周武王每次伐紂前都要步行十五里祭奠文王之後才啟程。如果文王陵在咸陽原上,是一定不能夠的。

西安就這樣自古一直被原圍攏著,每一座原都有一段難忘的歷史,也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正是因了這些,讓古城西安有著不同凡響的魅力,周秦漢唐的氤氳猶存,也讓古城人更加自信大度和從容淡定。

你說是不是生於斯地是幸福的。我也獨愛斯地斯城,因原,因古韻,因抹不去的鉛華,因著一城文化,半城神仙。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萬年水,千年城。

綿延不斷、湍流不息的河流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見證著歷史興衰更迭。

古長安,今長安。長安總是在古老的歷史輝煌中撲面而來,揮之不去,觸之即飛。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裡繁衍、文明在這裡生長,長安更是在這些河流之中變遷、發展。長安水的演變輝映著歷史的滄桑,記載著華夏兒女的勤勞智慧。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灃、滈、潏、滻、澇、灞河猶如八條盤龍自周秦漢唐以來,和這座擁有十三朝帝都之稱又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的長安城結下了不解之緣。

發源於甘肅的定西鳥鼠山的渭河,從天水出甘,經寶雞沿岐山過咸陽,在西安東北接納了涇河,一路過渭南穿華州至潼關的港口,投入到了黃河母親河的懷抱。

關中的名城幾乎都受著它的滋養和淫瘧。愛它恨它,都離不開它。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渭 河

一路滔滔,在接納了涇河後留下了美麗的耐人尋味的"涇渭分明"的成語典故,許多人質疑到底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不過在不同歷史階段和不同季節是有變化的,涇渭竟然也難分明,所以人要難得糊塗才對。

姜子牙釣魚的地方至今讓人遐想,不管他用的是直鉤還是曲鉤,只要有人願意上鉤。

劉邦攻打了咸陽"約法三章"卻被迫翻過秦嶺到了漢中。

再回來時卻已是激流渭水浪遏飛舟的漢高祖。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馬尾樑,穿過平涼,從長武進陝,在咸陽原引涇水鑿鄭國渠涇惠渠灌溉咸陽原和關中平原,流過了大地原點,在高陵匯入渭,成為渭河的最大支流。

我不知涇河龍王到底有多大的神力,關於他的傳說經久不衰。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灃 河

古長安是中華民族的首善之都,始建立於灃河中游。

灃河是詩經的河,是周禮誕生的地方。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是否還宛在水中央。

秦嶺大梁和天一線,灃河水就自那裡蜿蜒而來,海子汩汩的泉水通過靈沼河匯於灃河,聚天地靈氣的地方,難怪周文王會把都城選在這裡,他站在靈臺凝望老百姓在碧葉瑞蓮裡泛舟,露出喜悅的神情,三千年過去了,一切都在歲月的煙雲裡流觴。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滈 河

滈河出石砭峪,歷經坎坷,流過山澗,流過村莊,淌過御宿川,在蛤蟆灘轉了一個彎,一路蜿蜒,時而悄無聲息猶如閨中秀女,時而歌聲婉麗,帶著絕龍嶺聞仲自刎的傳說,繞過城隍廟,繞過柳青故居,繞過香積寺,和潏河一起匯入夢一般的灃河。

曾經也曾匯入鎬池,鎬京因此而得名。後來改道一去不復返,留下歷史的滄桑連同彪池一起埋在了昆明池底。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潏 河

發源於大峪的潏河是仙人的河,帶著終南山隱士的靈氣一路奔來。。

春天來了,河面上的冰雪漸漸融化,清澈見底的河水,鳥兒歡快的飛舞,讓河邊的楊柳樹為它梳頭,桃花簇擁一起鮮豔開放,蜜蜂飛來飛去,到處是春天的氣息。

小桃遇見崔護的地方,讓遊客紛沓。

夏天晴朗的傍晚,孩童們在河灣裡洗澡、游泳,捕魚、摸蟹。韓符讀書的地方,還是否找的見?

農人牽著耕牛在樊川八寺的暮鼓聲中緩緩歸去。

秋天的潏河野鴨遊蕩,蘆花飄舞。‍樊川晚浦,隋唐盛景能否再現?

冬天到來,孩子們在河邊戰戰兢兢卻又喜悅地學滑冰。杜甫的茅屋在冬風裡怎樣了?

潏河,故鄉的河,童年的河,鏈接著少陵原神禾原傳說的河。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滻河

滻河帶著庫峪的俊美之氣和湯峪河的溫泉水一路高歌,過了引駕回,漸趨平和。

它是許多人兒時的玩樂場,是藏匿心底的悄悄故事。

長長的堤岸,寬寬的河床,在少陵原和砲裡原地注視下,白白的沙粒,悠悠的水花,成了兩岸人棲戲的地方。

長水校尉的兒子蘇武小時候就在河裡玩耍,看著小魚俶爾遠俶爾近,歡快自由。之後接納了鯨魚溝的神話,一路歡歌笑語,奔向北去。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澇 河

發源於鄠邑區靜峪堖的西澇河和秦嶺樑的東澇河匯合後才有了氣勢。澇東地肥草美,澇西水波瀲灩。

東邊適宜民居,後來就成了縣城。西邊曲波盪漾,文王遷父親季歷陵於此,百姓陂頭而居,就是美陂湖的地方。

其實澇河古名"潦"水。《詩經·洞酌》有"洞酌彼行潦"的詩句,意思是"遠去挑水潦河邊"。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把"潦"列入長安八水。潦後來大概是因為經常積水成澇,改為了澇河,在咸陽北入了渭。

灞河發源於藍田縣霸塬鄉,古稱滋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稱霸後改名霸水。沿途接收了清河、輞峪河、滻河之水,在古城東匯入灞。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隋唐時栽的柳樹每到暮春,柳絮飛舞,如同冬雪,又因灞橋是長安東去的要道,所以折柳相送,留下了灞柳風雪的佳話。

王維的輞川田園風光,呂氏兄弟的關學,狄青的兵寨,漢文帝的依山築陵和一部關中祕史的小說,讓這座白鹿原馳名天下。

西安之脈,古都長安何以長安

古上林苑囿裡,八水委蛇滋潤其裡,潤澤著大長安。

相當於兩個半西湖大的昆明池已初具規模,讓西安也就成了杭州;滻灞溼地,鷗鷺翔集,世博園成了百姓的水上樂園;九女冢,季歷陵,美陂湖光水色,讓遊人遐想無邊,;南湖泛舟,大唐不夜,醉在水雲間。

長安的水,滋潤著長安的土地,滋潤著古都西安城。

長安八水,水潤長安

一方秀水,半城神仙。

長安,長安,魅力無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