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一句話同樣的誅心,則讓徐賓最後孤注一擲,也不再想著飛黃騰達了,開始了自我審判和揭露真相,而在這真相背後,則是如何誅心,誅心不一定是狠話,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

毛姆在《刀鋒》中說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樣子。

徐賓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結果是引發了一場長安的劫難,也讓聖人終於看清了他治下的長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也明白了他的帝國也不再是盛世之氣了,但是看清時聖人也老了,積重難返,大唐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穩定,對於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來說,人心才會不穩,而這個不穩定才是徐賓可以用一枚石子攪動大局的原因所在,處於其中的人並不自知,以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報仇:何孚和蕭規

人一生總要幹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

徐賓的這句話讓何孚傷懷,畢竟家仇未報卻甘於平凡,這也讓何孚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一家人雖然是被皇帝幹掉的,殺皇帝他還沒有那種膽量,但是林九郎這個始作俑者應該要付出代價,所以圍繞著如何幹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標。

而若是讓蕭規上鉤,則需要點力氣,按劇中理解則是要置聞無忌於死地才能打動蕭規,結果建造使館的爭鬥過程成了徐賓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熊火幫殺聞無忌等,這些都是經常乾的事,只不過這些事全部已經在棋盤上策劃好了,只等著正式啟動了。

自視甚高的蕭規就這樣不自覺的上了船,而正如徐賓在背後慢慢推動的那樣,蕭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讓整個長安陷入了危險之中。

理想:李必、張小敬與毛順

李必重情,這也是為什麼李必最後還是要上山去修煉,因為並沒有修煉到家,若是修煉到聖人境界,才能夠達到有情化作無情的境界。

因為這個情字,特別是對於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師的師恩之情,讓他在辦案時開始猶豫起來,而這種猶豫就是別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張小敬重義也重情,卻是一個在劇中只為了長安的百姓奮鬥的人,只可惜這種奮鬥也讓他間接的把聞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沒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許聞染可以活到最後,只不過聞染的死的是註定的,在救長安和毀滅長安這個對抗賽中,聞染是堅定的站在毀滅這一方,因為長安讓她的阿爺喪命,這是她阿爺曾經拼命保衛的長安卻最終給了這樣一個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是在徐賓的一手策劃之下造成,只不過其他人成了幫凶罷了。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一句話同樣的誅心,則讓徐賓最後孤注一擲,也不再想著飛黃騰達了,開始了自我審判和揭露真相,而在這真相背後,則是如何誅心,誅心不一定是狠話,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

毛姆在《刀鋒》中說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樣子。

徐賓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結果是引發了一場長安的劫難,也讓聖人終於看清了他治下的長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也明白了他的帝國也不再是盛世之氣了,但是看清時聖人也老了,積重難返,大唐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穩定,對於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來說,人心才會不穩,而這個不穩定才是徐賓可以用一枚石子攪動大局的原因所在,處於其中的人並不自知,以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報仇:何孚和蕭規

人一生總要幹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

徐賓的這句話讓何孚傷懷,畢竟家仇未報卻甘於平凡,這也讓何孚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一家人雖然是被皇帝幹掉的,殺皇帝他還沒有那種膽量,但是林九郎這個始作俑者應該要付出代價,所以圍繞著如何幹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標。

而若是讓蕭規上鉤,則需要點力氣,按劇中理解則是要置聞無忌於死地才能打動蕭規,結果建造使館的爭鬥過程成了徐賓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熊火幫殺聞無忌等,這些都是經常乾的事,只不過這些事全部已經在棋盤上策劃好了,只等著正式啟動了。

自視甚高的蕭規就這樣不自覺的上了船,而正如徐賓在背後慢慢推動的那樣,蕭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讓整個長安陷入了危險之中。

理想:李必、張小敬與毛順

李必重情,這也是為什麼李必最後還是要上山去修煉,因為並沒有修煉到家,若是修煉到聖人境界,才能夠達到有情化作無情的境界。

因為這個情字,特別是對於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師的師恩之情,讓他在辦案時開始猶豫起來,而這種猶豫就是別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張小敬重義也重情,卻是一個在劇中只為了長安的百姓奮鬥的人,只可惜這種奮鬥也讓他間接的把聞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沒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許聞染可以活到最後,只不過聞染的死的是註定的,在救長安和毀滅長安這個對抗賽中,聞染是堅定的站在毀滅這一方,因為長安讓她的阿爺喪命,這是她阿爺曾經拼命保衛的長安卻最終給了這樣一個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是在徐賓的一手策劃之下造成,只不過其他人成了幫凶罷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張小敬是徐賓人性光輝的體現,他想讓張小敬活,結果卻是張小敬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不過徐賓應該不後悔,正如他說的:他想讓張小敬活,這種人身在泥濘中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不應該就此死去。

毛順是個悲情人物,若是在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解決了溫飽問題再建造這些花樓什麼的,算是閒情逸致,可以娛樂大眾,那是可為的。

若是長安已經處在水深炎熱之中,百姓的生活困頓,作為生活在百姓中的人來說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境況,同樣只要一句話: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一句話同樣的誅心,則讓徐賓最後孤注一擲,也不再想著飛黃騰達了,開始了自我審判和揭露真相,而在這真相背後,則是如何誅心,誅心不一定是狠話,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

毛姆在《刀鋒》中說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樣子。

徐賓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結果是引發了一場長安的劫難,也讓聖人終於看清了他治下的長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也明白了他的帝國也不再是盛世之氣了,但是看清時聖人也老了,積重難返,大唐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穩定,對於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來說,人心才會不穩,而這個不穩定才是徐賓可以用一枚石子攪動大局的原因所在,處於其中的人並不自知,以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報仇:何孚和蕭規

人一生總要幹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

徐賓的這句話讓何孚傷懷,畢竟家仇未報卻甘於平凡,這也讓何孚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一家人雖然是被皇帝幹掉的,殺皇帝他還沒有那種膽量,但是林九郎這個始作俑者應該要付出代價,所以圍繞著如何幹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標。

而若是讓蕭規上鉤,則需要點力氣,按劇中理解則是要置聞無忌於死地才能打動蕭規,結果建造使館的爭鬥過程成了徐賓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熊火幫殺聞無忌等,這些都是經常乾的事,只不過這些事全部已經在棋盤上策劃好了,只等著正式啟動了。

自視甚高的蕭規就這樣不自覺的上了船,而正如徐賓在背後慢慢推動的那樣,蕭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讓整個長安陷入了危險之中。

理想:李必、張小敬與毛順

李必重情,這也是為什麼李必最後還是要上山去修煉,因為並沒有修煉到家,若是修煉到聖人境界,才能夠達到有情化作無情的境界。

因為這個情字,特別是對於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師的師恩之情,讓他在辦案時開始猶豫起來,而這種猶豫就是別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張小敬重義也重情,卻是一個在劇中只為了長安的百姓奮鬥的人,只可惜這種奮鬥也讓他間接的把聞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沒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許聞染可以活到最後,只不過聞染的死的是註定的,在救長安和毀滅長安這個對抗賽中,聞染是堅定的站在毀滅這一方,因為長安讓她的阿爺喪命,這是她阿爺曾經拼命保衛的長安卻最終給了這樣一個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是在徐賓的一手策劃之下造成,只不過其他人成了幫凶罷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張小敬是徐賓人性光輝的體現,他想讓張小敬活,結果卻是張小敬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不過徐賓應該不後悔,正如他說的:他想讓張小敬活,這種人身在泥濘中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不應該就此死去。

毛順是個悲情人物,若是在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解決了溫飽問題再建造這些花樓什麼的,算是閒情逸致,可以娛樂大眾,那是可為的。

若是長安已經處在水深炎熱之中,百姓的生活困頓,作為生活在百姓中的人來說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境況,同樣只要一句話: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句話若是普通人說的估計他還沒有太多想法,可是這是賀知章這位大師級別的人手寫(當然依舊是徐賓模仿)的,那他會仔細考慮一下,結果這一考慮才發現他在浪費民脂民膏,只為了大唐的一個幻象,大唐的幻想破碎了,既然破碎就和皇帝一起破碎得了,這也是他最終下定決心合作的原因。

李必、張小敬與毛順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為大唐盡一份力,只不過三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罷了。

李必輔助太子登上王位,這樣可以實現新稅法,再次復興大唐的繁榮,張小敬沒有那麼眼光高遠,只想保長安百姓能夠活著,哪怕是苟且的活著;毛順則是想毀滅一個國君,也許下一個國君會引以為戒,會讓大唐更好點。大家的理想都是為大唐,實現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內鬥:林九郎和太子

林九郎能夠坐到宰相的位置已經足夠證明他的能力和聰明才智,但是同樣對於權力他依舊充滿著慾望,皇帝幾乎要讓位給他,對於他來說,這可是最大的榮譽,而唯一的絆腳石則是太子,如何搞定太子則是他一直想做的事,這不,機會來了,長安的危機就是他的契機。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一句話同樣的誅心,則讓徐賓最後孤注一擲,也不再想著飛黃騰達了,開始了自我審判和揭露真相,而在這真相背後,則是如何誅心,誅心不一定是狠話,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

毛姆在《刀鋒》中說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樣子。

徐賓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結果是引發了一場長安的劫難,也讓聖人終於看清了他治下的長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也明白了他的帝國也不再是盛世之氣了,但是看清時聖人也老了,積重難返,大唐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穩定,對於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來說,人心才會不穩,而這個不穩定才是徐賓可以用一枚石子攪動大局的原因所在,處於其中的人並不自知,以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報仇:何孚和蕭規

人一生總要幹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

徐賓的這句話讓何孚傷懷,畢竟家仇未報卻甘於平凡,這也讓何孚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一家人雖然是被皇帝幹掉的,殺皇帝他還沒有那種膽量,但是林九郎這個始作俑者應該要付出代價,所以圍繞著如何幹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標。

而若是讓蕭規上鉤,則需要點力氣,按劇中理解則是要置聞無忌於死地才能打動蕭規,結果建造使館的爭鬥過程成了徐賓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熊火幫殺聞無忌等,這些都是經常乾的事,只不過這些事全部已經在棋盤上策劃好了,只等著正式啟動了。

自視甚高的蕭規就這樣不自覺的上了船,而正如徐賓在背後慢慢推動的那樣,蕭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讓整個長安陷入了危險之中。

理想:李必、張小敬與毛順

李必重情,這也是為什麼李必最後還是要上山去修煉,因為並沒有修煉到家,若是修煉到聖人境界,才能夠達到有情化作無情的境界。

因為這個情字,特別是對於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師的師恩之情,讓他在辦案時開始猶豫起來,而這種猶豫就是別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張小敬重義也重情,卻是一個在劇中只為了長安的百姓奮鬥的人,只可惜這種奮鬥也讓他間接的把聞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沒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許聞染可以活到最後,只不過聞染的死的是註定的,在救長安和毀滅長安這個對抗賽中,聞染是堅定的站在毀滅這一方,因為長安讓她的阿爺喪命,這是她阿爺曾經拼命保衛的長安卻最終給了這樣一個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是在徐賓的一手策劃之下造成,只不過其他人成了幫凶罷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張小敬是徐賓人性光輝的體現,他想讓張小敬活,結果卻是張小敬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不過徐賓應該不後悔,正如他說的:他想讓張小敬活,這種人身在泥濘中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不應該就此死去。

毛順是個悲情人物,若是在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解決了溫飽問題再建造這些花樓什麼的,算是閒情逸致,可以娛樂大眾,那是可為的。

若是長安已經處在水深炎熱之中,百姓的生活困頓,作為生活在百姓中的人來說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境況,同樣只要一句話: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句話若是普通人說的估計他還沒有太多想法,可是這是賀知章這位大師級別的人手寫(當然依舊是徐賓模仿)的,那他會仔細考慮一下,結果這一考慮才發現他在浪費民脂民膏,只為了大唐的一個幻象,大唐的幻想破碎了,既然破碎就和皇帝一起破碎得了,這也是他最終下定決心合作的原因。

李必、張小敬與毛順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為大唐盡一份力,只不過三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罷了。

李必輔助太子登上王位,這樣可以實現新稅法,再次復興大唐的繁榮,張小敬沒有那麼眼光高遠,只想保長安百姓能夠活著,哪怕是苟且的活著;毛順則是想毀滅一個國君,也許下一個國君會引以為戒,會讓大唐更好點。大家的理想都是為大唐,實現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內鬥:林九郎和太子

林九郎能夠坐到宰相的位置已經足夠證明他的能力和聰明才智,但是同樣對於權力他依舊充滿著慾望,皇帝幾乎要讓位給他,對於他來說,這可是最大的榮譽,而唯一的絆腳石則是太子,如何搞定太子則是他一直想做的事,這不,機會來了,長安的危機就是他的契機。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林九郎的遇刺只是個假相,不過對於林九郎來說這就是真相,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直接構陷太子,把太子打壓永遠不得翻身,最好能夠促使幹掉太子最佳,反正皇帝又不是沒做過這樣的事。

而太子呢,戰戰兢兢的面對父親的怒火,雖然有一顆愛戴父親的心,有一顆想要拯救大唐於水火的心,對於自己位置不保和父親的猜忌則讓太子痛苦,更不知道如何去辦案了,若不是李必的一再堅持和迴旋,估計太子早就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如何做事了。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一句話同樣的誅心,則讓徐賓最後孤注一擲,也不再想著飛黃騰達了,開始了自我審判和揭露真相,而在這真相背後,則是如何誅心,誅心不一定是狠話,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

毛姆在《刀鋒》中說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樣子。

徐賓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結果是引發了一場長安的劫難,也讓聖人終於看清了他治下的長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也明白了他的帝國也不再是盛世之氣了,但是看清時聖人也老了,積重難返,大唐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穩定,對於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來說,人心才會不穩,而這個不穩定才是徐賓可以用一枚石子攪動大局的原因所在,處於其中的人並不自知,以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報仇:何孚和蕭規

人一生總要幹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

徐賓的這句話讓何孚傷懷,畢竟家仇未報卻甘於平凡,這也讓何孚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一家人雖然是被皇帝幹掉的,殺皇帝他還沒有那種膽量,但是林九郎這個始作俑者應該要付出代價,所以圍繞著如何幹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標。

而若是讓蕭規上鉤,則需要點力氣,按劇中理解則是要置聞無忌於死地才能打動蕭規,結果建造使館的爭鬥過程成了徐賓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熊火幫殺聞無忌等,這些都是經常乾的事,只不過這些事全部已經在棋盤上策劃好了,只等著正式啟動了。

自視甚高的蕭規就這樣不自覺的上了船,而正如徐賓在背後慢慢推動的那樣,蕭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讓整個長安陷入了危險之中。

理想:李必、張小敬與毛順

李必重情,這也是為什麼李必最後還是要上山去修煉,因為並沒有修煉到家,若是修煉到聖人境界,才能夠達到有情化作無情的境界。

因為這個情字,特別是對於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師的師恩之情,讓他在辦案時開始猶豫起來,而這種猶豫就是別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張小敬重義也重情,卻是一個在劇中只為了長安的百姓奮鬥的人,只可惜這種奮鬥也讓他間接的把聞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沒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許聞染可以活到最後,只不過聞染的死的是註定的,在救長安和毀滅長安這個對抗賽中,聞染是堅定的站在毀滅這一方,因為長安讓她的阿爺喪命,這是她阿爺曾經拼命保衛的長安卻最終給了這樣一個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是在徐賓的一手策劃之下造成,只不過其他人成了幫凶罷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張小敬是徐賓人性光輝的體現,他想讓張小敬活,結果卻是張小敬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不過徐賓應該不後悔,正如他說的:他想讓張小敬活,這種人身在泥濘中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不應該就此死去。

毛順是個悲情人物,若是在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解決了溫飽問題再建造這些花樓什麼的,算是閒情逸致,可以娛樂大眾,那是可為的。

若是長安已經處在水深炎熱之中,百姓的生活困頓,作為生活在百姓中的人來說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境況,同樣只要一句話: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句話若是普通人說的估計他還沒有太多想法,可是這是賀知章這位大師級別的人手寫(當然依舊是徐賓模仿)的,那他會仔細考慮一下,結果這一考慮才發現他在浪費民脂民膏,只為了大唐的一個幻象,大唐的幻想破碎了,既然破碎就和皇帝一起破碎得了,這也是他最終下定決心合作的原因。

李必、張小敬與毛順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為大唐盡一份力,只不過三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罷了。

李必輔助太子登上王位,這樣可以實現新稅法,再次復興大唐的繁榮,張小敬沒有那麼眼光高遠,只想保長安百姓能夠活著,哪怕是苟且的活著;毛順則是想毀滅一個國君,也許下一個國君會引以為戒,會讓大唐更好點。大家的理想都是為大唐,實現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內鬥:林九郎和太子

林九郎能夠坐到宰相的位置已經足夠證明他的能力和聰明才智,但是同樣對於權力他依舊充滿著慾望,皇帝幾乎要讓位給他,對於他來說,這可是最大的榮譽,而唯一的絆腳石則是太子,如何搞定太子則是他一直想做的事,這不,機會來了,長安的危機就是他的契機。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林九郎的遇刺只是個假相,不過對於林九郎來說這就是真相,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直接構陷太子,把太子打壓永遠不得翻身,最好能夠促使幹掉太子最佳,反正皇帝又不是沒做過這樣的事。

而太子呢,戰戰兢兢的面對父親的怒火,雖然有一顆愛戴父親的心,有一顆想要拯救大唐於水火的心,對於自己位置不保和父親的猜忌則讓太子痛苦,更不知道如何去辦案了,若不是李必的一再堅持和迴旋,估計太子早就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如何做事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特別的兩位,程參這位聰明絕頂的人,在局內卻又在局內,卻一直被關在靖安司中,若沒有他這個劇情還不好往下推進,也正是他破解了長安要遭受火災的意義,也正是他最後又幫助開始破案,但是他面對的卻是長安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讓這位心有大志向的人對長安已經失望透頂,所以看著靖安司,他最後只是嘆一口氣絕然離去,這不是他的長安,這不是他夢想中的長安。

"

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時不處在枷鎖之中。人類向來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事實上,他們比其他任何事物所受的奴役都要多。

《長安十二時辰》完結了,幕後的主使人卻是讓人大跌眼鏡,不過也能夠隱約猜測到,如同林九郎的暗樁說的:其實心底有祕密的人,大凡看起來平凡至極。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徐賓看起來就很平凡,也就是一個小小的八品官,別人根本看不上他,他想要和人談什麼國家大事,上了品的官根本看不起他,如同聖人對於他所說的擁有才幹很疑惑的問,這麼能幹,到了這把年紀,還是個八品吏員?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一句話同樣的誅心,則讓徐賓最後孤注一擲,也不再想著飛黃騰達了,開始了自我審判和揭露真相,而在這真相背後,則是如何誅心,誅心不一定是狠話,可能就是一句很平常的話。

毛姆在《刀鋒》中說的:把一粒石子投入池中,宇宙就不完全是它先前那樣子。

徐賓就是把石子投入湖中的人,結果是引發了一場長安的劫難,也讓聖人終於看清了他治下的長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也明白了他的帝國也不再是盛世之氣了,但是看清時聖人也老了,積重難返,大唐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

盛世之下,人心才穩定,對於這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來說,人心才會不穩,而這個不穩定才是徐賓可以用一枚石子攪動大局的原因所在,處於其中的人並不自知,以為是做自己要做的事。

報仇:何孚和蕭規

人一生總要幹一件讓自己滿意的事,才好意思閉眼。

徐賓的這句話讓何孚傷懷,畢竟家仇未報卻甘於平凡,這也讓何孚開始了自己的復仇之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己一家人雖然是被皇帝幹掉的,殺皇帝他還沒有那種膽量,但是林九郎這個始作俑者應該要付出代價,所以圍繞著如何幹掉林九郎成了何孚的目標。

而若是讓蕭規上鉤,則需要點力氣,按劇中理解則是要置聞無忌於死地才能打動蕭規,結果建造使館的爭鬥過程成了徐賓的第一步棋,而其中的人不自知的成為了他的棋子,所有人都在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包括熊火幫殺聞無忌等,這些都是經常乾的事,只不過這些事全部已經在棋盤上策劃好了,只等著正式啟動了。

自視甚高的蕭規就這樣不自覺的上了船,而正如徐賓在背後慢慢推動的那樣,蕭規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讓整個長安陷入了危險之中。

理想:李必、張小敬與毛順

李必重情,這也是為什麼李必最後還是要上山去修煉,因為並沒有修煉到家,若是修煉到聖人境界,才能夠達到有情化作無情的境界。

因為這個情字,特別是對於太子的朋友之情和老師的師恩之情,讓他在辦案時開始猶豫起來,而這種猶豫就是別人可以利用的所在。

張小敬重義也重情,卻是一個在劇中只為了長安的百姓奮鬥的人,只可惜這種奮鬥也讓他間接的把聞染推到了死亡地步,若是沒有他的一意孤行,也許聞染可以活到最後,只不過聞染的死的是註定的,在救長安和毀滅長安這個對抗賽中,聞染是堅定的站在毀滅這一方,因為長安讓她的阿爺喪命,這是她阿爺曾經拼命保衛的長安卻最終給了這樣一個答案,當然這個答案也是在徐賓的一手策劃之下造成,只不過其他人成了幫凶罷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張小敬是徐賓人性光輝的體現,他想讓張小敬活,結果卻是張小敬反而成了最大的阻礙,不過徐賓應該不後悔,正如他說的:他想讓張小敬活,這種人身在泥濘中依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不應該就此死去。

毛順是個悲情人物,若是在大唐盛世,百姓安居樂業,解決了溫飽問題再建造這些花樓什麼的,算是閒情逸致,可以娛樂大眾,那是可為的。

若是長安已經處在水深炎熱之中,百姓的生活困頓,作為生活在百姓中的人來說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境況,同樣只要一句話:一文錢可買兩個胡餅。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這句話若是普通人說的估計他還沒有太多想法,可是這是賀知章這位大師級別的人手寫(當然依舊是徐賓模仿)的,那他會仔細考慮一下,結果這一考慮才發現他在浪費民脂民膏,只為了大唐的一個幻象,大唐的幻想破碎了,既然破碎就和皇帝一起破碎得了,這也是他最終下定決心合作的原因。

李必、張小敬與毛順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想為大唐盡一份力,只不過三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罷了。

李必輔助太子登上王位,這樣可以實現新稅法,再次復興大唐的繁榮,張小敬沒有那麼眼光高遠,只想保長安百姓能夠活著,哪怕是苟且的活著;毛順則是想毀滅一個國君,也許下一個國君會引以為戒,會讓大唐更好點。大家的理想都是為大唐,實現的方式不一樣罷了。

內鬥:林九郎和太子

林九郎能夠坐到宰相的位置已經足夠證明他的能力和聰明才智,但是同樣對於權力他依舊充滿著慾望,皇帝幾乎要讓位給他,對於他來說,這可是最大的榮譽,而唯一的絆腳石則是太子,如何搞定太子則是他一直想做的事,這不,機會來了,長安的危機就是他的契機。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林九郎的遇刺只是個假相,不過對於林九郎來說這就是真相,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直接構陷太子,把太子打壓永遠不得翻身,最好能夠促使幹掉太子最佳,反正皇帝又不是沒做過這樣的事。

而太子呢,戰戰兢兢的面對父親的怒火,雖然有一顆愛戴父親的心,有一顆想要拯救大唐於水火的心,對於自己位置不保和父親的猜忌則讓太子痛苦,更不知道如何去辦案了,若不是李必的一再堅持和迴旋,估計太子早就六神無主不知道應該如何做事了。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特別的兩位,程參這位聰明絕頂的人,在局內卻又在局內,卻一直被關在靖安司中,若沒有他這個劇情還不好往下推進,也正是他破解了長安要遭受火災的意義,也正是他最後又幫助開始破案,但是他面對的卻是長安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讓這位心有大志向的人對長安已經失望透頂,所以看著靖安司,他最後只是嘆一口氣絕然離去,這不是他的長安,這不是他夢想中的長安。

《長安十二時辰》:人性的幽暗和深淵

元載,這位大理寺評事,也是個八品的小官,他既不為民,也不為君,只為了自己,民和君都是他如何上位的籌碼,這樣的人物若是笨也就罷了,折騰不出多少風浪出來,關鍵是很聰明,知道如何站位如何把握危機,化危機為契機,他是看一步算十步,終極的目標還是如何上位,這位同志最後是歷史上是上位了,在這裡也是出彩了一回,對局勢的把握看得很準,總是在最關鍵的時候插入一腳,一步一步的往自己建造的臺階上走,長安人與皇帝的生死他並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誰才是他往上爬的臺階。

《長安十二時辰》讓我們看到了曾經長安的悲歡離合,而更有意思的則是一句普通的話是如何直指人心,並能引發一場地震的。

一支蝴蝶的翅膀扇起的一微不足道的風,卻慢慢演變成颶風,一顆石子投入水中,才開始只是吹皺了一灣水池卻可以引發遠處一場洪水。

人性的複雜性才是這部劇的主色調,而這種主色調絕不是那麼陽光燦爛,而是充滿了幽暗和深淵。

多年以後,歷史上再次閃現時:

張小敬歷史上簡單的一筆帶過,安史之亂時:“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即楊國忠)落馬。”

大曆十二年,唐代宗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收捕元載和王縉,元載服罪,被賜自盡,元載的妻子王氏以及兒子元伯和、元仲武、元季能全部賜死。

安史之亂之後,唐肅宗尋得李泌,李泌入朝議論國事,從制書文誥到將相升遷,無所不預,史稱其“權逾宰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