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上元節。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網絡遊戲中的長安街市。

在唐朝,長安城中的坊按面積大小分為三種,其中皇城正南方的四列坊最小;宮城和皇城東西兩側的坊最大。這一百多個坊的大小是:南北,長在500m-838m之間;東西,寬在550m-1125m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3m左右厚度的夯土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坊內的街寬都在15m左右;坊內除了街還有曲巷,寬度在5m左右。最小的坊有20多萬平方米,有三分之一個紫禁城大,最大的坊76萬平方米,比紫禁城大四萬平方米。坊內深處還有曲巷,寬6m左右。有些坊裡面住著幾家豪門貴戚,也有的坊裡住著差不多一萬人左右的尋常百姓,所以人們推測,當時的長安城中大概有百萬以上的居民。坊內不僅有侯門主第、百姓人家,也有道觀、佛寺、酒肆、客棧、商鋪、作坊、娛樂場所等。

自周朝以來,為了治安起見,大城市基本都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每到夜間坊門關閉,城內主幹道上禁止人馬通行。這就是頗受現在人所詬病的“超級看守所”。但是考慮到一個坊的面積相當於明清時期一個普通縣城的大小,而同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在人口和麵積上還不如長安城的一個坊,所以在當時的裡坊制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也就不會有現代人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坊的內部照樣可以繼續的自由往來,以至於有些坊的繁華到了夜晚便無限的繁華熱鬧。比如說音樂人扎堆的崇仁坊便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而平日裡坊中居民的生計買賣也不必去東、西市那種國際化的商業圈,完全可以在本坊或鄰近各坊買到各種生活物資。

當然,和所有的大都會一樣,在長安城能住在什麼樣的坊,通常要看你的社會地位——王侯公卿、豪門權貴都住在宮城附近。這些人往往住在一般人無法想象的豪宅之中,花園中有著像自雨亭這樣的高科技設備。除去這些頂級豪宅之後,庶民階層能住進什麼樣的坊,那就要看你的財富或能力。為了嚴格控制長安城的房價,朝廷對不同的階層的人居住什麼樣的宅院有著規定:良民三人以下一畝宅,三人以上加一畝;賤民五人以下一畝宅,五人加一畝——前提是你們買的起。靠近宮城,能夠和大人物做鄰居的那些“高檔社區”全部被富商或能工巧匠們佔據著,沒錢沒勢沒能力的人只能住在蕭條荒涼的南城和種菜的農民為伴。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網絡遊戲中的長安街市。

在唐朝,長安城中的坊按面積大小分為三種,其中皇城正南方的四列坊最小;宮城和皇城東西兩側的坊最大。這一百多個坊的大小是:南北,長在500m-838m之間;東西,寬在550m-1125m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3m左右厚度的夯土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坊內的街寬都在15m左右;坊內除了街還有曲巷,寬度在5m左右。最小的坊有20多萬平方米,有三分之一個紫禁城大,最大的坊76萬平方米,比紫禁城大四萬平方米。坊內深處還有曲巷,寬6m左右。有些坊裡面住著幾家豪門貴戚,也有的坊裡住著差不多一萬人左右的尋常百姓,所以人們推測,當時的長安城中大概有百萬以上的居民。坊內不僅有侯門主第、百姓人家,也有道觀、佛寺、酒肆、客棧、商鋪、作坊、娛樂場所等。

自周朝以來,為了治安起見,大城市基本都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每到夜間坊門關閉,城內主幹道上禁止人馬通行。這就是頗受現在人所詬病的“超級看守所”。但是考慮到一個坊的面積相當於明清時期一個普通縣城的大小,而同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在人口和麵積上還不如長安城的一個坊,所以在當時的裡坊制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也就不會有現代人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坊的內部照樣可以繼續的自由往來,以至於有些坊的繁華到了夜晚便無限的繁華熱鬧。比如說音樂人扎堆的崇仁坊便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而平日裡坊中居民的生計買賣也不必去東、西市那種國際化的商業圈,完全可以在本坊或鄰近各坊買到各種生活物資。

當然,和所有的大都會一樣,在長安城能住在什麼樣的坊,通常要看你的社會地位——王侯公卿、豪門權貴都住在宮城附近。這些人往往住在一般人無法想象的豪宅之中,花園中有著像自雨亭這樣的高科技設備。除去這些頂級豪宅之後,庶民階層能住進什麼樣的坊,那就要看你的財富或能力。為了嚴格控制長安城的房價,朝廷對不同的階層的人居住什麼樣的宅院有著規定:良民三人以下一畝宅,三人以上加一畝;賤民五人以下一畝宅,五人加一畝——前提是你們買的起。靠近宮城,能夠和大人物做鄰居的那些“高檔社區”全部被富商或能工巧匠們佔據著,沒錢沒勢沒能力的人只能住在蕭條荒涼的南城和種菜的農民為伴。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一百零八坊。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網絡遊戲中的長安街市。

在唐朝,長安城中的坊按面積大小分為三種,其中皇城正南方的四列坊最小;宮城和皇城東西兩側的坊最大。這一百多個坊的大小是:南北,長在500m-838m之間;東西,寬在550m-1125m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3m左右厚度的夯土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坊內的街寬都在15m左右;坊內除了街還有曲巷,寬度在5m左右。最小的坊有20多萬平方米,有三分之一個紫禁城大,最大的坊76萬平方米,比紫禁城大四萬平方米。坊內深處還有曲巷,寬6m左右。有些坊裡面住著幾家豪門貴戚,也有的坊裡住著差不多一萬人左右的尋常百姓,所以人們推測,當時的長安城中大概有百萬以上的居民。坊內不僅有侯門主第、百姓人家,也有道觀、佛寺、酒肆、客棧、商鋪、作坊、娛樂場所等。

自周朝以來,為了治安起見,大城市基本都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每到夜間坊門關閉,城內主幹道上禁止人馬通行。這就是頗受現在人所詬病的“超級看守所”。但是考慮到一個坊的面積相當於明清時期一個普通縣城的大小,而同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在人口和麵積上還不如長安城的一個坊,所以在當時的裡坊制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也就不會有現代人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坊的內部照樣可以繼續的自由往來,以至於有些坊的繁華到了夜晚便無限的繁華熱鬧。比如說音樂人扎堆的崇仁坊便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而平日裡坊中居民的生計買賣也不必去東、西市那種國際化的商業圈,完全可以在本坊或鄰近各坊買到各種生活物資。

當然,和所有的大都會一樣,在長安城能住在什麼樣的坊,通常要看你的社會地位——王侯公卿、豪門權貴都住在宮城附近。這些人往往住在一般人無法想象的豪宅之中,花園中有著像自雨亭這樣的高科技設備。除去這些頂級豪宅之後,庶民階層能住進什麼樣的坊,那就要看你的財富或能力。為了嚴格控制長安城的房價,朝廷對不同的階層的人居住什麼樣的宅院有著規定:良民三人以下一畝宅,三人以上加一畝;賤民五人以下一畝宅,五人加一畝——前提是你們買的起。靠近宮城,能夠和大人物做鄰居的那些“高檔社區”全部被富商或能工巧匠們佔據著,沒錢沒勢沒能力的人只能住在蕭條荒涼的南城和種菜的農民為伴。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一百零八坊。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晚唐西市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網絡遊戲中的長安街市。

在唐朝,長安城中的坊按面積大小分為三種,其中皇城正南方的四列坊最小;宮城和皇城東西兩側的坊最大。這一百多個坊的大小是:南北,長在500m-838m之間;東西,寬在550m-1125m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3m左右厚度的夯土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坊內的街寬都在15m左右;坊內除了街還有曲巷,寬度在5m左右。最小的坊有20多萬平方米,有三分之一個紫禁城大,最大的坊76萬平方米,比紫禁城大四萬平方米。坊內深處還有曲巷,寬6m左右。有些坊裡面住著幾家豪門貴戚,也有的坊裡住著差不多一萬人左右的尋常百姓,所以人們推測,當時的長安城中大概有百萬以上的居民。坊內不僅有侯門主第、百姓人家,也有道觀、佛寺、酒肆、客棧、商鋪、作坊、娛樂場所等。

自周朝以來,為了治安起見,大城市基本都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每到夜間坊門關閉,城內主幹道上禁止人馬通行。這就是頗受現在人所詬病的“超級看守所”。但是考慮到一個坊的面積相當於明清時期一個普通縣城的大小,而同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在人口和麵積上還不如長安城的一個坊,所以在當時的裡坊制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也就不會有現代人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坊的內部照樣可以繼續的自由往來,以至於有些坊的繁華到了夜晚便無限的繁華熱鬧。比如說音樂人扎堆的崇仁坊便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而平日裡坊中居民的生計買賣也不必去東、西市那種國際化的商業圈,完全可以在本坊或鄰近各坊買到各種生活物資。

當然,和所有的大都會一樣,在長安城能住在什麼樣的坊,通常要看你的社會地位——王侯公卿、豪門權貴都住在宮城附近。這些人往往住在一般人無法想象的豪宅之中,花園中有著像自雨亭這樣的高科技設備。除去這些頂級豪宅之後,庶民階層能住進什麼樣的坊,那就要看你的財富或能力。為了嚴格控制長安城的房價,朝廷對不同的階層的人居住什麼樣的宅院有著規定:良民三人以下一畝宅,三人以上加一畝;賤民五人以下一畝宅,五人加一畝——前提是你們買的起。靠近宮城,能夠和大人物做鄰居的那些“高檔社區”全部被富商或能工巧匠們佔據著,沒錢沒勢沒能力的人只能住在蕭條荒涼的南城和種菜的農民為伴。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一百零八坊。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晚唐西市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晚唐東市

也就是說,長安城確實是個充滿了貧富懸殊,物慾橫流,只相信實力不相信理想和眼淚的無情世界。在這裡,只要足夠強大你就可以傲視天下,為所欲為;而如果你貧窮、平凡,那等待你的就是王起明或卡捷琳娜甚至是於連·索雷爾的悲慘命運。大明宮、平康坊那如夢似幻的繁華壯麗,在短暫的陶醉了每一個長安城的新客人(長安城沒有主人)之後,就開始無時無刻的提醒著這個世界——長安城既不是樂國樂土,也不是個“超級看守所”,而弱者的絞肉機······

但是,古今中外,那個大都會不是如此呢?

中唐以後,裡坊制開始逐漸崩潰,一開始是有人因為在坊的外牆上打洞並且違反宵禁,展開夜市貿易。之後就是逐步的侵佔寬闊的街道,搭建違章建築。為了保證朝廷對長安城的完全掌握,唐家天子多次下令清查“亂象”,我們看看朝廷的措施: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AD)五月,詔令:

“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牆、接簷造舍等,先處分一切不許,並令毀拆。”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AD)二月,再次下詔:

京城內莊宅使界諸街坊牆,有破壞,宜令取兩稅錢和僱工匠修築”。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AD)七月,左街使上奏:

“伏見諸街鋪近日多被雜人及百姓、諸軍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佔禁街”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AD)有左右巡使卜奏說長安坊門:

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

至太和十六年唐文宗又再次下敕書引用過一條早已過時的律令: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樓閣,臨視人家。”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此時的裡坊制已經是名存實亡。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裡坊制潰散之後,長安城的時代也隨之成為歷史。

從安史之亂以後,被後人想象為“軍事要塞”的長安城竟然猶如紙糊的一般——安史叛軍、吐蕃、朱泚、黃巢這些內憂外患都曾經佔領長安,天子以“巡狩各處”的名義播越蒙塵更是不絕於史,以至於有“長安六陷,天子九遷”的說法。而關中自身的經濟規模也無法支撐百萬帝都人口、黃河砥柱天險也往往導致關中地區的漕運不便、政治重心東移更是大勢所趨······

至天祐元年(904AD),叛將朱溫脅唐昭宗遷洛陽,盡毀長安宮室民居。又以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駐守長安。 當時的長安城城牆毀壞不堪,不利防守,於是韓建利用唐朝皇城的城牆修築新城,封堵了南面正門朱雀門,東北角與宮城交界處的延喜門、西北角的安福門,同時在原皇城內尚書省東半部和左驍衛、左武衛的位置增築了一座子城,將長安變成了一座大軍營。從此千年的歲月中,長安城變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

但那個偉大,但絕非理想的長安時代卻化作了傳說中盛世樂土,激勵著後人,建設著當下,憧憬著未來。

"

“你說這長安城怪不怪?每天一睜開眼,你就想罵它,可真要讓你走啊,你還真就捨不得。”

——安柱國,粟特人,年三十九,靖安吏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這句話,顯然是一位現代社會的職場人對大都會發出的感嘆。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隋唐時代的長安城是有史以來上最偉大的帝都。

但就像所有的大都會一樣,長安城從誕生之日就備受爭議。推崇這座城市的人,比如朱子,認為長安城十分完美——佈局合理,秩序井然,治安良好,生機勃勃;而討厭長安城的人則指出長安城的本質是一個東方帝都、是一座超級塢堡,不僅城中商業佈局嚴重失衡,自北魏以來便實行的城市管理制度——裡坊制和宵禁,使這座城市大多數時間都循規蹈矩,死氣沉沉。基於這個觀點的人指責那些對於隋唐長安城的讚美是愚蠢的,因為——“唐代長安城看似佈局嚴整、管理有序,卻是一座除了極少數“上流人士”花天酒地、紙醉金迷,而廣大普通百姓卻備受管制、生計艱辛的’超級看守所’”。

雖然漢唐之後“長安”就是“京師”的代稱,比如直到曹雪芹寫《紅樓夢》時,仍舊稱書中那個“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國”的京師為長安大都。但是嚴格地講,隋唐之際,歷史上並不存在一個以長安為稱號的帝都。因為從唐至金,長安城的正式名稱基本上一直是京兆府,而“長安”則一直是士庶黎民們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隋唐地壇的遺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初唐大道旁排水溝的遺址,

唐長安城的前身是隋朝修建的大興城。在隋文帝篡周之後的第二年,也就是開皇二年(582AD),隋文帝便決定放棄自漢以來的帝都長安城,另建一座新的都城。因為在當時看來漢長安城在規模上已經太狹小了,而且那些古老的宮殿又飄蕩著了政治敗北者那淒涼的冤魂和慘烈的回憶。按照隋文帝的感覺就是,漢長安城:“制度狹小,又宮內多妖異”。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自漢以來,在經過了數十萬人、八個世紀的居住之後,地下水已經被汙染。出身於南方的大臣庾季才就指出:

“漢營此城,經今將八百歲,水皆鹹鹵,不甚宜人。”

而且由於城北的渭水不斷南移,這座都城隨時都會面臨滅頂之災。於是,隋文帝君臣就決定在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另造一座新的都城,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郡公”,按照“蛇化為龍,不變其文;家化為國,不變其姓”的原則,新都便被被命名為“大興城”。在建城之前,隋文帝先派人前去清理龍首原附近的古墳,並建寺追福;之後又拆掉舊長安城的宮殿,將磚瓦石料及大小木料都搬到大興城的工地上。比如修真坊的南門用的就是北周太廟的門板;而隋唐太廟其實就是對北周太廟的整體搬遷——到了開元年間,這座太廟塌了,這時宰相姚崇才告訴大家——太廟是隋朝修建的,而隋朝是拆北周的,北周太廟所用的建築材料又大多是前秦的······都三百年了,木料早就朽了,不倒不塌才不正常。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十萬民夫才能夠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從開皇二年(582AD)六月開始動工,到開皇三年(583AD)三月將宮城基本建成。

隋朝宮城與漢長安的長樂宮、未央宮一樣,都是氣勢恢宏:

大興宮城東西寬2820m,南北縱深1843m

相比之下,北京紫禁城東西寬度只有750m,南北長度是960m

而這座新都城的外廓城則是東西9721m,南北8652m;城牆為夯土築成,城基寬度10m左右,高度8m——遠遠超過元大都以及明清的順天府。

大興城,也就是日後的長安城,沿襲自周朝以來的城市規劃傳統,實行裡坊制。最初有一百零六坊,後增至一百一十坊,到了開寶年間因興建興慶宮和十六宅,變為一百零八坊。所謂的坊,也就現在全封閉式街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長安上元節。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網絡遊戲中的長安街市。

在唐朝,長安城中的坊按面積大小分為三種,其中皇城正南方的四列坊最小;宮城和皇城東西兩側的坊最大。這一百多個坊的大小是:南北,長在500m-838m之間;東西,寬在550m-1125m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3m左右厚度的夯土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坊內的街寬都在15m左右;坊內除了街還有曲巷,寬度在5m左右。最小的坊有20多萬平方米,有三分之一個紫禁城大,最大的坊76萬平方米,比紫禁城大四萬平方米。坊內深處還有曲巷,寬6m左右。有些坊裡面住著幾家豪門貴戚,也有的坊裡住著差不多一萬人左右的尋常百姓,所以人們推測,當時的長安城中大概有百萬以上的居民。坊內不僅有侯門主第、百姓人家,也有道觀、佛寺、酒肆、客棧、商鋪、作坊、娛樂場所等。

自周朝以來,為了治安起見,大城市基本都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每到夜間坊門關閉,城內主幹道上禁止人馬通行。這就是頗受現在人所詬病的“超級看守所”。但是考慮到一個坊的面積相當於明清時期一個普通縣城的大小,而同時期歐洲大多數城市在人口和麵積上還不如長安城的一個坊,所以在當時的裡坊制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也就不會有現代人想象的那麼嚴重。而坊的內部照樣可以繼續的自由往來,以至於有些坊的繁華到了夜晚便無限的繁華熱鬧。比如說音樂人扎堆的崇仁坊便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而平日裡坊中居民的生計買賣也不必去東、西市那種國際化的商業圈,完全可以在本坊或鄰近各坊買到各種生活物資。

當然,和所有的大都會一樣,在長安城能住在什麼樣的坊,通常要看你的社會地位——王侯公卿、豪門權貴都住在宮城附近。這些人往往住在一般人無法想象的豪宅之中,花園中有著像自雨亭這樣的高科技設備。除去這些頂級豪宅之後,庶民階層能住進什麼樣的坊,那就要看你的財富或能力。為了嚴格控制長安城的房價,朝廷對不同的階層的人居住什麼樣的宅院有著規定:良民三人以下一畝宅,三人以上加一畝;賤民五人以下一畝宅,五人加一畝——前提是你們買的起。靠近宮城,能夠和大人物做鄰居的那些“高檔社區”全部被富商或能工巧匠們佔據著,沒錢沒勢沒能力的人只能住在蕭條荒涼的南城和種菜的農民為伴。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一百零八坊。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晚唐西市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晚唐東市

也就是說,長安城確實是個充滿了貧富懸殊,物慾橫流,只相信實力不相信理想和眼淚的無情世界。在這裡,只要足夠強大你就可以傲視天下,為所欲為;而如果你貧窮、平凡,那等待你的就是王起明或卡捷琳娜甚至是於連·索雷爾的悲慘命運。大明宮、平康坊那如夢似幻的繁華壯麗,在短暫的陶醉了每一個長安城的新客人(長安城沒有主人)之後,就開始無時無刻的提醒著這個世界——長安城既不是樂國樂土,也不是個“超級看守所”,而弱者的絞肉機······

但是,古今中外,那個大都會不是如此呢?

中唐以後,裡坊制開始逐漸崩潰,一開始是有人因為在坊的外牆上打洞並且違反宵禁,展開夜市貿易。之後就是逐步的侵佔寬闊的街道,搭建違章建築。為了保證朝廷對長安城的完全掌握,唐家天子多次下令清查“亂象”,我們看看朝廷的措施: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AD)五月,詔令:

“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牆、接簷造舍等,先處分一切不許,並令毀拆。”

唐德宗貞元四年(788AD)二月,再次下詔:

京城內莊宅使界諸街坊牆,有破壞,宜令取兩稅錢和僱工匠修築”。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AD)七月,左街使上奏:

“伏見諸街鋪近日多被雜人及百姓、諸軍諸使官健起造舍屋,侵佔禁街”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AD)有左右巡使卜奏說長安坊門:

或鼓未動即先開或夜已深猶未閉”

至太和十六年唐文宗又再次下敕書引用過一條早已過時的律令:

“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樓閣,臨視人家。”

從這些資料可以看出,此時的裡坊制已經是名存實亡。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在裡坊制潰散之後,長安城的時代也隨之成為歷史。

從安史之亂以後,被後人想象為“軍事要塞”的長安城竟然猶如紙糊的一般——安史叛軍、吐蕃、朱泚、黃巢這些內憂外患都曾經佔領長安,天子以“巡狩各處”的名義播越蒙塵更是不絕於史,以至於有“長安六陷,天子九遷”的說法。而關中自身的經濟規模也無法支撐百萬帝都人口、黃河砥柱天險也往往導致關中地區的漕運不便、政治重心東移更是大勢所趨······

至天祐元年(904AD),叛將朱溫脅唐昭宗遷洛陽,盡毀長安宮室民居。又以韓建為佑國軍節度使,駐守長安。 當時的長安城城牆毀壞不堪,不利防守,於是韓建利用唐朝皇城的城牆修築新城,封堵了南面正門朱雀門,東北角與宮城交界處的延喜門、西北角的安福門,同時在原皇城內尚書省東半部和左驍衛、左武衛的位置增築了一座子城,將長安變成了一座大軍營。從此千年的歲月中,長安城變成了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

但那個偉大,但絕非理想的長安時代卻化作了傳說中盛世樂土,激勵著後人,建設著當下,憧憬著未來。

長安十二時辰——永恆之都

長安,永恆之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