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中國古代史 烏龍茶 明朝 《閩聲》雜誌 2017-06-12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載。”早在漢代之前就流傳著武夷茶的神話,由於地理上的偏僻,福建是歷史上最缺記載的省份。人們不得不在一些世代流傳的神話裡找尋閩茶的蹤跡。上世紀80年代,武夷山城村漢城遺址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茶具,再一次證實了漢代閩越先民已普結茶緣;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中原人士大批的遷徙至此,一度促進了閩地種茶、飲茶的風尚。

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南宋·劉松年《茗園賭市圖》

唐朝的興起

福建產茶文字記載,最早見諸於南安縣豐州古鎮的蓮花峰石上的摩崖石刻“蓮花茶襟”(公元376年),這比陸羽《茶經》記載的要早三百餘年。古時豐州是閩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蓮花峰位於鎮北桃源村的西北處,峰高約120米,遠在西晉即建有蓮花巖寺。至唐,山腰上建有一座歐陽詹書室。唐末詩人韓偓在此隱居時,曾詠詩“石崖覓芝叟,鄉俗採茶歌”以描寫當年蓮花峰茶的生產情景。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蓮題刻“巖縫茶香”至今尚存。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始建“不老亭”。不老亭因全亭的樑柱、屋蓋及所有的構件都是花崗石雕刻成的,俗稱“石亭”。自此蓮花峰茶改稱石亭綠茶。至清道光年間蓮花峰下種茶更盛,且在南安一帶渡海謀生的人較多,石亭綠漸成為僑鄉送祝“順風”的禮品,久而久之,華僑嗜飲,隨後,石亭綠暢銷南洋諸島,甚至遠銷英倫。

至唐代,茶葉生產在全國普及,飲茶和種植茶葉蔚然成風。雖然唐代的福建還是荒蕪偏遠的邊陲之地,但在鮮有的史料和文物中,我們不難了解茶在閩地的發展。《茶經·八之出》雲:“嶺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閩方山”,“閩方山”便是閩縣的方山,也稱作五虎山,在今福州閩侯縣尚幹鎮;唐書《地理志》載:“福州貢臘麵茶”說明唐代福州茶就已成為貢品,乃“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而安溪產茶有字可考於唐。唐末,閬苑巖巖宇大門有:“白茶特產推無價,石筍孤峰別有天。”明清崛起時,至光緒三十年茶園面積達3.1萬畝,並有規模出口量。如今是烏龍茶出口基地,中國名茶(烏龍茶)之鄉。

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北宋龍泉窯刻畫花斗笠盞

兩宋的繁榮

進入宋代,福建茶區的分佈更廣,產地擴大,此時既生產片茶,也生產散茶,但以片茶為主。這時,位於建溪甌鳳山一帶南唐時期開闢的北苑茶園異軍突起,把福建茶業推向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建州位於福建北部,唐、宋設建州府,到了宋代,建茶成為時尚。唐朝末期建安大財主張廷暉在建安東面二十餘里的鳳凰山開墾了方圓三十里的茶園,並在龍啟元年把這片茶園送給了閩國,成為皇家御苑,又由於鳳凰山位於閩國的北部,故稱北苑。

關於建茶的入貢和唐宋貢焙的更易,在近見的有些論著中,有的據《十國春秋》稱起始於閩或南唐,有的據《建安志》稱起始於宋初,諸說不一。其實如上錄史料所說,建安北苑貢茶和貢焙的設立,有聯繫但並不是一回事。應該說,建安貢茶,起始於五代時的閩通文年間,其後南唐繼之,甚至一度還廢除了宜興和長興之間的顧渚貢焙。但是,宋建政以後,起初也和唐一樣,仍以顧渚為焙和以顧渚紫筍入貢;在北苑正式“始置龍焙”,如葛常之所說:“自建茶入貢,陽羨不復研膏”,即貢焙正式由顧渚改置北苑,還是在太平興國(宋太宗趙匡胤的年號)二年的事情。

北苑貢茶鼎盛於北宋,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朝廷停貢,上貢時間長達458年。宋徽宗稱“北苑貢茶,名冠天下”,北苑貢茶當時可謂風靡全國。北苑茶理所當然的是中國貢茶中歷史最悠久的、影響力最大的茶,“建溪官茶天下絕,獨領風騷數百年”就是對它最好的印證。

北苑貢茶讓閩茶自宋代起名聲大噪,它對於中國茶史的深遠影響,足以使它成為“貢茶之宗”。北苑茶的繁榮也為建安大肆張揚的鬥茶之風提供了物質基礎,“茶色白,宜黑盞”,鬥茶也大大促進了建安陶瓷業尤其是建窯茶具的生產,而北苑與天目盞珠聯璧合,終究成為中國茶文化史上的佳話。

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元·趙孟頫《鬥茶圖》

發展在元代

元初的保境安民,教勸農桑的政策和海運事業的發展,使得泉州成為世界第一港,也讓世界各國的人民領略了閩茶的風采。

元代飲茶習慣漸漸由末茶法改為全葉沖泡,這一習慣衰弱了建茶卻興起了不講究焙法的武夷茶,福建制茶中心漸漸移至武夷,開創了武夷茶史上一段輝煌時期。元成宗大德初年(公元1297年),武夷山的九曲溪四曲開始籌建御茶園。約1391年,武夷山民首先傳入蒸青的製作技術,蒸而不研不揉成團,將茶青蒸後即炒焙烹飲。這實際上是武夷山民將蒸青改為炒,逐步摸索出一種“三紅七綠”的炒青製作工藝技術。

從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到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武夷貢茶歷史長達兩百七十多年。御茶園不僅種茶還製茶,這亦是茶場的前生。此時的武夷茶採造的有先春、探春、次春等品類,又有旗槍、石乳諸品,色香已不減北苑。更有詩云:“百草逢春未敢花,御茶蓓蕾拾瓊芽。武夷真是神仙境,已產靈芝又產茶。”武夷貢茶的生產刺激了武夷茶業乃至福建茶業的發展,福建貢茶額大增,當時僅武夷貢茶一項,幾乎佔了全國貢茶的1/4。御茶園的開闢,使武夷茶業盛極一時,客觀上業奠定了武夷山作為馳名天下的名茶產地的基礎。

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兔毫盞

明清的創新

當鬥茶之興漸減,明清時期的福建茶進入了創新時期,創制了多種茶類。繼宋代貢茶和鬥茶之後的又一次輝煌。

明太祖朱元璋,由於他親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輾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接觸,深知茶農疾苦,並表同情。南京稱帝后,看到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風團餅茶,認為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唯採芽以進。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遂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製茶技術的革新,促使了烏龍茶和功夫茶等新品類茶的誕生,這些重大技術均發端於福建,福建成為中國烏龍茶、紅茶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清初,福建創制了烏龍茶,閩北的建寧府仍舊是福建傳統名茶產地之一,主要茶區載建甌、建陽、崇安一帶。同時,又出現了另一個重要的茶區——閩南,包括安溪、泉州、龍溪等地。據悉,明朝萬曆年間晉江各地山頭皆產茶,其中以安溪最好,出產的茶“貨賣最多”。由於地理位置俱佳,早在嘉靖年間,安溪等地就有大宗茶葉出售,閩茶隨著泉州港飄香世界。因此,從明代起,福建茶葉的生產從元代的一山獨秀,發展為遍地開花,並已經成為閩地的重要商貿產品。

這期間,烏龍茶也傳入了臺灣。清咸豐、同治年間,紅茶在福安坦洋村試製成功,經廣州運銷歐洲,很受歡迎。此後大批茶商接踵而來,入山求市,開設茶行,周邊茶葉雲集坦洋,“坦洋工夫”的名聲也不脛而走。在福建境內,還有白琳工夫、政和工夫,通常稱為福建三大工夫紅茶。福建用茉莉花窨茶也大約始於明朝。到清朝,窨制方法較明朝又有發展,並開始出現大量的商品茶,清咸豐年間,茉莉花茶大量生產,暢銷華北各地。1890年前後各地茶葉運到福州窨制花茶,福州便成為花茶窨制中心。創新茶科技,豐富茶種類,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主旋律。此時茶葉貿易漸盛,在相當一段時期,武夷茶(Bohea)成了中國茶的代稱。

據海關資料記載,1877年福州茶葉出口量達9萬餘擔,價值6千多萬英磅,其中光緒五年福州僅磚茶一項出口便達1370萬英鎊。清代閩南的茶葉貿易業迅速發展,安溪生產的烏龍茶、鐵觀音馳譽海外,1868年從廈門出口的烏龍茶便達3萬多擔,1877年則達9萬餘擔,創閩南茶葉出口量之最。至此,福建茶葉生產到了最盛時期。

文_楊巍

圖_《茶道》雜誌提供

注_原文版權屬於本社,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閩聲雜誌︱閩茶香韻傳千年

有閩人的地方就有閩聲!

《閩聲》網站:http://www.mszz.org/portal.php

微信號:minsheng36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