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中秋是一個全民皆歡的節日。此時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賞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更有浙江放紅燈十萬,浮滿水面,爛若繁星。

"

在古代,中秋是一個全民皆歡的節日。此時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賞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更有浙江放紅燈十萬,浮滿水面,爛若繁星。

#全民來對詩#歷數千年最美的中秋詩詞

而說起中秋詩詞,大家耳熟能詳莫過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但其實在這兩首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中秋詩詞,譬如我最喜歡的中秋詩句之一便是唐朝殷文圭的“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民俗學家們常說,中秋節直到明朝才具備“團圓”的節日內涵,但從殷文圭的詩句來看,雖然唐朝時中秋還未正式成為一個節日,但“中秋”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已然有了團圓的象徵。

殷文圭這首詩全文如下: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華嶽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

——《八月十五夜》

第一句為神來之筆,有空靈之境,寫景兼有興發。中秋之夜,萬里青天無片雲,一穹青鏡籠九州,又到了一年中最團圓的節日。第二句寫景,用“冰彩”、“水光”來形容月光,襯托出月色之純淨、明亮、輕柔;第三句也是寫景,卻馳騁想象,描寫高山之寒影似乎倒影杯中, 海潮白浪之壯觀。全詩文辭華美,感情明朗,意境開闊。

唐人性情豪放,具有浪漫氣質,兼之才氣縱橫,寫中秋月多為清辭麗句,意境華美空靈。而且不似後世詩歌中充斥著離情別緒,更多是對明月時令的真心讚美。唐代中秋詩,一片神行,意境清澈明淨。如權德輿《酬裴端公八月十五夜對月見懷》:

良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圓。動搖隨積水,皓潔滿晴天。”

此詩寫雨後清秋明月的皎潔,給人以明朗闊大、安詳寧靜之感。

亦如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此詩把中秋皓月映照下夜空的潔白清淨寫得格外傳神。

曹鬆《中秋對月》詩云:“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月色普照寰宇, 非一人所獨享,人們鍾愛中秋月的明亮,更讚歎它的廣博無私。

當然,唐人中秋詩中,自然也有觸景生情, 對月思鄉懷人之感。王建有詩云: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張祜《中秋月》亦詩云: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

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這兩首詩均因感慨中秋親人、友人卻不得相聚而作。

白居易詩云: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 獨直對月憶元九》) 月圓之時,友人卻遠在千里之外,惟有對月遙寄思念。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更是道出了在經歷戰亂之後,親人離散而不得相見的感傷。

當然,寫中秋,自然少不了關於月亮的種種神話傳說。

如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 更待銀河徹底清。

於寫景中化 用神話傳說,既有對月色的描寫,又包含著對天上仙界的想象和嚮往。

而李商隱《嫦娥》則設身處地,以己推人,以人間推知天上: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想象月上寂寥,廣寒悽清,嫦娥必定後悔竊藥昇天,以致終生孤獨無依。

此外,唐人中秋詩也有一部分是包蘊詩人對自然界的理性思考的。

如李嶠《中秋月二首·其二》:“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相比初盛唐,中唐政治和社會環境讀發生了重大變化,朋黨林立,黨爭不斷,這使得當時詩人的心理因素也產生了變化,反映到詩歌中,自然呈現出與前人不同風貌。盛唐中秋詩意境闊大,深具自然明朗之美,而中唐詩人卻由欣賞、陶醉於自然物象、詠歎親情友情轉為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懷。

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運用今昔對比結構,使昔年的歡樂和今日的冷清形成強烈的反差,流露出人事變遷的滄桑之感。

"

在古代,中秋是一個全民皆歡的節日。此時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高樓臨軒賞月。或登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恣以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圞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更有浙江放紅燈十萬,浮滿水面,爛若繁星。

#全民來對詩#歷數千年最美的中秋詩詞

而說起中秋詩詞,大家耳熟能詳莫過於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以及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但其實在這兩首之外,還有很多優秀的中秋詩詞,譬如我最喜歡的中秋詩句之一便是唐朝殷文圭的“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民俗學家們常說,中秋節直到明朝才具備“團圓”的節日內涵,但從殷文圭的詩句來看,雖然唐朝時中秋還未正式成為一個節日,但“中秋”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已然有了團圓的象徵。

殷文圭這首詩全文如下:

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

滿衣冰彩拂不落,遍地水光凝欲流。

華嶽影寒清露掌,海門風急白潮頭。

因君照我丹心事,減得愁人一夕愁。

——《八月十五夜》

第一句為神來之筆,有空靈之境,寫景兼有興發。中秋之夜,萬里青天無片雲,一穹青鏡籠九州,又到了一年中最團圓的節日。第二句寫景,用“冰彩”、“水光”來形容月光,襯托出月色之純淨、明亮、輕柔;第三句也是寫景,卻馳騁想象,描寫高山之寒影似乎倒影杯中, 海潮白浪之壯觀。全詩文辭華美,感情明朗,意境開闊。

唐人性情豪放,具有浪漫氣質,兼之才氣縱橫,寫中秋月多為清辭麗句,意境華美空靈。而且不似後世詩歌中充斥著離情別緒,更多是對明月時令的真心讚美。唐代中秋詩,一片神行,意境清澈明淨。如權德輿《酬裴端公八月十五夜對月見懷》:

良夜清秋半,空庭皓月圓。動搖隨積水,皓潔滿晴天。”

此詩寫雨後清秋明月的皎潔,給人以明朗闊大、安詳寧靜之感。

亦如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玩月》: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翛然是玉京。

此詩把中秋皓月映照下夜空的潔白清淨寫得格外傳神。

曹鬆《中秋對月》詩云:“

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涯。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

月色普照寰宇, 非一人所獨享,人們鍾愛中秋月的明亮,更讚歎它的廣博無私。

當然,唐人中秋詩中,自然也有觸景生情, 對月思鄉懷人之感。王建有詩云: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張祜《中秋月》亦詩云: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

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

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

這兩首詩均因感慨中秋親人、友人卻不得相聚而作。

白居易詩云: “三五夜中新月色, 二千里外故人心。”(《八月十五日夜禁中 獨直對月憶元九》) 月圓之時,友人卻遠在千里之外,惟有對月遙寄思念。白居易的“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樑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更是道出了在經歷戰亂之後,親人離散而不得相見的感傷。

當然,寫中秋,自然少不了關於月亮的種種神話傳說。

如李樸《中秋》: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 更待銀河徹底清。

於寫景中化 用神話傳說,既有對月色的描寫,又包含著對天上仙界的想象和嚮往。

而李商隱《嫦娥》則設身處地,以己推人,以人間推知天上:

雲母屏風燭影深, 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藥, 碧海青天夜夜心。

想象月上寂寥,廣寒悽清,嫦娥必定後悔竊藥昇天,以致終生孤獨無依。

此外,唐人中秋詩也有一部分是包蘊詩人對自然界的理性思考的。

如李嶠《中秋月二首·其二》:“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相比初盛唐,中唐政治和社會環境讀發生了重大變化,朋黨林立,黨爭不斷,這使得當時詩人的心理因素也產生了變化,反映到詩歌中,自然呈現出與前人不同風貌。盛唐中秋詩意境闊大,深具自然明朗之美,而中唐詩人卻由欣賞、陶醉於自然物象、詠歎親情友情轉為對社會和人生的感懷。

如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臨風一嘆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運用今昔對比結構,使昔年的歡樂和今日的冷清形成強烈的反差,流露出人事變遷的滄桑之感。

#全民來對詩#歷數千年最美的中秋詩詞

到了宋代,中秋對月感懷,思考社會人生,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和唐詩比起來,宋詩尤重以人生的體悟來抒發對月的情感。

這一現象,顯然與宋人每藉禪悟來了斷人生真諦者相關。中國的文化思想,至兩宋而三教合一,共融於心性義理,與此相應,中國詩人的人生旨趣,至宋人也同樣臻於精熟狀態,參儒道與佛家而互用,兼此岸與彼岸而通融,既有出世者的超脫情懷,又是有入世者的隨物悲喜。因此,宋代中秋詩詞產生新變也是必然的。

即便同樣寫景抒懷或遐想月宮情景,宋代中秋詩也往往呈現出一種新變色彩。如王安石《中秋夕賞月》: “海氣看如洗,秋陽望卻昏。光明疑不夜,清盈欲無坤。”通篇描寫月色,突出皓月的清輝無限、氣象宏大,顯示出作者作為一位政治改革家的氣魄。

宋代中秋詩詞更多的是融入理致、具有理性色彩的作品,即在寫景懷人的基礎上升華出有關宇宙或人生的哲理。“徐御冰輪行碧落,世間多少感秋人。”( 張耒《近中秋》)

宋代詩人中秋對月已不再是單純的欣賞和想象了,在當時貧弱的國勢和中央集權的強化下,文人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觀照人生、反省自我的文化意識。他們在詩歌中所表現和傳達的遠不止於唐人熱愛大自然和思念親人的情感,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對世事的感悟和思考,體現出一種理致。如趙崇森《玩秋月》:“玉宇秋光無一塵,人人共喜桂花新。看來世態炎涼盡,惟有月明無貴貧。”以秋夜月明之無處不可得對比人間的世態炎涼,引人思索。

蘇軾於神宗元豐三年( 1079)被貶黃州時作《西江月·黃州中秋》一詞: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烏臺詩案”給蘇軾造成的身心 是巨大的。中秋佳節之日,詩人與親人天涯遠隔,幾度新涼亦是指人生幾度浮沉,孤獨悽然之中,不禁有“世事如夢”之嘆。

蘇軾“明月易低人易散, 歸來呼酒更重看”(《中秋見月和子由》) 與“暮雲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詞·中秋月》)都體現了作者珍惜月圓、珍惜相聚的人生意識,帶有強烈的感傷色彩。

宋代中秋之作還常常採用今昔對比的結構,由當下回憶過往情景,表現人世變遷、物是人非的傷感。例如宋白《中秋感懷》:

去年今夜此堂前,人正清歌月正圓。今夜秋來人且散,不如雲霧蔽青天。

以去年中秋親友之團圓歡會映襯今日之離散孤單,落寞感傷之情頓現。

黃庭堅《減字木蘭花》:亦有詞雲:“前年江外,兒女傳杯兄弟會。此夜登樓,小謝清吟慰白頭。”今昔對比,寫前年中秋時親人歡會,今年中秋明月雖在卻孤身一人,且年華逝去、功業無成,惟有清吟聊以慰藉。

當然,宋代中秋詩詞,更有感悟人生哲理,以求得精神解脫和心靈自由的特徵。最善於融人生感悟入詩的莫過於蘇軾。正如有學者所言: “嚴格地說,蘇軾算不上擅長思辨的哲人,但他能從實際生活和自然景觀中直截了當地把握住事物的特點和人生的底蘊,其睿智的理性風範令人折服。”

如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隨處好。不擇茅簷與市樓,況我官居似蓬島。”隨口而出,既切合自然景色,又暗合人生哲理。表明了蘇軾的自信和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

中秋詩詞中最為著名、堪稱千古絕唱的《水調歌頭》也是以理致取勝: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語道破自然界永恆之理,將個人遭際置於廣闊的時空背景當中,實現了對不如意的現實人生的心理超越,最後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祈願。辛棄疾“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 《滿江紅·中秋寄遠》) 也道出了月圓的難得人們才倍加珍惜的道理,以此來排遣不能與親友長久相聚的遺憾。

與蘇軾《水調歌頭》媲美的還有辛棄疾的《木蘭花慢》: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忽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固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成鉤?

蘇軾中秋詞是賞月而懷人,詞意纏綿,又寄託人生感慨,曾感動千古以來無數國人。

而辛詞一反常態,是送月,輕鬆幽默,想象出奇,妙悟月亮圍繞地球旋轉的科學常理。

當然,辛棄疾的中秋詩詞,還包含有所寄託、隱喻時事的,如《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潛叔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 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該詞作於淳熙元年( 1174) 中秋,時稼軒再度出仕建康,詞風豪壯,寄託亦深。“斫去”二句, 化用杜甫詩句“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但融入了特定的時代內涵。誠如賙濟所言: “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在中秋感懷中暗寓壯志未酬、人已老去之憾,並寄託了作者剷除奸佞、恢復清明的志向。

當然,在宋代寫中秋詩詞中,意境最美的當屬晁補之的《洞仙歌》: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永夜閒階臥桂影。

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螿。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雲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

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鞦韆頃。

該詞寫中秋賞月,語言精煉工麗,清婉娟秀,意遠韻長,如人間仙境。

元明清時期的詩人歌詠中秋,承繼的依然是唐宋傳統,其內容亦不出借月感懷、吟詠中秋情景等範疇。如元好問《鷓鴣天》:

八繭吳蠶剩欲眠。東西荷葉兩相憐。

一江春水何年盡,萬古清光此夜圓。

花爛錦,柳烘煙。韶華滿意與歡緣。

不應寂寞求凰意,長對秋風泣斷。

又如明代王冕《中秋次韻答恢太虛》詩云:

江湖漂泊久,發白不知年。

世遠人何在?天空月自圓。

山河清有影,草木淨無煙。

誰恤蒼生苦,移憂到酒邊。

此詩開頭兩句抒發漂泊流離、時光飛逝之慨,二、三句則描寫中秋節之清幽景象,末句感嘆百姓艱苦,只能以喝酒自慰。

又如鄒祗謨《中秋京邸》:

此夜中秋月,清光十萬家。

吳歌聞隔院,邊調入徵笳。

北闕橫秋色,西山隱暮霞。

故園叢桂樹,應發昔年花。

明清以後,隨著舊體詩式微,中秋詩詞開始減少,到了近代,優秀的中秋詩詞則鮮少見。當然,隨著近些年祖國經濟的發展和物質的繁榮,人們傳統文化的意識也在逐漸覺醒,舊體詩的創作和國學熱開始興盛,這正體現了中華文明極富生命力的特徵。我相信,假以時日,我們還可以看到今人所作的吟詠中秋佳節的經典詩詞。


參考文獻:

1.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M].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2.吳自牧.夢粱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孟修祥.中國文學中有關月亮的原型意象[J].文史哲,1991,

4. 韓經太.宋代詩歌史論[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5.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5.

6.賙濟.宋四家詞選[M]唐圭璋.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7.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

8.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 式探微[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9.彭定求等編,陳尚君補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 《全唐詩》[M] 中華書局,2013

10.楊合鳴 主編,《元曲鑑賞辭典》[M]崇文書局(原湖北辭書出版社),2015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