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經 綠茶 白茶 茅塞盾開 茅塞盾開 2017-10-07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很久很久以前,在中華民族上古時期,華夏民族的始祖神農通過嘗百草為老百姓尋找治病解毒的良藥。後來他發現一些植物的葉子煮好的水,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便將它們作為一種藥材。——《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

這是有關中國茶葉起源最早的記載。

唐代陸羽根據這段記載,在其精心整理的《茶經》中,提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認為中國飲茶的歷史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神農氏時代。

自此,在中華大地上開啟了人類文明史上一段重要的文明與禮儀——茶文化。

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據西漢王褒《僮約》記載:“烹荼盡具”,“武陽買荼”,已經明確證實,在秦漢時期,我們的先民已經很熟練地烹煮茶葉,並且從事茶葉的販運。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而到了三國、兩晉時期,茶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組成部分,《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以代酒"的記載,記錄了東吳君主孫皓“以茶代酒”(招待賓客)。

至於南北朝,越來越多的歷史記載,證明那時候飲茶在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中間非常流行。比如南朝宋劉義慶《世語新說·輕詆第二十六》記:"褚太傅初渡江。……刺左右多與茗汁"。比如《宋錄》:"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到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發展的頂峰,飲茶更加深入人們生活,無論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農工商,無不飲茶。不僅中原廣大地區飲茶,而且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也飲茶。甚至出現了茶水鋪,而且"自鄒、齊、泡、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買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已經出現了茶館。

根據《茶經》記載,唐代已經出現名茶計有50餘種。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唐人所繪《宮樂圖》,畫中有的仕女正在舀茶,有的在炙茶,有的在品茗。反應了典型的唐代煎茶喝法。

自宋代開始,茶已經成為人們開門七件事之一——柴米油鹽醬醋茶。當時"鬥茶"之風盛行,也促進了各產茶地不斷創造出新的名茶,全國範圍內出產名茶200多種,其中,皇家的貢茶最具有代表性。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設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龍鳳茶、京鋌、石乳、的乳、白乳、龍團勝雪、白茶、貢新銙、試新銙、北苑先春等40餘種。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宋代主要名茶產區地圖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北苑團茶是在唐宋間流行的餅茶基礎上精加工成型的。

毫不誇張地講,茶文化自宋代開始發展到頂峰。

元代,茶學和茶文化進一步發展創新,據《元史·食貨志》記載,元代有專門的經營茶的商戶——茶戶,國家設有專門管理茶的機構——榷茶都轉運司等,商販銷運茶時要購買憑證——茶引,零售茶要有照帖——茶由。元代已開始出現散茶。餅茶主要為皇室宮廷所用,民間則以散茶為主。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餅茶和散茶

明代,在散茶基礎上,出現了芽茶和葉茶。茶葉的生產加工技術得到進一步提升,黃茶、黑茶和花茶的工藝相繼形成。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明代興起的飲茶衝瀹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衝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沖泡法的改進,也促進了茶具的興盛。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明末清初,茶葉生產製作技術日益成熟,茶葉開始走出國門征服全世界,茶葉的出口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國際貿易。中國茶風靡世界,獨步世界茶市,當時出口茶葉的只有中國,工藝以烘青和炒青為主,製作了烏龍茶、紅茶、黑茶、花茶、綠茶、白茶。在國內,茶館作為平民飲茶場所,發展迅速,在清代達到鼎盛時期。尤其茶館與曲藝的結合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獨有的風景線。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盛行於中國清代的茶館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圖為當時歐洲貴族飲嘗來自中國的茶葉

中國茶葉發展歷史,見證了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文明的發展史。

茶葉從發現之初,先後經歷了藥用、食用、飲用的歷程。

藥用恐怕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傳說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做藥用,生嚼內服,清熱,外敷消炎解毒。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藥茶

食用主要體現在要麼生嚼,要麼將茶葉用作煮食撈起涼拌,做茶粥等。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粥

而飲用,則是茶葉最廣泛的應用。

飲用茶,也先後經歷三個階段。

唐代及之前名曰煮茶法:煮茶前,先把茶葉碾成粉末,燒開水後將調料放入,再將茶粉撒入鍋內。飲用時,趁熱將茶渣和茶湯一起一起喝下去,謂之“吃茶”。

宋代點茶法:即用開水沖泡茶粉,並用茶攪拌後飲用,今日本的抹茶道就是起源於此。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宋代點茶法

明代泡茶法:明代改為整葉茶沖泡,為現代泡茶的開端。

通常來說,中國共分為:四大茶區。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茶區東起臺灣東部海岸,西至西藏貢茶場,南至海南島榆林海港,北到山東榮城市,包含西南、華南、江南、江北四大茶區。

(1)西南茶區

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葉產地,包括雲南、貴州、四川、西藏東南部地區。中國的外銷碎茶和邊茶大多數產自這裡,也是高檔綠茶、普洱茶喝花茶的主要產地。

(2)華南茶區

華南茶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海南、雲南南部等地,很多名茶,如鐵觀音、大紅袍、鳳凰單叢、六堡茶、西山茶等均產自這一茶區。

(3)江南茶區

江南茶區以長江為界線,從長江抵達南嶺,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地。茶樹以灌木型為主,是質優高檔綠茶的集中產區,如西湖龍井、碧螺春等,在中國茶區中佔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4)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從長江向北,直抵信陽,從西部的大巴山延伸到江蘇北部,包括陝西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蘇北部等地區,該茶區以生產綠茶為主,茶樹均為灌木型中小葉種,生產的名茶有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紫陽毛尖等。

就目前而言,根據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的分類法,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白茶、黃茶、黑茶。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綠茶: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熱鍋裡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綠茶包括:炒青綠茶、烘青綠茶、晒青綠茶、蒸青綠茶。

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君山銀針茶、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蕩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湧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幹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

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18個產茶省(區)都生產綠茶。我國綠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每年出口數萬噸,佔世界茶葉市場綠茶貿易量的70%左右。我國傳統綠茶--眉茶和珠茶,向以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而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

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分為: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紅茶----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雲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

紅茶主要包括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烏龍茶 :烏龍茶也就是青茶,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即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複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工夫茶。

烏龍茶分為:閩北烏龍(武夷巖茶——大紅袍、水仙、肉桂、半天腰、奇蘭、八仙等,還有些建甌建陽等地產的茶,如矮腳烏龍等)

閩南烏龍(鐵觀音、奇蘭、水仙、黃金桂等,這裡的水仙和奇蘭主要是指主地的不同,同一種茶地在不同的產地產的茶)

廣東烏龍(鳳凰單樅、鳳凰水仙、嶺頭單樅等)

臺灣烏龍(凍頂烏龍,包種等,前兩年流行的那個叫東方美人的也是這種)阿里山高山茶(阿里山青心烏龍茶,阿里山極品金萱茶等)

白茶----是我國的特產。它加工時不炒不揉,只將細嫩、葉背滿茸毛的茶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來。白茶主要產於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幾種。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白茶分為:白芽茶、白葉茶

名貴品種有:白豪銀針茶、白牡丹茶 。

黃茶,即在製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像雲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種。普洱茶是在已經制好的綠茶上澆上水,再經過發酵製成的。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黑茶主要分為: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等)

湖北老青茶(蒲圻老青茶等)

四川邊茶(南路邊茶和西路邊茶等)

滇桂黑茶(六堡茶等)

陝西黑茶(涇渭茯茶等)

在我國勞動人民長期飲茶過程中,還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

茶道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包括煎茶道、鬥茶道、功夫茶道,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

茶道文化起源於中國,南宋時期傳入日本和朝鮮,元朝以後在中國衰落。現如今,茶道已在日本流行併發揚光大,成為世界茶道文化的典型代表。

茶德

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備的美德,唐代的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茶藝的外在表現形式上升為一種深層次、高品位的哲學思想範疇,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和道德風尚,“茶德”的概念自唐代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等,豐富了這些國家的茶文化內涵。今天,茶德簡為八個字:康、樂、甘、香、和、清、敬、美。

茶精神

則是從茶樹風格、茶葉品性中引申出來的道德風範。

茶聯

是以茶為題材的對聯,主要包括茶店對聯,茶莊對聯,茶文化對聯,茶樓對聯,茶館對聯等等。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聯

茶具

指茶杯、茶壺、茶碗、茶盞、茶碟、茶盤等飲茶用具。中國的茶具,種類繁多,造型優美,除實用價值外,也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包括茶則、茶盞、茶碗、茶匙、茶鬥、茶荷、茶擂、茶倉、茶夾、茶針、茶槳、茶刀、茶海、茶杯、茶盤、茶船、茶巾、茶拂、茶寵、香爐等。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按材料分為瓷器、紫砂、木魚石、漆器、竹木、玻璃、搪瓷、冰裂、陶土、金屬、石茶具等。

茶畫

則是指茶與繪畫的結合,屬於傳統水墨國畫,是茶文化的真實寫照。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元代趙孟頫《鬥茶圖》

茶學

茶學研究的內容,從大的方面來劃分,可以劃分作兩大部分,茶科學和茶文化學。

茶藝

主要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禮儀規範、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藝主要分為:祁門紅茶茶藝、臺式烏龍茶藝、中式烏龍茶藝、綠茶茶藝、普洱茶茶藝、花茶茶藝等。

中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自然少不了與茶文化有關的專著,歷史上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以下:

首先介紹前文提到的唐代陸羽《茶經》,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

《煎茶水記》這是一本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評泉的著作。全文僅約900字,共列出全國宜茶用水20處。

《品茶要錄》本書共10篇,一至九篇論製茶過程中應當避免採造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烤焦等情況。對今天辨別茶葉質量仍然有參考價值。第十篇討論各產茶之地的特點。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大觀茶論》為宋代皇帝趙佶所作,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皇帝的茶專論。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茶具圖贊》是中國第一部茶具專著。該書繪製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一圖一讚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妙趣橫生。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續茶經》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作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是《茶經》的10倍。

最後,再補充一個跟茶文化有關的概念——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古代,生活在高寒地區的藏民,需要攝入含熱量高的脂肪,但沒有蔬菜,糌粑又燥熱,過多的脂肪在人體內不易分解,而茶葉既能夠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熱,故藏民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習慣,但藏區不產茶。而在內地,民間役使和軍隊征戰都需要大量的騾馬,但供不應求,而藏區和川、滇邊地則產良馬。於是,具有互補性的茶和馬的交易即“茶馬互市”便應運而生。這樣,藏區和川、滇邊地出產的騾馬、毛皮、藥材等和川滇及內地出產的茶葉、布匹、鹽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橫斷山區的高山深谷間南來北往,流動不息,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趨繁榮,形成一條延續至今的“茶馬古道”。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茶馬古道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文明古道。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茶馬古道成為古代經濟文明的交流通道。

(全文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