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生活中第一位的事情。

很多外地人會把“工夫茶”錯寫成“功夫茶”,尤其看到潮汕人複雜的喝茶工序,就像在打一套功夫。這其實是誤會,“工”和“功”在潮州話中讀音是不同的,功夫茶是傳播中的誤讀。

清朝人徐珂曾經說過,有四個地方最流行工夫茶:“閩之汀、漳、泉,粵之潮。”除汀州屬閩西客家文化外,漳、泉、潮三府大致就是今天的閩南和潮汕地區。

許多北方的朋友可能搞不太清楚“閩南”和“潮汕”的關係——簡而言之,這兩個地方雖然一個在福建,一個在廣東,但在地理上是連成一片的,方言和文化上更是接近,可以認為潮汕和臺灣、漳泉等地,都屬於閩南文化圈。

據學者謝重光的考證,宋代開始,閩南有大量移民進入潮汕,同化了當地土著,因此,宋代以後的潮汕文化基本上與閩南類同。

所以我們今天要問的,其實是潮汕人和閩南人為什麼都喜歡喝工夫茶?

重新定義喝茶

對潮汕人、閩南人來說,喝茶是一件充滿想象力的事。

首先,有條件喝茶當然要喝,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喝。

真正的老司機,家中常備茶具自不必說,旅行便攜茶具更不在話下。走到哪裡,喝到哪裡,只有想不到,沒有喝不著: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潮汕人澎湃的想象力還體現在泡茶的時候。

請記住,一個地道的潮州人泡茶第一遍茶水不能喝,一定要倒掉。

潮州俗語云:“一遍腳屑,二遍茶葉,三遍爛屎人食不著。”意思是,第一遍茶水喝的是腳上的臭汗,第二遍才是茶葉本味,第三遍就是最佳風味了,所以“爛屎人”(用來形容地位低賤)就喝不到。

傳統烏龍茶製作工序中的“揉捻”是用腳踩踏,今天早就被省力又高效的機器取代了。但潮汕人心中仍會想象那並不存在的腳汗,並將第一遍茶水倒掉。

泡茶之後不能倒茶葉,不洗茶壺,讓茶葉在壺裡滋養精華。久而久之,多氣孔的陶土會形成一層黑色物質在表面,潮汕人管它叫“茶渣”。能擁有一把積攢厚厚茶渣的壺,說明你是茶中高手。說是“汙垢”的同學請你出去。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每一個會喝茶的潮汕人都希望能擁有一把積攢厚厚茶渣的壺 。

清朝人徐珂講過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潮州有位嗜茶的富翁,有天家裡來了名乞丐,不要飯、不要錢,只要喝茶。富人大驚:你一個乞丐,也懂喝茶?

乞丐說:“我本跟你一樣是有錢人,因為沉迷喝茶才窮到要飯。”喝過富翁的茶之後,乞丐品道:“茶是好茶,可惜壺是新壺。”說著,掏出一把有著厚厚茶渣的舊茶壺,開蓋就飄香,一泡茶更是了不得[4]。

所以,喝到破產還喝的潮汕人,到底為什麼這麼執著於喝茶?

喝茶能炫富

有人說,愛喝茶體現出潮汕人的淡泊寧靜、歲月靜好,純屬無稽之談。

早先閩南、潮汕人喝工夫茶,其實是為了炫富。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潮汕閩南人家的茶几上可能都會有叫茶船的龐然大物,或者陶泥制、或者木製,通常會配備排水系統,講究的要接水管,茶船可大可小,小的可以只是一個加蓋的盆,茶壺茶杯就直接放在上面;大的話,整張茶几都是一個大茶船。

從唐朝開始,福建福州人、泉州人就開始漂洋過海做生意。宋朝在福建泉州設置市舶司,泉州成了東方第一大港口。就算明朝限制對外貿易,福建漳州、廣東潮州一帶依然頂風作案,甚至和明朝官軍作戰——而且朝廷的水師根本打不過漳潮商人的彪悍武裝。

歷史學家徐曉望就認為,海禁反而造成“中國私人海上貿易控制於漳潮人手中”。

從宋朝到明清,閩南、潮汕的生意人富得流油,但因為出身“南蠻之地”,仍然處於全國鄙視鏈的下游。

宋朝人陶谷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湖北商人和福建商人在汴京因為爭住處而吵起來,湖北人罵福建人是“橫面蛙言”。這是中國最悠久的罵人傳統,拿別人長相和口音來開地圖炮。

有錢了依然被鄙視,閩南和潮汕土豪做了很多事情,來提升自己的“人文氣質”。比如,閩南商人們捐錢建學校,到明代中期後閩南漳泉的進士人數反超福州等地,領先全福建。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學習成績上來了,生活情趣上也向以江浙為代表的主流文化看齊,比如明代,潮州木雕就因為有錢人廣建豪宅、祠堂,越來越精美,直到於浙江的東陽木雕齊名。圖為廣州美術學院明清潮州金漆木雕藏品《糖枋架》

而喝茶,是標準的有錢有閒階級活動,尤其從唐朝陸羽寫《茶經》以來,茶更是成了士大夫炫耀品位和文化的重要手段,明清之前,茶葉的產地和消費中心都在富裕的江浙。

原先潮汕並沒有盛行喝茶的風俗,好茶也少。明朝人王世懋到福建當官前,在行囊裡特意帶上江浙茶葉,不喝福建茶;清朝初年的福建布政使周亮工記載:明朝時,福建給朝廷進貢的茶葉,在宮裡只配拿來洗洗盤碗。

到清代,閩南潮汕的有錢人要喝茶。作為福建茶葉產量重地,武夷茶葉的翻身仗就在於工夫茶標準用茶——烏龍茶的發明。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清同治三年繪製的《福建全圖》,左上角紅圈位置即武夷山,在江西和福建兩省的交界地,武夷山茶葉從汀江和韓江河運傳進潮汕。

清中期主流的茶葉還是散炒綠茶,沒有經過發酵,大體保持茶葉原味。而半發酵的烏龍茶製作流程要費力得多,需要反覆地炒、焙,才能讓茶葉散發出遠勝綠茶的強烈香氣。

所以烏龍茶的香氣背後,是財力、技術和人力的支撐。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烏龍茶的發明極為重要:因為半發酵的技術,它使用沸水沖泡後,能夠比綠茶更快釋放出更強烈的香氣,也經得起更多輪的沖泡。所以,典型的工夫茶泡法——沸水、短泡、多輪反覆,才能發揮最大優勢 / unsplash

清朝清明穀雨前後的採茶季,武夷山能聚集到採茶人數有上萬,所僱的製茶師多是泉州人[11]。除了普通的武夷山茶,閩南人還開發出了閩南安溪的鐵觀音、潮州鳳凰山的鳳凰單叢等名貴單品。

乾隆年間,浙江籍文人、美食家袁枚就斷定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頂所生”為第一,因為龍井和它比起來顯得“味薄”。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大紅袍,武夷巖茶的一種。屬烏龍茶,品質優異。

其次,潮汕人學江浙人喝茶,用的是江蘇宜興產的紫砂壺。而且真正的有錢人,能通過消費倒逼廠家改革。

宜興紫砂壺原先並沒有和哪一種茶葉綁定掛鉤。明末清初,潮州和蘇州貿易往來頻繁,潮州商人們大量引進宜興紫砂壺[8]。

文物學者霍華髮現,閩南、潮汕的工夫茶藝對宜興紫砂壺的需求量極大,讓宜興的工匠們改革了原來的茶壺樣式,創造出專供閩南、潮汕的類型。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這種壺容積小、壺嘴收斂,比舊式茶壺更適合烏龍茶。樣式也精美、也有名家巧匠,不過沒有江浙文人喜歡追求的高深思想內涵,是一種更樸實的精緻。

閩南和潮汕的有錢人們圍繞著泡茶,玩出了種種花樣。

嘉慶年間一閩南富商,專門用玻璃缸汲取泉水泡茶,一缸水只泡一壺茶,第二天要換新的水。泡茶的時候,要有童子服侍,負責燒爐火的就得好幾個,長得還都很俊俏。直隸(今河北省)人高寄泉瞠目結舌,記錄下了這位富商喝茶的排面。

這種華麗的泡茶方式,實際上只在閩南和潮汕地區成為特色。著名學者、潮州人饒宗頤曾說,在潮州過去只有兩種人喝茶:祠堂裡的閒人,做生意的有錢人。一直到現在,閩南人、潮汕人家中的茶具好壞,仍能夠體現出家庭財力。

喝了這杯茶就是自己人

始於炫富貼金的工夫茶,如今早已逐漸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潮汕人喝工夫茶,也要從娃娃抓起。

著名作家、汕頭人秦牧,在潮汕農村插隊時發現鄉間農民在農閒之餘,也喝工夫茶,就像自己小時候見過的大戶人家。汕頭的三輪車伕在沒有客人時,也會拿出爐具茶具,泡工夫茶。

雖然茶具、茶葉豐儉由人,但是工夫茶泡茶的規矩卻不怠慢,工夫茶的精神內涵早已紮根在閩南、潮汕的宗族社會秩序中。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地道的工夫茶要求“一盅三杯”,只能有三個茶杯,參與喝茶的人輪流使用,每喝一輪茶就洗一次杯,大家一起分享手拉壺中那一點茶葉。這就決定了,參與茶局的人不能太多。

從事茶葉行業50年的潮州人黃瑞光講過,解放前的潮州,地方事務通常由族中長老議定,而議定時就要喝茶。如果幾位長老說要一起喝杯茶,那就是有事要談了。這種茶局自然人數有限。

工夫茶不是一般茶,它更突出等級差別。潮汕的傳統嫁娶習俗中,新娘要向長輩下跪敬茶;喪事時,出嫁的女性也要向到來的孃家長輩下跪敬茶。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現今潮汕地區的中西合璧婚禮,不需要新娘跪拜敬茶,但敬茶環節依然是少不了的 。

一場工夫茶局,負責泡茶的往往是家中男主人;在宗族聚餐時,則往往是長子長孫。由女性掌茶的情況相對少見。每輪茶的杯數有限,所以又產生先後順序——通常以客人為先,男性長輩為先,掌茶的人最後。

一個有趣的案例是潮汕的惠來縣葵潭鎮。這裡說潮州話,也喝工夫茶,但還有一種特殊的“女人茶”,只有女人喝,男人絕對不喝。女人茶,實際上是客家的擂茶(一種大米、花生、綠豆等混合磨碎沖泡的茶湯)。

潮汕人喝茶,野到不行


男人們喝工夫茶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女人則喝客家擂茶。

潮學研究學者黃挺考察了葵潭所處的環境——周圍都是客家人聚居地,推斷出這個小鎮很可能原來也是客家人為主,但是由於靠近潮汕人的區域而被“潮州化”。

在閩南和潮汕,工夫茶不僅和宗族次序關聯緊密,喝茶作為重要的社交儀式,變成了對內團結、對外鬥爭的手段——喝了這杯茶,你就是自己人。

“有潮人處,皆有工夫茶”,閩南和潮汕華僑眾多。上世紀40年代的電影《海外尋夫》,就描述了一段潮汕華僑的海外奮鬥史。女主角是一名潮州婦女,她的丈夫剛到泰國打工只能在碼頭扛大米。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潮州老闆喝到他泡的工夫茶,大為讚賞,於是讓他在米行專門泡工夫茶——他從此平步青雲,走上人生巔峰[8]。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來自閩南或潮汕的朋友,當他們掏出茶具泡工夫茶時,你可能要小心了,他說不定就是隱藏的富二代選手,想跟你當兄弟、帶你暴富。如果你不敢喝,請聯繫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