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曾幾何時,有人對我誇誇其談:我的茶葉非常好,非常耐泡,泡個10道以上湯色和味道都不變!然後我默默的用行動支持了人家的言語自信,果然如此,湯色不變,味道也沒多大變化,於是,衡量茶葉的品質的一條重要標準—“耐不耐泡”也成了我心中的準繩。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那麼到底一款很耐泡的茶,就一定就是好茶嗎?

答案是否定的!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一款茶該泡幾泡,是不能夠嚴格指定的,喝茶的時候可以隨意,也不需要具體來考慮泡水,覺得沒味兒了,湯色淺了,不香啊,喝膩了為止,品茶的時候,則要根據茶的具體情況來設定茶的泡泡數。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各地各時期說法呢也不同:越往古代,則對泡數的要求越少,明代著名茶人,許思疏,他就提倡,喝茶,最好就兩泡,第三泡都沒有必要喝,他說倒是茶過三巡不堪飲。並且在給一個叫馮開支的人就戲論茶的泡數的時候,他就提到了,他說一壺茶只堪再巡,說一壺茶最多隻可以泡第二道。說第一泡出巡鮮美,第二泡再巡甘醇,三巡,意欲盡矣,沒什麼意思了,就是說茶就不要泡到第三回,這和目前的情況是非常不一樣的。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我們當下現在的茶,種類繁多,工藝也比較複雜,那情況已經是大為不同了。

​這裡能給大家建議,像綠茶,黃茶,茉莉花茶,白茶這些泡三泡就可以了。老白茶和紅茶一般可以泡四泡,像烏龍茶裡面的春茶,高山茶,可以泡7泡,秋茶和等級低一些的,泡六泡就可以。黑茶如果是標準的,原料也是粗壯的,可以泡12~16泡,少數用嫩芽葉製作的茶,像什麼宮廷普洱等等吧,泡7.8泡就可以了。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從實驗室出來的數據表明,在使用正確的水溫,投茶量,浸泡時間的前提下,多數茶葉在茶葉與水第1次融合中,會溢出50%左右的物質,第2次是30%左右,第3次不到20%,第4次在百分之0.1到5%之間,之後就可以忽略不計營養物質的釋出了。考慮到不同茶的發酵程度區別,和某些茶原料等級低,偏於粗老甚至帶梗的情況,可能會出現第5次第6次也有營養物質的微量溢出,但是差別不會很大。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我們翻開歷史,唐宋元明清,包括民國時期,你會發現,喝茶都是不太講究茶葉的泡數多的。甚至認為不換茶葉,一次次的續水,是慢待客人,失禮的一種行為。

近些年,卻出現了相反的一種趨勢,就是茶商開始紛紛誇讚自己的茶耐沖泡。或者以調整水溫投茶量,浸泡時間的手法,誇大應有的泡數,使得消費者以為茶耐泡就是好。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我在潮州進廣東烏龍茶的時候,那邊的茶商會經常指著茶葉講這個茶很耐泡,能泡30多道。經常有人把普洱茶沖泡和三十幾泡,把金駿眉,老白茶沖泡,沖泡到10泡以上,大家把沖茶和泡茶沒有分清楚,把喝茶和品茶混淆了造成的誤會。

可能還有槓精想反駁。

那麼請想一下:明前的西湖龍井幾千元一斤的,耐泡嗎?你能說它品質不好嗎???介紹綠茶為什麼不說我的茶很好,很耐泡呢?

另外,以前名優茶區,一年只採春季茶,茶樹的休養生息時間比較長,茶葉葉片的內含的營養物質也豐富,現如今為了提高產量,有的茶區一年的採收3.5季,像雲南的某些特殊的著名山寨,每年的採茶有可能超過10次以上,怎麼還能要求茶葉的表現一如既往呢?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其實茶葉能沖泡幾次,和它的內含物質多少,製作工藝,揉捻程度,沖泡方式等條件都有關係,與茶葉的質量是沒有對等關係的,沖泡次數多少,是沒法說明茶葉好壞的。

耐泡的茶,一定是好茶嗎?還是先看看這篇文章吧!

茶葉沖泡,一般四泡之後,雖然氨基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沒有了,但是茶葉中的芳香油類和葉綠素是脂溶性非水溶性的,仍然會保留。所以感覺上,茶還是很香,湯色也還好,棄之可惜了,所以就繼續續水,如果只是享受飲茶感受,那是可以的,但想要科學的,攝取茶的營養,追求功能性,就應該放棄了。

我們從市場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的茶產量,遠遠是供大於求,無數的貧苦茶農還等著賣了茶,買米,送孩子上學給老人治病,反過來說對商家而言,宣傳茶的耐泡,也會減少茶葉的流通週期,於己於人,於國於民,都是不利的,同樣,對於品飲茶的人來說,你也不是窮不起了,我們喝茶是為了健康,您與其一泡茶沒完沒了的喝,倒不如科學理性的飲用,省點肚子,多嘗試幾種茶,來的樂趣多多。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您點贊收藏和轉發,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