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心底的寶貝,從孩子來到身邊的那一天起,就巴不得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因此,父母們願意天天“996”、“887”,只為了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不愁學。

然而,我們卻經常在披星戴月的奮鬥中,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單純的物質換不來的。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貧乏得可憐,那他這一生很有可能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到那個時候,父母連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讓我們一起共勉:再怎麼忙,再怎麼沒錢,也別忘了給孩子以下3種東西: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心底的寶貝,從孩子來到身邊的那一天起,就巴不得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因此,父母們願意天天“996”、“887”,只為了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不愁學。

然而,我們卻經常在披星戴月的奮鬥中,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單純的物質換不來的。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貧乏得可憐,那他這一生很有可能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到那個時候,父母連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讓我們一起共勉:再怎麼忙,再怎麼沒錢,也別忘了給孩子以下3種東西: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們在白天一般都忙於工作或生意。累了一天到家之後,也幾乎是“死屍躺”或泡在手機上,根本無暇去陪陪孩子。有些離公司遠的“996”的家長可能就更誇張了,早上起來,孩子已經被爺爺奶奶送去學校了;晚上回來,孩子可能已經睡下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屆的家長不好當,工作壓力大、孩子也不好管。可是,你不妨去認真問問,孩子心裡有多麼渴望父母抽出點兒時間來陪陪自己啊,即便只是坐在旁邊陪他安靜地看會兒故事書、寫會兒作業、飯後一起出去小區公園散會兒步亦或者是稍微再早起點兒送他去學校。

大部分社會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多少少心裡都有一點自卑感和失落感,跟父母的感情也有可能越來越不親。而有父母充足、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和充滿愛心。時間是擠出來的,錢是賺不完的,趁著孩子還需要你,趁我們還未老,多陪陪他吧~

2.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前幾天,去探望發小。我到他們家的時候,發小三歲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時被同伴不小心撞地上摔了一跤,手肘破了點兒皮。可是同伴沒道歉,直接嚇得跑開了。孩子特別委屈,一邊抱著手肘哇哇大哭,一邊抽噎著跟媽媽說,自己被同伴給撞地上了、手特別疼。

沒想到,發小隻是抬頭說了句“沒關係,就破了點兒皮,一會兒就不疼了,別哭啦。”

孩子見媽媽這麼輕描淡寫的,瞬間哭得更大聲,眼淚掉得跟大串大串珠子似的的。發小這下火了,把孩子拉過來就是一頓吼,“叫你別哭啦,沒聽見是嗎?不許哭,給我憋回去!男子漢動不動就哭,像什麼話,閉嘴!再哭我丟你出去啊!”發小這一大聲訓斥把孩子給嚇住了,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哭泣調成了震動模式,只是自己坐回沙發上輕輕抽泣。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心底的寶貝,從孩子來到身邊的那一天起,就巴不得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因此,父母們願意天天“996”、“887”,只為了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不愁學。

然而,我們卻經常在披星戴月的奮鬥中,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單純的物質換不來的。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貧乏得可憐,那他這一生很有可能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到那個時候,父母連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讓我們一起共勉:再怎麼忙,再怎麼沒錢,也別忘了給孩子以下3種東西: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們在白天一般都忙於工作或生意。累了一天到家之後,也幾乎是“死屍躺”或泡在手機上,根本無暇去陪陪孩子。有些離公司遠的“996”的家長可能就更誇張了,早上起來,孩子已經被爺爺奶奶送去學校了;晚上回來,孩子可能已經睡下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屆的家長不好當,工作壓力大、孩子也不好管。可是,你不妨去認真問問,孩子心裡有多麼渴望父母抽出點兒時間來陪陪自己啊,即便只是坐在旁邊陪他安靜地看會兒故事書、寫會兒作業、飯後一起出去小區公園散會兒步亦或者是稍微再早起點兒送他去學校。

大部分社會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多少少心裡都有一點自卑感和失落感,跟父母的感情也有可能越來越不親。而有父母充足、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和充滿愛心。時間是擠出來的,錢是賺不完的,趁著孩子還需要你,趁我們還未老,多陪陪他吧~

2.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前幾天,去探望發小。我到他們家的時候,發小三歲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時被同伴不小心撞地上摔了一跤,手肘破了點兒皮。可是同伴沒道歉,直接嚇得跑開了。孩子特別委屈,一邊抱著手肘哇哇大哭,一邊抽噎著跟媽媽說,自己被同伴給撞地上了、手特別疼。

沒想到,發小隻是抬頭說了句“沒關係,就破了點兒皮,一會兒就不疼了,別哭啦。”

孩子見媽媽這麼輕描淡寫的,瞬間哭得更大聲,眼淚掉得跟大串大串珠子似的的。發小這下火了,把孩子拉過來就是一頓吼,“叫你別哭啦,沒聽見是嗎?不許哭,給我憋回去!男子漢動不動就哭,像什麼話,閉嘴!再哭我丟你出去啊!”發小這一大聲訓斥把孩子給嚇住了,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哭泣調成了震動模式,只是自己坐回沙發上輕輕抽泣。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我瞬間懵住了。這種場景,我曾經在老家見過許多次。或許是因為在鄉下,家長們覺得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不好、太嬌氣,所以當孩子因受一點委屈或疼痛而大哭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怒斥孩子憋住、不能哭。他們並沒有俯下身子,給孩子一個理解的擁抱、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委屈和疼痛表達出來。

或許是因為遠離了童年太久太久,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以至於經常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受個小傷沒什麼好哭的、遇到點小挫折就哭鼻子的孩子不是男子漢、跟小朋友之間玩耍就該大度點別斤斤計較……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處理事情和情緒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他們不會一生下來就那麼堅強、那麼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才需要父母們的尊重和理解、引導和教育。

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不正是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正向面對當前的情緒嗎?

心理學作家講過的,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遇到不好的事情,可以哭出來,就表明你正走在痊癒的道路上了。一個成年人尚且希望身邊有人能尊重和理解自己、有人能對自己的境遇感同身受,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別大的原則問題,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強制孩子過分抑制某種情緒。相反,我們應當允許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適當宣洩出來,並告訴孩子:我感受到你的難過/害怕了,我們一起正確面對它。只有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給到位了,孩子才有可能逐漸形成一個健康積極、均衡發展的人格。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心底的寶貝,從孩子來到身邊的那一天起,就巴不得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因此,父母們願意天天“996”、“887”,只為了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不愁學。

然而,我們卻經常在披星戴月的奮鬥中,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單純的物質換不來的。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貧乏得可憐,那他這一生很有可能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到那個時候,父母連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讓我們一起共勉:再怎麼忙,再怎麼沒錢,也別忘了給孩子以下3種東西: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們在白天一般都忙於工作或生意。累了一天到家之後,也幾乎是“死屍躺”或泡在手機上,根本無暇去陪陪孩子。有些離公司遠的“996”的家長可能就更誇張了,早上起來,孩子已經被爺爺奶奶送去學校了;晚上回來,孩子可能已經睡下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屆的家長不好當,工作壓力大、孩子也不好管。可是,你不妨去認真問問,孩子心裡有多麼渴望父母抽出點兒時間來陪陪自己啊,即便只是坐在旁邊陪他安靜地看會兒故事書、寫會兒作業、飯後一起出去小區公園散會兒步亦或者是稍微再早起點兒送他去學校。

大部分社會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多少少心裡都有一點自卑感和失落感,跟父母的感情也有可能越來越不親。而有父母充足、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和充滿愛心。時間是擠出來的,錢是賺不完的,趁著孩子還需要你,趁我們還未老,多陪陪他吧~

2.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前幾天,去探望發小。我到他們家的時候,發小三歲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時被同伴不小心撞地上摔了一跤,手肘破了點兒皮。可是同伴沒道歉,直接嚇得跑開了。孩子特別委屈,一邊抱著手肘哇哇大哭,一邊抽噎著跟媽媽說,自己被同伴給撞地上了、手特別疼。

沒想到,發小隻是抬頭說了句“沒關係,就破了點兒皮,一會兒就不疼了,別哭啦。”

孩子見媽媽這麼輕描淡寫的,瞬間哭得更大聲,眼淚掉得跟大串大串珠子似的的。發小這下火了,把孩子拉過來就是一頓吼,“叫你別哭啦,沒聽見是嗎?不許哭,給我憋回去!男子漢動不動就哭,像什麼話,閉嘴!再哭我丟你出去啊!”發小這一大聲訓斥把孩子給嚇住了,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哭泣調成了震動模式,只是自己坐回沙發上輕輕抽泣。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我瞬間懵住了。這種場景,我曾經在老家見過許多次。或許是因為在鄉下,家長們覺得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不好、太嬌氣,所以當孩子因受一點委屈或疼痛而大哭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怒斥孩子憋住、不能哭。他們並沒有俯下身子,給孩子一個理解的擁抱、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委屈和疼痛表達出來。

或許是因為遠離了童年太久太久,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以至於經常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受個小傷沒什麼好哭的、遇到點小挫折就哭鼻子的孩子不是男子漢、跟小朋友之間玩耍就該大度點別斤斤計較……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處理事情和情緒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他們不會一生下來就那麼堅強、那麼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才需要父母們的尊重和理解、引導和教育。

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不正是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正向面對當前的情緒嗎?

心理學作家講過的,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遇到不好的事情,可以哭出來,就表明你正走在痊癒的道路上了。一個成年人尚且希望身邊有人能尊重和理解自己、有人能對自己的境遇感同身受,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別大的原則問題,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強制孩子過分抑制某種情緒。相反,我們應當允許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適當宣洩出來,並告訴孩子:我感受到你的難過/害怕了,我們一起正確面對它。只有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給到位了,孩子才有可能逐漸形成一個健康積極、均衡發展的人格。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3.給孩子適時的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職責,也是家長們的職責。學校教育可能會止步於孩子學成畢業,但家庭教育是跟隨孩子整個成長階段甚至一生的。家長適時、得當的教育將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樂觀、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處事能力。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心底的寶貝,從孩子來到身邊的那一天起,就巴不得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因此,父母們願意天天“996”、“887”,只為了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不愁學。

然而,我們卻經常在披星戴月的奮鬥中,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單純的物質換不來的。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貧乏得可憐,那他這一生很有可能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到那個時候,父母連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讓我們一起共勉:再怎麼忙,再怎麼沒錢,也別忘了給孩子以下3種東西: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們在白天一般都忙於工作或生意。累了一天到家之後,也幾乎是“死屍躺”或泡在手機上,根本無暇去陪陪孩子。有些離公司遠的“996”的家長可能就更誇張了,早上起來,孩子已經被爺爺奶奶送去學校了;晚上回來,孩子可能已經睡下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屆的家長不好當,工作壓力大、孩子也不好管。可是,你不妨去認真問問,孩子心裡有多麼渴望父母抽出點兒時間來陪陪自己啊,即便只是坐在旁邊陪他安靜地看會兒故事書、寫會兒作業、飯後一起出去小區公園散會兒步亦或者是稍微再早起點兒送他去學校。

大部分社會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多少少心裡都有一點自卑感和失落感,跟父母的感情也有可能越來越不親。而有父母充足、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和充滿愛心。時間是擠出來的,錢是賺不完的,趁著孩子還需要你,趁我們還未老,多陪陪他吧~

2.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前幾天,去探望發小。我到他們家的時候,發小三歲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時被同伴不小心撞地上摔了一跤,手肘破了點兒皮。可是同伴沒道歉,直接嚇得跑開了。孩子特別委屈,一邊抱著手肘哇哇大哭,一邊抽噎著跟媽媽說,自己被同伴給撞地上了、手特別疼。

沒想到,發小隻是抬頭說了句“沒關係,就破了點兒皮,一會兒就不疼了,別哭啦。”

孩子見媽媽這麼輕描淡寫的,瞬間哭得更大聲,眼淚掉得跟大串大串珠子似的的。發小這下火了,把孩子拉過來就是一頓吼,“叫你別哭啦,沒聽見是嗎?不許哭,給我憋回去!男子漢動不動就哭,像什麼話,閉嘴!再哭我丟你出去啊!”發小這一大聲訓斥把孩子給嚇住了,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哭泣調成了震動模式,只是自己坐回沙發上輕輕抽泣。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我瞬間懵住了。這種場景,我曾經在老家見過許多次。或許是因為在鄉下,家長們覺得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不好、太嬌氣,所以當孩子因受一點委屈或疼痛而大哭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怒斥孩子憋住、不能哭。他們並沒有俯下身子,給孩子一個理解的擁抱、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委屈和疼痛表達出來。

或許是因為遠離了童年太久太久,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以至於經常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受個小傷沒什麼好哭的、遇到點小挫折就哭鼻子的孩子不是男子漢、跟小朋友之間玩耍就該大度點別斤斤計較……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處理事情和情緒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他們不會一生下來就那麼堅強、那麼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才需要父母們的尊重和理解、引導和教育。

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不正是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正向面對當前的情緒嗎?

心理學作家講過的,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遇到不好的事情,可以哭出來,就表明你正走在痊癒的道路上了。一個成年人尚且希望身邊有人能尊重和理解自己、有人能對自己的境遇感同身受,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別大的原則問題,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強制孩子過分抑制某種情緒。相反,我們應當允許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適當宣洩出來,並告訴孩子:我感受到你的難過/害怕了,我們一起正確面對它。只有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給到位了,孩子才有可能逐漸形成一個健康積極、均衡發展的人格。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3.給孩子適時的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職責,也是家長們的職責。學校教育可能會止步於孩子學成畢業,但家庭教育是跟隨孩子整個成長階段甚至一生的。家長適時、得當的教育將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樂觀、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處事能力。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比如:

  • 孩子不小心推倒小朋友時,要給他承認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引導他勇敢地去跟小夥伴道歉,並且記住以後玩耍時要小心注意安全;
  • 孩子經過不懈努力,一直是弱項的數學成績終於獲得進步時,要及時地加以肯定,並告訴孩子,我看到了你的努力,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並且相信你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 孩子經過努力依然沒能拿到期盼已久的作文比賽一等獎,抱抱孩子,告訴他,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但努力的過程遠遠比結果更重要。接受失敗並不可怕,有時候失敗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弱勢和差距,以後我們就可以有進步的機會……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每個階段的教育也會有所區別,但是這種教育並不僅僅侷限在向孩子單向輸出的形式上。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態度,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所以,父母們要隨時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一個正向的示範作用。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心底的寶貝,從孩子來到身邊的那一天起,就巴不得把這世間所有的美好都給他。因此,父母們願意天天“996”、“887”,只為了賺多點錢,好讓孩子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不愁學。

然而,我們卻經常在披星戴月的奮鬥中,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要知道,這世上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單純的物質換不來的。

如果一個孩子只在物質上富裕,而精神上貧乏得可憐,那他這一生很有可能都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到那個時候,父母連後悔都來不及。所以,讓我們一起共勉:再怎麼忙,再怎麼沒錢,也別忘了給孩子以下3種東西:

1.給孩子足夠的陪伴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現代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父母們在白天一般都忙於工作或生意。累了一天到家之後,也幾乎是“死屍躺”或泡在手機上,根本無暇去陪陪孩子。有些離公司遠的“996”的家長可能就更誇張了,早上起來,孩子已經被爺爺奶奶送去學校了;晚上回來,孩子可能已經睡下了。

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一屆的家長不好當,工作壓力大、孩子也不好管。可是,你不妨去認真問問,孩子心裡有多麼渴望父母抽出點兒時間來陪陪自己啊,即便只是坐在旁邊陪他安靜地看會兒故事書、寫會兒作業、飯後一起出去小區公園散會兒步亦或者是稍微再早起點兒送他去學校。

大部分社會研究表明: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多多少少心裡都有一點自卑感和失落感,跟父母的感情也有可能越來越不親。而有父母充足、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會更加自信和充滿愛心。時間是擠出來的,錢是賺不完的,趁著孩子還需要你,趁我們還未老,多陪陪他吧~

2.給孩子應有的尊重和理解

前幾天,去探望發小。我到他們家的時候,發小三歲的孩子跟小朋友玩耍時被同伴不小心撞地上摔了一跤,手肘破了點兒皮。可是同伴沒道歉,直接嚇得跑開了。孩子特別委屈,一邊抱著手肘哇哇大哭,一邊抽噎著跟媽媽說,自己被同伴給撞地上了、手特別疼。

沒想到,發小隻是抬頭說了句“沒關係,就破了點兒皮,一會兒就不疼了,別哭啦。”

孩子見媽媽這麼輕描淡寫的,瞬間哭得更大聲,眼淚掉得跟大串大串珠子似的的。發小這下火了,把孩子拉過來就是一頓吼,“叫你別哭啦,沒聽見是嗎?不許哭,給我憋回去!男子漢動不動就哭,像什麼話,閉嘴!再哭我丟你出去啊!”發小這一大聲訓斥把孩子給嚇住了,孩子慢慢地把自己的哭泣調成了震動模式,只是自己坐回沙發上輕輕抽泣。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我瞬間懵住了。這種場景,我曾經在老家見過許多次。或許是因為在鄉下,家長們覺得動不動就哭的孩子不好、太嬌氣,所以當孩子因受一點委屈或疼痛而大哭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怒斥孩子憋住、不能哭。他們並沒有俯下身子,給孩子一個理解的擁抱、引導孩子把自己的委屈和疼痛表達出來。

或許是因為遠離了童年太久太久,作為家長的我們,總是容易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以至於經常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受個小傷沒什麼好哭的、遇到點小挫折就哭鼻子的孩子不是男子漢、跟小朋友之間玩耍就該大度點別斤斤計較……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處理事情和情緒的能力並不是天生的。他們不會一生下來就那麼堅強、那麼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所以,孩子才需要父母們的尊重和理解、引導和教育。

而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不正是要先接受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正向面對當前的情緒嗎?

心理學作家講過的,哭,並不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遇到不好的事情,可以哭出來,就表明你正走在痊癒的道路上了。一個成年人尚且希望身邊有人能尊重和理解自己、有人能對自己的境遇感同身受,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所以,只要不是特別大的原則問題,我們真的沒有必要強制孩子過分抑制某種情緒。相反,我們應當允許和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情緒適當宣洩出來,並告訴孩子:我感受到你的難過/害怕了,我們一起正確面對它。只有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給到位了,孩子才有可能逐漸形成一個健康積極、均衡發展的人格。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3.給孩子適時的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職責,也是家長們的職責。學校教育可能會止步於孩子學成畢業,但家庭教育是跟隨孩子整個成長階段甚至一生的。家長適時、得當的教育將幫助孩子養成獨立、樂觀、正確的生活態度和處事能力。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比如:

  • 孩子不小心推倒小朋友時,要給他承認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引導他勇敢地去跟小夥伴道歉,並且記住以後玩耍時要小心注意安全;
  • 孩子經過不懈努力,一直是弱項的數學成績終於獲得進步時,要及時地加以肯定,並告訴孩子,我看到了你的努力,爸爸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並且相信你還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 孩子經過努力依然沒能拿到期盼已久的作文比賽一等獎,抱抱孩子,告訴他,不是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但努力的過程遠遠比結果更重要。接受失敗並不可怕,有時候失敗可以讓我們看清楚自己的弱勢和差距,以後我們就可以有進步的機會……

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離不開父母的教育,每個階段的教育也會有所區別,但是這種教育並不僅僅侷限在向孩子單向輸出的形式上。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家庭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和態度,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所以,父母們要隨時以身作則,給孩子起到一個正向的示範作用。

父母“經濟條件”不好,也要給孩子這3樣東西,對孩子很“重要”

​都說,孩子是個磨人的小天使,需要父母付出很多時間和耐心來幫助他們成長、飛翔。賺錢,沒有終點;可孩子作為孩子的時間,卻十分有限。願孩子長大的腳步,慢一點,再慢一點,趁我們還未老,能再多陪陪孩子,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和他們一起努力成為越來越幸福的人。

今日互動:你認為物質和精神孩子更需要哪一個?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迴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