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心理學 發現佩奇 教育新時論 2019-08-18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02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這種”可是效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人的自尊心的影響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表揚他時,其自尊心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當一個人自尊心得到滿足時,其寬容心也就會得到增強,反抗力就會變弱。

所以,當他聽到後面的”可是”時,外表是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的,最多他心理會有所抱怨。因為如果父母一旦說”可是”,孩子就說不,在外人看來,孩子顯得極沒有耐心和禮貌,似乎難以搭理和溝通,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一般的孩子不會這麼去幹。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02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這種”可是效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人的自尊心的影響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表揚他時,其自尊心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當一個人自尊心得到滿足時,其寬容心也就會得到增強,反抗力就會變弱。

所以,當他聽到後面的”可是”時,外表是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的,最多他心理會有所抱怨。因為如果父母一旦說”可是”,孩子就說不,在外人看來,孩子顯得極沒有耐心和禮貌,似乎難以搭理和溝通,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一般的孩子不會這麼去幹。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讓你內心不安或緊張

其次,讓你的內心產生不安或緊張

當我們表揚孩子時,孩子處於一種”飄飄然”的狀態,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得意的表情,其實是顯露在臉上的,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 ”你說的都對,我贊同你。”

但是,對父母來說,他們會感覺,孩子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似乎在做一種讓步,最起碼我理解了孩子付出的辛苦,尊重了孩子的勞動,所以,當你說出”可是”,提出你的想法和要求時,孩子聽後,也覺得應該在面子上讓父母過得去,於是自己也不得不做出讓步。這其實就是一種”只要對方讓步,自己不做點讓步就過意不去”的心理作怪,感覺不這麼做,似乎自己心理會感到不安或是緊張。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02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這種”可是效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人的自尊心的影響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表揚他時,其自尊心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當一個人自尊心得到滿足時,其寬容心也就會得到增強,反抗力就會變弱。

所以,當他聽到後面的”可是”時,外表是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的,最多他心理會有所抱怨。因為如果父母一旦說”可是”,孩子就說不,在外人看來,孩子顯得極沒有耐心和禮貌,似乎難以搭理和溝通,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一般的孩子不會這麼去幹。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讓你內心不安或緊張

其次,讓你的內心產生不安或緊張

當我們表揚孩子時,孩子處於一種”飄飄然”的狀態,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得意的表情,其實是顯露在臉上的,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 ”你說的都對,我贊同你。”

但是,對父母來說,他們會感覺,孩子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似乎在做一種讓步,最起碼我理解了孩子付出的辛苦,尊重了孩子的勞動,所以,當你說出”可是”,提出你的想法和要求時,孩子聽後,也覺得應該在面子上讓父母過得去,於是自己也不得不做出讓步。這其實就是一種”只要對方讓步,自己不做點讓步就過意不去”的心理作怪,感覺不這麼做,似乎自己心理會感到不安或是緊張。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交往中要彼此尊重

再者,交往中的一種尊重的體現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的雙方想持續交往下去,彼此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這就像你到超市去買東西,超市出售大量打折的商品,你會覺得真的很便宜,很實惠;而商家也通過降價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獲得了盈利。所以,這種雙方都受惠的行為,就叫互惠。

當然,這裡所提的互惠不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的,它也可以是精神上或是心理上的。不管是哪種形式,只要這種互惠行為使雙方都感到了尊重,實現了心理上的滿足,那麼,當一方提出”可是”之後,自然會要求對方對自己做出尊重,贊成自己的觀點,不然彼此間的關係就會由此而出現僵化或難以維持下去,而這,是得不償失的。

這樣看來,在以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就要儘可能少說”可是”。那麼到底該如何講,孩子才可能會聽呢?

03 試試這幾種表達方式,效果就會不一樣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02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這種”可是效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人的自尊心的影響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表揚他時,其自尊心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當一個人自尊心得到滿足時,其寬容心也就會得到增強,反抗力就會變弱。

所以,當他聽到後面的”可是”時,外表是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的,最多他心理會有所抱怨。因為如果父母一旦說”可是”,孩子就說不,在外人看來,孩子顯得極沒有耐心和禮貌,似乎難以搭理和溝通,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一般的孩子不會這麼去幹。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讓你內心不安或緊張

其次,讓你的內心產生不安或緊張

當我們表揚孩子時,孩子處於一種”飄飄然”的狀態,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得意的表情,其實是顯露在臉上的,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 ”你說的都對,我贊同你。”

但是,對父母來說,他們會感覺,孩子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似乎在做一種讓步,最起碼我理解了孩子付出的辛苦,尊重了孩子的勞動,所以,當你說出”可是”,提出你的想法和要求時,孩子聽後,也覺得應該在面子上讓父母過得去,於是自己也不得不做出讓步。這其實就是一種”只要對方讓步,自己不做點讓步就過意不去”的心理作怪,感覺不這麼做,似乎自己心理會感到不安或是緊張。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交往中要彼此尊重

再者,交往中的一種尊重的體現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的雙方想持續交往下去,彼此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這就像你到超市去買東西,超市出售大量打折的商品,你會覺得真的很便宜,很實惠;而商家也通過降價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獲得了盈利。所以,這種雙方都受惠的行為,就叫互惠。

當然,這裡所提的互惠不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的,它也可以是精神上或是心理上的。不管是哪種形式,只要這種互惠行為使雙方都感到了尊重,實現了心理上的滿足,那麼,當一方提出”可是”之後,自然會要求對方對自己做出尊重,贊成自己的觀點,不然彼此間的關係就會由此而出現僵化或難以維持下去,而這,是得不償失的。

這樣看來,在以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就要儘可能少說”可是”。那麼到底該如何講,孩子才可能會聽呢?

03 試試這幾種表達方式,效果就會不一樣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回絕孩子

1) 不要一口回絕

比如,你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活動,正好看到孩子的好朋友也去了。她穿了一條漂亮的粉色裙子,你家孩子看到了,也嚷著要穿,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對孩子說呢?

可能你會說,那很簡單,直接給他買不就行了。

千萬不要讓孩子看到什麼就買什麼,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惡性的”攀比心理”,他會覺得,別人有的,我就必須要有。但是,也不要一口回絕他,避免給他內心造成直接傷害。所以,你最好別這麼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可是現在不能買。”

你這一句話,就會讓孩子心理上感覺不平衡,由於物質上沒有得到滿足,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會繼續地哭鬧,不斷糾纏你。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

你可以試試這樣回答: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你看,你馬上要過生日了,等你生日時,你和媽媽一起去商場,我為你選個比這還漂亮的裙子作為你的節日禮物,你看怎麼樣?”

這樣回答是不是效果會更好?直接拒絕孩子,會讓孩子面子上過不去,心理會產生一個”疙瘩”,所以,我們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孩子有臺階可下,這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必須要注意。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02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這種”可是效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人的自尊心的影響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表揚他時,其自尊心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當一個人自尊心得到滿足時,其寬容心也就會得到增強,反抗力就會變弱。

所以,當他聽到後面的”可是”時,外表是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的,最多他心理會有所抱怨。因為如果父母一旦說”可是”,孩子就說不,在外人看來,孩子顯得極沒有耐心和禮貌,似乎難以搭理和溝通,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一般的孩子不會這麼去幹。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讓你內心不安或緊張

其次,讓你的內心產生不安或緊張

當我們表揚孩子時,孩子處於一種”飄飄然”的狀態,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得意的表情,其實是顯露在臉上的,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 ”你說的都對,我贊同你。”

但是,對父母來說,他們會感覺,孩子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似乎在做一種讓步,最起碼我理解了孩子付出的辛苦,尊重了孩子的勞動,所以,當你說出”可是”,提出你的想法和要求時,孩子聽後,也覺得應該在面子上讓父母過得去,於是自己也不得不做出讓步。這其實就是一種”只要對方讓步,自己不做點讓步就過意不去”的心理作怪,感覺不這麼做,似乎自己心理會感到不安或是緊張。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交往中要彼此尊重

再者,交往中的一種尊重的體現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的雙方想持續交往下去,彼此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這就像你到超市去買東西,超市出售大量打折的商品,你會覺得真的很便宜,很實惠;而商家也通過降價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獲得了盈利。所以,這種雙方都受惠的行為,就叫互惠。

當然,這裡所提的互惠不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的,它也可以是精神上或是心理上的。不管是哪種形式,只要這種互惠行為使雙方都感到了尊重,實現了心理上的滿足,那麼,當一方提出”可是”之後,自然會要求對方對自己做出尊重,贊成自己的觀點,不然彼此間的關係就會由此而出現僵化或難以維持下去,而這,是得不償失的。

這樣看來,在以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就要儘可能少說”可是”。那麼到底該如何講,孩子才可能會聽呢?

03 試試這幾種表達方式,效果就會不一樣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回絕孩子

1) 不要一口回絕

比如,你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活動,正好看到孩子的好朋友也去了。她穿了一條漂亮的粉色裙子,你家孩子看到了,也嚷著要穿,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對孩子說呢?

可能你會說,那很簡單,直接給他買不就行了。

千萬不要讓孩子看到什麼就買什麼,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惡性的”攀比心理”,他會覺得,別人有的,我就必須要有。但是,也不要一口回絕他,避免給他內心造成直接傷害。所以,你最好別這麼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可是現在不能買。”

你這一句話,就會讓孩子心理上感覺不平衡,由於物質上沒有得到滿足,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會繼續地哭鬧,不斷糾纏你。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

你可以試試這樣回答: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你看,你馬上要過生日了,等你生日時,你和媽媽一起去商場,我為你選個比這還漂亮的裙子作為你的節日禮物,你看怎麼樣?”

這樣回答是不是效果會更好?直接拒絕孩子,會讓孩子面子上過不去,心理會產生一個”疙瘩”,所以,我們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孩子有臺階可下,這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必須要注意。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勉強孩子

2)不要勉強孩子

凡事要順其自然, 不可強迫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比如,上週末,原本說好了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可是,等孩子放學後,孩子卻說他不想去了。

我問他啥原因,他說做最近功課太累,想休息一下。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那怎麼行啊,跟人家阿姨說好了,一家人都去,而且你小時候,阿姨還抱過你和你玩過。所以,雖然我知道你很累,但是今晚的喜酒,你一定要陪我們去!”

這種命令式的語氣,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抗拒,為了表達他的不滿,他可能會採用比較極端的方式與你對抗。因此,可以試試下面這種說法:

“我當然知道你很累,但是,你知道,肖阿姨很喜歡你,她肯定希望你去看看她,不然她會很難過的,對不對?如果你稍作休息後,還能陪我們去參加阿姨的婚禮,那就更好了。”

你看,這是不是比”強迫”孩子的效果要好很多?

"

孩子參加假期學校機器人編程設計大賽,沒想到得了獎,拿了個第三名。

回家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爸爸時,父親高興地對孩子說,”學得不錯,孩子,這是你認真辛苦學習的成果,值得表揚啊。”

聽了爸爸的話,孩子特別開心,最主要的,是因為成績得到了肯定。

可還沒高興幾分鐘,爸爸話鋒一轉,接著說,”可是,成績好也不能驕傲,這幾天,我再給你報個強化班,爭取在下次考試中拿個第一哦。”

孩子聽到”可是”二字,臉上立馬沒了笑容,明白父親用意後,先前的興致一掃而空,他嘟囔著嘴說,”我就知道你的 ’可是’ ,後面準沒好話!”

過了一會,孩子嘆了口氣,說,”算了,我還是去看書吧。” 說完,無精打采地走了,爸爸楞在那兒,一時半會,不知該咋辦了。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父母表揚孩子不要說可是

像這種對話,很多家長都可能遭遇過。本來是表揚孩子,然而最後卻因一個”可是”,讓孩子剛剛還興高采烈的小臉,馬上變得黯然無光了。

這到底是咋回事呢?

在心理學上,有個很重要的避免父母與孩子發生衝突的原則,叫做”不說可是法”。意思是那些原本想傳達善意的溝通,會因父母所用的”可是”一詞,而導致前功盡棄。

也許,在很多父母看來,”可是”二字都是場面話,而只有”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最真實的心聲。

但是,這種父母所理解的意思,在孩子耳中又會變成啥樣呢?接下來,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不說可是法”,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01 “不說可是法”原則到底是什麼?

“不說可是法”,也稱為”可是效應”。是指人們為了說服他人,先採取”是”的態度肯定對方,然後再採取”可是”的態度,從而促使對方接受自己觀點的一種方式。

“可是效應”原本是一種很有效的說服方式,但是具體到家庭教育中,由於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甚至是反覆地錯誤使用,逐漸引起孩子的反感,成為了親子間糾結不清的一種難題。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讓孩子覺得很反感

試想,如果當別人給了我們希望,又突然讓我們失望時,相信很多人都會因這種滋味而感到痛苦。同理,在我們和孩子溝通時,如果過多地使用”可是”這類否定詞,就等於讓孩子品嚐了這種滋味。

所以,正如上面提到的,”不說可是法”,”可是”後面的話才是父母說的重點,可在孩子的理解中卻是截然相反的。

他們會認為”除了父母要你做的,一切都免談”。而”可是”之前父母所講的那些善意的話,自然也就被抹殺掉了。試問,這樣的教育,又豈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又豈能看到實效呢?

所以,家長如果要表揚孩子,就痛痛快快、徹徹底底底地表揚,一刀砍掉”可是”後面的尾巴。要知道,在某種程度上,讓孩子盡情享受被讚美的愉悅,絕對比任何物質型的獎勵對其的影響,要來得有意義得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02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這種”可是效應”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人的自尊心的影響

當孩子聽到父母不斷表揚他時,其自尊心其實已經得到了滿足。根據心理學上的說法,當一個人自尊心得到滿足時,其寬容心也就會得到增強,反抗力就會變弱。

所以,當他聽到後面的”可是”時,外表是不會表現出強烈的反抗的,最多他心理會有所抱怨。因為如果父母一旦說”可是”,孩子就說不,在外人看來,孩子顯得極沒有耐心和禮貌,似乎難以搭理和溝通,聽不進父母的意見,一般的孩子不會這麼去幹。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可是效應產生的原因讓你內心不安或緊張

其次,讓你的內心產生不安或緊張

當我們表揚孩子時,孩子處於一種”飄飄然”的狀態,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得意的表情,其實是顯露在臉上的,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 ”你說的都對,我贊同你。”

但是,對父母來說,他們會感覺,孩子心理上有一種滿足感,似乎在做一種讓步,最起碼我理解了孩子付出的辛苦,尊重了孩子的勞動,所以,當你說出”可是”,提出你的想法和要求時,孩子聽後,也覺得應該在面子上讓父母過得去,於是自己也不得不做出讓步。這其實就是一種”只要對方讓步,自己不做點讓步就過意不去”的心理作怪,感覺不這麼做,似乎自己心理會感到不安或是緊張。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交往中要彼此尊重

再者,交往中的一種尊重的體現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交往的雙方想持續交往下去,彼此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這就像你到超市去買東西,超市出售大量打折的商品,你會覺得真的很便宜,很實惠;而商家也通過降價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獲得了盈利。所以,這種雙方都受惠的行為,就叫互惠。

當然,這裡所提的互惠不一定是建立在彼此的利益之上的,它也可以是精神上或是心理上的。不管是哪種形式,只要這種互惠行為使雙方都感到了尊重,實現了心理上的滿足,那麼,當一方提出”可是”之後,自然會要求對方對自己做出尊重,贊成自己的觀點,不然彼此間的關係就會由此而出現僵化或難以維持下去,而這,是得不償失的。

這樣看來,在以後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就要儘可能少說”可是”。那麼到底該如何講,孩子才可能會聽呢?

03 試試這幾種表達方式,效果就會不一樣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回絕孩子

1) 不要一口回絕

比如,你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活動,正好看到孩子的好朋友也去了。她穿了一條漂亮的粉色裙子,你家孩子看到了,也嚷著要穿,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對孩子說呢?

可能你會說,那很簡單,直接給他買不就行了。

千萬不要讓孩子看到什麼就買什麼,這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惡性的”攀比心理”,他會覺得,別人有的,我就必須要有。但是,也不要一口回絕他,避免給他內心造成直接傷害。所以,你最好別這麼說:

“我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可是現在不能買。”

你這一句話,就會讓孩子心理上感覺不平衡,由於物質上沒有得到滿足,她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會繼續地哭鬧,不斷糾纏你。所以一定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

你可以試試這樣回答:

“媽媽知道你很喜歡那條裙子,你看,你馬上要過生日了,等你生日時,你和媽媽一起去商場,我為你選個比這還漂亮的裙子作為你的節日禮物,你看怎麼樣?”

這樣回答是不是效果會更好?直接拒絕孩子,會讓孩子面子上過不去,心理會產生一個”疙瘩”,所以,我們必須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孩子有臺階可下,這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必須要注意。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不要勉強孩子

2)不要勉強孩子

凡事要順其自然, 不可強迫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比如,上週末,原本說好了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可是,等孩子放學後,孩子卻說他不想去了。

我問他啥原因,他說做最近功課太累,想休息一下。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那怎麼行啊,跟人家阿姨說好了,一家人都去,而且你小時候,阿姨還抱過你和你玩過。所以,雖然我知道你很累,但是今晚的喜酒,你一定要陪我們去!”

這種命令式的語氣,會讓孩子內心產生抗拒,為了表達他的不滿,他可能會採用比較極端的方式與你對抗。因此,可以試試下面這種說法:

“我當然知道你很累,但是,你知道,肖阿姨很喜歡你,她肯定希望你去看看她,不然她會很難過的,對不對?如果你稍作休息後,還能陪我們去參加阿姨的婚禮,那就更好了。”

你看,這是不是比”強迫”孩子的效果要好很多?

父母表揚孩子時,總喜歡說”可是”?過多說可是,是對孩子的否定

消除孩子內心的不滿

3)給出建議,消除孩子內心不滿

很多孩子都喜歡看動漫書,對動漫很感興趣。

假如你孩子也對此很感興趣,而你所在的城市正好正在舉行一場動漫展覽,你孩子想去看,你會不會支持他?但前提是,孩子馬上就要考試了。

很多家長肯定會阻止孩子,他們可能會說,”我知道你對動漫很感興趣,但是接下來馬上要考試了,這次肯定不行,以後再說!”

這種家長,明顯是沒有讀懂孩子內心的,對他們的渴望視而不見,強硬的口吻,正如上面所說,只會讓孩子對你更加的”叛逆”。雖然你是為孩子好,但是,你在與孩子溝通時,可以換種方式,比如試試這樣說:

“很早就知道你對動漫很感興趣,但是,你看,馬上就要考試了,而且今年這場考試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升學考試,如果動漫展能延續到考試結束後,那我還是支持你去看的,或者等來年考試不那麼重要時,再看個盡興,你看這樣不是更好嗎?”

在把握孩子內心需求的同時,幫孩子分析現有狀況,然後再給出建設性的意見,讓孩子選擇,孩子還會對你不滿嗎?

總之,要想做個聰明的父母,就要有意識地瞭解下孩子的內心世界,解讀孩子的思維方式。那些話該說,那些話不該說,這是每位有孩子的家長必須要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藝術。

只有充分領悟其技巧,才能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健康而快樂的成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